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此章節(jié)]
[投訴]
文章收藏
第 1 章
知音說與知音聽,不是知音不與談。
一個平凡人的困惑,通常顯露在臉部。從表情上就能看得出來,是迷茫,是不知其然,更不知其所以然。豈不知非比平常之人深藏在內(nèi)心的困惑越發(fā)的叫人不得安寧。盡管從表情上可以絲毫不外露,但在那靈魂的深處,困惑在吶喊,在掙扎,同樣是不知其然,更不知其所以然。尤其是每當夜闌人靜,花前月下,卻只能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的光景。于愁腸百結(jié)之日,無可奈何之時,那種與生俱來的困惑,由困惑帶來的孤獨和凄涼使人覺得像是心里結(jié)了一團大冰塊,整個兒封閉凍結(jié)。又有誰能夠想象得出“天津橋上無人識”的孤獨和痛苦嗎?
此時此地就有一個困惑之人,卻是連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的興致也沒有。此時,正值中秋之夜,卻偏生月黑風高!只見得有驚濤拍岸亂石崩云卷起千堆雪。此地,正是漢陽江口,環(huán)顧四野荒無人跡的危崖險峽。那危崖之下險峽之上,一前一后兩艘大船正停泊在江邊。只因那,一時間風狂浪涌,大雨如注,緣分教舟楫不能前進,故而泊于山崖之下。那狂風暴雨也只得一頓飯光景,須臾風恬浪靜,雨止云開,托出一輪明月。
“天上一輪方捧出,人間萬姓仰首看! 前面那艘大船上,管家俞誠見那陣雨過后月色皎皎,其光潔較之常時勝過倍余。趕緊踏進艙來對老爺言道:“今日本當中秋,幸喜眼下月朗風清,老爺何不到船頭稍坐片刻,也好解解煩悶!
“如此甚好,也免得待在艙中這些時辰,豈不悶殺人也。”
管家俞誠童子俞實將一切安排舒齊,老爺?shù)淖,老爺(shù)牟璞,老爺(shù)墓罚匀贿有老爺?shù)脑嘛。老爺踏出艙來,將身坐定,抬頭看來,果見皓月一輪,不覺眼神一爽,心里一寬。
惜乎好景致帶來的好心情維持了只半盞茶模樣,內(nèi)里的煩躁又不可抑制地涌上心來。舉頭望明月,月圓人不圓。心里的寂寞凄清倒帶出了一腔詩意。
冰輪辭海島,
乾坤倍安寧。
易見團圓魄,
難得知音人。
聽得老爺一口氣念完,俞誠俞實知道老爺又上了心事。
這老爺姓俞名瑞字伯牙,乃春秋戰(zhàn)國時一位名公,官聲好,善應對,且彈得一手好琴。俞伯牙系楚國郢都人氏,即今湖廣荊州府之地。想其出身雖為楚人,官星卻落于晉國,甚得晉主重用,官至上大夫之位。今年三十七歲年紀,只并不曾娶妻。問他為何?卻言道,人生宏愿,欲覓一相知耳。有好事之徒追根究底探問,再加上三姑六婆勤加打聽,方才得知俞伯牙俞大人心目中所言究屬何意。原來這相知有幾樣名色:恩德相結(jié)者,謂之知己;腹心相照者,謂之知心;聲氣相求者,謂之知音,總來叫做相知。俞大人的最高境界就是要覓一個人間知音。
底牌翻開,嚇退了三姑六婆,嚇倒了月下老人。須知女子無才便是德,能與老爺少爺談?wù)勗婎}題詞的閨閣女子已是萬難尋覓,何況還要能像俞大人一樣善操瑤琴?上哪兒找去?門也沒有?除非是西天王母跟前董飛瓊仙女下凡!恐怕那月里嫦娥也未見得能彈得像俞大人那么樣精通呢。據(jù)說有人曾推薦百花樓的玉牡丹,說她非但是國色天香,還加琴棋書畫色色精研。那琴操得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哪得幾回聞。應當說是可以枉駕下顧了吧,當然不是娶回去當正室,備位充當個小星只會超標準,絕對不至于不及格。誰知俞大人連哼也不曾哼一聲,其轎班也從未在百花樓門前出現(xiàn)過。
俞伯牙不急不躁,不慌不忙,把個婚姻大事當作兒戲放在一邊。好在他父母早亡,無人催促。晉公也是一味愛才,那時也沒有什么特別的考察要求。俞伯牙才華橫溢,一個鉆石王老五身份對他的官聲毫無影響。倒是風聞晉主曾有意將他的一個侄女許配于這位上大夫,后來也因為那標準線到不了門檻太高也就不想去碰釘子?梢灿腥苏f是那貴人小姐有自知之明,勸說了她叔父主動放棄。最清楚的倒是俞誠俞實倆人,他們都清楚老爺心目之中的理想人物。俞誠是老管家,從小看著他長大;俞實是小書童,日夜陪伴在他身旁?此难凵,辨他的口味,便知他的愛好?梢搽y!上哪兒去找這樣一個懂琴的良家子弟呢,就連書寓相公里也難挑得出來!
