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此章節(jié)]
[投訴]
文章收藏
風(fēng)流溫情華清宮嬌顏烽火存驪山
這里自周幽王修建驪宮至唐的幾經(jīng)營建,先后有“驪山湯”、“離宮”、“溫泉宮”的美譽(yù),這里是李隆基詔令環(huán)山列宮殿,宮周筑羅城,賜名的“華清宮”,亦名“華清池”。一場安史之亂,破壞的不止是玄宗與玉環(huán)的愛情,宮殿也遭池魚之殃,殘存無幾。宋、元、明、清至民國更是逐漸衰敗。直至解放后才依照唐代形制幾經(jīng)擴(kuò)建,才有今日規(guī)模。雖有59年郭沫若游覽后揮筆寫下的“華清池水色青蒼,此日規(guī)模越盛唐”,但私以為想恢復(fù)當(dāng)年的勝景還是頗有難度。
華清宮背靠驪山,腳踩泉源,自是一番華美景象;▼闪,鶯飛草長,古木蒼天,萬紫千紅。唐梨園遺址中清理出的“蓮花湯”(御湯)、“海棠湯”(貴妃池)等五處皇家湯池遺址及大量建筑材料,是史學(xué)研究者心中的至寶,但在文人眼中也許遠(yuǎn)遠(yuǎn)比不上白居易箱籠里那疊皺巴巴的《長恨歌》。在普通人心中,懷念的也許恰恰是那段風(fēng)流千古的韻事。“春寒賜浴華清池,溫泉水滑洗凝脂”,美人帝王的故事不再贅述,眼望著如今空蕩蕩。黑乎乎的幾口池子,心中要去回想盛世繁華下的兒女柔情,難度太大。
無趣的走出幾個池子的遺跡廳堂,信步轉(zhuǎn)入西安事變舊址五間廳,這里又是另一個時代的見證。當(dāng)年驚心動魄的彈孔被精心的用玻璃罩好,默默的見證著又一樁影響中國歷史進(jìn)程的大事。旁邊是個小型的紀(jì)念館。里面陳列著事變前后的史料,如當(dāng)時的報紙等物件?上r間緊迫,不容我流連。
匆匆趕過華清宮時,恰逢宮中活動在有個小亭子的廣場舞臺上開演。演的是明皇選妃的段子。明皇約莫是個年輕俊朗的男子,但是皇帝的威儀讓他幾乎沒有臺詞和動作,只是在亭子里的王座上威風(fēng)凜凜的看著高力士插科打諢。扮演高力士的無疑是個能人,他信手拈來就是搞笑的段子,活躍現(xiàn)場;同時還要兼任串起表演情節(jié)的重任。匆匆一瞥正好遇到臺下一名女觀眾自愿上臺應(yīng)征為妃,打扮停當(dāng)正要上場,所謂人靠衣裝,這一打扮倒是頗有幾分唐人風(fēng)韻了?上У求P山的誘惑大于觀看現(xiàn)代人粗劣的cosplay,沒有看到這出今人選妃的結(jié)局也不可惜。
驪山卻是心中久仰之地。東周列國里面的妖姬褒姒與幽王烽火戲諸侯的故事是自小就熟知的典故,而西安事變活捉□□也不無驚心動魄之處。所以頂著驕陽攀爬驪山只為將心中已然熟知的事物具象化而已。況且心中惦記著開車的時間,不由得足下生風(fēng),奮力向上。
□□藏身之處甚是險峻,完全不成路型,周圍皆是怪石。午后艷陽高照,周圍又有事后人工修筑的拉撐鐵鏈,仍然覺得難于登上,真不知蔣某人如何在半夜赤腳爬上這個不毛之地的?求生的本能果然不能小覷。
再往上依次是亭臺樓閣散布山間。走過夕照亭,只覺熱浪來襲。山間林蔭也少,汗流浹背,甚是狼狽不堪。本想半途而廢,誰料折返途中巧遇同伴,鼓勵之下也就咬牙堅持,居然上到老母殿,也算不枉驪山一行。下山倒是十分迅速,小腿微微顫抖,受力不住,索性一路小跑而下,倒也暢快。
一路皆在考慮小事一件。烽火戲諸侯之說由來已久,而烽火臺尚在老母殿之上,私僅在夕照亭就很難看清山腳之物了,想周王與烽火臺點起狼煙,諸侯點兵來救,集結(jié)于何處?山上?不可能,山道狹窄,不可能容大軍齊集;山下?也不對,驪山不矮,在山腳豈能看到幽王褒姒調(diào)笑。與同伴討論皆不得法,頗有些掃興。但轉(zhuǎn)念一想,留些懸念以后解決,等日后重登驪山至頂之時,回想這一段插曲豈不有趣?
坐在車上眼望遠(yuǎn)去的驪山與華清宮,身體在痛快的流汗,心中反倒生出幾許感慨。昏君美女亡國在情理之中,明君美人卻也是同樣下場,撇開歷史政治大段的理論不談,“玩物喪志”真乃至理名言。只不過皇帝的特權(quán)能把山水花鳥,甚至鮮活的生命也當(dāng)玩物而已。不論心中多么喜歡,終是喪失了本元的昏君。
插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