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此章節(jié)]
[投訴]
文章收藏
第1章
對不起,看得出你寫的還是頗為認真的,但是——請不要用這個背景了——看得我都快笑出來了。
或者索性架空,愛怎么寫怎么寫。
但請不要誤導別人,好嗎?
在此提供一些十二世紀的資料——
首先,服裝。
十二世紀前后:服裝為寬袖的長罩衫與披風,和男性不同的地方在於下半身沒有穿褲子,只有套上襪子。服裝為長禮服,采用高級絲綢之類的布料,上面用寶石或刺繡作為裝飾。和后世不同的地方是,這個時期的服裝沒有用來修飾身體曲線的功用。當時它的外型和大賣提袍差不多,不過有時候袖口會較窄。發(fā)髻網是在左右收納頭發(fā)的網子,和冠冕合而為一體,頭發(fā)會先編成麻花辮再收納在發(fā)髻網內。當時的王冠用於顯示富裕地位,以金環(huán)加寶石裝飾制成,并不像后世一樣是掌權者才能戴的飾品,十六世紀冠冕才變?yōu)槌绺叩匚坏淖C明。
所以……不可能出現(xiàn)襯衫,沒有襯衫,不可能有襯衫。也沒有背心!
也沒有大擺裙,沒有大擺裙,絕不可能出現(xiàn)大擺裙。
還有——那時候沒有褲子,大家穿長袍,里面光屁股。下面穿長襪子,長到大腿,用帶子系著。
謝謝。
還有,那時候的平民生活非常艱苦,有衣服蔽體已算小康,別再出現(xiàn)“滿是”繡花的紅裙子……繡花服裝那是貴族婦女才有可能穿的,十二世紀已經出現(xiàn)所謂的“逾制”概念了有木有!
接下來再看看食物——
烤雞……烤雞是個什么概念——十二世紀的古歐洲可沒到處都是養(yǎng)雞場!
還把燒鵝掛在外面!
那時候一般農民只能吃些沒發(fā)酵的面包以及燕麥粥(可不是我們現(xiàn)在吃的那種,沒有牛奶,也基本上不去殼)。怎么吃?掰一小塊面包,浸在粥里,攪拌成糊糊來吃,一天兩頓。
那時候幾乎沒有畜牧業(yè),很少人工養(yǎng)殖——豬肉來源于森林里的野豬,貴族們去打獵,獵回鹿、野豬、野雞、野兔甚至是孔雀和云雀等等回來做成吃的。
平民?私自動用貴族的產業(yè)你想怎么死?!
英雄艾文荷里就有提到這點。
你還敢打獵!打獵!打獵!
糖很昂貴,只有牛油和豬油,大齋和齋戒期間可以吃魚,注意了,河流也是領主的!
在十三世紀的英格蘭,大多數(shù)的葡萄酒是從英格蘭統(tǒng)治的波爾多進口的,由于缺乏一種阻塞容器(stoppering container)的有效技術,酒釀制以后很快就被喝掉。一年以上的葡萄酒就不能飲用了。沒有人會去關心釀酒期,甚至在富人家桌上的酒也常常是質量低劣。布洛瓦的彼得(Peter of Blois)在一封信里描寫了亨利二世宮廷里供應的葡萄酒:“這種葡萄酒變酸發(fā)霉了——很濃、油膩、走味了、帶有樹脂的味道。有時候我看見甚至是大貴族也被供給很渾濁的葡萄酒,以至于他必須閉上眼睛,咬緊牙關,歪著嘴巴,身體發(fā)抖,把這種飲料慢慢漏進喉嚨的,而不是喝下去的!
還有漏了一點,那時候的面包經常夾雜著小石子,很多人都因此咬豁了了牙齒。呵呵。貴族都不能避免呢。
第三,住宅。
親愛的,那時候不會出現(xiàn)五顏六色猶如童話的小鎮(zhèn)。
因為那時候平民一般只能住在木屋和草屋里,外面涂抹泥巴,農民的草屋沒有窗戶,甚至沒有門。
只有領主和教士才有財力使用石頭砌筑城堡和教堂,所以你放眼望去,只能看到灰撲撲黑蒙蒙的一片——小鎮(zhèn)里,最像樣的建筑必定是教堂!
