[
收藏此章節(jié)]
[投訴]
文章收藏
第 1 章
不批評也不表揚的教養(yǎng)法,盡量給孩子空間,盡量地放手。
你的父母對你的教育,可能沒有那么成功,讓你的內心產生了許多痛苦。然后你長大后,竟然會原封不動地把父母用在你身上的方法原封不動地又用在孩子身上,希望你的孩子這次能發(fā)生奇跡,跟你變得不同。
小時候讀書越差的人,在對待孩子讀書這方面越較真,給他報各種班。
批評和表揚都不是平等地對待孩子的方法。
教育的目的是讓孩子達到自立。自立的標準是三件事:
第一,你能夠獨立地做出選擇。我有自己選擇的標準,我愿意自己承擔這個后果。大量的人一輩子都無法做到這一點。
第二,能夠獨立地判斷自己的價值?什么樣的人不能夠獨立地判斷自己的價值?就是我們被贊美和批評左右的時候。大量的人做事來自于反饋,大家都說好我就多做,大家都說不好我就不做。然后這件事我要不要做,取決于社會上的大部分人怎么評價。我做這件事,丟臉不丟臉?別人會怎么說?我們做了大量的選擇,看上去是自己的選擇,實際上并沒有自己獨立的判斷,并沒有自己的思考。
第三,擺脫自我中心主義。他總覺得別人幫他都是應該的,他總覺得世界是圍著他轉的。
如果從小到大,父母總是批評他,他很可能會成為一個懦弱兒,因為批評不可能改變一個人。
孩子從小到大都在做一件事,就是博父母的關注。當父母從來不關注小孩子好的一面的時候,例如學習成績進步,那么這個孩子就一定會找一些真正關注我的事情來做,例如賭博,玩游戲,眼睛近視越來越糟糕。
如果我們總是以表揚去驅動孩子做一件事的話,結果很有可能是得不到表揚的事情他就不做樂。
如果是一個小孩自己學習的話,那么失敗恰好是學習的最好機會。而我們讓他學習的過程中,是希望不要有失敗,我們把所有的失敗統(tǒng)統(tǒng)跳過去,中考考不上,完了,丟臉。但如果是他自己學習,中考沒考上,可能是一個警醒,他突然意識到說,人生有這樣的挫敗也沒關系,我能夠追得上,人和人的發(fā)展節(jié)奏是不一樣的,這就是人生。
青春期的孩子叛逆,大概率是因為家里有一個嘮叨的媽媽。然后爸爸打孩子,暴力,孩子抽煙,這個是一對。
嘮叨會讓孩子知道對也不去做。你嘮叨得我覺得自己的自尊不斷地降低,我痛苦,所以我就故意地要傷害你。
那么應該怎么做呢?
首先,我們要愉快地接受孩子的真實面。每一個孩子都是無可替代的,哪怕你有好幾個孩子。他感受到了我是無條件地接納他,我是愛他的。他自己知道跑步是他自己需要解決的問題。
孩子做了對的事情后,我們要謝謝他,表達感謝,孩子立刻就能知道這件事做對了,并且他獲得了價值感。
小朋友今天在地鐵里不吵不鬧。就說謝謝你今天那么安靜,就行了。
一個孩子終身在尋求的就是兩樣東西,一樣是歸屬感,一樣是價值感。歸屬感是愛,價值感是感謝。
我們要表示感謝,而不是批評或者表揚,然后讓孩子自己去承擔失敗的結果。許多替孩子做事的家長,叫做既不相信也不尊重孩子。我們既不相信他可以做得好,也不尊重他自己獨有的選擇權。一路包辦,這個孩子就廢掉了。這個孩子可能會進到一個讓父母有面子的單位去工作,但是他的生活毫無熱情,他這一輩子會怨恨自己的父母,又沒法說,因為父母為你做了那么多的事情,雙方相互委屈,互相痛苦。
激發(fā)孩子的學習興趣之后,他自己負責。
父母最重要的一件事是,讓孩子知道求知之樂。我只是在表達,我讀到這本書的時候多么的開心,然后他就問我,那我能不能看?
家長不要干涉,如果真的有疑問,要坦誠地詢問:我最近沒有看到你學習,我有點擔心。
如果回答是,我就是不想學。那你怎么辦?
那你也沒辦法。你只能說,好吧,那等你什么時候想學了,那你再好好學,因為人生是你的。
父母對孩子的體罰只是報復,報復你把我氣成這樣。就是我心里那股火我壓不住,我要發(fā)泄出來。只是報復而已,對于教育毫無意義。
學習是孩子必須克服的課題,而不是考上大學是孩子必須克服的課題。
你必須得知道,考上大學未必有一個好的未來,我們必須保持終生學習的習慣,還得加上一點小小的運氣,我們才有可能有一個好的未來。
如果你擁有了一個豐富的、細膩的、美好的靈魂,那么你到哪里都有一個好未來。但如果你沒有這種感受,你擁有再多的錢,你擁有再大的房子,你也不會有好未來,這才是人生的真相。
作弊-我是為了這個結果而學習,至于知識,不重要。
第一,你要讓孩子知道求知的樂趣。
第二,你要讓他奉獻社會。成為一個更好的人,不意味著你自己賺錢開豪車,而是意味著你對這個社會有價值。如果你想要超越自己的自卑,唯一的做法就是把自己的價值和社會的價值連到一起。
有求知樂趣的孩子善于堅持,沒有求知樂趣的孩子很容易就放棄。
認為孩子不如自己,小瞧孩子的父母,孩子是不會聽你說話的。
父母覺得罵孩子,既能顯示自己的優(yōu)越感,還能顯示自己是個負責人的家長。所以,他不斷地貶低自己的孩子。孩子每天都盼望著自己長大,盼望著離家的那一刻。
如果我們開口閉口,跟孩子只談學習,孩子會認為沒有存在感,我就是這個家的學習工具,除此之外,我對這個家不重要。
那么怎樣才能讓孩子有存在感呢?
