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此章節(jié)]
[投訴]
文章收藏
自殺:一個暫時性困難的永久解決
2018年3月30日,一微博發(fā)博稱在武漢理工大學研究院的弟弟因為不堪導師王攀精神與□□的折磨,不堪重負最后跳樓身亡。2019年12月26日南京郵電大學碩士自焚身亡,該同學死時是2019年12月26日,6天后南京郵電大學做了調查,9天后由于違反《新時代高校教師職業(yè)行為十項準則》張宏梅被撤銷專業(yè)技術職務、被撤銷教師資格證、被解除人事聘用關系。2020年12月15日北交大大三學生留下遺書跳樓自殺
以下是我國高校學生死亡現(xiàn)象總體趨勢分析,該圖呈現(xiàn)了1998-2020年間我國高校學生死亡數(shù)量的變化情況和媒體曝光數(shù)量的變化情況。高校學生死亡人數(shù)呈逐年遞增,到2020年一年已有3135人,
該表呈現(xiàn)了1998-2021年間高校學生被曝光事件中不同學歷和年級的分布情況。從下表中可以看出,從專科一年級到博士四年級自殺案件均有發(fā)生,本科占比最高。在研究生群體中,研一學生和研三學生自殺數(shù)量較多;在博士生群體中,博三學生自殺數(shù)量較多。
說起學生自殺,我們很難逃開內卷這個話題。對于考研黨來說,2016是一個轉折點,那年考研人數(shù)和前幾年差不多一百萬,然后在四年的時間里,考研人數(shù)一路飆升到341萬,而在2021年這個數(shù)字已經(jīng)激增到377萬,那么你可能就會說,大不了我不考研,直接去工作不就行了嗎?同時另一更為卷的現(xiàn)象則是2021年的參加研究生考試的往屆生甚至超過了應屆生。而內卷不是一場輕易就能退出的競爭,在2022年數(shù)量就已達到1076萬的高校應屆畢業(yè)生們,激烈地爭奪著市場上為數(shù)不多的資源,可就業(yè)形式的嚴峻使得畢業(yè)即失業(yè)的魔咒再一次被驗證。因為內卷本質上是少量的資源和社會對人價值衡量賽道的單一化情況下,人為了自我的發(fā)展而只能在同一條賽道上擠破頭,所有人都期待著上岸,長江黃河泡滿了中國人。
在這樣卷翻天的線性流程上,大家都很痛苦。我們把自己的內在感受和外在行為切割開來,哪怕我們心中再厭惡某些人某些事,但我們現(xiàn)實中也要壓抑住,如果我們釋放心里的自我,就會立刻破罐子破摔,跟老板、同事、老師、同學鬧矛盾,最后吃虧的還是自己。這種線性的人生維度很自然導出了一種文化:對失敗者缺乏根本性的包容。
我們以各種形式聽到過這句話“過程不重要,我只看重結果”。正因為我們潛意識里不愿意承認失敗者,所以才有了像南大女博士跳樓這類的悲劇。在這個事件中讓人值得深思的除了來自導師的壓迫,這位女博士家人的態(tài)度也值得玩味,她的家人說“她怎么就不管父母走上絕路了,真不孝順!薄靶睦沓惺苣芰φ娌睿庹婀殴帧薄坝惺裁词虏荒芟腴_點?我們那個年代那么苦都沒你們現(xiàn)在事多!睂τ谒膲毫,她受過的苦,她深夜里是如何夢想自己的未來,可能這些家長不了解也沒有興趣了解。
而在這缺乏失敗關懷的基礎上,自我貶損的風氣開始流行起來。即便是名校的學生,即便是成績最頂尖的學生,他們也常常自稱學渣。這種自嘲不是故作謙虛,而是帶著一點惶恐的真心流露。學霸們也害怕成績的波動被定義成他們的失敗,所以他們不得不用貶損自己來降低別人的期待。那么這些名校學生是故意搞凡爾賽文學嗎?恐怕也不是,因為他們覺得無論自己多優(yōu)秀,上面總有更優(yōu)秀的一大堆人壓著自己,這種自我貶損的風氣發(fā)展到極致,最后就形成了各種佛系青年、摸魚學、失敗學、加速學。總結來說就是對未來我不抱任何希望,任你社會怎么發(fā)展,我只躺好不動,社會最好再踩一腳油門,在爆發(fā)的矛盾中走向毀滅。
接下來請大家欣賞一下關于當代大學生各學派現(xiàn)象。首先是佛系青年學派、其次是摸魚學派、然后是失敗學派、最后是加速學派。這些看似頹廢的行為本質上其實是我們在內卷之中的一種壓力宣泄方式,但是只有把握好宣泄的度才會讓我們的壓力得到有效緩解。
那么內卷這么嚴重,內卷背后的心理問題如此尖銳,誰該負責?
