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此章節(jié)]
[投訴]
文章收藏
對《紅孩兒大話火焰山》唱唱反調(diào)——你的定位是十歲以下
對《紅孩兒大話火焰山》唱唱反調(diào)——你的定位是十歲以下
看到題目,大家應該就能明白,我是不打算捧這部動畫片的。不過,我并非一開始就不打算捧——買碟的時候,心情還是很亢奮很激昂的,在看了央視的一個訪談之后。那訪談中提到了配音、音樂等等元素,加上偶爾穿插的畫面的確精美,使得我突然有那么一下,對國產(chǎn)動畫的希望死灰復燃了……
只可惜,貢獻六塊大洋(本市的D5就這價)的時候還是忘記了電影界的一條鐵律:做影片宣傳的時候,就是埃德伍德的片子,也必定要宣傳得好像奧斯卡誓在必得一般。說到這里又想拖出《珍珠港》這張老虎皮來亂擂一通,該片宣傳時候的介紹是“史上最偉大的戰(zhàn)爭片”。
影片開頭委實是很過癮滴,配樂好聽,畫面精美。國產(chǎn)動畫拿取經(jīng)四人組說事兒不是一天兩天了,從小學開始就耳熟能詳?shù)奈饔斡浌适孪胍牡贸霾,就必須要加入一點“新元素”,在影片中“顛覆傳統(tǒng)”——這并非是影片的創(chuàng)新,而是必須。而說起“新元素”和“顛覆性”,咱家小學時就有了蔡志忠漫畫,那時候的確是感受到了一種顛覆性,一種新元素,后來又有了星爺,《大話西游》看了不下百遍,也是的確的、震撼的顛覆性和新元素。相比之下,該片中的顛覆性和新元素在于何處?劇中人不斷冒出的英文加新名詞,唐僧大喊“STOP!”“UNDERSTAND?”說實話真沒什么新意,遠不如一首流芳千古的名曲“ONLY YOU”。老劇新編,在片中搞這一套,貌似時尚,實則俗濫,看似很IN,其實OUT,正應了那句老話,第一個說女人像花的是天才,第三個第四個就是蠢才了。李敖大師玩命兒似的重復的那個求愛絕招,“最后一朵玫瑰就是你”,現(xiàn)在再有小后生拿來學,簡直會叫人笑掉大牙,只可惜李老前輩自己不覺悟,仍然每逢演講都要拿出來抖摟抖摟。
那么在人物性格上的“顛覆性”和“新元素”呢?還是要提大話西游。該片所謂的顛覆,大多致力于紅孩兒,小說中的紅孩兒雖然機敏狡詐,雖然手段狠辣,但仍然無非是一心想吃唐僧肉,泯然于眾妖。該片因為是動畫,不能把小孩子表現(xiàn)得太邪惡,以免給小觀眾帶來心理陰影,所以極力將紅孩兒塑造成一個孝順又勤奮的好寶寶,雖然一時走向邪路,但在眾多體貼關(guān)懷的師長的正確指導下,終于脫胎成為一個健康向上的優(yōu)秀少先隊員……怎么聽著像《少年犯》啊……
紅孩兒一家的顛覆性和新元素,個人覺得是很淺薄的,正如標題所述,適合十歲以下小觀眾,因為這個年齡階段的小朋友比較好糊弄。我致力于打擊這一點,并非說不能顛覆紅孩兒這個性格,實際上我是非常贊同這一點的,下文會敘述到。然而我所不齒的是,這個顛覆性居然這么淺。涸瓡惺呛萌耍揖皖嵏渤蓚壞人;原書中是個壞人,我就顛覆成個好人——這手段多簡單!我也去當編劇了!顛覆一個形象,勢必要創(chuàng)造另一個形象,既然要通過顛覆來創(chuàng)造,或者說通過毀滅來創(chuàng)造,就勢必要給這個新形象以某種依托,換句話說就是要重新給這個角色一種全新定位!洞笤捨饔巍分忻總人的定位都是很無厘頭的,但仍然有新元素加入,至尊寶的故事我想大家都清楚,后來那句“那個人……好像一條狗呀”的臺詞著實煽了很多人的情,包括我在內(nèi),但這并不是憑空就能煽出來的。
總之,一定要用某種手段,讓這個人物感覺自然。《大話》中的沙僧和豬八戒并沒有羅哩八嗦像文藝片一般給一堆心理分析,但人物仍然讓人感覺自然并且喜歡。這正是我反感《紅孩兒》以片中取經(jīng)四人組的原因,尤其是孫悟空。
孫悟空必定是每部西游題材影視作品中的核心人物,靈魂人物,或者說,他是壓軸戲。但該片中對于孫悟空的塑造實在讓人不敢恭維,在鉆入鐵扇公主腹中那一幕時,我甚至感到很憤怒:雖然這片子是表現(xiàn)紅孩兒多一點,可你也不能這么著糟蹋我們孫大圣呀!
