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此章節(jié)]
[投訴]
文章收藏
第1章
關(guān)于皇子序齒的事兒十三和十四之間再多的一點閑話啰嗦等等
先來說一點皇子序齒的問題。清代的皇子一般是生下來夭折的不算排序,長大成人的才算排序?滴醭瘯r,在生有胤禔前后還有四五個男孩子,有的是生下來不足一歲就夭折,有的是長到三四歲夭折,而且名字也不是“胤”字輩,這幾個就都沒有序齒,只是在族譜里記了名字是第幾個兒子。后來的大阿哥胤禔實際上是康熙第五個兒子,還是生下來之后怕養(yǎng)不活(康熙覺得自己命硬克妻克子),先送到弟弟家養(yǎng)到五六歲才回宮的,接下來的就是老二胤礽,他媽生了他就難產(chǎn)死了,所以康熙格外憐惜,基本上是自己從襁褓里帶大的,好不容易養(yǎng)大了。老三胤祉的媽其實就是前些年很受寵,但是命不好,生了四個孩子都是落地就夭折了。老四就是胤禛。所以基本上除去康熙早年的四五個兒子不算,從大阿哥之后算起,凡是長到一歲以上的一般算進阿哥排序,但是其中六阿哥和十一阿哥、十八阿哥都是很小的時候生病去世。
因此對于胤禛家里來說,弘暉是地位牢不可破的嫡長子,也是大阿哥。只是烏喇那拉氏就生了這么一個寶貝兒子,連個女兒都沒再生,也真夠倒霉的,其實這位原配和雍正感情非常好,但是奈何肚子不爭氣。
PS插花:人家十三阿哥的嫡妻也是夫妻感情很好,一輩子生過七個子女,唉!所以雍正早年也很郁悶,覺得自己子嗣不旺,好不容易生了吧又都夭折(至于是不是非自然夭折就沒人能說清楚了),而且跟他那個種馬爹或者其他兄弟相比,他簡直就是……據(jù)說這事兒還讓他爹康熙很是發(fā)愁了一陣子,總給他送藥啊送女人啊神馬的。沒辦法,種馬康熙爺巴不得自己兒子也都是種馬(這一點上大阿哥和二阿哥都很努力)。其實用現(xiàn)代的觀點來看,雍正屬于思慮太過所以難免精力不逮……不過漢武大帝精力旺盛也沒生幾個兒子那全是因為大將軍……好吧這個YY的話題暫時打住否則沒完沒了。
第二子弘昐是李氏之子,早夭,未算進序齒。弘時按照歷史上的算法是第四子,三阿哥,而歷史上的乾隆帝弘歷是第五子,算序齒是四阿哥。
歷史上年妃生過三個兒子,兩個早夭,一個成人后封王。而且,這個時候,由于作者篡改了歷史,如果按照一半歷史一半小說而推算,雍正現(xiàn)在只有第一子大阿哥弘暉,第四子三阿哥弘時,以及年氏所生的第六子(年氏所生的第一個兒子,也就是雍正的第五子已經(jīng)早夭)那么弘歷還沒有出生而且也沒有再出生的機會啦啦啦啦啦~~~~~~按照文中的說法,六阿哥出事的時候胤禛膝下只有弘暉弘時和這個年妃所生的六阿哥。但是實際上準確一點說,應(yīng)該是胤禛的第六個兒子。把這個孩子稱作“六阿哥”應(yīng)該只是年氏或者胤禛家里人的一種非正式的叫法,應(yīng)該是和康熙那些長大成人的阿哥們的序齒方式區(qū)分開來的。
PS:我一向不喜歡乾隆,對于所謂康熙因為喜歡弘歷而傳位給雍正的說法更是覺得荒謬之極,康熙晚年兒孫眾多,其中胤禔和胤礽子嗣多,所以康熙對這兩個大兒子不滿意,但是非常喜歡孫子,胤禔和胤礽的兒子比弘歷年長得多,跟在祖父身邊非常得康熙寵愛的。而且中國人的傳統(tǒng),祖孫之樂那是超出父子之情的。所以說什么弘歷受寵而傳位雍正,我看這種無恥的說法只有乾隆這種篡改歷史狂才能干的出來。
接下回到我想說的正題。就是關(guān)于十三和十四。十三生母死的很早,所以十三大概十歲左右就被德妃收養(yǎng)。照例說,十三和十四相差不到兩歲,兩個小兄弟應(yīng)該是關(guān)系親密的吧(就像小九和小十)。但是,歷史上的記載卻是老四胤禛和十三胤祥的關(guān)系更親近,老四還親手教過十三學(xué)算術(shù)等西洋玩意兒。不過歷史上卻似乎一直沒有明確記載十三和十四之間的關(guān)系如何。但是可以斷定的是,這兄弟倆之間沒能發(fā)展成親密無間的手足兄弟,反而因為政見不同而生活軌道迥異。十三和十四的關(guān)系,說成是青少年時期,水平相近、所以一直比試高低的競爭對手似乎更準確。德妃偏愛十四勝過老四是毫無疑問的,雖然撫養(yǎng)了失去生母的十三,但是她對十三的關(guān)注和照顧,肯定不會比給自己兒子的多。而十三更倒霉的是,他媽沒了,這比八爺被惠妃撫養(yǎng)還糟糕,因為畢竟良妃當時還活著,雖然位份不高,但是惠妃會稍微顧忌良妃的存在而對八爺好,活著的良妃也會關(guān)愛八爺。但是十三呢,沒娘的孩子是顆草,德妃縱使有心恐怕也難以面面俱到,否則為嘛十三會只和當時德妃不喜歡的老四混的那么親熱呢?至于這是不是被人篡改了歷史則無人可知。但是最少可以肯定的是,十三和老四的關(guān)系,顯然比從小兒一起長大的十三和十四的關(guān)系更好一點。