有人說是父母,有時他們對我們的要求,本質上就是上位者對下位者的訓誡,把自己的意志偽裝成寄予厚望強加給學生。有人說導師也該負責,他們平時不搭理學生,等到賺錢的項目來了就拼命堆給學生做。武志紅說“父母皆禍害、導師皆禍害,但是這是現(xiàn)象,不是結論”
繼續(xù)抬高問責對象,有人說是社會,是國家的問題。社會上的人上人思想太古板,婚戀狀況太功利,人太多資源太少。Nature發(fā)表過一片社論《讀博不該有害健康》,這場會議在英國布萊頓舉行,討論心理健康方面的研究,以及維護研究生們福祉的實踐方式。此次會議的一項統(tǒng)計顯示,博士們出現(xiàn)心理問題的幾率是其他受過高等教育的人的兩倍以上,三分之一的博士有出現(xiàn)精神疾病的風險,其中抑郁癥的風險格外高。這并不只是一個國家的問題,而是一個時代背景下的問題。
我們在巨大的競爭壓力下拼命努力,但又因為所有人都在拼命努力所以最后一無所得,諷刺的是大家并不清楚自己想得到的是什么,覺得自己做的事毫無意義卻還是不得不做。當我們用“打工人”、“大學牲”來自嘲的時候,其實是在尋求某種歸屬和安慰,只是這種歸屬安慰帶來的是一種集體焦慮。我們把自己的內在感受和外在行為割裂開來,只因無力去反抗和改變現(xiàn)狀。每個人都在不拒絕的理解、不反抗的清醒、不認同的接受,在忙忙碌碌中忘記或者麻痹自我。自我貶損的風氣在大學校園中盛行,大學生們陷入內卷拼命掙扎,抑郁和焦慮籠罩在本應充滿生機與希望的青年身上,我們看到越來越多的極端事件——高校學生自殺發(fā)生在我們身邊,我們回答不了我是誰這個問題,不清楚我們做的事情是為了什么。
國內博士群體的經(jīng)濟狀況其實很糟糕,他們很多來自18線小縣城。家里幫不了什么忙,博士待遇又低微,還要面對殘酷的學術生活。某物理科研團隊學術競爭,老板聽說國外同行在推進跟自己相似的項目,為了搶首發(fā),連續(xù)熬了三個晝夜趕出論文送審,熬完之后,整個團隊到醫(yī)院打掉吊針。有人會問這些知識分子為什么不退學,憑他們自己已有的學歷,哪怕退學也能找到一份湊合的工作,何苦在一棵樹上吊死。
然而現(xiàn)實是,他們有的人可能連幾千塊的存款都沒有,幾乎沒有試錯的成本,離開手上的科研完全不知道干什么,另一方面他們頂著家庭的壓力投入這么多年到科研里面,應該也不愿放棄,畢竟沉沒成本太高了。
馬克思在1844經(jīng)濟學手稿里,寫下這樣一段話,工人同自己的勞動產(chǎn)品的關系,就是同一個異己的對象關系。工人在勞動中耗費的力量越多,他親手創(chuàng)造出來反對自身的,異己的對象世界的力量就越大。它本身,他的內部世界也就越貧乏,歸他所有的東西就越少。如果我們把工人換成做題家,把勞動具體成做題。就可以類比為,做題家們越做題,考試選拔就越殘酷,殘酷的考試由他們自己創(chuàng)造,結果卻讓他們更痛苦。
在這樣的社會問題下,我們試圖去解決這樣的結構性問題。
