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湖背景下的小兒女故事--評《此諾如月照青衿》
大江湖背景下的小兒女故事--評《此諾如月照青衿》
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西風悲畫扇。等閑變卻故人心,卻道故人心易變。 納蘭這半闕《木蘭詞》可謂對《此諾如月照青衿》最好的注解了。 江湖悲歡,兒女情長,一個在別人扶持下成長的男人,卻拋棄了救護自己養(yǎng)育自己的女子,這女子獨立,堅強,卻沒有人去呵護。男主人公適時出場,默默擔當護花使者,但是最后連她的骸骨都無法看護,讓人扼腕嘆息。情節(jié)或許俗套,但是講故事的手法并不俗。 下面,我將從文的結構、故事發(fā)展、敘述語言和定位四個方面一一點評。 這篇文的結構與晉江上很多文不同,巧妙地采用了兩條線索同時發(fā)展,故事從中間開始展開的方式。首先,是男主人公周自衡出場從他的視角看到的故事發(fā)展,即周自衡到達攬月宮,繼而隨女主人公燕拂雪前往風雷堡。此為其一;而在這條線索之中,或由他人之口敘述(李姥姥、寡婦姐妹),或由周自衡依靠自己的特異能力(進入他人夢境)逐漸將過去發(fā)生的事梳理清楚,使讀者明了真相。此為其二。 線索二基本采用倒敘手法。為了將前因交代清楚,作者頗費心思。在夢境之外,還安排了李姥姥和寡婦姐妹的出場,由她們之口向懵懂的周自衡和讀者交代燕拂雪與諸葛流鑒的美好往事,陸續(xù)抖出包袱,讓讀者更加迫不及待想要知道究竟是遭遇了什么變故而導致了今天的凄涼局面,引起讀者的好奇心,可謂作者匠心獨具。 然而,這三個出場人物在推進故事發(fā)展的同時也有分散主題的嫌疑:李姥姥交代背景的部分有些太花功夫,“妍姿艷質(zhì)的寡婦姐妹”的形象個性太過鮮明,有喧賓奪主之嫌--在她們面前女主人公燕拂雪顯得有些蒼白;而花費許多文字交代的這兩組“神仙般的”人物,卻僅僅出場一次,不能不說是是作者在人物安排方面的失誤了。 雖然線索分為兩條,整個故事卻顯得一氣呵成;雖然中間偶有讓人覺得不夠流暢的地方,但是不影響閱讀。在這里,十六首先想說說結尾。 第一遍讀到結尾之時,雖然謎底揭開終于恍然大悟,卻覺得男二號諸葛流鑒的行為缺乏內(nèi)在邏輯:諸葛流鑒因為燕拂雪在江湖的地位高過自己,無法忍受沒有所謂“男人的尊嚴”而堅持攜帶另一個女人離開了燕拂雪,后在明白燕拂雪的付出之后幡然醒悟,但是逝者已矣。 雖然作者在結尾費盡心力想寫出諸葛流鑒對燕拂雪的真心,但是讀到最后我的感覺是:最初,諸葛流鑒對燕拂雪只有弟弟對姐姐的親情;最后,諸葛流鑒只是被燕拂雪的付出和死亡感動。如果再有點什么,可以再加一條死人永遠是完美的,燕拂雪的死才使得諸葛流鑒發(fā)現(xiàn)自己愛她并明白自己一直愛她。否則,不要說作為一個江湖中人,僅僅作為一個男人的諸葛流鑒怎么會不明白當初他與燕拂雪的床第之歡意味著什么,之后他攜帶另一個女子義無反顧地離開又意味著什么。 再讀之時,又覺得嗅出了一絲女權主義的味道:一切悲劇的始作俑者是諸葛流鑒;再具體,就是諸葛流鑒腦海中“一個男人的擔當”的想法。他不能忍受在女人的羽翼籠罩之下生存,他不能忍受一個女人比她的男人更成功。 而燕拂雪,他愛的人,則成了唯一的受害者。 故事中有讓人覺得不夠流暢,影響故事的連貫性的篇章,除了上文提及的“李姥姥”和“寡婦姐妹”的分散主題之外,甚至“蛇將軍”以及最后風雷堡主人慕容無忌也有這個嫌疑:一路上出現(xiàn)一個又一個人,詳細介紹背景,而后迅速消失,有點像玩游戲,碰到特定啟動條件就出現(xiàn)新的人物,繼而依次打過去,直到最終BOSS出現(xiàn)。