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此章節(jié)]
[投訴]
文章收藏
兩個父親與兩個兒子
、
二戰(zhàn)始終是西方文藝界永遠不可磨滅的經(jīng)典命題之一。
太多的作品在探討那場戰(zhàn)爭究竟讓人類失去了什么,而又得到了什么。
對于全體人類來說,二次世界大戰(zhàn)永遠是我們檢視自己內(nèi)心與人性的最好鏡子。
、
17歲的Friedrich出生在德國一個工人家庭。
因為在一次拳擊賽的表現(xiàn),僅意外獲得了德國國家政治經(jīng)濟學院(NEPA)也就是Napola的入學資格。
在面對全家人必須共用一盆洗澡熱水的困苦后,F(xiàn)riedrich決定去Napola念書。
因為從Napola畢業(yè)的學生將最終成為納粹最精英的組成。
但是Friedrich的父親卻不允許他去,他認為納粹對年輕人的思想已經(jīng)控制得太嚴密。
這的確是個很有趣的理由,1941年的德國,居然會有一個普通的工人父親又這覺悟?
后來在母親的來信中,告訴Friedrich,他的父親被蓋世太保給監(jiān)視了。
于是我們似乎得到了暗示,F(xiàn)riedrich的父親也許是一個進步人士。
、
Siegfried是Friedrich的室友,因為尿床的陋習而被他們的教官折磨著。
那種人格和尊嚴上的羞辱讓Siegfried痛苦萬分。
不過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在一次投彈實習中,Siegfried奮力撲住一顆即將爆炸的手.雷。
他死了,他成了英雄。
那些即將成為第三帝國精英的蒼白臉上掛著他的血肉。
而Napola將他樹立成榜樣,去號召更多人為希特勒獻身。
④
片中最讓我心疼的演員是Albrecht。
他的父親是納粹黨的一地方領(lǐng)袖,Albrecht柔弱且富有同情心,這無論如何都不符合他父親的期待。
但是Albrecht跟Friedrich卻成了好朋友。
或許在Albrecht父親的感覺里,F(xiàn)riedrich才是適合當自己的兒子吧?
、
Albrecht跟Friedrich奉命去擊殺一群危險的越獄囚犯。
但是最后他們看到他們擊殺的不過是一群跟自己一樣年輕的蘇聯(lián)娃娃兵。
在這場戰(zhàn)爭中,戰(zhàn)勝方其實與戰(zhàn)敗方一樣泯滅了人性。
Albrecht看著那些跟他一樣年輕的面孔而感到震驚,他奮力去替其中一個蘇聯(lián)娃娃兵止血。
而他的父親卻當著他的面給了那個娃娃兵最后一槍。
、
片中最凄美的鏡頭在于冰湖訓練。
厭倦了這一切的Albrecht決定在訓練中自殺。
他松開拯救自己的生命繩,隔著封凍的湖面,他在跟Friedrich告別。
最后他緩緩沉入湖底,用自殺的形式獲得自己的解放。
以一個殘烈的方式抗議。
、
Friedrich最后也離開了這所培養(yǎng)“希特勒男孩”的精英學校。
他拋棄掉這所學校所給予他的一切,包括他的內(nèi)褲。
在一個冰雪交加的日子里,離開學校,去尋找他的自由。
讓我意外的是,站在遠處默默注視他離開的卻是始終看他不順眼的高年級學長。
、
電影結(jié)束后,我一直在思考兩個問題。
第一個問題就是,父親與兒子似乎始終就是一對仇人。
Friedrich拒絕了父親的建議去了Napola,而Albrecht則是以死抗議他父親。
我想世界上恐怕很難找到一對父子關(guān)系融洽的例子吧?
第二個問題就是,到底兩個男孩之間是愛情還是友情?
我記得在看李銀河的著作的時候,李先生提到在希臘城邦時代,英勇善戰(zhàn)的斯巴達人為了提高士兵的戰(zhàn)斗力,公開鼓勵軍中同性之間的愛情。
因為斯巴達人相信,沒有一個男人愿意當著自己所愛之人的面露出怯弱。
而對我來說,我始終認為親情、友情跟愛情沒有絕對的界限。
就看你自己怎么去想了。
對于Albrecht來說,F(xiàn)riedrich就是他的救贖;
而同樣的,Albrecht也是Friedrich自我的一次拯救。
至于他們之間是愛情,還是友情,我想已經(jīng)沒有太多意義了。
只要這份感情是真實的,便值得所有人去尊敬。
插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