此番俞伯牙因奉晉主之命,來楚國修聘。俞伯牙討這個差使,一來是個大才,不辱君命;二來就便省視鄉(xiāng)里,一舉兩得。當時從陸路至于郢都,第一件事先朝見了楚王,致了晉主之命,楚王設(shè)宴款待,十分相敬。那郢都乃是桑梓之地,少不得去看一看墳墓,會一會親友。雖然如此,各事其主,君命在身,不敢滯留。公事已畢,拜辭楚王。楚王設(shè)宴送行,席上賓主相歡。做主人的還特意命一名名歌姬出場為各位操琴。那歌姬卻也是個南國佳麗,撇開貌美如花不說,那纖纖玉手還彈得一手好琴。臨行時楚王除贈以黃金采緞,高車駟馬之外,還有意以此歌姬相贈。卻不料俞伯牙以守母孝三年未滿為由一口回絕。俞伯牙婉言謝絕了楚王的這一好意,倒也聰明,順便提出了另一要求。只因離楚一十二年,思想故國江山之勝,欲得恣情觀覽水鄉(xiāng)澤國,想要打從水路大寬轉(zhuǎn)而回。
俞伯牙乃假奏楚王道:“臣不幸有犬馬之疾,不勝車馬馳驟。乞假臣舟揖,以便醫(yī)藥!背鯗首嗨,命水師撥大船二只,一正一副。正船單坐晉國來使,副船安頓仆從行李。都是蘭橈畫槳,錦帳高帆,甚是齊整。群臣直送至江頭而別。
來賓美風姿,主人好雅量。春秋時期兩個強國的一場外交活動圓滿地畫上了一個句點。要說唯一的疏漏則是江頭送別,有位楚大臣頻頻惋惜俞伯牙好事未成,不妨來年待服滿后再來由他作伐,那俞實在一旁聽了差點兒笑出聲來時,教俞誠狠狠地瞪了一眼。俞實嘴上不說心里在想,太夫人不是早就病故了么,怎么還要等明年才服滿呢?
只因覽勝探奇,不顧山遙水遠。俞伯牙是個風流才子,那江山之勝,正投其懷。張一片風帆,凌千層碧浪,看不盡遙山疊翠,遠水澄清。滿腹苦衷也能寄情于山水之間。不一日,行至漢陽江口。時當八月十五日中秋之夜,俞伯牙困在船艙中,獨坐無聊,好不容易待一場暴風驟雨過后,可以出得艙來。玩賞了一番月色,吟就了一首詩后,興猶未盡。故命俞誠焚香爐俞實搬琴桌。
“待我撫琴一操,以遣情懷!
俞誠焚香已罷,俞實捧出琴囊置于案間。俞伯牙開囊取琴,調(diào)弦轉(zhuǎn)軫,彈出一曲。
曲猶未終,指下“刮刺”的一聲響,琴弦斷了一根。俞伯牙大驚,叫俞誠快去問船家:“這停船所在是甚么去處?”
船家答道:“偶因風雨,停泊于山腳之下,雖然有些雜草亂樹,卻并無人家。”
俞伯牙只覺驚訝,想道:“便是荒山了。若是城郭村莊,或有聰明好學之人,盜聽吾琴,所以琴聲忽變,有弦斷之異。這荒山下面,那得有聽琴之人?哦,我知道了,想是有仇家差來刺客;不然,或是賊盜伺候更深,登舟劫我財物!泵凶笥遥骸芭c我速速上崖搜檢一番。不在柳陰深處,定在蘆葦叢中!”
