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此章節(jié)]
[投訴]
文章收藏
第1章
本來是想看看更文沒,不過看見“夢里知君”的評語后就也想感慨一下(不過,本少沒有針對“夢親”的意思!純粹灌水一下,而且“悠親”不是想要一個長評,靈感忽現(xiàn)!但若是有何不好或不對之處請眾位見量,鞠躬):
其實,本少也不希望楊嬋不是楊戩的妹妹;畢竟,當年家破而在楊戩不知道母親是否生還時,楊嬋是楊戩活下去的希望,因為他要保護對于當時的他來說僅剩的妹妹;若楊嬋真不是楊戩的妹妹,那么楊戩該如何自處?并不是說楊戩會如何地情何以堪(好像找不到合適的詞,汗~~將就著吧),而是他該如何自處;誰都知道,瑤姬、楊天佑、楊蛟(借用一下《寶》中大哥的名字)之所以身死,楊戩、楊嬋遭受追殺都是因為瑤姬犯了天條——仙凡不得通婚;因為這,楊戩想改天條,雖說是為三界眾生,可還是有著一份私心,那么當楊嬋不是楊戩的妹妹,楊戩該如何面對因楊嬋、劉沉香而牽累的眾生?
其實,真要說起來玉帝、王母并沒有錯;他們是瑤姬的兄嫂不假,但他們同時也是三界之主,就如楊戩壓楊嬋入華山底也沒有錯,他確實是楊嬋的二哥,但他更是三界的司法天神;若玉帝、王母徇私,那往后將如何管理三界,若楊戩徇私,那他往后將如何執(zhí)掌天條;
“沒有規(guī)矩不成方圓”說來容易,真要做到卻不容易;這方面無論在何地都一樣;無論是上位者、管理者都只有依恃相應(yīng)的法規(guī)、條律才能管理好下首,可是相對的上位者、管理者自己就要首律己身,如無法做到,那又如何要求下首之人遵從;
楊戩任司法天神八百多年是為了什么?不就是為了改天條嘛!為什么要改?首先,當然是因為母親!因為天條,父兄身死、母親被囚,即使救出母親,仍是因為天條,母親被十日生生曬化、魂魄無存——只因為母親是神,所以才會犯了天條、所以身死無存;
在這里,楊戩認定的血緣至親只有楊嬋,而在那九天之上的玉帝、王母卻是從未真心看做是舅舅、舅母之至親,甚至是之后的劉彥昌,楊戩都是厭惡的,可卻是真心地認了沉香,無它,只因為楊嬋;因為楊嬋,楊戩厭惡劉彥昌,因為他會害楊嬋犯天條;因為楊嬋,楊戩愛屋及烏喜歡沉香,因為他是楊嬋的孩子;無論楊戩對劉彥昌的厭惡還是對劉沉香的喜歡都是因為楊嬋,可以說楊嬋是楊戩的一切、所有,那么楊嬋呢?
“夢親”說“其他的什么刻意渣化或者是把個出場沒幾次的三圣母寫的跟NC一樣、我覺得就沒必要了”,其實本少并不認為是刻意的;
當初,本少看《寶》并沒什么特別感覺,所以至今也沒看完全,實在是因為看不下去。ň鸵驗闂顙、劉沉香)!更是在看了《寶前》后更沒看《寶》的欲望了;本少至今都無法理解楊嬋(更無法理解劉沉香);
楊嬋說:
“……我的二哥是三界內(nèi)少有的大英雄,他能做到別人做不到的事,他能承擔別人承擔不了的痛苦,我永遠相信我的二哥,他永遠不會讓我失望……”
“……我二哥是有苦衷的……我二哥不會變的……”
“……難道又是一千年前的灌江口,難道又是一場滅門之災(zāi)……”
“……我恨你……”
“……我永遠不會原諒你……”
可以說,這些話充分詮釋了楊嬋的心理,她在后時并沒有多相信、理解他的二哥;若信,不會忘了她自己的誓言;若信,不會說千年前;若信,更不會輕言說恨;
楊嬋說她信楊戩是她未離開楊戩時,說恨是她離開楊戩已八百多年,她已經(jīng)不理解她的二哥了;
楊嬋和楊戩是兄妹,血緣至親是斬不斷的,楊戩拼盡一切保護楊嬋;那么,楊嬋呢?她是如何對楊戩的,明知道楊戩為何任司法天神、明知道楊戩為何如此行事、明知道楊戩是司法天神、更有母親前車之鑒在前,可她仍是不顧親情、犯下天條;
私嫁劉彥昌——未稟兄長、無視天條;私誕沉香——不通兄長、直違天條;拒捕天兵——目無天條;壓入華山——卻仍不思反;
楊戩希望楊嬋幸福,就算拼盡所有,就算用一切來換也在所不惜;
——說楊戩是用楊嬋換取高位,是因為得不到嫦娥所以拆散楊嬋一家;可是,真是這樣嗎?就算楊戩成全了楊嬋、就算楊戩不追捕楊嬋、就算楊戩卸任司法天神,那么楊嬋就能享天倫之樂了嗎?
