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此章節(jié)]
[投訴]
文章收藏
一襲紙絹
四晨故事系列(之晨一)
—— 一襲紙絹
在老人們的房間里總會有那么一處地落,擺著一個退了色的鐵盒,或是一個鑲了金邊的桃木盒子,里面訴說著老人們瑣碎的輕狂記憶,承載著他們年輕的故事和故事里的人。孩子們被囑咐著,這盒子不能打開,除非有一天老人們遨游于另一處世界,這些塵封的舊事才可拿出來被傳頌和訴說。
現(xiàn)在的我們,再也找不到老北京四合院落里面京味十足的考究□□,聽不到殘存的那么一點點令人回味的戲人的唱腔,在這個紛華摩登的北京城里,我們也只能在后海找到一絲絲文人墨客的足跡,觀賞一下老北京的四合院,品一品這里的故事,說一說故事中為愛憔悴的佳人。
唐語在爺爺逝世后的晚上拿到了那個鑲著金邊的木盒,木盒的工藝質(zhì)地甚是考究,雕刻著精美的龍鳳呈祥,麒麟似的圖騰和這盒底的烤漆泛著暗黃,精心的雕工看得出價格不菲,還有那盒底的落款:君親啟。
這該是出自女孩子之手的禮物。
盒子被爺爺保存的完好,確實是異常珍貴的物事。打開盒子,里面的物事很少,一幅沒有裝裱的畫和一塊錦帕。畫上畫著山水花鳥,杜鵑花爛漫,一處農(nóng)家,世外桃源般的夢境。錦帕上面繡了水紅色的杜鵑,題字:一襲紙絹。
關(guān)于這個贈禮的女子盒子里面沒有提到一句,這樣的故事無從查起,怎樣尋訪呢。就在唐語合上蓋子的時候,從蓋子上掉下了一塊隔板,原來是個夾層,這盒子玄機不少,老人喜歡這樣保存著自己的故事才會心安。
夾層里面有一個地址,順著這個地址,唐語找到了后海邊上的一處院落。院子不是傳統(tǒng)的四合院,卻也是考量得很。居主是位中年男子,大概40歲的年齡,談吐講究,甚是彬彬有禮。唐語拿了那個錦盒找到了他,他看著這個錦盒,說:這是母親的物事。
故事從這里開始急轉(zhuǎn)的心酸。
爺爺大概是讓這位傾城的女子錯等了一生。
他說,母親出身高調(diào),當時的社會算得上是名門。母親雖不是沉魚落雁之容,卻也是一顧傾人城。和唐語的爺爺相遇的地點在浙江的余姚,一個杜鵑之城。那里的郊外杜鵑花滿山,映紅蒼天,就和這畫上的景象一樣,他們在那里做下幾世的承諾,勢必要在一起。卻不然,女方的家人不同意這樣門不當戶不對的婚姻,把他的母親許給了另一戶門庭若階的大戶子弟,母親是烈性的女子,因為這事差點作了了斷,祖父祖母怕女兒再做傻事,便欺騙她說答應了她和爺爺在一起。
本來這是小說中老套的喬段,女子被逼嫁給不愛的男子,又鬧私奔,又鬧自縊,生生的給了我們這些讀者一些厭惡的厥詞,卻不想這樣的故事下面看來是令人心酸不已。
待嫁的新娘,身穿鮮紅的嫁衣。嘴邊嫣然一笑。幸福的不行。
爺爺這時卻已經(jīng)在遙遠的邊陲被征召入伍,他所知的答案便是這錦盒里的一句:君親啟,望白手偕老。原來是心儀的女子送來祝福自己新婚的禮物,送禮的人說小姐待嫁之中,希望能提前送一份將來的結(jié)婚之禮。
爺爺自然氣憤。孰不知待嫁的女子此時正等待的卻是另一個男子的垂青。
嫁衣添彩,蓋頭蒙上,誰也不知道新郎是誰。母親此時還以為那個新郎便是自己的愛人。開心的拜天地,鬧洞房。不想,時值新婚之夜,洞房之際,一場大火燒毀了所有的幸福,他說他的母親沒有見到新郎的面,新郎就在這場大火中送去了生命。
母親一直以為死的那人是爺爺。直到死的那日都是如此。
他說,母親為了一個不愛的人守了一輩子的寡,心里卻是幸福的,因為在母親的心里她一直以為那人就是曾經(jīng)與她共賞杜鵑的男子。然而,時值近日,從那場火災中逃脫的寥寥數(shù)人,包括母親在內(nèi)只有一個曾經(jīng)相伴老爺身邊的管家和一個貼身的婢女知道真相,他們送來這個消息的時候,他說母親剛走3日。
得知了一切真相之后,他知道他的這個所謂的父親尚在人世。于是幾經(jīng)輾轉(zhuǎn)才在退伍的軍官之中找到了爺爺?shù)拿,把這個住址和手帕交給了他。并告訴他,他只不過是母親的養(yǎng)子。
這個故事聽得心痛不已。
女子為了心愛的男子守了終身,卻不知讀者只想說一句:你在這里,我卻不識你!
男子以為女子背叛,一怒之下遠征邊陲,卻不知我們也只能說一句:我識你,你卻不在這里!
錯等了一生的女子,一直堅守的信念便是:我會用盡力量幫你把生命活完。
憎恨了一生的男子,一直不能釋懷的便是:為何你沒能陪我把生命走完。
這樣的一雙人,錯過了一生。一個幸福著自己的幸福,一個怨恨著自己的怨恨。
孰不知,他們都錯了,錯的太離譜。
作為讀者,我唏噓不已。
只能說: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應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
插入書簽
距離這個故事已經(jīng)大概⋯⋯6 7年了= =
當年的我很純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