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此章節(jié)]
[投訴]
文章收藏
第1章
現(xiàn)在在晉江上很多作者都認為皇帝的長女就可以成為長公主,然后又有很多的讀者反駁只有皇帝的姐妹才能稱為長公主,因此出現(xiàn)了很多說法,我看過一點漢史,倒是可以說上一點。
我覺得之所以現(xiàn)在很多人都認為只有皇帝的姐妹才能封為長公主,固然有后面的很多成例的原因,但是最開始也是因為蔡邕對《史記》的注解。對了,這個蔡邕就是蔡文姬的爹,東漢有名的文人。在東漢末年,蔡邕注解《史記·孝武本紀》時稱“帝女曰公主,儀比列侯。姊妹曰長公主,儀比諸侯王!
但是在我國南北朝的時候,南朝劉宋時期的歷史學家范曄編纂后來成為“二十四史”之一的《后漢書》的時候,也有記載這方面的一些儀制!逗鬂h書·皇后紀》載:漢制,皇女皆封縣公主,儀服同列侯。其尊崇者,加號長公主,儀服同蕃王。這就和前面蔡邕所說的形成了矛盾。在歷史的研究方面,一般來說是時期早的比時期晚的要可信。
不過再往后,我又看了一些關(guān)于公主們的記載,發(fā)現(xiàn)皇帝的女兒封長公主,其實大多是在西漢和東漢早期,到了東漢末年,長公主這個稱號才開始慢慢固定下來,成為皇帝姐妹的專用。我想這大概也是蔡邕會這么注解的原因。畢竟,蔡邕他并不是歷史學家,他的說法只是出現(xiàn)在注解里,這個可信度就要比《后漢書》略差一點。
秦朝咱們無視啊,從漢朝開始說起。
漢朝的第一位長公主,其實應(yīng)該是漢高祖劉邦的長女,一般對她的稱呼是魯元公主,但是事實上,她的封號是魯,而元公主則是一種地位的表現(xiàn),和長公主是一個意思,只是說法不同罷了。然后是漢文帝劉恒給長女封的館陶長公主,這個稱號是漢文帝給自己女兒的,不是漢景帝給自己姐姐的,而且還是在和漢景帝劉啟封皇太子的時候,同時封的女兒。然后是漢宣帝劉病已,給自己的女兒封的敬武長公主(這個女兒據(jù)說是許平君生的,但是沒有任何記載),再往后,就是光武帝劉秀給自己的長女劉義王封的舞陽長公主,我就只知道這幾個是親爹給自己女兒的,至于旁的也許還有,但是我沒有見過記載。
還有有人說的衛(wèi)長公主,其實她的真正封號應(yīng)該是當利公主(野豬對這個女兒真是不錯),我從來沒有見過有人稱呼她為當利長公主,也沒有見過像是稱呼館陶那樣只稱呼她為長公主,一般都是和衛(wèi)字連在一起。所以這個衛(wèi)長公主的意思應(yīng)該是衛(wèi)子夫的第一個女兒。并不是說皇帝冊封她為長公主。打個比方就是,如果是李氏生的第一個女兒,這個女兒就可以被稱作李長公主,如果是衛(wèi)子夫生的第二個女兒就是衛(wèi)二公主。母親的姓氏加上女兒的排序其實在西漢也是稱呼公主們的一種說法,就好像是館陶長公主,也有個稱呼是竇太主。只是一種普遍稱呼而已,不是爵位。
當然也不是隨便哪個女兒都能封為長公主的,一般來說,長公主應(yīng)該是嫡長女,如若不是也應(yīng)該是寵妃所生的,非常得皇帝心的公主,畢竟就算是皇帝也是要顧忌一下皇后的面子的。
總之,說了這么多,其實我的意思就是雖然在中國的歷史上,大多數(shù)時候,都是女兒稱公主,姐妹稱長公主,但是在漢朝,長公主大多數(shù)時候并不是一個輩分,而是一種榮耀,慢慢的到了東漢末期,公主和長公主的稱號才開始慢慢講究起來。然后就再也沒有給自己的女兒隨便封長公主的了。
再多說一句,光武帝劉秀的廢后郭圣通孫女,也就是廢太子劉強之女嫁給了東漢開國元勛竇融之孫竇勛,生下的竇氏女,入宮為章帝劉炟皇后。這個竇皇后也給自己的生母謀了一個長公主的稱號,沘陽長公主,不過因為這個長公主的封號實在是有點過于名不正言不順了,所以現(xiàn)在大多數(shù)還是稱呼她為沘陽公主。但是從另一個方面來說,這也是長公主代表尊崇的一個證據(jù)。
所以作者這么寫也不是不可以,只是晉江文,倒也沒必要刻意弄得太過認真。要是真挑起刺兒來,現(xiàn)在還有什么文能看呢?提醒一兩句也是可以的,但是說話也沒有必要太沖。
PS:我沒有任何人身攻擊的意思,我也希望,不要再出現(xiàn)有人說我沒有腦子的話。如果要說的話,請拿出真憑實據(jù),如果沒有,也請別怪我把它當成狗吠。
插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