其實既然是只出現(xiàn)一次的人物,形象沒有必要塑造得太過突出,可以三言兩語簡單介紹,參見古龍小說經(jīng)常出現(xiàn)的描述。 第二個讓我覺得不夠流暢的地方是一些人物的對白:作者安排很多人物對白的本意都是要交代 情節(jié),因此這些對白擔負了很重大的責任,在這種情況下對白很難做到流暢自如,讀起來太過造作。比如開篇的對白,作者一口氣把大部分前因都交代在“張老”和“小李”的對話中,他們的對話就出現(xiàn)了讓人覺得太虛假的地方。 至于“李姥姥”和“寡婦姐妹”那里的對白,就更加讓人覺得不可理解;她們的對話從頭到尾地把燕拂雪與諸葛流鑒的前塵往事以及后來她所受的委屈復述了一遍,試問誰會和朋友這樣聊天?作者可以考慮將她們的對話安排得再舒緩自然一點,不用那么著急交代清楚前因后果,也可以繼續(xù)作為包袱以后慢慢抖,讀起來會更好。 在這里要提到故事設置的驚喜之處,一是男主人公可以出入別人的夢境,這是先決條件,在此基礎之上引出了暇妝居主人的出場。在暇妝居里有一間一間小房子,那里存放著燕拂雪與諸葛流鑒,直至燕拂雪終于放下了諸葛流鑒喜怒不再因他而起,暇妝居徹底坍塌。讀到那里,我相信讀者無法不為之動容。 這是作者高妙的地方;遲遲不說出“暇妝居”的由來,在終于揭曉謎底的時候,毀滅它。 悲劇正應如此。 與故事的古典氣息相協(xié)調(diào),整篇文的基調(diào)是偏向古典的,包括人物對話、服裝、場景的描寫,文字都比較典雅,也可以看出作者古典文學功底深厚,妙筆生花。但是有的地方因為太過雕琢,讀起來令人覺得有些矯揉造作,比如燕拂雪所寫的拜帖: “見云雷堡祝君:歲末將降大雪,后庭傲梅綻放,時飛雪似梅花,梅花似雪飛,若待晴日,定瓊林玉宇,紅裝素裹。 夫天地者,萬物之逆旅。光陰者,百代之過客。而浮生若夢,為歡幾何? 古人秉燭夜游,良有以也。況陽春召我以雪景,大塊假我以美酒。會桃李之芳園,序天倫之樂事。群季俊秀,皆為惠連;吾人詠歌,獨慚康樂。幽賞未已, 高談轉(zhuǎn)清。開瓊筵以坐花,飛羽觴而醉月。竊聞弟妹詩若擅舞,天下無雙。若飛雪落花中迎風舞立,必一見銷魂,聞君素雅,定應邀攜詩若而來。妾設宴斂息待君,一醉方休。攬月宮燕拂雪拜。卯戌年寅丑日亥時” 這篇拜帖,主要是為了凸現(xiàn)女主人公的才華,但是大可不必把李白那段文章加上,對讀者而言,這種閱讀比較費力,而且太長。另外有一些地方,對女主人公的清高品格以及外貌的美麗敘述重復太多,難免會有煩膩之感。 既然這篇文是武俠,十六最后再說說武俠。 很長時間沒看過武俠,不是因為沒有,是因為唯恐失望。這次翻出了這篇《此諾如月照青襟》,看了卻依然頗失望:單純作為定位為“武俠”的文而言,“武”和“俠”的方面的表現(xiàn)都異常欠缺。 武俠小說的一大看點當然是武打場面,縱觀全文十三萬字,居然只有第十三章與第二十章兩處不足五千字,而第十三章之中花費許多文字交代身世背景武藝高強的巫姑姑,在女主人公使出招數(shù)的時候,作者卻寫了一句“巫姑姑那里看過如此美妙而又凌厲的腿法?”,未免讓人覺得這巫姑姑被寫得太言過其實。女性寫武打場面本來就比較吃力,作者又想走穩(wěn)扎穩(wěn)打的金庸一派路子,怕是要再多看多練才行。 “俠”則更不好表現(xiàn),金庸的“俠之大者,為國為民”姑且不論,在一個與國與民無關的小江湖中要如何體現(xiàn)主人公俠義之氣?作者在對男一號周自衡性格塑造方面是頗具一點“俠”的氣魄,比如他試圖搭救在路旁自盡的少女之類,但其他人方面都沒有什么表現(xiàn)。作者而此文通篇其實都是在寫“情”。依十六看來,這篇文倒不如作為一篇江湖背景下的言情小說來讀,這個定位或者能給讀者更多驚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