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此章節(jié)]
[投訴]
文章收藏
第 1 章
一、名詞解釋
1.文獻:
記錄知識和信息的一切載體。漢語“文獻”一詞最早見于《論語八價》,“文”指文章典籍,“獻”指賢人賢才;元代馬端臨將其用作書名編成《文獻通考》,“文”是敘事的依據,“獻”是論事的依據,自此以后,人們對“文獻”概念的理解,逐漸轉變?yōu)閷V肝淖钟涊d的東西,如圖書、典籍;近代以來,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和科學技術的進步,文獻含義也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文獻是記錄知識和信息的一切載體。
2.文獻學:
從廣義的歷史文獻的概念出發(fā),歷史文獻學是對歷史文獻的載體形式、內容類別、典藏傳播、整理利用以及歷史發(fā)展進行研究,進而探索其規(guī)律特征的學問。具體來說,主要研究古今文獻的形態(tài)、文獻形成發(fā)展的歷史、文獻的整理、文獻的鑒別、文獻的分類和編目,文獻的內容與特色、文獻的收藏、文獻的閱讀,文獻的檢索、文獻的傳播、文獻的利用等。其任務在于為各種學術文化的研究提供詳實的資料,尤其是要為歷史學的研究建立堅實可靠的史料基礎。
3.甲骨文獻:
又稱“卜辭文獻”,是是殷人占卜的記錄,我國現(xiàn)存最古老的文獻是遠古原始巫術的延續(xù)。以龜甲獸骨為載體。制作經過整治、鉆鑿、命辭、灼兆、刻辭五個過程。卜辭體例包含序辭(占卜的時間和占卜者的名字)、命辭(要占卜的事件)、占辭(判斷禍福)、驗辭(應驗與否)。甲骨文獻的史料價值很高,包含內容豐富,為研究商代歷史提供了可靠的根據。甲骨文獻發(fā)現(xiàn)之后,商代歷史才有了可靠的物證。最早發(fā)現(xiàn)甲骨文的人是王懿榮,他于1899年發(fā)現(xiàn)甲骨文獻,被稱為“甲骨學之父”。最早研究甲骨文獻的人是劉鶚,他寫下了第一部論述甲骨文專著《鐵云藏龜》。之后,甲骨四堂:羅振玉、王國維、董作賓和郭沫若四人在整理與研究方面取得卓越成績。
4.金石文獻:
分別指以金屬和石質材料為載體的文字記錄。金指青銅器,石指石碑,石鼓等。金石文獻的共同特點是堅固持久。1.金文文獻:商朝到秦漢在青銅器上鑄刻文字,稱為鐘鼎文,商代銘文特點是字數(shù)不多,西周的銘文特點是篇幅長,內容豐富,史料價值高,如《毛公鼎》。史料價值:了解漢字自古以來發(fā)展脈絡,揭示文字結構發(fā)展規(guī)律,糾正《說文解字》的錯訛,探究古字古義,古代音韻書法;釋讀考證傳世文獻;研究古代歷史,商周歷史。2.石刻文獻:類型包含石鼓文,秦始皇刻石,石經(熹平石經,正始石經,開成石經,廣政石經,嘉祐石經,御書石經,乾隆石經)(與十三經形成相關),墓志碑刻(古代石刻文獻的主體)。史料價值:印證歷史。
5.簡牘文獻:
指中國古代以經過處理的竹、木為載體的文獻。簡,指竹、木制成的長條; 牘,木質的寬簡。大致認為其起源于商代,其書方式,主要是以筆書寫,用刀改正。簡牘文獻流行于先秦,兩漢時期達到最盛,直到東晉末年才被紙質文獻取代,作為主要文獻形式在中國使用長達千年,對于傳承中華文明有過重要的作用,而出土的簡牘文獻,對于史學研究有重要價值。
6.居延漢簡:
是漢代流傳至今的簡牘文獻。1907年由英籍匈牙利人斯坦因在敦煌西北漢烽燧遺址發(fā)掘得到705枚,有紀年者166枚,最早是漢武帝天漢三年,最晚是東漢順帝永和二年。1972—1974年,甘肅博物館等單位組成的居延考古隊,在破城子又掘得漢簡19000余枚,被稱為“居延新簡”,價值珍貴。
7.熹平石經:
是東漢靈帝熹平年間刻在石頭上的經書。熹平石經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官定儒家經典刻石,刻成后立于當時的漢魏洛陽城開陽門外洛陽太學所在地,所以人們又稱這部書為\"太學石經\"。石經是用隸書一體寫成,字體方平正直、中規(guī)入矩,極為有名,故也稱為\"一字石經\"。東漢時期漢靈帝為了維護統(tǒng)治地位,下令校正儒家經典著作,派蔡邕等人把儒家七經(《魯詩》《尚書》《周易》《春秋》《公羊傳》《儀禮》《論語》)抄刻成石書,一共刻了8年,刻成46塊石碑。每塊石碑高3米多,寬1米多。當年,熹平石經曾轟動京師洛陽,甚至轟動全國。石經刻成,被豎立于太學門前,\"其觀視及摹寫者,車乘日千余兩(輛),填塞街陌\"。造成交通堵塞的熱鬧場面持續(xù)了很長時間 。熹平石經后因戰(zhàn)亂毀壞。自宋代以來偶爾有石經殘石出土,歷代總共發(fā)掘和收集了8800多字,共四十六石,殘石主要分藏西安碑林博物館(494字)部分藏于洛陽博物館(24字)以及北京圖書館。
8.開成石經:
唐文宗開成至大和年間所刻在石碑上的經書。唐代的十二經刻石。又稱唐石經。始刻于文宗太和七年(833),開成二年(837)完成。原碑立于唐長安城務本坊的國子監(jiān)內,宋時移至府學北墉,即今西安碑林。中國清代以前所刻石經很多,唯開成石經保存最為完好,是研究中國經書歷史的重要資料。有利于中華典籍的保護和傳承。
9.敦煌文書:
又稱敦煌文獻、敦煌寫本,是對 1900 年發(fā)現(xiàn)于敦煌莫高窟 17 號洞窟中的一批書籍的總稱,總數(shù)約 5萬卷,其中佛經約占90%,敦煌文書的時代上起兩晉,下迄北宋初年以隋唐五代居多,以寫本為多。從內容上可分為宗教典籍、官私文書、中國四部書非漢文文書等類,是百科全書式的文獻資料。
10.吐魯番文書:
19 世紀末至20 世紀70 年代在新疆吐魯番地區(qū)發(fā)現(xiàn)的各種古文獻,共約 3 萬件。其主要是內容包括官府文書、私人文書和古代典籍、民間讀物。它對研究魏晉隋唐新疆地區(qū)的經濟、社會意義極大,對于民族語言史研究也頗具意義。
11.十三經:
實際上是一個叢書的名目,它的形成與石經的刻寫有關。是經部文獻的核心,除外,是數(shù)量巨大的歷代學者對儒家經典的注釋闡發(fā)。南宋形成的十三部儒家經典,為歷代儒客文人推崇。分別是《易經》《尚書》《詩經》《周禮》《儀禮》《禮記》《春秋左傳》《春秋公羊傳》《春秋谷梁傳》《孝經》《論語》《孟子》《爾雅》。其形成過程為:漢代《詩經》、《尚書》、《周易》、《禮記》、《春秋》(《樂經》亡佚)為官學,合稱“五經”;唐代加《周禮》、《儀禮》,并將《春秋》分為《春秋左氏傳》、《春秋公羊傳》、《春秋谷梁傳》,為九經;至開成年間刻石國子學,又加《孝經》、《論語》、《爾雅》為十二經;南宋復增《孟子》,因有十三經之稱。
