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此章節(jié)]
[投訴]
文章收藏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雜談
傳說,玄奘在西天取經的路上,遇到虎豹困擾,避坐于山洞之中。見一老僧,渾身瘡痍濃血,玄奘不但沒有嫌棄或厭懼,反而恭敬請教。老僧見他心誠性善,乃贈經文一篇。玄奘朗誦經文,虎豹當即散走,路途頓時暢通。回到長安后,玄奘將經文譯出,是為《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般若,本義是智慧。當然,此智慧非平常的智慧,而是佛教的妙智妙慧;波羅蜜多,本義是到達彼岸,彼岸即超越生死輪回的涅磐境界。至于心,我想應是核心、精華的意思。這篇經文就是要教給人們修習脫離生死輪回的苦海,到達涅磐境界的智慧。
《心經》非常短,譯文只有247個字,但它的內容十分豐富,包含了很多佛教的基本思想,如“五蘊皆空”“一切皆空”,也涉及了很多佛教的基本概念,如“色”“空”“苦”“受想行識”“苦集滅道”?梢哉f,《心經》是佛教思想的濃縮。
《心經》中有一句廣為人知的名句:“色不異空?詹划惿。色即是空?占词巧!边@里的“色”,應指世間的一切現象、表象;“空”應指虛空、虛幻不實。按照佛教的教義,色與空是相同的。一切物質和精神現象都屬空幻,不具實體。色的本質就是空,這就叫做“色即是空”!都t樓夢》第一回,女媧補天剩下的一塊石頭在聽到一僧一道的高談闊論后,凡心大動,要到人間去享一享榮華富貴,二仙師憨笑勸說道:“善哉,善哉。那紅塵中卻有些樂事,但不能永遠依恃;況又有‘美中不足,好事多魔’八個字緊相連屬,瞬息間則又樂極生悲,人非物換,究竟是到頭一夢,萬境歸空,倒不如不去的好!边@一番話,正是曹雪芹對“色即是空”的注腳。不但如此,曹雪芹描寫榮寧兩府從烈火烹油的盛勢到“樹倒猢猻散”的頹敗的轉變,描寫眾多人物由喜到悲的人生歷程,無一不是在印證“色即是空”的道理。在某種意義上,書名“紅樓夢”這三個字也可以理解為紅塵諸象如空中樓閣、幻夢一場。可以說,“色即是空”是貫穿《紅樓夢》全書的思想。
不單“色即是空”,“受想行識,亦復如是”,都是空的。色、受、想、行、識,合稱“五蘊”,所以《心經》開頭即說“五蘊皆空”。當然,對于“空”,同樣不能執(zhí)著,也要用“空”的理念去對待。就是說,對于“空”也要“空”,是為“空空”?隙ㄒ磺惺挛餁w根到底是虛幻的、不實在的,是“空”;但只認識到“色即是空”,只達到色空是初級境界,必須同時把“空”也空掉,才是佛的境界。
與“空”相關的,是“無”。在《心經》中,有大段的文字具體闡釋“無”:“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薄靶臒o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卑凑辗鸾痰恼f法,人有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六根產生見、聞、嗅、味、觸、知六識;六識所感覺、認識的色、聲、香、味、觸、法六種境界,叫六境。人之所以會產生煩惱,不能成佛,關鍵就在于不能放下六根、六識、六境,不能做到“無”。因此,《心經》著重強調了“無”的重要性!都t樓夢》中那首《好了歌》把這一點講得很是明白透徹,“世人都曉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只有金銀忘不了……只有嬌妻忘不了……只有兒孫忘不了……”。了,就是放下。不了,就是放不下,就是“有”而非“空”,因此無法擺脫煩惱,只能在人間受苦。
《心經》中還提到了“一切苦”,這是佛教的一個基本思想。佛說人生皆苦,具體又分為八苦: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五蘊盛。這其中,關鍵的是“求不得苦”,其它苦都直接或間接的從“求不得”而來,或與之相關。有求就有苦,多求即多苦,求的欲望越強烈,痛苦就越大越深。所以,人的一生都要生活在苦海之中苦苦掙扎!缎慕洝丰槍θ说摹扒蟛坏每唷碧岢隽私饷摰姆椒,就是不求,將一切都放下,做到真正的無和空。如《心經》所言:“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薄斑h離顛倒夢想。究竟涅磐”。這“顛倒夢想”“掛礙”就是人的欲求,是苦產生的根源,必須將之擺脫、去除,放下對外間世界的執(zhí)著,才能脫離苦海,修得正果。在《紅樓夢》中,從甄士隱到柳湘蓮最終到賈寶玉,他們都先后看破紅塵,所以拋妻離子,放棄了身外的一切以及身體本身這一“臭皮囊”,跳出了塵世。
佛教所崇尚的這種無欲無求、空色空相的人生態(tài)度,很容易給人以消極避世的印象。其實不然。因為按照佛教的觀點,一味的“空”“無”也是一種執(zhí)著的追求。因此,必須把它也去除,淡泊寧靜的對待人生,這才是佛教的人生觀。而這種淡泊寧靜的人生觀在現代社會是有著一定的積極意義的。如果人們都能明白求不得苦的真諦,那么人們就會擺脫貪欲,不再追名逐利、不去你爭我奪、爾虞我詐。同時,這種人生態(tài)度還可以幫助我們做好心理上的調試。既然欲求是永遠不能完全滿足的,有欲求而不能滿足必然痛苦,那么,不貪求、少欲望的人自然不會患得患失,少了許多無謂的痛苦。誠然,人生于世,不可能一點欲求都沒有,這也不符合人的本性,我們的老祖宗早已認識到了“食色性也”的道理。人之為人,就必定會有最基本的生存需要,這誰也無法輕易拋棄,所以無欲無求是無法實現的。但我們至少可以做到少欲少求、不貪嗔,這也可以避免很多因貪而帶來的不必要的痛苦。
現代人生活在高度文明的社會環(huán)境中,隨著社會的快速發(fā)展,人們對物質條件的依賴程度越來越高,自身也處在高速的運轉中,身心都受到束縛和制約。在這種情況下,如果能按照《心經》的思想來適當地調整自己的身心,我們將會擁有一個別樣美麗的人生,不是嗎?
插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