西游記中的孫悟空是最強的魔神,大鬧蟠桃宴,自稱齊天大圣,明煌煌的大旗在花果山一豎,上窮碧落下黃泉,三界九幽莫不瞠目咬指——說白了就一句話,“真是他媽的太牛逼啦!”但這個角色又有情有義,而且活潑討喜,經(jīng)常擠眉弄眼抓耳撓腮,無論是師傅、師弟們還是天上諸神仙,都敢跑上去戲弄一番。他對唐僧的確是發(fā)自內(nèi)心的尊敬,對師弟們其實并沒有輕蔑和看不起,取經(jīng)四人組互相之間的捉弄多半是打發(fā)時間的取樂,他戲弄唐僧少,是因為師傅比較木頭,而與八戒比較“相得益彰”,就像說相聲的總得有個捧的有個逗的,沙僧也并不是全然木頭,和八戒相互捉弄的時候不少,女兒國誤飲母子河水就是非常好的例子。而孫悟空對諸天神的捉弄則的確帶有一種“爺們兒全不吝”的感覺,灌江口扮二郎神,在托塔李天王腳下打滾死賴著不起來,正是因為他是“猴兒”,有人類所沒有的諧趣,也有點流氓無產(chǎn)階級對待上流社會大人物的痞態(tài)。
說這么多孫大圣,小半出自我對大圣超乎尋常的花癡(來自于老版《西游記》和原著),更多的是想說明,孫大圣這個人物,如同《霸王別姬》里面一句臺詞:“霸王是英雄,不是黃天霸!”——行者不是落草的山大王,他是齊天大圣孫悟空。但是我的孫大圣在該片中實在是被作踐了。
該片中的孫悟空,好像威風八面,罵師傅“娘娘腔”,打師弟,“叉燒包”、“五花肉”更是張口就來,動不動還要威脅這個威脅那個——說實在的,連黃天霸那種草莽英雄都不像,比較像銅鑼灣的小混混!原著中三調(diào)芭蕉扇,孫悟空聽聞是鐵扇公主,最初還是“賠笑”,好言相向,倒不全因牛魔王這個把兄弟,而是因為自己畢竟使人家母子不得團聚。就算是騙了芭蕉扇之后,稱呼的也是嫂嫂,捉弄鐵扇公主多半是因為本性頑皮。和牛魔王之間,最初也是先拉關(guān)系套交情,軟的不行再來硬的。我為何要強調(diào)這一點?這要對比該片中的孫悟空來看。該片中的孫悟空作風霸道,同時因為鐵扇公主在片中比較弱女子,孫悟空的巧取豪奪比較象是個土豪,“南霸天,喪天良,搶占茅房,撕破漁網(wǎng),把我的爹娘,趕到那洪湖上~~~”他對于敵人的態(tài)度,雖然也很“幽默”,但動畫中的形象偏重于“輕蔑”,即輕蔑敵人的弱小,換言之即炫耀自己的力量——不但對牛魔王一家,對自己師傅以及師弟也如此——沒有半分人情味兒,倒真是活生生石頭里蹦出來的鐵石心腸。
而原著中的孫悟空,雖然“呆子”“夯貨”不離口,八戒氣急了也罵他“猢猻”“紅屁股”甚至“弼馬溫”,感覺上倒像是好哥們兒之間互取綽號的親切,換言之,沒有“攻擊性”。而片中孫悟空的“幽默”,這種攻擊性實在太明顯,咱家一度試圖忽略,兩三次之后,放棄了,看著銅鑼灣洪興幫版的孫悟空招搖過市——結(jié)合制片方背景,或者應該說是臺灣竹聯(lián)幫版孫悟空比較合適?