12.“十通”:
是《通典》、《通志》、《文獻通考》、《續(xù)通典》、《續(xù)通志》、《續(xù)文獻通考》(《欽定續(xù)文獻通考》)、《清通典》、《清通志》、《清文獻通考》、《清續(xù)文獻通考》 這十部政書的總稱。唐代杜佑撰《通典》一書,專就歷代典章制度,分門別類地,系統(tǒng)、全面而又概括地編撰成我國最早的一部專史巨著,開創(chuàng)了史書的新體例。出版之后,一直為歷代學者視為不朽的名著。此后宋·鄭樵撰為《通志》,元·馬端臨撰《文獻通考》,連同《通典》合稱\"三通\"。清乾隆時加入官修的《續(xù)通典》、《續(xù)通志》、《續(xù)文獻通考》以及《清通典》、《清通志》、《清文獻通考》合稱\"九通\"。20世紀商務印書館鉛印出版再加上《清朝續(xù)文獻通考》,總稱為\"十通\"。
13.《通典》:
是我國第一部典制體通史,全書200卷,分為九門:食貨典、選舉典、職官典、禮典、樂典、兵典、刑典、州郡典和邊防典,其中“兵”“選舉”和“邊防”三門,是《通典》在以往正史“書志”基礎上新增的類目。在編纂上突破了以往正史“書志”的格局,上起三代,下至唐代天寶末年,對后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锻ㄖ尽贰段墨I通考》都是在《通典》的基礎上編纂而成的,后世習慣將三書合稱為“三通”。
14.類書:
是分門別類匯輯各種資料以便人查閱的工具書,多采輯文獻中有關典故史實、名物制度、詩文詞語等方面資料,分門別類編排,每一門類下又可分若干子目,供讀書寫作時查閱、征引。類書搜集資料廣泛,內容豐富,被成為中國古代之百科全書。
15.叢書:
是將原單本流行的書籍匯編在一起,別題一個總名,以供人們檢閱的一種文獻形式。起源于學者為讀書治學方便,合抄眾多性質相同之書而為一書。來源于唐陸龜蒙《笠澤叢書》,第一部真正的是南齊陸澄《地理書》,南宋俞鼎孫《儒學警悟》首創(chuàng)綜合性叢書體例。叢書在古籍的保存和流傳方面具有獨特作用,很多容易失散的單刻本、不著名的雜著、筆記、詩文,往往因收入叢書而得以保存;還是清代學者保存其輯佚成果的好形式;通過匯刻叢書向世人提供精校精刻的古籍善本;為古籍的利用提供極大的便利。
16.方志:
古稱地志、地記、圖經、方志等,是以一定的地域為中心,以行政區(qū)劃為單位,分門別類記載該地區(qū)政治、經濟、學術文化、人物以及名勝古跡、風土名俗等方面內容的綜合性書籍。地方志有著歷史延續(xù)性,內容廣博性,材料真實性,有地方百科全書之稱。
17.家譜:
又稱族譜、宗譜、世譜、家牒、家乘,是一種記載家族世系與事跡的文獻形式。作用:宗法思想研究,家庭道德研究,家族制度研究,經濟史,人口問題,歷史人物,民族史,地方史志,教育史。宋朝時期修家譜的宗旨改變,宋以前是為了同婚姻,選官用官,宋以后為了序長幼、辯親疏、說世系、睦族收族,真正興盛是在清朝。有連續(xù)性,時代性,服務性,原始性等特點。
18.明清檔案:
藏于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共1200萬件,明代檔案比重較小,計3 600件,起洪武,迄崇禎,以天啟、崇被時期為最多,文種包括詔、敕、詰命、鐵券、題本、奏本、題行稿、揭帖、呈文、稟文、啟本、手本、塘報、咨文、札付以及一些簿冊殘稿,以題本、題行稿和奏本居多。清代檔案有 1000 余萬件,自清代開國一直到宜統(tǒng)三年(1911),絕大多數(shù)為漢文,滿漢合璧檔案,還有一定數(shù)量的滿、蒙、藏文檔案以及英、法、俄、日、拉丁文等外文檔案,依次按照全宗、文種、朝年和內容性質四個基本項目加以分類,以便查找利用。清代檔案所涉及的內容極其豐富,不僅記錄了清代政治、經濟、文化、民族、對外關系等各方面的政策、制度及其實行情況,還包括了清朝時期山脈河流、天文氣象和自然災害情況以及上至宮廷下及民間的生活狀態(tài),它所提供的原始資料往往比一般的歷史記載更為詳盡真實,能糾正一些史書的錯誤論斷,體現(xiàn)出檔案文獻史料價值的珍貴。
19.民國檔案:
。1922-1949)藏于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共有 930多個全宗,180多萬卷,主要包括南京臨時政府、廣州和武漢國民政府檔案,北京民國政府檔案,南京國民政府檔案,日偽(汪偽) 政權檔案,名人檔案五個部分!懊藱n案”部分包括□□、馮玉祥、蔡元培、張靜江、丁文江、顧維鈞等民國政要的個人檔案共 47 個全宗6 000余卷。編輯出版的檔案史料匯編主要有《中國現(xiàn)代政治史資料匯編》、《中華民國史檔案資料匯編》和《中華民國史檔案資料從刊》。
20.九流十家:
九流十家,先秦至漢初學術思想派別的總稱,十家為儒、道、陰陽、法、名、墨、縱橫雜、農、小說,班固去小說家不算,有九流十家之稱。
21.總集:
是匯集兩人以上作品的合集,它可以為一個朝代或多個朝代作品,可以是一種文體或多種文體,可以為作家全部作品或部分作品,一般以詩、文或詩文合集為多。由于總集保存了很多古代文獻,對文學研究和校勘有重要價值。
22.別集:
集部文獻,主要指歷代文學家的詩文作品集。集部的源流是《漢書·藝文志》的“詩賦略”。別集出現(xiàn)于魏晉時期。以人相從,著述力求搜羅無疑,因此對研究某一歷史人物,為一手資料,地位舉足輕重,反映社會現(xiàn)實。
23.二十四史:
“二十四史”是史部最基礎的史料,“二十四史”總計 3229 卷,4 000 多萬字,記載從傳說中的黃帝到明末崇禎皇帝上下五千多年的歷史,是一部卷恢龐大、內容豐富的紀傳體叢書,除少數(shù)為私家撰修外大都由歷代官方編修。自《隋志》史部設正史類,紀傳體史書始終居于史部之首。
其形成與構成的情況是;
(1)“前四史”,即西漢司馬遷《史記》、東漢班固《漢書》、南宋范《后漢書》,西晉陳壽《三國志》;
(2)“十三史”唐房玄齡等撰《晉書》、南朝梁沈約撰《宋書》、南朝梁蕭子顯撰《南齊書》、唐姚思廉撰《梁書》和《陳書》、北齊魏收撰《魏書》、唐李百藥撰《北齊書》、唐令狐德等撰《周書》、唐魏徽等撰《隋書》,是為“十三史”;