據(jù)歷史記載,在一廢太子,十三被圈禁之前,康熙不管去哪兒都隨身帶著小十三,更是盛贊過自己的十三阿哥文武雙全。十三阿哥的文采是得到康熙當眾表揚,名臣鑒定過的,而且從十三爺后期做總理大臣的工作來看,他在處理政務(wù)上也是非常勤懇而且聰明靈活的。但是和十三年紀相仿的十四,卻一直沒有這個待遇。如果說十三的武功不好,那么康熙也不會拿自己兒子當貼身保鏢,十三在圍獵之中顯示出來的武藝也是相當?shù)牟诲e。但是對于同期的十四,顯然無論在文在武,都被十三壓制住了。指導(dǎo)十三被圈禁,十四才有機會出頭,并且贏得了他一生最高的輝煌,大將軍王,帶兵征討西北。
十三唯一的遺憾,就是他沒有機會帶兵上陣打仗,展示他的才能。但是,就戰(zhàn)事謀劃而論,雍正朝征討西北,都是雍正和十三不眠不休制定戰(zhàn)略方案。雖然從今天的角度而言戰(zhàn)事未免有所遺憾,但是十三最少也顯示出在謀劃參謀上的強大能力。做一個將軍、元帥應(yīng)該也是綽綽有余。
十三這輩子最大的失誤,就是在一廢太子時惹怒了康熙,至于他是說了神馬讓康熙大動肝火十年,歷史上沒有詳細記載。但是據(jù)我個人猜測,十三也許是直言不諱的指出了康熙這輩子最大的缺陷:過多的寵愛沒有教育好太子胤礽,,利用明珠黨和索額圖黨的爭斗來牽制大阿哥和太子造成手足相殘之類。鑒于十三當時還沒有過多牽扯政事,如果他指出康熙政治上那些失誤恐怕是不可能的。但是教育子女也是康熙一生最大的軟肋之一。俗話說,子不教,父之過。十三當時太受寵了,于是他飄飄然忘了,自己直言不諱的后果,不只是來自父親的一頓毆打甚至拔劍相向,更有可能就此毀滅他的一生。
那么再說十四。十四從小的文治武功也很好,但是一直都沒有到特別突出的地步?滴鯇@個兒子也很喜愛,但是那是在大阿哥、老八、十三等人讓他失望之后。這就好比溺水的人總要抓住最后一顆稻草,康熙爺總要找點精神寄托,來讓自己相信自己教育兒子的方式是正確的?墒鞘哪,因為他的寵愛而生出奪嫡之心,但是在帶病征討西北時,十四的兵法謀略也沒高明到哪兒去,最后還不是靠年羹堯才打了勝仗,兩三年里基本上都是幾十萬人在西北晃來晃去,正面交鋒沒幾次。據(jù)此看來,十四的武功也不比十三高明到哪兒去。
十四的杯具,就在于奪嫡的失敗。成者王侯敗者寇,這沒什么好說的。但是他和八爺黨在雍正朝早年,也對雍正的政治起到了很壞的作用,例如到處散播關(guān)于雍正的謠言啊,還有官員沆瀣一氣貪污腐化啊。雍正這個皇帝雖然有很多不足,但是他是個勤政愛民的皇帝,就這一點來說,比清朝的其他皇帝要好得多。
所以這么算下來,十三和十四在資質(zhì)上相差無幾,生活經(jīng)歷也差不多:只不過十三先抑后揚,前半生十年圈禁(真悲。,后半生一代名臣;十四先揚后抑,前半生赫赫昭昭,后半生落得凄涼的守陵下場(那也真是悲。。然而對于十三來說,青年時期因一言不合惹怒父親,在最鼎盛的時期被攔腰斬斷,從此后半生除了疾病纏身之外,在心理上的痛苦,父子反目兄弟隅墻,造成了他在為政時期的小心翼翼,一個好端端的“拼命十三郎”變成了謹小慎微的林黛玉,他連個可以發(fā)泄痛苦和恨意的地方都沒有,父親的冷淡讓這個失去母親的男人遭受了無法比擬的痛苦。因為在十三被圈禁期間,他所遭到的待遇,甚至不如后來同樣被圈禁的大阿哥和廢太子。而對于十四,他人生最輝煌的時期之后是最殘忍的失落,他永遠失去了權(quán)力爭斗的資格。但是,十四最少還可以喝醉酒,罵一罵雍正來發(fā)泄,但是十三在悲慘的時候只能讓痛苦埋在心里。相比之下,十三的一生就比十四更加杯具了,也更值得憐惜。所以相比起來,雖然知道十四也沒那么壞,但是實在喜歡不起來。
插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