左右領(lǐng)命,喚齊眾人,正欲搭跳板上危崖。忽聽岸上有人答應道:
“舟中大人,不必見疑。小子并非奸盜之流,乃一樵夫也。因打柴歸晚,值驟雨狂風,雨具不能遮蔽,潛身巖畔。今雨停風止,欲登歸程,適途經(jīng)此地,聞君雅操,少住聽琴!
俞伯牙大笑道:“山中打柴之人,也敢稱‘聽琴’二字!此言未知真?zhèn),我也不與你計較了。左右的,快叫他去罷!
那人卻是不去,只在崖上高聲說道:“大人此言差矣!豈不聞‘十室之邑,必有忠信。’‘門內(nèi)有君子,門外君子至。’大人若欺負山野中沒有聽琴之人,這夜靜更深,荒崖下也就不該有撫琴之客了!
好!對答得好!
俞伯牙見他出言不俗,想來或者真是個聽琴的,亦未可知。忙止住左右不要羅唣,走近艙門,回嗔作喜地問道:“崖上那位君子,既是聽琴,站立多時,可知道我適才所彈何曲?”
只聽那人答道:“小子若不知,卻也不來聽琴了。方才大人所彈,乃孔仲尼嘆顏回,譜入琴聲。其詞云:‘可惜顏回命蚤亡,教人思想鬢如霜。只因陋巷簞瓢樂,’彈到這一句,就斷了琴弦,不曾撫出第四句來。那第四句小子也還記得,莫不是‘留得賢名萬古揚。’”
俞伯牙聞言大喜道:“先生果非俗士,隔崖遙遠,難以問答!
即命左右:“掌跳板,看扶手,請那位先生登舟細講。”
左右掌跳板,待此人上船,見他果然是個樵夫:頭戴箬笠,身披蓑衣,手持尖擔,腰插板斧,腳踏芒鞋。手下人哪知言談好歹,見確只是個樵夫,便沒有好眼色相看:“咄!那樵夫下艙去,見我老爺叩頭,問你甚么言語,小心答應。官尊著哩!”
那樵夫卻是個有意思的,款款言道:“列位不須粗魯,待我解衣相見!
除了斗笠,頭上是青布包巾;脫了蓑衣,身上是藍布衫兒;搭膊拴腰,露出布棍下截。那時其人不慌不忙,將蓑衣、斗笠、尖擔、板斧,俱安放在艙門之外。脫下芒鞋,驪去泥水,重新穿上,步入艙來。官艙內(nèi)公座上燈燭輝煌。只見那操琴的大人坐在正中,白面鳳目,三縷青須,長得仙風道骨。
樵夫長揖而不跪,口中只道得:“大人施禮了!
俞伯牙是晉國大臣,眼界中那有這兩截打扮的布衣。下來還禮,猶恐失了官體,既請下船,又不好叱他回去。只因先已有一個請字,沒奈何,俞伯牙微微舉手道:“賢友免禮罷!北惴愿烙釋嵖醋。
上梁不正下梁歪,俞實也就狗眼看人低,只是取過一張杌坐兒置于下席。
俞伯牙全無待客之禮,只是把嘴向樵夫一弩,道:“你且坐了。”
你我之稱,怠慢可知。
那樵夫亦不謙讓,儼然坐下。
俞伯牙見他不告而坐,微有嗔怪之意,因此不問姓名,亦不招呼手下人看茶。
兩人默坐多時,一個不招呼,一個也不開口。
堅持不住,俞伯牙只得怪而問之:“適才崖上聽琴的,就是你么?”
明知故問。
樵夫答言:“不敢。”
俞伯牙問道:“我且問你,既來聽琴,必知琴之出處。此琴何人所造?撫它有甚好處?”
正在動問之時,卻見那船家來稟話:“風色順了,月明如晝,可以開船,請大人示下!
俞伯牙分付:“且慢些無妨!給我退下。”
樵夫道:“承大人下問,小子若講話絮煩,恐耽誤順風行舟!