(3)“十七史”,宋人在“十三史”之上,增加唐李延壽撰《南史》和《北史》,北宋歐陽修、宋祁撰《新書》和歐陽修撰《新五代史》,是為“十七史”;
(4)“二十一史”,明嘉靖年間國子監(jiān)檢刻“十七史”時,加上元脫脫等撰《宋史》、《遼史》、《金史》以及明宋廉等撰《元史》,合稱“二十一史”,又稱“明監(jiān)本二十一史”;
(5)“殿本二十四史”,清乾隆年間詔刻正史,在“二十一史”之外,增加張廷玉等新修完成的《明史》、五代后晉劉等撰《舊唐書》和自《永樂大典》中輯出的北宋薛居正等撰《舊五代史》,合稱“二十四史”,因刊刻于武英殿,又稱“殿本二十四史”。
24.目錄:
也稱書目,既指一書目錄,也指群書目錄!澳俊敝饕敢徊繒钠!颁洝笔且徊繒臄洠菍ψ髡、成書經過書籍內容等的介紹和評價,相當于提要,F(xiàn)代書目是指對文獻的名稱、特征加以著錄描述,并按一定次序編排而成的工具書。
25.提要:
又稱“敘錄”“解題”,是關于一書的內容、價值、作者生平事跡、書籍流傳整理情況的介紹性文字,是古代圖書目錄中最重要的結構部分,是古代目錄學具有學術性和指示讀書治學作用的具體表現(xiàn)之一。
26.史志目錄:
史志目錄,主要是指正史中的藝文志、經籍志等記載圖書文獻及其發(fā)展歷史的專篇,也包括一些國史和政書中的目錄。《漢書藝文志》開創(chuàng)了當代史志目錄編撰的先例。
27.經廠本:
明代內府司禮監(jiān)設有經廠,專門負責內府的刻書工作,其所刻書即稱“經廠本”。經廠本刻書書品寬大,紙墨較精,但因主持其事的為太監(jiān),所以校勘不精。
28.牌記
牌記,又稱“書牌”“牌子”“木記”等,是刊刻者專用于出版物的一種標記,多記刻書地點、單位、?陶呙帧⒖棠暝乱约翱贪嫣攸c等,是考察書籍刊刻時間的重要依據。牌記一般沒有固定位置,多刻于書籍目錄、序文或正文卷末的空白處。坊刻、私刻多用牌記,官刻罕見。歷代刻本中,元刻本的牌記較為多見。牌記常見的形式為印章式的長方形,牌記在當時具有標明版權、防止盜版的作用,對于版本學來說,原刊本上的牌記是鑒定版本的有力證據之一。
29.諱字
諱字,是指古書上因避違君主之名而采用的代字。歷史上各個朝代的諱字各不同,這就為判斷版刻時代提供了一項可參考的依掘。熟悉并掌握歷史上,尤其是唐以后歷代皇帝的名諱,是古籍鑒定工作的基本條件,對判斷刊刻時代具有一定的參考作用。
30.卷軸裝
又稱“卷子裝”,隋唐紙書盛行時應用于紙書,是將寫頁或印刷頁一張張粘連起來形成一個長卷,再以一根木棒作軸,卷成束的裝幀方式。卷軸裝不易打開,不易翻檢,打開后容易堆放不易整理。
31.蝴蝶裝
蝴蝶裝,五代到宋盛行,版印刷的特點是一頁一版。蝴蝶裝就是將每一張印刷頁有字的一面依中縫向內對拆,然后把折疊好的一疊單頁牢牢地粘到裹背紙上,再在這張紙的外面包上一層硬紙,就成了一冊蝴蝶裝的書。這種裝訂形式,對折過的兩個單頁看起來很像蝴蝶的兩個翅膀,故名。宋版書除佛經外,基本上采用蝴蝶裝。蝴蝶裝是將書頁有字的一面向內對折,所以每讀一頁,需連翻兩頁,再有版心折縫處只靠漿糊粘接,容易脫落。
32.包背裝
包背裝,出現(xiàn)于南宋后期,流行于元代,一直到明中葉。包背裝的方法與蝴蝶裝正相反,是將書頁有字的一面從中縫向外對折,讓書頁的兩個外邊粘到書背上,故稱“包背裝”。還有一項改進是將折疊好的書頁在邊欄外空白處打上兩三個小孔,用紙捻穿訂牢固,然后包以書衣。包背裝避免了蝴蝶裝的缺點,是古書裝幀形式上的又一個重要的進步。
33.線狀
線裝,出現(xiàn)于明代中期,是明中期以后直到清代書籍刻本的基本裝幀形式。線裝書的折頁方法與包背裝相同,不同的是,在打孔訂好紙捻后,不再用整張的書衣,而是改用兩張半頁大小的書衣,分置書的前后,然后在書腦 (書頁打孔穿訂的一邊叫“書腦”)處再打孔穿線訂成,所以叫“線裝”。線裝有一定規(guī)格,一般只打四個孔,叫“四針眼裝”,有時厚一點的書在上下角各多打一個孔,叫“六針眼裝”。線裝比包背裝結實,不易脫落,還可以重新裝訂,整舊如新。
34.?
校勘,是利用不同的版本或其他資料,發(fā)現(xiàn)并改正古書中由于種種原因而造成的字句篇章上的錯誤,使之恢復或接近其本來的面貌。校,是木枷,有比堪核對之意,引申為校正書面材料文字異同?保缚,有核定文字錯誤之意。
35.本校法
本校法是以本書前后互證,而抉摘其異同,知其中謬誤。本校法前提是沒有獲得異本可用于?,或者是異本中無根據。要求是通讀全書,對于本子有深入了解和深入研究;掌握本書的文法體例韻律;了解本書思想旨趣,章法結構。特點是往往只能指出問題而不能決定正誤。注意事項有古籍不出于一手,不能使用;史源不同,不能使用。本校法,就是以本書校本書,即以本書的前后文字瓦勘,比較其異同,從而判定其中的錯誤。本校法往往是在既無異本可供對勘,又無他書可供比勘的情況下,專從本率的上下文著眼,互相比較推尋,以發(fā)現(xiàn)底本 (或原著) 的訛誤矛盾之處。
36.他校法
他校法,就是用其他的書來比勘。古人著書立說,其內容有采自前人者,就可以用前人之書校之。用其他的書來比勘校對。也是一種片段對校,從本書之外其他書籍中找到本書的異文或相關材料作為證據。要求熟悉古籍,特點是耗時耗力。
37.對校法
對校法,就是用同一部書的不同版本來對勘。其方法要求先選擇一個適當?shù)陌姹咀鞯妆,然后用其他異本逐字逐句地進行對勘,并記其異同。有些書面的錯誤,只有通過版本間的對校才能發(fā)現(xiàn),也只有通過對勘,才能明白其致誤的原因。對校法是?敝凶钪匾姆椒,是一切校勘法的基礎,是最基本的?狈椒。不參己見,最便捷最穩(wěn)定,但是不負責任,招錄不改。校異同不校是非,利于保持古書原貌。
38.理校法
理校法是運用分析、綜合、類比等手段,據理推斷古書的訛誤。理校法需要具備古代文字、音韻、訓話、語法、文例、歷史、制度等多方面的知識和手段,對?闭叩囊蟾摺L攸c是最容易出錯。
39.善本
善本是具有較高文物價值的古書版本。本義是好的本子,錯誤少,不殘缺。宋代指精校精刻。張之洞認為,善本是足本,無刪減;是精本,精校精注;是舊本,舊刻舊鈔。讀書治學講究版本,精擇善本是清代學者治學的重要經驗。選擇善本的意義是讀書特別是研究傳統(tǒng)學術,必然要閱讀古籍,而古籍傳本很多,版本復雜,需要認真選擇。掌握好版本學知識能夠幫助人們選擇較好的古籍版本,至少能夠避開錯漏多的本子,否則不能理解文意。
40.《別錄》