人物塑造,假如滿分是5分,我給1.5,為什么不是鴨蛋,后文再說,F(xiàn)在請將該劇的編劇拉上批斗臺。
《紅孩兒》的劇情失敗,并非“顛覆性”和“新元素”的錯,事實上有了這兩樣東西反而加分,只可惜劇情實在太像一塊注水五花肉,一拎起來就稀里嘩啦,情節(jié)跑得天馬行空,完全找不著北。鐵扇公主身旁那個□□精就是一個明證,影片后半部分居然煞有介事地交代該□□就是蜘蛛精的臥底,交代地還那么鄭重其事,還“一雙紅鞋子”,真讓人哭笑不得。至于牛魔王斗蛐蛐那段更讓人無話可說,我明白因為怕誤導小觀眾,所以不能出現(xiàn)牌九啦大老二啦之類的東西,但給蛐蛐喂藥,以及倆蛐蛐纏斗的情節(jié),看看居然花了三分多鐘,實在讓人氣結(jié)——對于電影來說,三分鐘都是很寶貴的!
我們不說“火蜘蛛軍團誓師大會”那部分“為了我們火蜘蛛的生存”這種幾乎具有黑色幽默,讓人覺得火蜘蛛是一個極端環(huán)境保護主義政黨的臺詞;我們不說那條火龍吃□□的無聊情節(jié)——最可笑的部分,來自于紅孩兒與孫悟空對打之時,天上突然一道圣光,咱們口耐滴紅孩兒就變成小丘比特了,在一片白光中冉冉上升,背后就欠倆雞翅膀。如果說佛祖現(xiàn)世是要收煞住紅孩兒與孫悟空的爭斗,實在太莫名其妙了:他媽的佛祖這么閑呀!你以為是論壇版主?看見有人拍磚就要出來管?!如果說佛祖是因為“慈悲為懷”外加吃飽了撐的管閑事,非要親自當一回法海,那那群蜘蛛精怎么不管?!要說紅孩兒有慧根要渡他成佛修成正果……無語問蒼天,這豈不是“拉郎配”么!于是紅孩兒被“拉郎配”,后來又出現(xiàn)那么一個無聊至死的,紅孩兒與佛祖對話的情節(jié),把我對釋尊的美好憧憬全顛覆掉了——該釋尊比較象向日葵幼兒園的院長(小新一直叫他大哥的那位)。
該劇的導演宣稱,對臺詞花了極大的功夫,只求觀眾能夠“從頭笑到尾”,這完全是屁話。編劇對臺詞唯一花的功夫就是能在短短兩個小時內(nèi)找出這么多新名詞,號稱是“為了迎合80后”的排山倒海的“周氏無厘頭”,填鴨式地塞入臺詞內(nèi),而且最妙的地方是這些名詞根本不搭調(diào)!而且根本不好笑!該劇的“喜劇效果”,完全是硬胳肢觀眾的效果,開頭我還勉為其難、應景式的“嘿嘿”兩聲,之后就覺得面部僵硬,幾乎涓然淚下——你們怎么能把臺詞糟踏成這種樣子!該片的臺詞之“顛覆性”,其效果其實咱家早就領略過,就是來自于眾多網(wǎng)絡玄幻小說,作者動不動就要在括號內(nèi)被眾演員臭雞蛋、爛番茄砸下那么一兩回,美其名曰不砸不舒服斯基。這種你不笑我硬胳肢你笑的喜劇片,還不如大大方方去看個悲劇來得舒坦。
問題在于若是號稱迎合“年輕觀眾”加入這些不倫不類的新名詞,劇情又太幼稚,牛氏一家完全是一種“家庭和睦”的說教,尤其是針對賭博以及家暴的批判,做得太露骨了,想不看出來都不行。而后來火龍吃了□□更是個不倫不類的設定——十歲以下的小觀眾,你對人家宣傳□□的危害,這合適嗎?而針對青少年觀眾,類似牛爸爸“斗蛐蛐”,這種玩鬧的“賭博”,簡直是侮辱偶們的智商——媽的,這般年紀之人,哪個不是當年看“賭神”系列看到大的!
