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此章節(jié)]
[投訴]
文章收藏
第 1 章
瓊瑤的小說自成一格,從她開創(chuàng)言情新風(fēng)氣以來,還沒有誰能寫出她那種清、澀、雅的韻味來,且她的文字,她所填的詞傳承了易安風(fēng)流,婉約至極,現(xiàn)在的言情作家寫小說直接把古人的詩詞抄進作品中的作為與之相比,那是不在同一個等級上的較量,F(xiàn)在卻有人批評瓊瑤的作品“酸”,我不知道她們有無看懂原著。電視的改編為了迎合各種年齡段的觀眾口味,對書中作出種種改動是可以理解的,但有人因此引申理解成瓊瑤小說“惡心”,則是我不能理解的了。反對聲潮中聲討的對象多是最近的一部戲《情深深,雨濛濛》,我就來說說這部電視的原著《煙雨濛濛》,我認(rèn)為《煙雨濛濛》是瓊瑤寫得最好的小說。
看《煙雨濛濛》的故事情節(jié),整部小說沖突重重,陰云壓境,宛如頭上一個一個悶雷不停的打,永不見晴朗那一刻,表現(xiàn)在書中是陰雨連綿的愁苦,在我看來,卻是悶雷般炸在心上,抑郁化散不開。
小說氣氛渲染得相當(dāng)?shù)暮,開頭是雨,最后是雨,中間的故事發(fā)展離不開雨,一個“雨”字層層逼近,貫穿整部小說,雨打芭蕉,雨打梧桐,故事情節(jié)需要雨的點綴,而雨的浠浠瀝瀝也牽動看書人的心。瓊瑤愛寫雨,她筆下的雨也李清照得很,快樂時像李清照,“昨夜雨疏風(fēng)驟,濃睡不消殘酒”,要不就是“惜春春去,幾點催花雨”。悲傷時更像李清照,“傷心枕上三更雨,點滴霖霪;點滴霖霪,愁損北人、不慣起來聽”。
這些描寫她的書中多的是,隨處可見,不多說了。
依萍的怒氣是雷,依萍的纏綿是雨。
關(guān)于依萍的做法,眾說紛紜,有說她報復(fù)心強,有說家庭教育決定一切,但我想說的是,如果是我處在她的情況,我做的事可能還不止她那些。
依萍所遭的事是什么,十多歲就與母親被父親趕出家,在外面租小屋住,每月看著父親臉色與姨娘的奚落向父親領(lǐng)取連維持基本生活都困難的生活費,
而依萍又做了什么,搶如萍的“男朋友”,可何書桓還不算如萍的男朋友,他們兩個人并不是在交往,一個人單方面的愛另一個人,另一個人沒有義務(wù)必須去回應(yīng)那份愛,如果另一個人是另有所愛,那么他(她)就是在道義上都沒有去回應(yīng)的責(zé)任。說她揭穿了雪姨的奸情,揭穿了爾杰的身世,拜托,這是雪姨的自作自受,是她父親的“現(xiàn)世報”,依萍說出這個秘密,只是促使雪姨的提早動手洗劫陸家,依萍不說,雪姨遲早還是會把陸家折騰完。對了,依萍的先下手還讓雪姨多挨了頓鞭子,挨了幾天餓。
但饒是這樣,依萍也后悔了,這并不是她的本意,她本來只想讓她的父親一家得到教訓(xùn),讓她的父親嘗到失敗,讓他們知道什么是后悔,但誰又想得到竟是這樣一個結(jié)果,她在這一系列的報復(fù)行動中就已有悔意,也在自我掙扎,但她已騎虎難下,沖突終于在她還沒有作好準(zhǔn)備的時候提前發(fā)作。
在依萍的報復(fù)行動過程中,她就是一只欲要脫繭而出的蝴蝶,可惜何書恒給她的時間太少,等不到她出繭的時候就放棄了她,她最終沒有能化作蝴蝶,她成了飛蛾,飛蛾天性撲火,但那把復(fù)仇之火在臺北街頭的淫雨中熄滅了,于是,她只能成為一只在雨中徘徊的飛蛾,
我第一次見真切的見到飛蛾撲火是在一個秋天的夜雨中,昏黃的路燈下,它們抱成一團團的飛,天氣很冷,雨下得很細(xì)很密,路燈所散發(fā)出的微弱熱力竟都有白煙形成,飛蛾就在白煙的籠罩中飛舞,當(dāng)它們飛到精疲力竭的時候就掉落到地上,溶入泥漿,最終化為塵土。雖然平時很討厭這些小昆蟲,但每次看到這些雨中的飛蛾,我都會站定下來看,心里很憐憫,不知最后這些小蛾還能飛多久。
等到了趙薇版的《情深深,雨濛濛》時,氣氛搖身一變,變成一色的春光明媚,那雨竟也變得柔和了,燦爛了,《煙雨濛濛》中的雨是秋雨,是冬雨,《情深深,雨濛濛》中的雨卻是春雨,連抗戰(zhàn)的硝煙也遮不了滿天的陽光,可以說是脫了原著本來的精髓,當(dāng)然,改編也是瓊瑤,她要動她自己的小說,旁人無緣置問。
插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