官修書目。別錄,書目名,共二十卷,西漢劉向撰。是中國第一部有書名、有解題的綜合性的分類目錄書。編撰此書的目的是為了奏呈皇帝閱覽。
41.《七略》
官修書目。劉向作《別錄》,劉歆子承父業(yè),繼續(xù)做校書工作,并且在《別錄》的基礎上撰成《七略》。《七略》分為輯略、六藝略、諸子略、詩賦略、兵書略、術數(shù)略、方技略。其中“輯略”是總述部分,敘述各家學術源流,總括群書,撮其旨要;其他六略則將書籍分為六大類,其下又分三十八小類。其分類編目的義例,姚名達在《中國目錄學史》中歸納為九項:依學術之性質分類;同類之書約略依時代之先后為次;書少不能成一類者,附人性質相近之類;學術性質相同者,再依思想之派別或體裁之歧異分類;一書可人二類者,互見于二類;一書中有一篇可人他類者得裁篇別出;摘錄敘錄之綱要;有書目而無篇目;每種書目之后有小序,每略有總序。由此九項可見,《七略》的目錄分類,既有學術源流的依據,也有現(xiàn)實情況的因素:其排列次序,亦按書籍性質來定,并非隨意而為。因此從目錄而知學術,綱舉目張,條理秩然!镀呗浴匪捎玫哪夸浄诸愺w系,以及其中所體現(xiàn)出來的編目義例,都具有開創(chuàng)性的意義。為后世官府校書的典范,對?睂W、目錄學等產生影響。
42.《漢書.藝文志》
《漢書》分十二紀、八表、十志、七十列傳,共 120 卷,《藝文志》是其十志之一。《漢志》分六藝、諸子、詩賦、兵書、數(shù)術、方技等六略,每略之下又分數(shù)種,即小類。班固采用《七略》為《漢志》的藍本,不僅因為《七略》忠實記錄了官府藏書的面貌,更因為班固的家學淵源。首先,《漢志》保存了《七略》對典籍分類的方法,六分法。其次,《漢志》對《七略》做了較大的刪改。最后,《漢志》在數(shù)目著錄上,采用了“出,入,省”進行調整。歸屬不當則出,增入未著錄,刪去重復!稘h書·藝文志》是中國目錄學發(fā)展中的第一部史志目錄,是我國現(xiàn)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圖書分類目錄。
43.偽書
偽書,作者不真,年代不實以及內容造假的古代文獻。偽書產生的主要原因是托古傳道、邀賞牟利、爭勝嫁禍、炫名。托古傳道,是指古人出于好古、崇古的觀念,在著書立說時托為古人之名。邀賞牟利,利用政府征書,偽造古書已獲利。爭勝嫁禍,文人爭強好勝,在學術地位上壓倒對手,于是不惜造偽;出于政治斗爭需要,在政治上打壓對手,采用造偽嫁禍。炫名,炫耀名聲。
44.辨?zhèn)?br> 廣義上涵蓋面很寬,舉凡有問題真?zhèn)螁栴},并具有考察鑒別價值的事和物,均在辨?zhèn)畏秶畠。狹義上專指考察、鑒別典籍文獻的真?zhèn)。辨(zhèn)问沁\用相關的知識與方法考辨歷史文獻中的偽文,以獲得真實可靠的史料。
45.考證
考證,又稱“考據”,“考信”,“考訂”,是運用證據來考辨文獻史料的有無、異同和真?zhèn)蔚囊环N方法?甲C的目的在于求得史料的真實。考證學是關于考證的源流、方法及其原則的理論總結。
46.二重證據法
由王國維提倡,是將發(fā)掘的出土文物和史書的記載結合起來,互相驗證,以達到考證古史的目的。二重證據法解釋了在古史研究中傳統(tǒng)歷史學與新興的考古學之間的關系,強調考古資料的重要性,在當時起到了為學者擴展眼界的作用。
47.輯佚
運用一定的方法對已經散佚的書籍重新加以搜集、整理,以求全部或部分地恢復原書的面貌。通過輯佚得到的文獻稱為輯本或輯佚本,研究輯佚的歷史、方法、原則和其他相關問題的學科稱為輯佚學。輯佚的意義在于恢復和保存古代文獻,為人們讀書治學提供了一些難得的資料。輯佚是中國文獻學的重要分支學科之一,已有700余年的歷史,經歷了元明兩代的逐漸發(fā)展,至清代達到鼎盛,輯佚大家輩出,產生了許多珍貴的輯本和輯佚學著作。
48.避諱
避諱,是中國傳統(tǒng)政治文化在文獻典籍的體現(xiàn)。所謂避,是指古代的書籍文獻在文字上不得直書君主或尊長的名字,而必須采用一定的方法加以回避。
二、簡答題
49.簡述歷史學與歷史文獻學的關系:
相輔相成,相互促進。歷史文獻學在為歷史研究創(chuàng)造條件、奠定基礎的同時,也受到史學自身發(fā)展變化的影響。歷史學與歷史文獻學之間存在著良好的互動關系。一方面,經過考辨整理的手富可信的文獻史料為歷史研究提供了必要前提和堅實基礎,促進了歷史研究的深入和對歷史規(guī)律的認識,帶來了史學理論的發(fā)展和進步;另一方面,隨著史學研究的深入和史學理論的完善,人們的認識日益深化,視野也不斷擴大,許多原來被忽視的問題受到關注,越來越多的新的手段、方法得到利用,歷史文獻學的范圍也日益擴大?梢哉f,二者之間良好的互動關系,也是促進歷史學和歷史文獻學不斷發(fā)展進步的重要因素之一。
50.試述文獻含義的演變:
“文獻”一詞,源自孔子,漢語“文獻”一詞最早見于《論語八價》;漢代學者鄭玄解釋“文為文章,典籍;獻是賢才”;劉寶楠則解釋“文為文章典籍;獻指賢才,秉禮之賢大夫”?梢姡糯拔墨I”概念實際包含兩個方面的含義,“文”指文章典籍,“獻”指賢人賢才,特指那些博學多聞,熟悉禮儀掌故的人。漢唐之后,由于文字發(fā)展以及書寫工具的進步,“文獻”含義發(fā)生變化。宋元之際,馬端臨的《文獻通考》中解釋“文”是敘事的依據,“獻”則是論事的依據,自此以后,人們對“文獻”概念的理解,逐漸轉變?yōu)閷V肝淖钟涊d的東西,如圖書、典籍。近代以來,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和科學技術的進步,文獻含義也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文獻是記錄知識和信息的一切載體。
51.傳統(tǒng)載體歷史文獻的種類及其價值:
種類:甲骨文獻、金石文獻、簡牘文獻、帛書文獻、紙質文獻。
價值:(1)甲骨文獻:包含內容豐富,為研究商代歷史提供了可靠的依據,甲骨文獻發(fā)現(xiàn)之后,商代歷史才有了可靠的物證。(2)金石文獻:了解漢字自古以來發(fā)展脈絡,揭示文字結構發(fā)展規(guī)律,糾正《說文解字》的錯訛,探究古字古義,古代音韻書法;釋讀考證傳世文獻;研究古代歷史,商周歷史。(3)簡牘文獻:研究古代歷史文獻提供價值。(4)帛書文獻:用于繪圖。涉及漢代歷史、社會、軍事、文化、思想等各個方面,有極高的學術價值。與金石相比,簡帛輕便,易于制作和攜帶,對中國歷史文化的發(fā)展具有重要作用。帛書內容涉及戰(zhàn)國至西漢初期政治、軍事、思想、文化及科學等各方面.有重要學術價值,又可作為?眰魇拦偶囊罁。它不僅是研究歷史的第一手資料,也是研究漢代書法及書法演變、發(fā)展提供了珍貴的依據。(5)紙質文獻:古書籍描記載的史料非常豐富,是研究古代社會不可缺少的第一手材料。