欲破除“躺平”,必先消解“內卷”,才能為“進取”的主流價值營造適宜生成的良好環(huán)境。在《小舍得》這部電視劇,聚焦“小升初”,講述了中國現(xiàn)代城市家庭甚至整個一代中國人面臨的教育困境。許多理性家長明明知道就像在電影院中不應該站起來看戲,但在一部分人率先站起來的裹挾下不得不做出妥協(xié),被迫加入其中。焦慮感具有傳染性,隨著卷入的人越來越多,最終形成了焦慮感的死亡螺旋,像黑洞一樣,裹挾著全社會陷入整體性的教育焦慮之中。在豆瓣無論是加入“小鎮(zhèn)做題家”還是“985廢物引進計劃”的這群人,他們都是成功跨越高考獨木橋的佼佼者、勝利者,但換個角度,他們又是教育高度內卷形成的極端應試教育模式的犧牲品。
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十四五綱要中,規(guī)劃綱要提出,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優(yōu)先發(fā)展教育事業(yè),一增強職業(yè)技術教育適應性,也就是推動職業(yè)教育的發(fā)展,減少社會對此的歧視。二提高高等教育質量。推進大學開放教育資源,暢通學習成果的互認和轉換渠道。另一方面建設高素質專業(yè)化教師隊伍。
對于基礎教育開始雙減政策去內卷化,“雙減”政策是指:在校內方面減輕學生作業(yè)負擔和在校外則壓減學科類校外培訓機構!敖逃齼染怼本褪菍⒔箲]從孩子的低齡階段就開始。所以雙減本質上國家其實想要將目前這種“教育內卷”的亂象喊停,但是現(xiàn)階段看來卻效果與目的相反,海淀區(qū)最頂尖的人大附中2021年錄取分數(shù)是636,今年是654,只招收十門學科總共失誤6分之內的學生,因為所有難度的降低意味著分數(shù)線的更高。另一方面原本就在補習的學生雙減之后仍在補習,年級里會有家長招募互相熟悉的學生組成學習小組請老師在家里上小班課。歸根結底,我們要深度剖析的是:為什么中國出現(xiàn)了這么嚴重的教育焦慮、擇校競爭?
一是因為中高考制度:大量的人口,而優(yōu)質教育資源卻是短缺的,學校以“升學率”、“重點率”、“學校排名”等指標評價學校教學質量的高低,使得對學校的評價異化為一個數(shù)字統(tǒng)計與控制排名的過程。與此同時在考試制度的功能定位上,中考高考制度只是充當了“普職”教育50%學生的分流器。也就是說50%學生只能讀普通高中,剩下的50%要么進入職高要么進入社會。
二“優(yōu)質教育資源短缺論”:擇校競爭由來已久,北京大學社會學者鄭也夫的用詞比較恰當——他稱之為“學歷軍備競賽”。然而,當前義務教育優(yōu)質資源供給還無法完全滿足人民對“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的強烈需求。首先,優(yōu)質教育資源總量供給不足并且校際分布不均。而且優(yōu)秀師資向發(fā)達地區(qū)集中,深圳中學的教師招聘清北畢業(yè)生是常態(tài),博士生也不少見。
