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此章節(jié)]
[投訴]
文章收藏
第 1 章
初識莊子不知是因為《秋水》還是《逍遙游》,不管如何,我知道我對莊子一見鐘情了。直至后來看到清朝學者對莊子的評價,“眼極冷,心腸極熱;眼冷,故是非不管,心腸熱,故感慨萬端”,更是感到心有戚戚,對莊子自是更加喜愛。
世事太無常,有時也太無情,太功利。莊子看透了那個諸侯割據(jù),水深火熱的世界,想救,救不了,說不準還得搭上自己的一小命兒。自己的犧牲完全無法為這個荒唐的世界帶來絲毫改變,為何要去做那些無意義的事呢?
莊子是糊涂的,莊子又是極其清醒的。他不像孔子,明知其不可為而為之,更不像墨家,愿意舍棄自己來成全他人,也不像法家,要天下以法為尊。在整個荒亂的社會面前,他了解個人的無力;在尊貴的相位面前,他深諳其中的束縛。經(jīng)過焚香沐浴卻要被宰殺的牛,制成標本被萬人崇敬的烏龜,都不是他的歸宿。師法自然,做那藐姑射山上“肌膚若冰雪,綽約若處子”的神人才是他的理想。
莊子是復雜,是矛盾的。就其內(nèi)心而言,莊子是憂心百姓疾苦的,可是憂心不等于可以拯救。在自顧不暇的時候,如何去顧及他人?而正是由于無法拯救的痛心,才讓莊子形成了對外界的淡漠。不是不注意,卻是因為太注意。諸侯的劍鋒激烈到極至,莊子的筆端也荒唐到了極至。郁結(jié)于心無法擺脫的憂傷只有通過狂言狂行來忘卻。想要心不痛,也許最直接的方式就是舍去心。所以在莊子的作品中,心眼并不是可以看清世道的東西,卻是對人的束縛。氣,自然之氣,無形之氣,才能達到超凡脫俗的境界。也正是因為莊子修煉的是氣而非心,才使得他的文章是變化萬端、神鬼莫測的。又正是由于他的《南華經(jīng)》的意義暗晦不明,誰都不敢說自己讀懂了莊子,自己才是莊子的繼承者。
對于誰傳承了莊子的精神有兩種說法,其一是從根本上打破了莊學在兩漢三百余年間的沈寂局面,總結(jié)了魏晉時期數(shù)十家的研究成果,把莊學發(fā)展成為一門顯學,做出第一本解莊著作的人,郭象。他認為莊子和儒家一樣,也是在探索一種內(nèi)圣外王之道,他對儒家的冷嘲熱諷式的批判并不是對立面的斗爭,而是站在宇宙意識的高度對儒家的人文情懷所作的一種深沉的反思和理論上的升華。另一類則是如同阮籍、嵇康做到“越名教而任自然”、“非湯武而薄堯舜”之徒。這一類人即是我們通常意義上所說的隱士。他們的思想在阮籍的“君立而虐興,臣設而賊生”中得到了充分表現(xiàn)。人們應該順從自己的意愿活著,那些憑空冒出的統(tǒng)治者和其隨從只會讓人民的生活更為困頓。而嵇康的勢不為官則有幾分莊子風范,為此不惜以一篇《與山濤絕交書》宣告與好友決裂來捍衛(wèi)自己理想的純潔。當然,從后來的言論可以看出,嵇康并沒有真的與山濤斷交,但是我想,兩方中妥協(xié)的決不可能是嵇康。作為朋友,山濤應該是很了解嵇康的不仕原則的。嵇康氣的是連自己最好的朋友都會協(xié)助外人來破壞自己崇高的精神殿堂。從對仕途的拒絕來說,第二類人與莊子是有異曲同工之妙的。不論是莊子對楚王派來的兩位顛沛以之的大夫的莊諧之語,還是對怕危及自己相位全城搜捕莊子的惠子的尖酸諷刺之語,都可以作為這方面的證明。從情感來說,我比較偏向第二類人,因為在我印象中,莊子應是“不食五谷,吸風飲露,乘云氣,御飛龍,而游乎四海之外”的,是不該受世俗牽絆的,是出世的,“浮游于塵埃之外”的。但是從理智上,我不得不承認其實兩者的思想在《莊子》中皆有體現(xiàn)。以《莊子》的本文為據(jù),即不能以阮、 嵇為是而以郭象為非,也不能以郭象為是而以阮、嵇為非,這兩種不同傾向的莊學都不失為一種正解。但是,在《莊子》的本文中,這兩種不同的傾向是并存于一體的,用莊子的話來說,它們僅僅是“跡”而非“所以跡”,從“跡”上看,貌似矛盾,就“所以跡”而言,卻是內(nèi)在統(tǒng)一的,那么,莊子原意中的“所以跡”究竟何在呢?再進一步追問,在兩漢時期,人們對莊子的“跡”與“所以跡”都不感興趣,莊學的發(fā)展中斷了三百余年,造成這種斷層現(xiàn)象的歷史原因是什么?曹魏正始年間,玄學興起,人們關心的主要是老學而非莊學,直到魏晉禪代之際,“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阮籍、嵇康才根據(jù)自己獨特的感受和心態(tài) 的變化重新發(fā)現(xiàn)了莊子,由老學發(fā)展為莊學,那么,阮、嵇二人接受莊學的心態(tài)背景究竟蘊含著什么樣的歷史內(nèi)容和哲學意義?阮、嵇首先發(fā)展的莊子是憤世嫉俗的莊子,“越名教而任自然”的莊子,這只是莊子精神的一個側(cè)面,到了西晉統(tǒng)一以后的元康年間,郭象又發(fā)現(xiàn)了莊子精神的另一個側(cè)面,即探索內(nèi)圣外王之道的莊子,力求消除自然與名教的對立而使之 趨于統(tǒng)一的莊子。玄學的這兩個理論形態(tài)都可以說是繼承了莊子的。因為一方面,他清高孤傲,生平窮困卻拒絕人仕,甚至不肯做清客吃口現(xiàn)成飯,堅決不與權(quán)勢者合作,在精神世界里保持著自由獨立的準則,固守本心本性而不稍微移易;另一方面,他又主張凡事不要認真,一切都無所謂,行動上不僅與世無爭,而且順世隨俗,不固守一端,以便與世俗和諧相處。莊子真的是難懂的,但在難懂之余又有誰體會的出他心中的苦澀呢?