52.類書叢書在歷史文獻流傳與整理中的價值和作用:
保存和考察資料。叢書在古籍的保存和流傳方面具有獨特作用,很多容易失散的單刻本、不著名的雜著、筆記、詩文,往往因收入叢書而得以保存;還是清代學者保存其輯佚成果的好形式;通過匯刻叢書向世人提供精校精刻的古籍善本;為古籍的利用提供極大的便利。類書作用是保存,察考資料,是第一手資料,對歷史還原度高,史料價值高,在古籍勘校方面起巨大作用。
53.比較分析方志和家譜的異同:
同:方志和家譜的特點都有①連續(xù)性:不斷組織編修,定期編修和連續(xù)編修;②服務性:維護封建統(tǒng)治;③時代性:續(xù)修時,記述的內容一般以上屆修志修譜的下限開始,按照體例增加各種現(xiàn)狀資料,實際上就是當代人記述當代事,內容上有鮮明的時代特征。④原始性:資料一手。
異:⑴方志記載范圍廣,家譜只記載家族世系與事跡。⑵方志和家譜的體例不一樣。地方志反映一個區(qū)域天文、地理,旁及社會、自然,并且逐步形成了以類系事,景用志、記、傳、圖、表、錄多種體裁的編寫方法,即所謂方志體例。家譜逐步形成的體例包括譜序、譜例、世系圖、 世系錄、先世考辨等五項內容。后來家譜記事 范圍受方志、史書影響,增加了科舉、祠空 、墓志、仕宦、傳訖、行狀、藝文、年表等內容,差不多成為家族的百科全書。⑶方志可以流通,家譜不可以。
54.試述劉向、劉歆的歷史文獻學成就
1.創(chuàng)造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文獻整理的方法,這些方法一直為后人所使用并不斷完善,成為如今整理文獻的基本模式。
、購V羅異本,確定底本,互;パa。②?泵摵啠喺炍。③厘定篇章,命定書名。④殺青繕寫,撰寫敘錄。
2.創(chuàng)造性編撰了《別錄》,它作為各類文獻的敘錄,是提要式的內容簡介,后世著作前的序文是源于《別錄》。
3.完成了我國第一部綜合性圖書目錄《七略》,所采用的目錄分類體系以及其中所體現(xiàn)的編目義例,都具有開創(chuàng)性意義。
4.目錄學方面,劉向劉歆的《別錄》是中國目錄學史上第一部書目解題目錄,《七略》首創(chuàng)六分法,是目錄學史上第一種圖書分類法。
5.?睂W劉向首次提出“校雕”一詞,為校勘學中本校法和對校法奠定了雛形,并成為后世?睂W理論的內容;劉向通過實踐,為具體如何校理群書提供了工作范例。
55.談談你對《漢書.藝文志》的認識
《漢書》分十二紀、八表、十志、七十列傳,共 120 卷,《藝文志》是其十志之一!稘h志》分六藝、諸子、詩賦、兵書、數(shù)術、方技等六略,每略之下又分數(shù)種,即小類?偠嬛,共有“六略三十八種,五百九十六家,萬三千二百六十九卷”,可謂記錄了一代典籍之盛。班固采用《七略》為《漢志》的藍本,不僅因為《七略》忠實記錄了官府藏書的面貌,更因為班固的家學淵源。首先,《漢志》保存了《七略》對典籍分類的方法,六分法。其次,《漢志》對《七略》做了較大的刪改。最后,《漢志》在數(shù)目著錄上,采用了“出,入,省”進行調整。歸屬不當則出,增入未著錄,刪去重復!稘h書·藝文志》是中國目錄學發(fā)展中的第一部史志目錄,是我國現(xiàn)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圖書分類目錄。
56.《隋書.經籍志》在圖書分類和著錄上有何創(chuàng)新
《隋志》是我國現(xiàn)存的、繼《漢志》之后的一部重要的古代目錄,在目錄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端逯尽穼τ诖_定四分法的主導地位起了決定性的作用!端逯尽返乃牟康谝淮蚊鞔_地標題為經、史、子集,分別用一個字精確的概括該部所收圖書的特性,這是甲、乙、丙、丁所不具備的!端逯尽返倪@一做法成此后一千多年官私目錄的慣例,魏晉以來的圖書四部分類法正式確立下來!端逯尽芳扔锌傂,又在各部類之末分別撰寫大序、小序,這在當時的官私目錄中并不多見!端逯尽返倪@些序有很高的學術水準,對部類設置的原因、各家學術源流及其演變,各個部類圖書沿革、內容和意義,都做了歷史的分析和理論的闡述!端逯尽吩谥泩D書時只是簡單羅列書名、卷數(shù),以注文的形式標明作者,往往只有姓名或敘其時代官銜,十分簡略。先著錄隋代的現(xiàn)存藏書,然后將隋代已亡而梁時尚存的相關圖書一一附注于下,層次分明,也便于讀者了解和老察。這是《隋志》在著錄上的一個特色。
《隋書·經籍志》是我國現(xiàn)存的,繼《漢書·藝文志》之后一部重要的古代目錄。是第一部以經史子集分類的史志目錄。首先,既有總序,又在各部類之末分別撰寫大序、小序,這些序有很高的學術水準,對部類設置的原因、各家學術源流以及其演變,各個部類圖書的沿革、內容和意義,都做了歷史的分析和理論的闡述。其次,在著錄圖書時只是簡單羅列書名、卷數(shù),以注文的形式標明作者,往往只有姓名或敘其時代官銜,十分簡略。層次分明,便于了解考察。
57.試述四部分類方法完善的過程
演變過程為六分法—四分法—七分法—四分法。
六分法是劉向劉歆父子撰寫《別錄》《七略》是最早落實的分類方式,圖書被分為六藝略,諸子略,詩賦略,兵書略,數(shù)術略,方技略和輯略,輯略是全書總序。分類的方式是按照依學術之性質分類;同類之書約略依時代之先后為次;書少不能成一類者,附人性質相近之類;學術性質相同者,再依思想之派別或體裁之歧異分類;一書可人二類者,互見于二類;一書中有一篇可人他類者得裁篇別出;摘錄敘錄之綱要;有書目而無篇目;每種書目之后有小序,每略有總序。成為官府校書典范。但其中“互著”“別裁”容易重復,雖然后來《七略》亡佚,班固作《漢書·藝文志》繼承創(chuàng)新分類方式!稘h志》保存了《七略》對典籍分類的方法,六分法!稘h志》對《七略》做了較大的刪改!稘h志》在數(shù)目著錄上,采用了“出,入,省”進行調整。歸屬不當則出,增入未著錄,刪去重復。