哈——天真!
不說楊戩只是司法天神,不說楊戩就是司法天神,更不說那玉帝、王母,就是那赫赫天規(guī)又豈是好相與的;“仙凡不得通婚”,連身為長公主的瑤姬都家破人亡,更不論本就是仙凡之后的三圣母了;
與二哥相伴的千年的情感難道真的抵不上相離的八百多年的消磨嗎?竟說得出“難道又是一千年前的灌江口,難道又是一場滅門之災(zāi)”這樣的話?即知是千年前,那你又如何會是千年前的狀況?不說千年前天庭初建,就是如今,天庭已定,眾神各司其位,護三界之祥和,掌三界之平衡,無論是誰,若知你三圣母犯下天條豈會放過,還是你能自信瞞神下欺天,若你真有這本事,那你又何必去責怪你的二哥?
沉香——
夢親說“沉香就是再不是,他畢竟在凡間長大,也不懂得不知道什么”,本少也不這么認為;
不可否認,凡人對于神有著不可磨滅的敬畏,無論是誰,都有著這一心理,就是無神論者,也不可能會沒事去犯天、瀆神,可以說這是天道默認的法則;可以說天道掌控著凡人的生死卻不會隨意決定凡人的生死;也可以說凡人自己掌控著自己的生死,行善積德——增福延壽,行惡積業(yè)——減福減壽,天道不可欺,無論是人、是神、是仙、是妖、是魔、是精、是怪,都遵此理而行,否則又豈會有“善惡到頭終有報”一話?除非你的命運當真如此地悲慘,可是你若好好地憑心行事又怎會惹上業(yè)障?
人性本惡,為了防止自己向那黑暗滑落,每個人心中都有一道警戒線,一旦你越過了那道線,那么就該自己承擔自己所造成的后果,畢竟,是你自己的選擇不是么?你能怪誰呢?
其實凡間與天界異曲同工,就像“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平名百姓、王侯公卿對帝王有著從心底而誠服的敬畏,可以說帝王掌控著臣民的生死卻不會隨意決定臣民的生死;也可以說民眾自己掌控著自己的生死,守律嚴己、遵法行事,自然不會禍事上身;你選擇什么樣的路、做什么樣的事就該承擔相應(yīng)的結(jié)果;
可是,劉沉香,先不論天道吧!他連人道都不懂!更遑論“天地君親師”這一是個讀書人都明白的道理;上天、下地、尊君、愛親、敬師,可以說他劉沉香一條都沒做到,都不知道他除了闖禍、炫耀、耍小聰明還會什么?本少就說劉沉香是個“膽小怕死、畏前懦弱、不思進取、不求上進、沒文化、沒常識、沒是非觀、沒大局觀、沒恒心、沒學(xué)識、沒毅力、沒勇氣、更為兒女私情放棄救母,自投羅網(wǎng)”的蠢材——一無是處;
也許是神話而常延入的思維模式,可是這樣刻畫出的劉沉香就是這樣的一個人;說他是孩子,沒錯;說他年幼,也沒錯;說他無知,太對了!他就是無知!所以才會這么沒用!可是這些都不是他所行事的借口與理由;
年幼是借口嗎?當然不是,就是在凡間,能因為你年幼而不讓你為自己做出的不道之舉承擔罪責嗎?能因為你年幼而饒恕你的放肆之舉嗎?能因為你年幼而任你胡作非為嗎?若能,那么天下該如何自理?若能,那么年長之輩該如何自處?若能,那么要那赫赫條律又有何用?
“俠以武犯禁、文以儒犯法”,自古以來不外如是,可是都是如此嗎?當然不是,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準則、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法則、每個人也都有自己的行事底線;他既然做了那么必然要承擔其結(jié)果,或伏法、或賠命、或償還;俠有俠之道、文有文之路,或在野、或在朝,自有其默認之法則,行惡遭誅,行善當敬,不是么?
人善變,可是最不善變的也是人!遵循自己的理念、遵守自己的法則、憑借自己的心,那么無論你如何變那還是你自己;眼睛有的時候也會騙了自己的,因為它看見的是表象;只有心,它會告訴你真實,會告訴你那是假的,自己要你用心去傾聽,就會知道,你錯了~~~
汗~~~
好像跑題了(所以說本少不適合寫長評,一個兩個都跑題了,汗~~~)
插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