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此章節(jié)]
[投訴]
文章收藏
第 1 章
引:
我是一塊玉,簡簡單單地一塊石頭。
一
順治十七年
董鄂妃薨了。
大昭寺的高僧們還在承乾宮誦經(jīng)超度,地藏經(jīng)的文字一整段一整段被低聲念出,人聲交疊著回蕩在這座金色牢籠里,座座宮殿停了享樂之徑,勉強能慰懷天子痛失所愛的悲痛之情。
乾清宮
順治帝,福林,站在御桌之前,眼睛盯著那一尺皇家圣旨,上面是給禮部的圣諭:皇貴妃佐理內(nèi)政有年,淑德彰聞,宮闈式化。倏爾薨逝,予心生為痛悼......謚曰‘孝獻莊和至德宣仁溫惠端敬皇后’。
“陛下,您已經(jīng)三天沒有合眼了,還是上榻休息一會吧。太后娘娘剛才叫人傳話了,說皇貴妃身后事宜一應操辦她會著人盯著,必不會出了差漏!
大太監(jiān)吳良輔極為忠心,他心里明白:皇帝沒了,自己就什么都沒了。什么十三衙門,后宮巴結(jié)遲早隨風散去。
可惜,順治注定讓他失望了。
福林看著小太監(jiān)捧著圣旨出了殿門,一直到那個身影消失在視線中。
身后的龍椅太過冰冷,福林覺得這座椅子后面的無數(shù)帝王英魂都在盯著自己,那些目光陰鷙發(fā)寒,仿佛利箭一般將他死死釘在這座金玉王座上。
“小良子,朕和宛寧的第一個兒子走得時候還不足一歲。而今,宛寧也不在朕的身邊了。難道真如多爾袞所說,朕此生會盡失所愛嗎?”
“皇上,罪臣之言切莫當真。和碩榮親王能生在皇家是他的福分,便是貴妃在時也常常寬慰自己,有言今生投在皇家,大皇子來世定是長壽百福的命。”
“是了是了,宛寧的確說過這樣的話。對了,你快去把溪森叫來,朕要...朕要讓他給宛寧和榮兒點長生燈,造長生殿?,快去...”
吳良輔心知現(xiàn)在的帝王沉湎悲痛,自己說什么都沒用,故而回了一句是,接著幾步離開這座宮殿。
整座乾清宮只剩順治皇帝一人,唯有御桌之前有兩盞還燃著的燈燭,空曠而寂寥,枯坐在黑暗中的福林腦海中一片空茫茫,耳邊隱約響起什么聲音。
像是有人在輕聲呢喃,又像是什么人的笑聲,或者有人在他耳邊念著什么。本該是一件令人害怕的事情,可福林卻覺得心有所靠。
就是在這座大殿。每當他被前朝事務糾纏而任性耍孩子脾氣的時候,宛寧會親自侍奉茶湯,安排飲食。也是這樣的深夜,他批閱奏章時,宛寧總會陪在身邊,展卷研磨。他需要的不多,執(zhí)政以來,都是宛寧安靜守著自己。
而今,他又是孑然一身。
這世上有千萬個妃嬪,若他愿意也會有很多皇后之尊。
唯宛寧只一個,他只愿和宛寧朝飲餐露夕啜菊英。
蒼天為何如此不公,生生將他摯愛奪走。何其忍心!
許是連上天也覺得對他不起,今夜的月光被云層遮擋,就連一絲光亮都舍不得施舍給人間。
乾清宮前的行走太監(jiān)低著腦袋,假裝自己沒聽見殿內(nèi)的說話聲。
只有皇帝一人的宮殿傳來聲音,想想都覺得滲人,再加上宮中這幾天的法事不斷,甚至都有傳言董貴妃魂靈還在這座城中。
‘吱呀’一聲,是吳良輔推開殿門走了進來。
殿外候著的光頭和尚正是順治帝要見的溪森。他人應是剛超完經(jīng)文而被急詔,衣衫隨風浮動間隱隱有佛香傳來,這讓心有戚戚的小太監(jiān)們大安。
門開的時候,一陣風也見縫兒擠進來。燭火脆弱,像是大海中的一葦扁舟,左右搖晃著,終究難敵滔天波浪,‘嘩’地一聲重新將黑暗還給世人。
這樣的氛圍,若不是吳良輔心神堅守,只怕早就和殿外的小內(nèi)侍一樣兩股戰(zhàn)戰(zhàn),幾不成狀。
“陛下,溪森高僧到了!