四分法。西晉初,秘書監(jiān)荀勖編成《晉中經簿》,將圖書分為甲、乙、丙、丁四部,改變了我國圖書分類體系,開創(chuàng)四分法。東晉李充奠定了四部分類方法,他將圖書分為甲、乙(丙)、丙(乙)、丁。
七分法。王儉的《七志》開創(chuàng)了傳錄體提要,為后世考證作出巨大貢獻,注重當時圖書的收入。真正的七分法書目是南朝梁阮孝緒的《七錄》。在分類上,《七錄》先將圖書分為內、外篇:內篇有經典錄、記傳錄、子兵錄、文集錄、術伎錄,收方內經史、術伎等;外篇有佛法錄、仙道錄,收方外佛道。錄下設部,如記傳錄分國史、注歷、舊事、職官、儀典、法制、偽史、雜傳、鬼神、土地、譜狀、簿錄12部。全書共55部,共著錄圖書6288種,8547帙,44526 卷。
四分法!端逯尽穼Υ_定四分法的主導地位起了決定性作用。采用四部分類,《隋書·經籍志》是我國現(xiàn)存的,繼《漢書·藝文志》之后一部重要的古代目錄。是第一部以經史子集分類的史志目錄。首先,既有總序,又在各部類之末分別撰寫大序、小序,這些序有很高的學術水準,對部類設置的原因、各家學術源流以及其演變,各個部類圖書的沿革、內容和意義,都做了歷史的分析和理論的闡述。其次,在著錄圖書時只是簡單羅列書名、卷數(shù),以注文的形式標明作者,往往只有姓名或敘其時代官銜,十分簡略。層次分明,便于了解考察。真正意義上的四部分類是宋朝的《崇文總目》,前有總序,每類有敘釋,書有解題。頂峰是清朝的《四庫全書總目》,有詳細的書目提要,嚴密的分類體系,系統(tǒng)的部類小序。
58.試述七分法的有關情況
七分法。王儉的《七志》開創(chuàng)了傳錄體提要,為后世考證作出巨大貢獻,注重當時圖書的收入。真正的七分法書目是南朝梁阮孝緒的《七錄》。在分類上,《七錄》先將圖書分為內、外篇:內篇有經典錄、記傳錄、子兵錄、文集錄、術伎錄,收方內經史、術伎等;外篇有佛法錄、仙道錄,收方外佛道。錄下設部,如記傳錄分國史、注歷、舊事、職官、儀典、法制、偽史、雜傳、鬼神、土地、譜狀、簿錄12部。全書共55部,共著錄圖書6288種,8547帙,44526 卷。
59.試述古籍出錯的種類
訛,脫、衍、倒。
訛,指誤寫原書文字,即錯字;脫(又稱“奪文”),是原有文字的脫漏,包括脫字、脫句、脫行、脫頁、脫簡等多種情況;衍,即增加了原來沒有的文字;倒,即原有文字的次序發(fā)生了顛倒和錯亂,包括文字顛倒、句子錯亂、正文和注文錯亂,還有整段文字被挪動了位置,甚至整篇文字次序錯亂的情況,即所謂錯簡。
60.結合歷史研究,談談目錄的價值與功用。
目錄的價值與功用,概括來說,有如下幾個方面:
第一,了解各時期圖書典籍的基本面貌。如阮孝緒《七錄》內、外篇55部,收書6 288 種,44 526卷,其資料來源主要為兩個方面:一是《文德殿四部目錄》(即《梁天監(jiān)四年文德正御四部及術數(shù)書目錄》),收錄官藏23 106卷:二是匯集各私家目錄所著錄的私藏,計21420卷。公私藏書幾乎相等,可見梁時官藏的不足。
第二,了解某一圖書本身的情況。在這一方面,解題式目錄,尤其是敘錄體和輯錄體提要具有更加重要的作用;即使是沒有解題的簡單目錄,也可以通過所載書名、卷數(shù)、作者姓名和編者簡注,獲得關于書籍的基本信息。有些目錄不僅著錄現(xiàn)存書,而且記錄亡書,有助于讀者了解某種圖書當時的狀況和散佚的年代,進而留意搜求。如清朱彝尊《經義考》,就分別以“存”、“亡”、“闕”和“未見”四項著錄圖書,為了解某一圖書本身的情況提供了完備的資料。
第三,粗知學術源流,從學術的角度研究、撰著目錄,是古代目錄學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劉向、劉歆編撰《別錄》和《七略》,不僅是目錄學工作,同時也是學術性的活動;班固《漢書·藝文志》不僅止于著錄書目,更重要的是對先秦至漢代學術源流的演變加以總結。正是由于古代目錄的編撰,強調在著錄的同時揭示學術的異同演變,因此有助于讀者了解歷史上各時期的學術發(fā)展及構成情況。
第四,作為考辨古書的依據。古代目錄的編制一般都是建立在對古書校理的基礎上的,并通過目錄將校書的成果記錄下來。余嘉錫總結目錄在考辨古書方面具有六種作用:(1)以目錄著錄之有無,斷書之真?zhèn)?(2)用目錄書考古書篇目之分合;(3)以目錄書著錄之部次,定古書之性質;(4)因目錄訪求闕佚;(5)以目錄考亡佚之書;(6)以目錄書所載姓名,卷數(shù)考古書之真?zhèn)巍?br> 第五,指示讀書治學的門徑。前代學者對此多有論述。清王鳴盛說:“目錄之學,學中第一緊要事,必從此問途,方能得其門而入!
61.版本鑒定的主要依據以及選擇善本的意義。
主要依據:
鑒定古籍版本,考訂其刊刻時代,一般要從版式、行款、字體、墨色、紙張、牌記(包括內封面)、諱字、裝幀、刻工、序跋、題識、藏章以及著錄情況等多方面入手,綜合判斷。
版式,即書版的樣式,主要由版框、界行和版心組成。版框:又稱“界欄”“邊欄”,是指每一張印刷頁四周的圍線,圍線的形式有四周單邊、左右雙邊和四周雙邊等。界行,又稱“界格”,唐人稱“邊準”,指版面行與行之間的分界線。版心,指版頁的中心,即書頁正中央比行略窄的一格,是一張印刷頁對折的地方,又稱“中縫”“書口”?偟膩砜,沒有什么公認的顯著特點。
行款,又稱“行格”,指書中正文版面的行數(shù)與字數(shù)。字體,即文字的書寫風格。書籍的刊刻總是先由專人用毛筆書寫,再經工匠上板刻。字體隨時代變化而變化。
牌記,又稱“書牌”“牌子”“木記”等,是刊刻者專用于出版物的一種標記,多記刻書地點、單位、?陶呙、刊刻年月以及刻版特點等,是考察書籍刊刻時間的重要依據。牌記一般沒有固定位置,多刻于書籍目錄、序文或正文卷末的空白處。坊刻、私刻多用牌記,官刻罕見。歷代刻本中,元刻本的牌記較為多見。牌記常見的形式為印章式的長方形,牌記在當時具有標明版權、防止盜版的作用,對于版本學來說,原刊本上的牌記是鑒定版本的有力證據之一。
諱字,是指古書上因避違君主之名而采用的代字。歷史上各個朝代的諱字各不相同,這就為判斷版刻時代提供了一項可參考的依據、熟悉并掌握歷史上,尤其是唐以后歷代皇帝的名諱,是古籍鑒定工作的基本條件,對判斷刊刻時代具有一定的參考作用。
裝頓形式,是指書籍的外部形式。中國古籍的裝幀形式經歷了從卷軸裝、經拆裝蝴蝶裝、包背裝最后到線裝的發(fā)展過程,不同的裝幀形式,可以為古籍版本的鑒定提供有用的信息。