三是獨生子女政策:因為有了獨生子女政策,所以每個家長都把自己的寶貝孩子當作天才來培養(yǎng),必須要上大學,而且要上名牌大學。人力資本包括質量和數(shù)量兩個方面。在相同的質量下,人力資本與數(shù)量成正比。只要質量上升不足以彌補數(shù)量的減少,就不能說人力資本會增加。在獨生子女的情況下,所有人都是千方百計要讓孩子接受所謂最好的教育,都要讓孩子上大學。
四是傳統(tǒng)文化。一千多年的科舉教育傳統(tǒng),科舉教育的核心價值就是讀書做官,就是學而優(yōu)則仕,就是出人頭地、做人上人;“重文憑、輕能力”、“重知識、輕技能”的社會用人觀念依然普遍存在!拔膽{效應”傳導到中小學,不斷激發(fā)學生知識學習、獲取各種文憑證書的需要,加重了中小學生的學習負擔。
不止在中國,對應的雙減政策在韓國也有失敗的現(xiàn)象:學生及家長意識到,即便小學、初中、高中教育壓力降低,但唯分數(shù)論調下的高考仍然存在,因此私下里各種形式的校外培訓不曾停止,甚至與政府形成斗智斗勇的犄角之勢。富裕家庭聘請教師到別墅授課,即著名的“別墅補習”;以親戚、保姆、清潔工等名義聘請教師來家中“打掃衛(wèi)生”;培訓場地隨時變化,可在郊區(qū)的民房,也可在隨時移動的車中等。“課外培訓稽查隊”很難精準對形式多樣的補習行為進行監(jiān)督與打壓。私下教育培訓因價格飆升已成為有錢人家的專屬,屬于中產(chǎn)階層以下的教育資源被嚴重剝奪。
所以取締校外培訓機構不僅沒有實現(xiàn)教育資源公平的初心,反而加劇了教育資源的搶奪,中下層家庭強烈呼吁政府重新開放校外培訓機構,甚至紛紛走上街頭為爭取受教育權利高聲吶喊。最后,20世紀90年代末,韓國取締校外培訓機構的禁令幾乎已經(jīng)名存實亡,高中學生幾乎全部進入補習班進行課外輔導。2000年校外培訓機構數(shù)量增加至14013所,約為1980年的37倍,可見校外培訓經(jīng)過數(shù)十年打壓,熱度不減反而大幅度增加。2000 年5月,韓國□□最終以禁止補習侵犯學生的受教育權為由,重新允許進行校外教育培訓;2007年韓國私人教育費用增長至20.4兆韓元,家長教育負擔極大,可見30年的“雙減”探索以失敗告終
韓國“雙減”政策是其政治體制框架下多原因綜合作用導致的歷史必然。
。1)受古代科舉與現(xiàn)代高考雙重影響,考試競爭根深蒂固
。2)改革治標不治本,配套政策建設不完善
(3)社會上升渠道不暢通,教育分流運營艱難
韓國教育高壓現(xiàn)狀難以改變,而“雙減”政策只能是揚湯止沸,并非釜底抽薪,失敗便也成為歷史必然。而這些都與我們國家極為相似,社會制度在無數(shù)艱苦與多方的磨合中痛苦破繭而出,最終在矛盾中螺旋發(fā)展下去。
回到我們的主題,2020年,武漢理工大學王攀竟然通過了博士碩士研究生招生資格審核,學校同學專門制作網(wǎng)站,號召社會、學生、教職工聯(lián)名成功抵制,但停職2年對于王攀的成本太低了,根本無法彌補一條鮮活生命的逝去。社會中不正當?shù)娘L氣逐漸被調整,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視角不斷改善,但是作為我們當代大學生應該如何面對以上的情況呢?
