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此章節(jié)]
[投訴]
文章收藏
第1章
劇情走到這一步,看到了太多關(guān)于這個論題的討論和質(zhì)疑。
很多人覺得,既然愛,就應(yīng)該無條件的信任。既然凌華自認動心,為什么不能相信小師弟的無辜?或者,之后聽到小師弟的解釋后為什么不能敞開心扉解開誤會?而選擇一路誤會到底直到最后魂飛魄散?
愛真的應(yīng)該無條件信任嗎?
信任,懷疑,兩種截然相反的態(tài)度。有人覺得,愛的最高境界就是完全信任對方。
很美好,但是不可能,不現(xiàn)實。
信賴,需要依據(jù)。雖然這么說很可悲,但是人性如此。
我們是否選擇信賴一個人取決于我們心里對這個人可信度的判斷。而這個可信度,來自旁人,來自社會。
這就決定了為什么凌華不可能完全信任小師弟。從小師弟進入派里,所圍繞的輿論,甚至是來自師父的忠告,都潛移默化的影響著凌
華的判斷。無論那所謂的背叛師門屠殺同門是否屬實,總會有一件事成為他們之間的嫌隙,誤會,幾乎是不可避免的。
而小師弟是否就真的一定算是被冤枉的呢?
人類的行為是捉摸不定的。即使我們自己有時也會為自己干出的事大吃一驚。時間的推移、新的思維和情況的變化都會使一個人做出幾個星期之前想也想不到的事情來。就算再了解一個人,也不能準確預(yù)測他以后的行為。
或許那件事是他入魔的契機,然而以前世來看,今世若不因此入魔就不會因下一次別的什么事入魔嗎?僅僅只是因為不得已或自暴自
棄?不,對于幻魔而言,這個應(yīng)該是必然,或者說,宿命。
那個不入魔的約定,凌昭背離后為自己找的借口,是那個人會因愛而原諒。這個想法,已經(jīng)說明了,他們互相不了解的程度。
即使愛,即使互相愛著。仍然無法明白身邊人的想法。
他是否沒把明確的承諾當回事?即使作出承諾,對方也明白無誤,這里仍然會有問題。因為有些人很重視信守諾言,有些人卻不怎么把它當回事。這時,問題并非在于是否故意欺騙他人,而是無法了解別人現(xiàn)在對問題的看法以及將來的思維方式。
凌昭沒能明白這個承諾究竟重要在哪里,當然,一大部分原因是因為他不知道那個人是凌華。但是,即使不是凌華,那個人唯一的要
求輕易背離也注定將來的路不會好走。
一句謊言能招致很大的不信任。我說過的一百句話里哪怕只有一句是假的,你也會因此而完全不信任我。除非你能摸準我何時說真話,何時不說真話,否則,一旦發(fā)現(xiàn)我稍有假話,你會全盤否定我的言行。
在此基礎(chǔ)上,相愛又能如何?
人皆如此。神仙妖魔又如何?情之一字,從來都是參不透,說不清。
如周國平所說,心靈歷程的懸殊才在人與人之間鋪下了鴻溝。
凌昭無法體會凌華這一世修仙對仙魔觀念的執(zhí)著,也就無法逃脫被懷疑被否定的命運。
一切交往都有不可超越的最后界限。在兩個人之間,這種界限是不清晰的,然而又是確定的。一切麻煩和沖突都起于無意中想突破這
個界限。
仙,魔,究竟有何不同?對這個問題的看法或者就是他們思想上最大的界限和屏障。
凌華面對凌昭所扮演的那個人,也是一種欺騙,雖然是善意的。但是凌華扮演的那個人,算不算是一個虛假的角色?那么,因此所發(fā)
展的這段愛,凌昭愛上的,是不是一個虛無的幻影?
角色在何處結(jié)束,真實的自我在何處開始,這界限常常是模糊的。
其實人在扮演某一個角色的時候也是一種不自覺的本我。換言之,凌華所扮演的那個人,是一個部分的他。就像《醉臥紅塵》里楊箏
之于櫻重華。但是,究竟一部分的人格能否代替或者代表一整個?凌昭是不是因為愛那個人就一定會愛上凌華?凌昭會不會只是愛上
那個人的溫柔包容信任而這些凌華以本來面目對他時還能不能給他?
這個問題,還要交由蘇特大人來演繹出一個結(jié)果。
但是,即使如此,我從頭到尾也沒有否認他們是相愛的,只不過,他們的相愛,互不知曉。
而愛,本身就是盲目的,沒有正誤之分。
基于愛的基礎(chǔ)上的信任或者懷疑,我們或許嗟嘆,或許遺憾,卻不該指責。
因為,一個再簡單不過的道理。
如果我不愛你,那么你即使殺人放火,又與我有什么關(guān)系?
成仙入魔,也不過是個人選擇。正是愛,才讓之成為了兩個人內(nèi)心最大的折磨和傷口。
插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