由于莊子的孤傲,導致了生活的困頓。莊子做漆園吏應該是在他得道之后吧,莊子一直是貧窮的。窮到要去放下自尊向監(jiān)河侯借錢,窮到讓自己面容枯槁,窮到連妻子都無法保全。。。
可就是在他如此潦倒的情況下,他留下了洋洋灑灑三十萬余字的《莊子》,同時也留下了后世讀之不盡的莊子思想,為歷代文人固守了最后一塊精神圣殿。
莊子是空前絕后的。雖前有許由,可是許由沒有他的平靜心態(tài);后有一些自稱隱士之流,我想那些只是欲做官而不得的人所持的遁詞;蛟S東方朔有幾分莊子的感覺,可是他入世過深,處世太過圓滑,把人心看的太透,已失掉了莊子的本心。
莊子所代表的道家與孔子所代表的儒家相比,更為實在不矯揉造作。我始終對孔子的“君子遠庖廚”耿耿于懷。不管他所說的話是為了安慰那個剛被批評了的君主,還是出于其他的什么目的。那些所謂的君子遠離了廚房,不去看那些牛羊“觳觫”的樣子,不去聽牲畜被宰殺發(fā)出的凄愴的叫聲,是否就改變了它們會被做成盤中餐的凄涼命運呢?真是虛偽啊。。。根據(jù)史料記載,孔子是一個相當講究飲食的人。他給他的妻子做了若干規(guī)定,說必須得吃什么樣的肉,和什么樣的酒。最后竟然因為飯菜不合胃口把妻子趕出了家門。最后他還發(fā)出了“惟女子與小人難養(yǎng)也”的“著名”言論。
儒家給人們套上了太多的枷鎖,到陳朱理學時更是發(fā)展到了極至。正如莊子在〈〈人間世〉〉中所言“子之愛親,命也,不可解于心;臣之事君,義也,無適而非君也,無所逃于天地之間。”莊子存在的目的就是為了破除這些精神上的枷鎖?鬃訛榱硕Y儀,即使對方是自己不喜歡的人,也會抽那個人不在的時間前去拜訪。而莊子則會直率很多。當然,并不是說莊子不給他人留絲毫面子,他畢竟還生活在這個人世中,還得在其中生存下去,他雖是好辯的,卻不總是為難人的。他有蛇般的冷酷犀利,更有鴿子般的溫柔寬仁。
名教給人們帶來的生活太累,“事若不成,則必有人道之患;事若成,必有陰陽之患。”而莊子是順從自然的,博大的,希望大家能按照自己意愿生活的。也即是“緣督以為經(jīng)”。
儒學滲透到了社會的方方面面。甚至到了萬歷年間代替法律治理著國家。在儒學橫行,思想普遍受禁錮的時候,我們渴望莊子,我們呼喚莊子。
一部〈〈莊子〉〉也是一部哲學書籍。其中的言論充滿著思辯性,“為善無近名,為惡無近刑”“以有涯隨無涯,殆已”“適來,夫子時也;適去,夫子順也”。。。思想領域遍及善惡,學習,生死等。莊子是善辯的,那以詭辯聞名的公孫龍也不得不哀嘆,不知是因為自己口才不如他,還是學識不如他,面對莊子,公孫龍總是無法開口。在西方哲學中的希臘的麥加拉學派也是以詭辯聞名的,他們常常提出我們今天所謂的悖論。他們是精心構(gòu)造了一個概念系統(tǒng)去滿足自己邏輯的需要,而莊子是為了建立社會價值系統(tǒng)來滿足行為習慣的需要。因此,可以說莊子又是務實的。
不論莊子是講的內(nèi)圣外王之道,還是個人修身之法,我們都不得不承認莊子是為了整個人類的精神世界而奮斗和探索的。
在世事變化,功利主義盛行的今天,浮躁、迷茫的時候緬懷一下莊子,尋求我們失落的精神家園吧。世道還未墮落,因為還有莊子在那孤高的精神家園里堅守著最后一塊凈土,為我們守望著月光。
插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