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此章節(jié)]
[投訴]
文章收藏
第 1 章
作者大人這篇文,寫得真真好,不愧稱得上一部浩大的人性史詩。全文的長評還是等完結后送上,這里我只淺談一個人,楊如欽。
楊如欽其人,我是持著贊賞態(tài)度的,如前面各位大人的諸多意見,他是投機取巧蠅營狗茍或是肱骨文臣并不是我今日所淺談,我只想談談一個人最終的歸宿——
楊如欽之死。
死,民之卒事也。死者,人之終也。
而楊如欽,從第一部的出場到如今的謝幕,實在是不得不死。
這里不得不提到另一個人,在第一部開頭前十章即已死去卻仍舊被作為重要配角之一的楊梁。不知道諸位大人們有沒有注意到,個人覺得偷偷大人取的名字都是極富有藝術性的——雖然字面上看起來平淡無奇,實際卻包含了人物的個性以及其在劇中的關系或作用。
說回楊梁。楊梁,人如其名,他是連接主角蕭陳二人的紐帶和橋梁。蕭定和陳則銘最初相遇是因為他,相遇后蕭定對于陳則銘的百般折辱也是因為他——蕭定把自己與楊梁漸行漸遠的憤怒發(fā)泄于他身上,因為那張相似的臉。楊梁的死是一個契機,一個有可能讓陳則銘與蕭定關系變化的契機,不管這變化是好還是壞。
事實上隨著小陳在戰(zhàn)場上的初露鋒芒及后來漸漸的驚才絕艷,蕭定對小陳的態(tài)度確實在變化。楊梁死了,隨之來了個楊如欽。楊梁是橋梁是紐帶,如今這橋梁斷了,楊如欽成了綁住這兩人的又一個紐帶。當然除卻那場顛覆一切的大火,這其實也是另一個君臣之間關于信任的沖突。關于這點這里我不贅述。
楊如欽是楊梁血緣的延續(xù),盡管這叔侄沒有任何一點相似之處,但楊如欽是楊梁存在過的一個重要憑證。首先是面容的相似。蕭定甫一對楊如欽肯定不會有后來至始至終“君明臣賢”模式的設想和預見,那對楊如欽的寵愛無疑是因為其與楊梁的相似。后來楊如欽得到贊賞和他自身的立場堅定,行事狠絕不無關系。我覺得給我感覺更重要的一點是,楊如欽就像附帶了某種記憶的牽絆,只要他還存在,就讓人不由得不能輕易忘記楊梁的存在。
而楊梁雖然著筆看似不多,卻是一個反映蕭定性格和成長歷程的側面。他是蕭定成長和性格形成的證人,并在他早年的人生中寫下最燦爛和光輝的一筆。他與他那些親密無間卻暗流洶涌的年月,塑造了如今血肉豐滿脈絡清晰的君王蕭定。這樣的人當然不能輕易抹殺去。否則那個蕭定就不是如現(xiàn)在那樣豐滿完整,讓人印象深刻。所以這就需要一個他存在過的憑證,讓他不被讀者輕易遺忘,那個人就是楊如欽。
楊梁在文中給我的感覺與哥特派小說家杜穆里埃筆下的Rebecca有異曲同工之妙,在《蝴蝶夢》中一開場Rebecca就已死去,但通過文中“我”的臆想,物象的聯(lián)系以及忠仆的描述,讓人覺得音容宛在。將軍令中的楊梁也是如此。比如說第一部第二部蕭陳兩人關于楊梁的談話,這些對話從楊梁的死,到蕭陳曾經出現(xiàn)的短暫和諧,到后來兩人的彼此仇恨,一直都有存在。但無論蕭陳兩人處于何種狀態(tài),和諧也好你生我死也罷,兩人談論楊梁始終是心平氣和,仿佛那是一個可以讓兩人暫時獲得安寧和平和的支點。而在最終逼死律耶,和談終成之時,那句“事情步入絕境前終于能峰回路轉,能有余地可以周旋”的話回蕩耳邊時,其實震驚不只是小陳,還有我們——楊梁最終還是做到了回轉絕境。
但同時這樣的回轉也是對他最后的紀念——他終于被我們放下。對于小陳而言,這句話是他所犯的錯誤的解脫和救贖(小陳自己的想法),而蕭定在過去與小陳過于漫長的糾纏中,楊梁縱然依舊溫暖人心,依舊面貌清晰,卻也不是當初的唯一。畢竟他已經失去他多年,而這么多年也就這么過了。
所以到這里楊如欽之死也不突兀了。他是楊梁的一部分承載,再活著故事也就不能以現(xiàn)今的模式收尾。說到這我補一句,我覺得這文最后還是HE,不然大人沒必要留這么多伏筆,直接帶過就行了。當然怎么HE何種程度的HE就不得而知了。而今蕭陳二人最后的紐帶消失了,而大人也為最終的HE奠定基礎。
這里還有一個物象也是貫穿全文的——楊梁的玉佩。隔著十幾年光陰,兩次經手的還是楊如欽。如果說第一次的獻玉是緩和仇恨,第二次便可以稱之為釋仇。第一次是小陳用來緩和矛盾及東山再起的籌碼(說明下OTZ這不是貶義詞實在是渣定太渣),第二次是不再相欠的決心。不管小陳這單方的不再相欠意味著什么,最后的玉佩歸還至少透露了小陳希望這玉佩就此物歸原主的想法——這玉佩對他再也沒有任何用處,是時候該讓它回到該去的地方了,它是少年楊梁給蕭定的信物,而今當然要物歸原主。
這里特意提到還是由楊如欽歸還絕不是偶然的,他的使命最終完成。
大小楊如今都是塵歸塵,土歸土了,莫非HE真的就在前方?
孽緣孽緣。
插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