“叫他進來!
白衣高僧得令入殿。朱紅色大門重新闔上,吳良輔若有所思地盯著廊下的白玉階梯,最后伸手招身后的干兒子吩咐了幾句。
殿中
溪森:“陛下萬福,貧僧和眾位師兄弟已經(jīng)在永福宮為皇貴妃祈福超度。做足七數(shù)法事,娘娘的在天之靈就能安息了。”
“大師佛法精深,若我舍了這寶座,可能再見宛寧一面?哪怕只聽她喚我一句名字也可。”
這話若是讓別人聽了只怕嚇得哆嗦。溪森只是打了佛禮,留下一句禪機,“苦海無邊,回頭是岸!
順治不知這句話是在勸自己不再沉溺悲痛還是在說人間帝王權(quán)勢應該拋舍。他的目光收回,不出意外地落在擺在御桌上的玉璽上。
這是皇帝的印章。人人都說這是傳國玉璽。每一代王朝新立,為首者都說自己手中握著傳國玉璽。他桌上的這一枚是多爾袞在青海領(lǐng)兵時從北元人手中繳獲的。
一經(jīng)上供,宮中的器物局就加緊趕制,如此更讓他的皇權(quán)穩(wěn)勝。雙龍盤附戲珠,三道尖波浪線在其下,山川綿伏其上,寓意寰宇四海盡歸,通體白玉無瑕,觸之沁涼。
就是這一尊寶玉如一座大山,將整個大清壓在他的肩上。宛寧在時會與他一起承擔,宛寧沒了,便算了吧。
福林心想:
我六歲登極,做了大清入關(guān)的第一位皇帝。上承太祖太宗之遺業(yè)。日夜不綴,遷北京,統(tǒng)中原,免三餉,善蒙古,內(nèi)治官吏。我做的已經(jīng)夠多了,大清千萬年基業(yè)便留給后人吧。
順治十八年
順治帝駕崩。享年二十四歲,廟號世祖,與孝獻皇后同葬清東陵之孝陵。
二
民國二年
公民團的人將成立不足一年的國會大樓包圍了。街上的人們?nèi)诵幕袒,有說馬上就要打仗的,有說大總統(tǒng)要換人當了,還有說皇上又要被接進宮中登基的。
世道混亂,普通老百姓唯恐外面世界中的風吹草動驚擾自己本就不容易的生活。
這天下也不知是怎么了,昨兒還是皇上最大,一睜眼可能就是總統(tǒng)當?shù)?尚Φ氖,當了千百年底層的老百姓,猛一搖身竟然下了文書說是什么國民平等。
這話是說太監(jiān)能和親王什么的平起平坐?
“天大的笑話。咱家包衣出身,作甚不自量力和王爺喝一碗茶!庇诶系瓪馐愕睾鸬。
不怪他想不通,他們家世代都是鑲藍旗下的包衣,見了主子只怕跪地不好都會不安。怎么來了一個孫公還是什么的人,就下達一些大逆不道的律法。
“真是洋蠻子。”
于家住的是帽兒胡同里比較近街口的一處二進院子,這還是祖上有德蒙皇家賞賜才來的。說話的功夫打門邊進來一個身穿素衣裙衫的丫頭,大約十四五年紀,一進門口先給于老爹屈膝問禮。
見她進來,于老爹清腔起范,背手受了女兒的禮,“從外邊回來的?”
“是。和母親一起上街買了一些針線!
“嗯。近日世道又要變了,能不出門就不要出去了。有事就讓小環(huán)去辦!
小環(huán)是他們家唯一的一個下仆。
果然,沒過幾月,街面上就有消息傳來。
袁大總統(tǒng)制定的新約法取代了孫文制定的臨時法。
洪憲元年
袁世凱接受帝位,□□,改民國為□□。
于家宅子
“你是受慶親王恩庇長大的,如今宮中少了行走使喚的人,咱們家是上五旗的包衣,現(xiàn)在能繼續(xù)侍奉皇上顯然是祖上承德了!