俞伯牙笑道:“惟恐你不知琴理。若講得有理,就不做官,亦非大事,何況行路之遲速乎!”
不要想縮回去,這內(nèi)里可已有辨識知音之意?
樵夫道:“既然如此,小子方敢僭談。此琴乃伏羲氏所琢,見五星之精,飛墜梧桐,鳳皇來儀。鳳乃百鳥之王,非竹實不食,非悟桐不棲,非醴泉不飲。伏羲以知梧桐乃樹中之良材,奪造化之精氣,堪為雅樂,令人伐之。其樹高三丈三尺,按三十三天之數(shù),截為三段,分天、地、人三才。取上一段叩之,其聲太清,以其過輕而廢之;取下一段叩之,其聲太濁,以其過重而廢之;取中一段叩之,其聲清濁相濟,輕重相兼。只將此一中段送至長流水中,浸七十二日,按七十二候之數(shù)。取起陰干,命相士巫師選良時吉日,用高手匠人劉子奇制成樂器。此乃瑤池之樂,故名瑤琴。長三尺六寸一分,按周天三百六十一度;前闊八寸,按八節(jié);后闊四寸,按四時;厚二寸,按兩儀。有金童頭,玉女腰,仙人背,龍池,鳳沼,玉軫,金徽。那徽有十二,按十二月;又有一中徽,按閏月。先是五條弦在上,外按五行:金、木、水、火、土;內(nèi)按五音:宮、商、角、征、羽。堯舜時操五弦琴,歌‘南風’詩,天下大治。后因周文王被囚于宮里,吊子伯邑考,添弦一根,清幽哀怨,謂之文弦。后武王伐紂,前歌后舞,添弦一根,激烈發(fā)揚,謂之武弦。先是宮、商、角、征、羽五弦,后加二弦,故又稱為文武七弦琴。此琴有六忌,七不彈,八絕。何為六忌?一忌大寒,二忌大暑,三忌大風,四忌大雨,五忌迅雷,六忌大雪。何為七不彈?聞喪者不彈,奏樂不彈,事冗不彈,不凈身不彈,衣冠不整不彈,不焚香不彈,不遇知音者不彈。何為八絕?總之,清奇幽雅,悲壯悠長。此琴撫到盡美盡善之處,嘯虎聞而不吼,哀猿聽而不啼。昔日師鄺曾彈此琴,能引百鳥來朝,百獸率舞,此乃雅樂之好處也。”
俞伯牙聽見他對答如流,不禁佩服,但猶恐是記問之學,卻又想道:“就是記問之學,也虧他了。待我再試他一試。”
此時已不似在先你我之稱了,又問道:“足下既知樂理,當時孔仲尼鼓琴于室中,顏回自外入,聞琴中有幽沉之聲,疑有貪殺之意,怪而問之。仲尼曰:‘吾適鼓琴,見貓方捕鼠,欲其得之,又恐其失之。此貪殺之意,遂露于絲桐!笔贾ラT音樂之理,入于微妙。假如下官撫琴,心中有所思念,足下能聞而知之否?”
樵夫道:“《毛詩》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笕嗽嚀崤贿^,小子任心猜度。若猜不著時,大人休得見罪。”
俞伯牙將斷弦重整,沉思半晌。欲試真才,須得佳題。于是暢其意在于高山,便即撫琴一弄。
樵夫贊道:“美哉洋洋乎,大人之意,在高山也!”
不加褒貶,不置可否,俞伯牙只是凝神不答。卻又默思片刻。覓知音,重尋命意。于是泛其意在于流水,抬手再鼓瑤琴。
那樵夫又贊道:“美哉湯湯乎,志在流水!”
就只兩句,便道著了俞伯牙的心事。
俞伯牙大驚,推琴而起,忙與那樵夫施賓主之禮。口中連呼:“失敬!失敬!石中有美玉之藏,若以衣貌身份取人,豈不誤了天下賢士!先生高名雅姓?”
樵夫欠身而答:“小子姓鐘,名徽,賤字子期。”
俞伯牙拱手道:“原來是鐘子期先生。”
鐘子期轉(zhuǎn)問:“大人高姓?榮任何所?”