你需要對孩子表示感謝,在他做的各方面的貢獻中。他陪你散步,你可以感謝他。他做了一些家務活,你可以感謝他。他對別人說了體諒的話,你可以感謝他。你要讓他知道,他在這個家里是一個全方位存在的人,而絕不僅僅是一個考試和學習的工具。
沒有價值感,就沒有自控力,沒有自控力就不會好好學習。孩子之所以叛逆,就是要博父母關注,不然就在家沒話好說了。
孩子總會學習,你唯一能做的事,就是信任,等待,感謝。有人學得早,有人學得晚。
有的孩子早早地愛學習,有的孩子晚晚地愛學習,沒關系,核心是你要有耐心。如果你之前做得都對的話,孩子是不會放棄學習的機會的。
我們要相信孩子能夠獨立地解決問題,為什么?因為你不相信,他也得獨立地解決問題。然后,你得能夠看到孩子好的意圖。你都有浪子回頭的那一刻,那么你的孩子也一樣。
當你真的生氣,想發(fā)脾氣的時候,你躲開點兒,冷靜一下。出去逛一逛,回來心情好了,你再跟他聊這個事兒。
你可以表達你的真實感受:那么多天,我看到你一直在玩游戲,我有點擔心。你得學習,因為這是你必須自己要去克服的課題。
然后,讓孩子學會去幫助別的孩子。成績好可以去輔導別的孩子學習,體力強可以去幫幫別的孩子勞動,總之,你要為社群貢獻。一個樂于助人的孩子,會更容易提升自己的價值感。提升自己的價值感,會提升他的自律性。增強自律性,才有可能慢慢地不打游戲。
在家里,不要因為孩子是考生,就特殊照顧他。
任何人都可以做到所有事!只要我愿意學,我就可以做到。
我們需要賦予孩子勇氣。很多人覺得,人家有賺錢的天分,我沒有,人家有滑雪的天分,我沒有,所以我很輕松。
其實,你只是不去做,你只是缺乏這樣的勇氣。所以,孩子也會回避。孩子會刻意做錯事,去回避他必須面對的人生課題。
哪怕你父母是糟糕的,是錯誤的。你依然可以做到你想做到的事情。
如何賦予孩子勇氣?
第一,把孩子的缺點當做優(yōu)點來看待。例如,孩子思想容易不集中,容易想七想八,那么你要想這個孩子發(fā)散性思維比較好,他不是專注型人才,他是連接型人才,他會有許多聯想。
第二,你要做孩子的伙伴,而不是敵人。你要經常讓孩子覺得他對別人有貢獻。你說,去幫我拿一個鏟子。孩子會覺得我是個工具,我不要去。如果你說,我需要一個伙伴,誰愿意幫我?孩子舉手。你說,幫我去拿一個鏟子,謝謝。你要經常給孩子一些任務,讓他對這個家有貢獻。
做到這兩點,孩子就不會把你當敵人。
學習從來都不是為了別人,千萬不要讓孩子為了學習不好而道歉。
跟孩子說,這次沒做到,下次就好了。
讓孩子知道,這是他的下一次,他不需要為了辜負別人而難過。
其實你需要做的事就是愛他,尊重他,感謝他,等待他。然后你會有大把的時間去過自己的生活,去做自己的追求,給孩子樹立一個榜樣,你是一個沒有放棄自己人生的人。
他看到父母就放棄了自己的人生,然后把寶都壓到我的身上,孩子說憑什么?大量的家庭都是這樣,家長在樓下打麻將,希望孩子在樓上能好好學習,這怎么可能呢?
家長和老師錯誤的方法,會壓抑孩子的生命力,而不是鼓勵他。
人生是慢慢的長跑的過程,然后要禮貌地跟孩子說話,要說謝謝。不要說傷害孩子人格的話,孩子的價值感會掉地上。
然后要從孩子身上學東西,如果你能從孩子身上學到許多東西,那么你就一定發(fā)現了他身上許多的閃光點。
沒有努力而獲得的成功是轉瞬即逝的,所以不要替孩子走捷徑。你想辦法,讓孩子得到了區(qū)級作文大賽的冠軍,這種冠軍大概5分鐘,興奮,拍照,秀出來,發(fā)朋友圈就過去了,它沒有任何價值。
你說,找個叔叔,搭個橋,過去了。完了,這個孩子這輩子都不會面臨各種各樣的挑戰(zhàn)。
每個孩子都跟自己的父母有一場戰(zhàn)爭,如果孩子贏了就是喜劇,如果父母贏了就是悲劇,你得有自己的生命力。
總結:要賦予孩子勇氣,要用尊重,合作和感謝來塑造孩子,就這么簡單。
插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