雖然我們本次的標題是自殺:一個暫時性困難的永久性解決,自殺作為一種永久性解決方式,村上春樹這樣說,曾以為走不出的日子,現(xiàn)在都回不去了。所以當時面臨的、導致我們自殺想法的困難挫折可能是暫時的,我們可以常常說這些困難咬咬牙就可以渡過。但我們其實更應該明白,對于人類來說,我是誰、我從哪來、我要到哪去這樣對于存在的意義與矛盾的追問卻是永久性的。以下我們將從心理學、社會學和哲學角度去簡單講述。
一:從美國心理學家、行為主義創(chuàng)始人華生的角度來說就是S(刺激)-R(反應),華生認為,自殺是一種逃避,從中可避免責任,更重要的是對一些人的一種報復。
二:精神分析學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認為,自殺是人死的本能在作祟,每個人也有一種生的本能和一種死的本能,死的本能指向內部,就是自身想死的欲望,自殺的意念本來就存在于人的精神結構之中,這是指向自己的無意識的敵意,受這種死本能所驅使,是向自己發(fā)泄憤怒,導致的是吸煙吸毒、自殺自虐、墮落濫交等行為。
三:法國社會學家埃米爾?迪爾凱姆把自殺作為一個社會現(xiàn)象進行了深入研究,他在《自殺論》一書中提出,人的自殺行為與其本身和所處社會環(huán)境發(fā)生密切關系的程度有關,整個社會力量的強弱是能響自殺的重要因素。他認為,所謂自殺,就是“任何由死者自己完成并知道會產(chǎn)生這種結果的某種積極或消極的行動直接或間接地引起的死亡”,其根源在于社會因素,譬如說個體沒有融入社會等等
四:而對于存在主義的代表作家阿爾貝加繆來說,真正嚴肅的哲學問題只有一個,那便是自殺。對我們每個人來說,最基本的和最重要的生命體驗可能就是生和死。在《西西弗神話》的一開始,加繆就從極端的意義上提出了個人的生死問題,他認為:“真正嚴肅的哲學問題只有一個,那便是自殺。判斷人生值不值得活,等于回答哲學的根本問題!
首先是對待自殺的態(tài)度。在現(xiàn)實生活中,當我們談論一個人的自殺的時候 不管這個人是我們認識的還是不認識的,我們往往習慣于去猜測和推斷自殺者自殺的原因,有的人會批判自殺者認為他們脆弱愚蠢,有的人又會對自殺者濫施廉價的同情心。然而,我們在這樣做的時候忘記了一個事實,那就是,我們只有在體察到自殺者的生命體驗的前提下,才真正有資格談論他的自殺,可實際上我們總是沒有辦法完全體察到自殺者的生命體驗的。對于自殺者來說,判斷他的生命是不是值得繼續(xù)活下去,這取決于他自己,倘若我們站在他的生命體驗外來對他的自殺進行評判,這難道不是一件荒誕的事情嗎?
其次,自殺和荒誕之間的關系還在于我們對待荒誕的態(tài)度。
在加繆看來,在面對人生的荒誕時,存在兩種不同的自殺形式。一種是生理的或者說□□的自殺,它意味著生命不值得繼續(xù)下去,于是用取消生命的方式告別了荒誕;另一種是哲學性的自殺,它在繼續(xù)□□生命的同時,給生活設置了一個希望比如傳統(tǒng)的基督教信仰或者是其他帶有神圣色彩的目的,用逃適的方式來躲避生命的荒誕和人生的無意義感。
第三,荒誕感的產(chǎn)生—為什么說世界是荒誕的,人的存在也是荒誕的?
在他看來,人類生存的根本困境就是荒誕,而這種荒誕主要指的是人和世界之間的疏離感和陌生感。為什么會這樣?人和世界之間為什么會出現(xiàn)疏離感和陌生感?我們和世界之間是不是曾經(jīng)有過一種親切的關系,只是由于某種原因,我們同周圍世界之間的親密關系才最后破裂,從此無可挽回地走向了疏遠和隔離?弗洛姆在《愛的藝術》里說,人類存在的最基本的事實正是他脫離了動物界,超出了本能適應性。他已超出自然——盡管他從沒有離開它,他仍是自然的一部分——然而,一旦脫離自然,他就不可能重返自然;一旦被逐出伊甸園——一種與自然一體的原始狀態(tài)——如果他試圖返回,手執(zhí)噴焰利劍的天使就會阻塞他的道路。
那么究竟是什么造成了人和世界之間的荒誕感呢?