刻工,是雕刻書版的工匠。不少古籍在版心的下方和一卷之末刻有刻工的姓名,為版本鑒定工作提供了一項有利條件。
古籍正文前后的序跋文字古籍收藏家、研究者、鑒賞家在古書上題寫的評語,藏書家在自己所藏圖書的卷首或卷末改的印章,在古書版本鑒定有重要參考價值。
著錄,根據歷代各種目錄,尤其是版本目錄所著錄的情況來判斷版本的年代。
選擇善本的意義:讀書治學講究版本,精擇善本是清代學者治學的重要經驗。選擇善本的意義是讀書特別是研究傳統(tǒng)學術,必然要閱讀古籍,而古籍傳本很多,版本復雜,需要認真選擇。掌握好版本學知識能夠幫助人們選擇較好的古籍版本,至少能夠避開錯漏多的本子,否則不能理解文意。
62.?钡脑瓌t與基本方法
原則:存真,校異,訂訛。取得正確文本的重要手段,以回復古籍本來面目,提供最接近原稿的善本為最終目的。解決錯誤,不是替作者改錯并且出修訂本。
基本方法:對校法,本校法,他校法,理校法
對校法,就是用同一部書的不同版本來對勘。其方法要求先選擇一個適當?shù)陌姹咀鞯妆,然后用其他異本逐字逐句地進行對勘,并記其異同。有些書面的錯誤,只有通過版本間的對校才能發(fā)現(xiàn),也只有通過對勘,才能明白其致誤的原因。對校法是?敝凶钪匾姆椒ǎ且磺行?狈ǖ幕A,是最基本的?狈椒。不參己見,最便捷最穩(wěn)定,但是不負責任,招錄不改。校異同不校是非,利于保持古書原貌。
本校法是以本書前后互證,而抉摘其異同,知其中謬誤。本校法前提是沒有獲得異本可用于?,或者是異本中無根據。要求是通讀全書,對于本子有深入了解和深入研究;掌握本書的文法體例韻律;了解本書思想旨趣,章法結構。特點是往往只能指出問題而不能決定正誤。注意事項有古籍不出于一手,不能使用;史源不同,不能使用。本校法,就是以本書校本書,即以本書的前后文字瓦勘,比較其異同,從而判定其中的錯誤。本校法往往是在既無異本可供對勘,又無他書可供比勘的情況下,專從本率的上下文著眼,互相比較推尋,以發(fā)現(xiàn)底本 (或原著) 的訛誤矛盾之處。
他校法,就是用其他的書來比勘。古人著書立說,其內容有采自前人者,就可以用前人之書校之。用其他的書來比勘校對。也是一種片段對校,從本書之外其他書籍中找到本書的異文或相關材料作為證據。要求熟悉古籍,特點是耗時耗力。
理校法是運用分析、綜合、類比等手段,據理推斷古書的訛誤。理校法需要具備古代文字、音韻、訓話、語法、文例、歷史、制度等多方面的知識和手段,對校勘者的要求更高。特點是最容易出錯。
63.試述清代考證學的成就與不足
成就:
1.確立了考證學無征不學的和闕疑存異的基本原則和方法
2.考證學是關于考證的源流、方法及其原則的理論總結?甲C學源遠流長,至宋興盛,至清全盛。清朝考證學的核心是實事求是。原則和方法:無征不信,闕疑存異。明代中后期是傳統(tǒng)考據學發(fā)展的重要時期,學者們展開了對明代空疏學風的學術批判,表現(xiàn)了求實求真之考據精神;他們強調博學與博證;注重學術討論和學術批評,學術規(guī)范建設由不成熟逐漸走向成熟。但明代中后期考據學還存在諸多局限:好奇博雜、引用材料時不注所出、妄刪引文、論證疏漏訛誤等等。明代中后期的考據學對明清學術的發(fā)展起著重要的推動作用。
不足:
第一,清代考證學的核心是經學,歷史考證難以發(fā)揮其在歷史研究方面的作用;
第二,在運用證據方面,主要使用書證,對考古學方面的資料,沒有予以應有的重視,在新史料的開拓方面不足;
第三,“喜專治一業(yè),為窄而深的研究
64.試談歷代古籍散佚的幾大原因
原因:
戰(zhàn)爭和政治劇變使書籍文獻遭到厄運:
牛弘的“五厄”:秦始皇焚書,西漢末年王茂之亂,東漢末年董卓之亂,西晉末年戰(zhàn)亂,南北朝長期戰(zhàn)亂(梁元帝焚書)
胡應鱗的“五厄”:隋煬帝大業(yè)末年戰(zhàn)亂,唐朝天寶年間安史之亂,唐朝末年黃巢起義,宋朝靖康年女真之禍,宋朝紹定年間蒙元之禍。
政治原因:統(tǒng)治階層用暴力毀書。
天災,自然災害:蟲蛀、火災。
受傳播工具限制;不重視科學技術;詩人不好者漸漸少;與文字有關的人獲罪。
65.古今偽書出現(xiàn)的原因
偽書產生的主要原因是托古傳道、邀賞牟利、爭勝嫁禍、炫名。托古傳道,是指古人出于好古、崇古的觀念,在著書立說時托為古人之名。邀賞牟利,利用政府征書,偽造古書已獲利。爭勝嫁禍,文人爭強好勝,在學術地位上壓倒對手,于是不惜造偽;出于政治斗爭需要,在政治上打壓對手,采用造偽嫁禍。炫名,炫耀名聲。
66.試述辨?zhèn)蔚姆椒捌湟饬x
方法:洪湛侯在《中國文獻學新編》中概括總結基本方法四種:查明授受源流,考核歷史事實,考訂作者生平,分析作品內容。查明授受源流,就是運用目錄學手段,檢核正史藝文志或經籍志以及各種官司目錄,以考察某一部書在各個歷史時期的著錄情況,包括作者、版本以及不同版本間的相互關系等情況?己藲v史事實,就是對書中記載史事以及與該書有關的史事進行考辨,作為判斷真?zhèn)蔚淖C據?加喿髡呱,即通過查考作者的生平,考辨古書的真?zhèn)。分析作品的內容,一個時代的作品總會在思想內容、語言文字、文章風格上帶有那一時代的特點,因此作品內容上的時代特征就成為考察古書真?zhèn)蔚囊粋重要標準。
意義:辨?zhèn)蔚囊饬x首先在于求得真實的史料。對于有意的造偽,固然要著力加以辨析,而對于無意的造偽也不可忽視。實際上因無意造偽而產生的偽書、偽文更普遍,更復雜更需要精細的考辨。辨?zhèn)蔚囊饬x其次在于認識偽書的價值并恰當?shù)丶右岳谩?br> 67.試述目錄在輯佚過程中的作用
作用:判定輯佚的文獻是否亡佚,用目錄確定亡佚與否,看目錄,訪書訪人。用目錄查找亡佚圖書資料。利用目錄來選擇確定亡佚圖書的版本,審定輯佚引用文獻和參考文獻目錄,引用亡佚圖書的有關文獻的版本進行選擇確定輯佚對象的原本體例。
68.試述輯佚的取材有哪些
類書、史書、總集、地志、古書注解、金石考古、雜纂雜鈔。
梁啟超總結:“一、以唐宋間類書為總資料;、以漢人子史書及漢人經注為輯周秦古書之資料;三、以唐人義疏等書為輯漢人經說之資料;四、以六朝唐人史注為輯逸文之資料,五、以各史傳注及各古選本、各金石刻為輯遺文之資料!
張舜徽總結:“一、取之唐宋類書,以輯群書;二、取之子史及漢人箋注,以輯周秦古書;三、取之唐人義疏,以輯漢魏經師遺說;四、取之諸史及總集,以輯歷代遺文;五、取之《經典釋文》及《一切經音義》,以輯小學訓話書!
