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此章節(jié)]
[投訴]
文章收藏
第 1 章
細節(jié)上看各人不同的圣人之道
有句老話,“讀書百遍,其義自現”,從前不理解,直到開始學習《論語》。對于大藍本上的翻譯和注釋我是有抵觸的。在我看來,將原文反反復復地讀,慢慢就能感悟到適合自己、屬于自己的釋義,久而久之,找到自己的圣人之道。
限于年紀和閱歷,對于《論語》中的很多條目很難有完全屬于自己的感悟,便多讀讀他人的注解,經過對比選擇自己認同的說法。閱讀古往今來多少大家的注釋還挺有趣兒的。下面說說我的一些不成熟的心得。
學而篇中有“賢賢易色”,大藍本大概采取的是楊伯峻先生《論語譯注》的版本:對妻子重品德不重容貌。如果根據后文提到的“事父母”、“事君”等來看,此句解釋為擇妻也是很便當的,只是“易”之一字,解為“輕視”總覺略奇怪。不過畢竟沒有直接提到妻子,我更愿意遵循南懷瑾先生《論語別裁》中直接從字面上作解:尊重賢人要恭敬地改變了臉色。
為政篇中“孟懿子問孝”一節(jié)中夫子答復“無違”,照字面上翻譯就是“不要違背”,不要違背什么呢?楊先生的注釋說不要違背“禮”,完全是根據后文夫子對樊遲的解釋來說;朱子《四書集注》中說不要違背“理”,而“禮”是“理”的一部分體現,格局放大了些,對我們這些未學過“理”、“氣”、“性”等宋明理學的中學生來說卻未免失之空泛難以懂得;還是南先生的解釋最接地氣兒:不要違背天下人。此節(jié)文章是講孝道的,而孟懿子是為政之人,除了孝順父母外,更應該大孝于天下人。而后面提到的禮教,也不過是為政也就是大孝于天下的手段罷了。
里仁篇中的“里仁”二字,向來有眾多解法。在這一條的解釋中大藍本是直譯過來的:與仁為鄰里。而“里”就是“與……為鄰里”。這個解釋非常奇怪,也很抽象。按照《論語譯注》中楊先生的解釋,“里”是“居住”的意思,則“里仁”是“住的地方要有仁德”,是南懷瑾先生諷刺的三家村老學究的解釋。南先生認為這世界上哪有那許多仁人君子,絕大多數人都不能找到全是仁德之人的住處,那難道大家都是笨蛋啦?在這一點上南先生大概有點兒刻薄,畢竟《論語別裁》是他1971年講的課了,那時還比較年輕氣盛。不過我比較下來,最讓我接受的仍然是南先生的作解:“里仁”是“自處于仁”的意思,我們真正學問安頓的處所,要以仁為標準,達到仁的境界,才可以說是學有所成。
《論語·述而》中夫子有句“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嘗無誨焉!薄笆憽毕騺肀唤忉尀閷W費,而朱子解釋的孔圣人收的學費是十條干肉:“脩,脯也,十脡為一束”。上世紀九十年代山東拍的電視劇《孔子》中,有一個鏡頭是根據這句話拍出來的,令我啼笑皆非:曾析將自己的兒子曾參送入孔門之時,夫子來了這么一句:“別忘了十條干肉!痹谝徊繃烂C風格的電視劇中,孔子竟然在城門口問自己的弟子討要十!條!干!肉!
因此我認為將束脩解釋為學費完全不正確,若真是如此,便跟夫子另一句話“有教無類”相沖突。因此我是極信服南先生的解釋:“束脩”是指個人對自己的約束修養(yǎng),孔子認為凡是肯約束自己的人,他都是可以教導的。
朱子說古時候拜師必須“執(zhí)贄為禮”,束脩已經是最微薄的學費了,為了遵守禮,學生見孔子當然要拿出束脩,否則一個不守禮的學生孔子也沒有必要教導了。這樣看來似乎很有道理,朱老夫子卻不知肉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一般人根本吃不到,連稻、麥等糧食都是那些“肉食者”的主食,黔首們大部分只能吃到菽也就是產量較高的豆類作為主食。
在這一點上近現代人卻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了。這些細節(jié)性的考據在清朝乾嘉學派手上算是突飛猛進,近現代考古學又有了長足的發(fā)展,使學者不再拘泥于古文獻而能更真實的還原古代生活場景。在這些知識上不論是楊伯峻還是南懷瑾所得知識顯然都比朱熹要靠譜。
古代的文章沒有標點符號,因此讀書第一個要學的便是那句讀。自然,怎么斷句的都有,漢語言博大精神,斷句不同所得出的結論自然完全不同。下面我想談談我對《論語》中最為著名的兩個斷句的公案的看法。
爭議最大的自然是泰伯篇中的“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了。傳統(tǒng)版本也就是朱子版本的斷句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這樣看來孔子便成為了愚民政策的鼓吹者,但《四書集注》中朱子自己注的那句我沒能看懂,而引用的程子一句中似乎是圣人并不是不想讓大家都學道,不過大部分“民”都是“中人以下”,不能夠理解那些大道,因此只好“使由之”而不能“知之”了。這樣看來總覺得圣人的教學能力不足似的。不過,既有“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夏蟲不可語冰”等圣人之言佐證,程子之說倒也說得過去。
比較貼近人情也受我喜愛的斷句版本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這是顯而易見的。
另一條便是“廄焚,子退朝,曰:傷人乎?不問馬!边@自然也是《四書集注》的版本。朱子說,孔子擔心傷人過多沒來得及問馬,不是不愛馬。不過人比畜尊貴,理當如此。顯然朱子那時候沒有什么動物保護的概念,這么想完全沒錯,F在絕大多數人雖然都號稱動物之友,但骨子里還是認為人最高貴?鬃拥摹叭省笔峭萍杭叭说,在人的安危沒有確定時不問馬是完全可能的。因此朱子的解釋應該符合孔子的本意。
但古代“否”與“不”是同一個字,因此這句話斷句韓愈便斷為“傷人乎?否。問馬“。便是孔子問傷人了沒有,答案是沒有,因此接下來問馬。也是先人后馬,當也不錯。而且這顯得孔子更為博愛一些。
通過以上條目看來,南懷瑾先生的圣人之道最為適合我們高中生理解,而且最能凸顯出夫子的偉大;但其實應當還是朱子的注釋水平最高,只因為是古文,而且涉及到宋明理學中極為重要的“理”、“氣”、“性”先后之爭等等的程朱理學核心概念,太過形而上不好理解,并不適合我們初學《論語》的高中生。楊伯峻先生的《論語譯注》在各種細節(jié)的考究上是最為令我信服的,由于細節(jié)性的還原,更有助于初學者理解《論語》,但在我看來楊先生在圣人之道的解讀上未免稍遜一籌。
而且,楊先生的版本實在是太適合學校里用來教!學!考!試!啦!
《論語》是一部教人為人處世的語錄,并不是用來糾結于字面上的解讀。只不過我有時喜歡鉆牛角尖,解出自己認為正確的圣人之道不可。在生活中用《論語》中的要求來約束自己,便能時刻進步,體悟到自己的圣人之道。
最后說一句,誠摯地建議語文組:大藍本該改版了。
插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