到13 世紀,一般的領主住宅都用石頭建造,奢華的住宅有堅固的屋頂,室內鋪著磚或地板,庭院中鋪著卵石。據《英國社會史》記載,位于英國萊斯特郡一座有名的莊園,占地200 英畝,倉庫有30 英尺寬。莊園內有一個很大的議事廳,這是一年活動的中心,既是宴飲的客廳,也是集合的處所,還能住宿。房間的窗子開得很高很小。據說當時玻璃主要用于教堂建筑。室內家具很簡單,只有木床、木凳、木箱等。
歐洲領主建立城堡約在10—11 世紀。開始時是用泥土和木料建造的土木結構的城堡,采用“高地與外壁”的形式。城堡或是建筑在一個山形地貌的地方,或是把城堡中央造成高地。城堡外面有壕溝,外壁建在壕溝與城堡的空地之上。
13 世紀的城堡有了石頭砌的高塔和塔樓,城堡的格局一般是中間有一個精致的主體建筑,圍繞它的兩側有四座長方形的塔樓,或圓形塔樓。城堡內部構造為地上三層,地下二層,各層均有一、二間房間。一樓為大廳,城堡主人在此接受臣下的覲見禮,這里也是進食,宴會之所在地。二樓是城堡主人夫婦居住的房間,兒女及客人的房間設在三樓。樓頂建有了望塔。
地下部分,上層是一般客人和病人的房間,最下面是地牢,附近有儲藏谷物和葡萄酒的地窖。城堡的庭院內設有大谷倉、馬廄、鷹舍、雞舍、養(yǎng)魚池、井、泉、教堂、鐵屋、木工房。(《世界風俗.衣住篇》《住》)
我不知道什么叫做柳葉狀窗口(我只知道細花格拱形洞口)——更不可能使用玻璃窗——怕敵人找不到進攻的地方嗎?那時候的城堡都是巨石砌筑的,其中留出猶如瞭望口般的小窗戶,一般而言,也不用玻璃,直接掛一副掛毯,需要亮光的時候就把它掀起來,理解?
實在不明白——去看勇敢的心,電影……
好吧,這些暫時不說了。
再隨便提幾點。
紋身?
十二世紀的古歐洲獵殺女巫行動已經轟轟烈烈地開始,鑒定女巫其中一點就是看身上有沒有傷疤和印記,你還敢往身上紋小雛菊!還敢把它露在外面!還敢玩占卜!
真是坑爹啊
!
至于郵差——那時候只有領主和貴族可以差手下的騎士和仆人跑來跑去寄送郵件,私人,尤其是平民…郵件,在那個大多數(shù)人都吃不飽的年代……
還有旅館——真是先進啊,206…十二世紀的人可不像現(xiàn)在的人那樣喜好旅游啊。
沒有可證明身份的標志與信件,巡邏與城堡周邊的騎士可以隨時隨地把你抓起來當做奸細絞死。
那時候的路人一般都是朝圣者,他們投宿在修道院或者向城堡主人請求暫過一夜,多半會被安排在馬廄里,挺不錯的,暖和。耶穌也是生在馬廄里的……
民居很少接待外人,那時候的人可不好客。
還有大街,出租屋……你知道巴黎是什么時候才有石板路的嗎?
那時候也沒有監(jiān)獄,只有絞架和領主的地牢。
最后再補充一點,人名取的都很美,但你知它們的意思嗎?
中世紀的人很少會這樣取名的,那時候的文字普及率簡直差到了幾點,只有教士和貴族能學習書寫和閱讀—— “西方取名的方法在上兩個世紀已經經歷了許多變化。在那之前,這是個非常簡單的過程。嬰兒只需起一個和父母或祖先相同的名字即可。在中世紀,可供父母選擇的宗教性名字相對比較少,這些名字對于每個性別來說只有二十幾個!
所以……
我知道查資料很辛苦,也很無聊,可能查了幾天的資料最后只是文章里的一兩句話,但既然聲稱自己寫的不是小白文,那就還請認真踏實一點。
插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