于玲就是個小丫頭,自小聽得最多也是女訓女戒,三從四德,自然不會覺得不妥,一徑卷了自己的小包裹跟著灰衣太監(jiān)進了宮。
只不過臨走前,把自己祖母留下的一份信偷偷藏在自己的行李中。
...
1924
溥儀皇帝被趕出京城了。
馮玉祥曾問他傳國玉璽的下落,前者只說不知道。
溥儀確實并不知情。
離京之前,溥儀下令將宮中的宮女們都解散,各自謀生。
于玲如今不是幾年前初入宮中的小姑娘,這些年下來人情處事自有一套自己的準則,故而早就尋好了出路。
于老爹已經(jīng)去了,家中現(xiàn)在都由自己的弟弟做主,聽人傳進來的消息,她那個弟弟不知何時染上了煙癮,家中為數(shù)不多的積蓄早就被敗光了。剩下的兩個妹妹也小小年紀被賣進了暗娼門。
爹娘在時,她還愿意將例銀送出去貼補家用,再后來都是為著自己打算慢慢攢著。更何況,她如今還懷揣秘寶。
宮外的空氣好似和里面沒什么差別,可胸口上的大石頭卻終于被移開了。正午的陽光照在頭頂本該讓人覺得不適,獨于玲一個人臉上掛著笑容。同行往外走的另一個姑娘開口問道:“你不怕嗎?”
“怕什么?”
“我家里兄長說了,出宮以后就今早給我安排婆家。我和你不一樣,我不是一等大宮女,沒有府邸要我做掌禮!
說是掌禮,也就是教導家里的女子如何守舊時禮儀。往日這種好事輪不到她們這些末流宮女的,可惜皇家沒落,宅邸的要求也就低了。
于玲也不好說什么,世道混亂,誰不是在夾縫里活著。若不是她 祖上一直侍奉鑲藍旗的包衣,在宮中時還算不出差錯,只怕也到不了如今的主家。
打午門出去,于玲看李府的馬車已經(jīng)在一邊候著了。
街角的漢子早早就在等著了,生怕錯過自己手上這條唯一的銀錢路子?上,自家姐姐進宮時候他還是個毛小子,好容易等到一伙宮女出宮,眼睛珠子轉(zhuǎn)了好幾圈都沒認出來誰是誰。
于玲和那老嬤嬤見過禮以后,就爬上了馬車。簾子外面的世界就像是變了一個樣子,她新奇地探頭看了好一會,竟然發(fā)現(xiàn)有很多年歲不大的女子在街上走動。很多男人的長發(fā)辮也剪掉了,就連以前眼熟的脂粉鋪子點心店都大變模樣。
還真像皇上說得那樣:世界早已經(jīng)天翻地覆了。
老嬤嬤知禮,并沒有和她一起坐進馬車。
于玲將自己的包裹打開一個小角,取出一件東西。
這是一尊手掌大小的印章。
誰能想到代表無上尊貴和萬民信仰的傳國玉璽竟然在一個毫不起眼的宮女手中。
當年八國聯(lián)軍進了宮中,各種行事用燒殺擄掠來形容真是太過容易。這四個字背后所有的鮮血,刀光,槍聲,尖叫,眼淚和屈辱都在日后的幾紙條約中被體面遮蓋。
那一場大火燒了得不止一座圓明園,京西的三山五園付諸一盡。園中常嬪不忍受辱,投繯自盡。當時于玲的奶奶正是暢春園的領(lǐng)事宮女。按規(guī)矩問安的時候,受她所托拿了這方寶玉。
再后來事發(fā)突然,她來不及逃出皇家園林。索性和當時的工匠有交情,知道一條密道。故而一躲就是三天三夜。
可能真是老天錘憐,僥幸躲過一劫的宮女終于回了于家。再有了后來的于玲。
老人家臨終留下的那封信正是對這個寶玉位置的說明。
于玲也不知道那位常嬪是怎么拿到這方寶玉,受皇帝所托還是偷盜?當她跟著宣統(tǒng)帝時,終于借機到了當初她奶奶出事時候的夏園。
昔時的皇家園林只剩下廢墟連連。
一番周折,當她尋機將這封玉璽呈給皇帝時,卻見對方面上一片怔忪。不知想到什么了,最后只說當自己沒有見過東西,讓她隨意處置了吧。
也是,帝國都沒了,一個傀儡君主,要這象征統(tǒng)御四海的印章還有何用。若是真的收下,只怕會引來殺身之禍。