類書,尤其是唐宋時期的類書,往往保存了豐富的前代佚書資料,是輯佚書的重要來源。古注,除經注外,南朝宋裴松之《三國志注》、北魏哪道元《水經注》、南朝梁效標《世說新語注》、唐李善《文選注》等,引書豐富,都是在輯佚工作中備受重視的注?偧纭段脑酚⑷A》《玉臺新詠》,在輯佚漢唐時期的詩文作品方面價值猶為重要。方志、金石文獻匯編和現(xiàn)代考古發(fā)掘文獻,也是古文獻輯佚的重要來源。
69.試述避諱的影響與及研究避諱的意義
。1)影響
、俟艜械娜嗣、官名、地名、干支名因避諱而被改動,不同程度地改變了古書的原貌,甚至有損于古書內容的真實性;
、诳梢暂^好地了解避諱對古書的影響,也可以利用避諱為鑒別古書的真?zhèn)渭澳甏⻊铡?br> 。2)意義
、儆帽苤M判定古書時代
、谟帽苤M判定古書訛誤
、垡虮苤M而斷為偽作
70.試述歷史文獻檢索的途徑與方法
(1)方法:
、贂麢z索:我國大量的古籍是依靠叢書形式所流傳,因此,查找書名首先要依靠叢書目錄索引;
②人名檢索:可以借助人名辭典對歷史人物做一般性的了解,這些人名辭典簡要介紹了姓名、時代、籍貫、字號、主要經歷等基本信息;
③地名檢索:可以利用地名辭典、地圖集和方志。
。2)途徑:
、贆z索工具書:書目、索引、文摘都是檢索型工具書,其共同特點是能夠為讀者揭示大量的文獻線索,獲取文獻的名稱和出處,并追蹤和找到所需的文獻。
②參考工具書。
71.試述宋代四大類書的內容及特點
宋代四大類書是指《太平廣記》、《太平御覽》、《文苑英華》和《冊府元龜》,它們都是北宋時期編寫的。
試述宋代四大類書的內容及特點包括《太平廣記》、《太平御覽》、《文苑英華》、《冊府元龜》!短綇V記》是古代文言紀實小說的第一部總集。為宋代人撰寫的一部書。取材于漢代至宋初的紀實故事及道經﹑釋藏等為主的雜著。專收野史以及小說雜著,具有志怪的價值意義!短接[》是中國百科全書性質的類書。它是一部綜合性類書,門類繁多!段脑酚⑷A》是北宋四大部書之一﹐為古代詩文總集,屬文學類書。搜集廣泛,保存不少文獻資料。《冊府元龜》是北宋四大部書之一,為政事歷史百科全書性質的史學類書。該書取材,以正史為主,間及經書、子書,而小說、雜書一律不收;類目以人物、事類為中心,不及其余;專收上古至五代的君臣事跡,尤重唐、五代。
72.鄭樵在歷史文獻學理論方面有那些貢獻
(1)鄭樵提出了類例的概念,在《校讎略》中深刻闡明了區(qū)別類例對保存圖書的重要意義;類例概念的提出,對于編修書目、整理資料具有重要的意義;
。2)鑒于當時圖書事業(yè)的空前發(fā)展,鄭樵創(chuàng)立了三級類目的新分類體系,在我國目錄學發(fā)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3)他提出了通錄圖書之有無;詳盡略古的見解,這是他會通的史學思想在目錄學方面的表現(xiàn);
(4)鄭樵認真總結了歷代文獻散亡的原因,指出了搜訪圖書的必要性,并系統(tǒng)提出求書八法,這被后代藏書家奉為圭臬;
(5)它還具體分析了亡書的各種情況,提出了輯佚的理論原理,開輯佚工作的先河,他的輯佚原則、理論對后世也產生了很大影響;
。6)鄭樵還擴大了歷史文獻資料的范圍,極為重視圖譜、金石的史料價值,把它們提到與圖書同等的地位,由于他的倡導圖譜、金石之學在宋代以后得到很大發(fā)展;
。7)綜述:鄭樵這些文獻學理論有著承前啟后的作用,對文獻學的發(fā)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73.劉知畿對歷史文獻學的貢獻
(1)著《史通》是我國古代第一部主要探討史學理論、史學批評和史學方法的著作。與清代章學誠的《文史通義》被譽為”雙臂“,在中國古代史學發(fā)展史上占有極為重要的地位。
。2)拓展了史學研究范圍。作為中國歷史上有關史學理論探討的開山之作,《史通》以論史、鑒史、評史為主。但在確定史學研究的范圍之時,劉知己把經書納入了研究領域,在漢代以來的文獻學史上,是思想上的一大解放,不僅大大擴展了史學研究的范圍,而且開了后世“六經皆史”之說的先河。
。3)對史書分類、源流的看法。劉知己在繼承以往學者有關史部書籍分類的基礎上,把先秦以來的全部史書劃分為正史和雜史兩大類,并在兩類之下做了進一步的細類分疏。
。4)在史料采擇、運用等問題上的見解獨特,就史料的采擇而言,劉知己主張廣征博采,但同時必須善加別擇。
。5)《史通》還論述了一個優(yōu)秀史學家必備的條件和應有的寫作態(tài)度。史才三長:“史才”,就是指寫作文章的表達能力;“史學”,就是指掌握豐富的史料,具有淵博的歷史知識;“史識”,就是指對歷史事件、歷史人物的是非曲直的鑒別、判斷能力。
74.試述王國維的文獻學成就
(1)在甲骨文的搜集和研究方面:王國維在羅振玉成就的基礎上突破了甲骨文字考釋的范圍,以甲骨卜辭為原始的文獻史料,來探討殷商的歷史、地理和禮制,所著《殷卜辭中所見先公先王考》《續(xù)考》《殷周制度論》都運用了二重證據法,他是從稱謂判斷卜辭年代和進行甲骨文綴和的先導者。
。2)在漢晉木簡的考釋方面,他與羅振玉合作,將沙氏書中材料重新分別考釋,成《流沙墜簡》一書,這是我國學者研究漢晉木簡的開山之作。
。3)在敦煌文書的整理和研究方面,他十分重視敦煌文書在學術上的價值,依據唐寫本考訂唐初職官、瀚海軍設立的時間及唐前期實行的均田制,都取得了突出的成績,又根據唐寫本,使韋莊的《秦婦吟》復傳于世。
(4)在1926年發(fā)表《古史新證》,提出了著名的“二重證據法”,將考古學上的新材料引入歷史考證學中,與傳統(tǒng)的紙上材料相互印證,大大地拓寬了傳統(tǒng)考證學的史料范圍。
(5)傳統(tǒng)考證學以經學為中心,對經史典籍的研究往往局限于古書的訓詁與整理,王國維的歷史考證突破了這一局限,其所撰《殷周制度論》,將甲骨文考證由單純的文字考釋推進到商周制度變革的探討,直接引發(fā)了古史尤其是商周史研究的突破。他的《宋元戲曲考》《唐宋大曲考》,將傳統(tǒng)考證□□用于更為廣泛的領域,顯示出新的活力。
75.考證學:乾嘉時期繁榮,吳派惠棟,皖派戴震,揚州阮元
76.史評雙壁:唐代劉知畿的《史通》;清代章學誠《文史通義》
77.避諱的種類:帝王諱,圣人諱,官諱,家諱
78.避諱的方法:改字,空字,缺筆,更讀
79.《四庫全書總目》:有詳細的書目提要。有嚴密的分類體系,書籍的分類編次是學術發(fā)展變化的重要標志。系統(tǒng)的部類小序,“辨章學術,考鏡源流”。
80.目錄學的發(fā)展:目錄著作的大量涌現(xiàn)。目錄學理論的新建樹(用發(fā)展的眼光來看目錄學;以史為中心,力圖突破經史子集的界限;重視目錄學揭示學術源流的作用)
81.藏書地點:
漢:石室,蘭臺,桓帝159年,古代王朝第一個掌管國家圖書工作的正式機構,秘書監(jiān)
宋:昭文館,史館,集賢院藏書,號稱三館。后建新址,稱“崇文院”,三館秘閣——館閣
清乾隆:南北七閣:北四閣(北京紫禁城文淵閣,圓明園文源閣,承德避暑山莊文津閣,盛京故宮文溯閣),南三閣(杭州文瀾閣,揚州文匯閣,鎮(zhèn)江文宗閣)
私人:范欽天一閣,毛晉汲古閣 錢謙益絳云樓,錢增述古堂,朱彝尊曝書亭 江蘇常熟瞿氏鐵琴銅劍樓、山東聊城楊氏海源閣,浙江吳興陸氏皕宋樓、浙江杭州丁氏八千卷樓并稱“四大藏書樓”。
插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