我們可以簡述以下因素。第一、對于日常機械生活行為的厭倦。生活在現(xiàn)代社會的我們,大部分時間何嘗不是在重復自己習慣了的機械一般的日常生活行為呢?人變成了一個“朝九晚五工作者”,人成了工具在學校的時候 我們的生活常常是宿舍、教室、食堂三點一線; 工作之后,我們的生活變成了出租屋和辦公地點的兩點一線。星期一、星期二、星期三、 星期四、星期五、星期六,同一個節(jié)奏,循著此道走下去,大部分時間輕便自然。但是,或許在某一天,在乘坐地鐵或者公交車的時候,你會突然不已 “我每天這樣來來回回地重復著相同的日子、做著相同的工作,切究竟是為了什么?它的意義究竟在哪里?當這樣想的時候,你就和你從前習慣了的生活拉開了距離,這種距離就是一種疏遠感,一種荒誕。陷入此種循規(guī)蹈矩之網(wǎng)的人應該怎樣才能不忘記他是一個人,一個獨特的個體,一個只被賦予一次生命機遇,卻帶著希冀和失望、悲哀和恐懼、愛的渴求、對空虛和分離的畏懼的人呢?
第二個因素是:意識到理性在我們生活當中的局限性。為了尋求生活的安全感和秩序,人類用自己的頭腦和語言創(chuàng)造出了一套又一套對于生活的解釋,用來緩解自己對于未知的焦慮。人改造世界和周圍環(huán)境的力量日益增強,那些被認為合理的觀念和話語給了人類前所未有的自信, 更加讓人類相信自己是世界的主人。而這樣的理性的解釋所觸及到的并不是我們實際上能夠感知到的世界,整個世界真正指向的是浩瀚無垠而又充滿不確定性的宇宙,這種不確定性無法用任何現(xiàn)有的理性工具加以解釋。理性思考不能把握生命每一刻的變化與體驗,因此終究無法揭示出人生的真正意義。這就是理性解釋的過程中存在著的荒誕。
第三個因素是:人意識到自己終有一死。在日常生活中,人往往投身于大大小小的各種事情當中,同各式各樣的人打交道,為著衣食住行或者是金錢、名利和地位勞心勞力,遺忘了最本真的自己。什么是人最本真的自己?那就是存在于每個人身上的無法逃脫的、無可替代的死亡。當我們意識到死亡的時候,或者說,當死亡的意識包圍和擊中我們的時,我們在平常生活中所操心的一切事情,很可能都會從我們的視野中消失。因為它們對我們來說不再重要:不再有那么大的意義和價值了
當今社會原子化的今天,人在社會上如分離的原子,家庭角色在個人存在的社會意義里逐漸下降,人脫離各種定義自我的共同體,以獨立的個體形式存在,這一切都更加拷問自己的人生存在意義。社會中不正當?shù)娘L氣逐漸被調整,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視角不斷改善,但是作為我們當代青年應該如何面對以上的情況呢?
對于外部我們需要借助心理介入。對于自殺行為,目前國際上普遍施行三級預防模式: 一級預防是指為防止引起致命后果的行為而采取的措施,最終目的在于降低自殺死亡率,二級預防指對于有自殺傾向的人進行早期干預。三級預防是針對自殺未遂者,防止其再次出現(xiàn)自殺行為!叭龑哟谓槿搿崩碚撛诂F(xiàn)代心理介入在西方已經(jīng)很普遍了,但我們基于傳統(tǒng)觀念對精神心理層面的諱莫如深、習慣一個人當悶葫蘆,并不會去照顧我們的情緒,但其實它和我們身體一樣都需要醫(yī)生。
在這里推薦《□□先生去看心理醫(yī)生》,你會更了解情緒與心理如何引導我們走到現(xiàn)在,成為我們現(xiàn)在的樣子。
而對于內部我們自己,希臘德爾菲神廟篆刻的“認識你自己”逾時千年仍經(jīng)久不衰。老舍說,活著吧,你須不怕死;死去吧,你可是很想活。故而生命終將失去,對待生命不妨大膽一點。去尋找真正想做的事情,搜尋心底的秘密樂園,成為自己的樣子。
換句話來說,人為什么要去努力追求,何必要自己去辛苦掙錢?為什么要去反抗那樣的荒謬感、何必要自己去斗爭?除非你認為得到的過程比得到本身更有意義;除非你不識抬舉地認為,通過個體努力去爭取幸福比死去“被幸!备荏w現(xiàn)生命的價值。所以我們會選擇活著,就像余華所說,人是為了活著本身而活著。
插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