該片的劇情以及對白,純粹為顛覆而顛覆,為新元素而新元素,整個看起來,兩個小時內(nèi)除了吵吵鬧鬧,幾乎什么都看不出來,就算是紅孩兒的孝順,也很難得到小觀眾的認同。我雖然一直認為美國動畫片——尤其是迪斯尼動畫片——造作,而且造作到“矯情”這么一個登峰造極的領域,但至少迪斯尼總會試圖給動畫一個理念,或者說一個主題,就算那個爛到不能再爛的《圣誕快車》,也給了一個“試著去相信童話,保持童真”的主題。而我心目中的動畫杰作,類似《小馬王》和《出埃及記》,還有《獅子王》,幾乎都有自己的主題,雖然迪斯尼的主題不外乎是“找到自己的人生定位”這類“勵志”主題,但因為編排得當,詼諧有趣,所以讓人覺得可以接受。反觀該片,說實話這種程度的打打鬧鬧熱火朝天,和天線寶寶真沒啥區(qū)別。導演說只想觀眾看得開心,換言之自己本身就并沒有試圖給動畫一個主題,而他所創(chuàng)造出來的“幽默”又全盤失敗,我們又能期待些什么呢?
其實,我有期待過的。
開頭沙僧丟了風車那一幕,我非常喜歡;爾后紅孩兒看著牛爸爸出門,偷偷擦去淚水,回頭對媽媽強顏歡笑的一幕,我也非常喜歡。因為親情和友情一向是咱家的死穴,只要點到就會完蛋,哭得稀里嘩啦。紅孩兒為救母親要唐僧的舍利子部分,又正好擊中咱家的弱點:面對身患絕癥的親人,別人的死活他是不顧的,這種絕望和瘋狂完全是來自于對另一個人深深的眷戀,哪怕入地獄、犯天條。
于是乎,咱家的想象力就開始蔓延。
突然想到原著中的“童子拜觀音”,意思是,觀世音菩薩責他戾氣太重,用禁箍咒還是什么箍咒(佛祖當年給了仨,一個套孫悟空,一個套了黑風洞熊羆精,最后一個就是給了紅孩兒)套在他四肢,雙手合十,不能分開,一步一叩,拜上天山,磨去他的野性、驕橫、戾氣——此乃“童子拜觀音”。
紅孩兒要殺唐僧救母,好像是說了一句“你們佛教不是要普度眾生嗎”這樣的臺詞,聽起來倒有點“割肉啖鷹”的意味,就是在此處我正式開始幻想本片結(jié)局,因為我覺得唐僧是不能拒絕這個要求的,原著中他太過慈悲,連妖怪都救,如果舍他一命可以救活一人,肯定要來一番天人交戰(zhàn),縱使不救,也要有點內(nèi)疚。但片中唐僧是不為所動的(考慮一下十歲小觀眾……考慮一下十歲小觀眾……)。但是紅孩兒的母親也確實需要靈丹妙藥——
我所設想的結(jié)局是這樣的——觀世音下凡,對紅孩兒說:你既然說,如果可以救得母親,舍誰之命都不可惜,那么自己的性命是否可以割舍?而紅孩兒雙目含淚,兩手合十,向菩薩緩緩跪下,道:只要菩薩救得母親,粉身碎骨也在所不惜!于是觀世音垂憫,楊柳枝灑甘露,救得鐵扇公主。紅孩兒自愿剃度,戴上禁箍咒,一步一叩,拜上天山。而鐵扇公主流淚揮扇,滅火焰山之火,目送親兒遠去。這個結(jié)尾很有佛教意味——咱家向來認為西游記里不加入一些佛教意味就很沒意思——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小乘度我,大乘度人。
孫悟空與紅孩兒打斗之時,我腦子里就充滿這種幻想,并且很厚臉皮地把自己感動地熱淚盈眶。到了蓮花臺上那道莫名其妙的圣光之時,咱家?guī)子麜灥,急煎煎跳到末尾去看,居然是他母親的大團圓結(jié)局……
——至此終于認定,本片適齡人群乃十歲以下小觀眾,該年齡階段嚴重適合編劇隨便糊弄。
九環(huán)金背大砍刀
乙酉年十月
插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