一路搖晃,馬車終于停了。
到地方了。
從此,這地方就是她安身所在了。
李府二小姐——李經(jīng)璹,配左副都御史張佩綸,婚后育有一子——張志沂,現(xiàn)今已有妻子黃素瓊。奈何夫人受新學影響一心趕赴英國留學,婚后子女尚需照顧,故而求助外祖家。
三
2013年4月
法國皮諾家族表示愿意將中國圓明園青銅鼠首和兔首無償捐贈給中國。
捐贈二字引發(fā)民間各種組織口舌紛爭。
兩尊青銅屬相首本就是當初被法國以強盜手法掠奪,現(xiàn)在卻用‘捐贈’二字。本質(zhì)上就是對國家的文物所有權(quán)不尊重。
圓明園的文物記載著那段特殊歷史,是中國近代歷史的灰色記憶,同樣寄托了中國民眾的深厚民族情感。
官方反對,民間抗議等多種手段終于迫使對方妥協(xié)。
上海一處老宅子
央視新聞正在播報有關(guān)于獸首歸還的新聞,主持人字正腔圓地對在這件事件中貢獻的各方人士表達真摯感謝。緊接著又播放了那段黑白歷史紀錄片,用一段文字將最屈辱的歷史展現(xiàn)在世人面前。以史為鑒,才能讓人民更加奮發(fā)向上。
老人家神色嚴肅,仔仔細細地將新聞的每個字眼都收入耳底。末了,發(fā)出一聲感嘆。
身后的人上前一步,“您真的決定好了嗎?”
“早就該做的事情了。母親在世的時候就一直盼著能送出去,臨終時還留下話?上莻年代的國家實力到底還是差點,F(xiàn)在這個時機真是最好不過了!
“那我就去做相關(guān)聯(lián)系,希望盡早達能您的心愿!
“好,辛苦你了。”
......
人民日報頭條標題:
愛國人士匿名捐贈中國歷史上有名的傳國玉璽
黑色加粗字體的標題醒目清晰,下面的文字詳細地講解了這一段充滿傳奇而又神奇的故事。
一位微不足道的小宮女是怎么臨危不懼,機智應變地將國家文物好好報存。而這位小宮女的后人又是怎樣在一個亂世中不受誘惑,保守秘密,保護珍貴文物到現(xiàn)在。然后又是大篇幅夸獎這些國人的品質(zhì),愛國情懷,無私奉獻等等不一而足。
當然最后依舊點題:希望國人銘記“落后就要挨打,發(fā)展才能自強”的歷史教訓,不忘過去,珍愛和平,面向未來,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努力奮斗。
傳國玉璽最終被收回國家歷史文物紀念館中,接受各方的參觀。
于宬偉去過那個館。
當年歷過戰(zhàn)火和鮮血而被又隱藏近百年的寶玉,現(xiàn)今被放在四面都是玻璃的展示柜中好好珍視著。角度剛好的燈光將那方玉璽照地發(fā)光,上面的游龍姿勢雄健,威儀萬千,仿似穿過千百萬年的時光,依稀能夠看到舊時被一方霸主握在手中,大印加蓋的尊貴。
確是國之重器。
一位老師正帶著一群孩子做課外活動,一邊給孩子們講解那段歷史,一邊教育尚在稚年的孩子們要去愛國,要像那個年代的人一樣,雖然身不由己,也要心懷國家。
老人笑著點了點頭,一邊轉(zhuǎn)身,一邊在心中感嘆。
那位老祖宗只怕是陰差陽錯中做成這樣的偉事吧。
尾記:
我是一塊玉,簡簡單單地一塊石頭;蛟S是因為稀有吧,那些凡夫俗子總是在我身上加注很多意義,也可以說是愿景吧。
有的求長生,有的求平安,有的求富貴,還有的求王圖霸業(yè)。所以我在斗米小民家呆過,帝王御桌上安放。被覬覦過,被仇視過,被人仰望過。
現(xiàn)在嘛,換了住所,不變的是時光永恒,而我也只是一塊石頭。
插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