俞伯牙道:“下官俞瑞,仕于晉朝,因修聘上國而來!
鐘子期道:“原來是伯牙大人。”
俞伯牙推鐘子期坐于客位,自己主席相陪,命俞實點茶。茶罷,又命俞誠俞實取酒來兩人共酌。
俞伯牙道:“急切之間,不成敬意。借此攀話,休嫌簡褻!
鐘子期回稱:“不敢。”
俞實取過瑤琴,俞誠擺開桌面,于是賓主二人入席飲酒。
俞伯牙開言又問:“聽先生聲口是楚人了,但不知尊居何處?”
鐘子期答道:“離此不遠,地名馬安山集賢村,便是荒居!
俞伯牙點頭道:“好名字,好個集賢村!
又問:“道藝何為?”
鐘子期道:“一介樵夫,也就是打柴為生。”
俞伯牙微笑道:“子期先生,下官本也不該僭言,但似先生這等抱負,何不求取功名,立身于廊廟,垂名于竹帛;卻乃資志林泉,混跡樵牧,與草木同朽?竊為先生不取也!
鐘子期道:“實不相瞞,舍間上有年邁二親,下無手足相輔。采樵度日,以盡父母之余年。二老喜居此間,雖位為三公之尊,不忍易我一日之養(yǎng)也。”
俞伯牙道:“如此大孝,一發(fā)難得。”
又問道:“可曾娶了妻房?”
回答:“家中一貧如洗,無力娶妻!
俞追問:“曾定親否?”
鐘答道:“卻也未曾定過親事!
???
看來不是個合適話題。一時語塞,換過題目,兩人重拾琴趣。
杯酒酬酢一會。見那鐘子期寵辱無驚,有問必答,俞伯牙愈發(fā)敬重,越加相知。
越談越投機,越談越入味,越談越默契。一曲高山并流水,孰料今夜遇知音。
俞伯牙又問鐘子期:“青春多少?”
鐘子期道:“虛度二十有七!
俞伯牙道:“下官年長一旬。子期若不見棄,結(jié)為兄弟相稱,不負知音契友。”
鐘子期笑道:“大人差矣!大人乃上國名公,鐘徽乃窮鄉(xiāng)賤子,怎敢仰攀,有辱俯就!
俞伯牙道:“相識滿天下,知音能幾人?下官碌碌風塵,得與高賢結(jié)契,實乃生平之萬幸。若以富貴貧賤為嫌,覷俞瑞為何等人乎!”
遂命俞誠重添爐火,俞實再續(xù)名香,就在船艙中與子期頂禮八拜。伯牙年長為兄,子期為弟。今后兄弟相稱,生死不負。拜罷,復命取暖酒再酌。兄尊弟卑,兄友弟恭,子期讓伯牙上坐,伯牙便從其言。兩人換過杯箸,子期下席,兄弟相稱,彼此談心敘話。
正是:“稱心客來身不倦,知音人聽話偏長!
夜已深,月西斜,兄弟倆人仍然談興不減。俞伯牙把俞誠俞實都打發(fā)回那后船歇息,不用再在此伺候。艙中臂兒粗的蠟燭火焰熊熊,照得兩人如坐春風。桌上杯盤狼藉,鐘子期喝得興起,已然滿面通紅。覺道身上發(fā)熱,現(xiàn)已卸了腰間搭膊,脫了外面藍布衫兒,只穿著一件粗布對襟背心。俞伯牙見他站如松坐如鐘,談起來興致勃勃,喝起來放蕩不羈。赤露著的兩個膀臂結(jié)結(jié)實實,緊束著的一圍猿腰騰那活絡(luò),半敞開的胸襟露出塊塊鐵鑄般的肌肉,真?zhèn)是攀山越野砍柴伐木之人。青春的氣息,挺拔的身材,不凡的氣概,最最高興的是那滿腦的樂章滿腔的樂感。難得的是廟堂之上也沒有這樣優(yōu)秀的人物,倒是恰恰相逢在山野之間。今夜月圓人圓,好不快哉!
伯牙禁不住開口言道:“子期賢弟,可曾聽說過下盲棋么?”
子期答道:“我于手談,略知一二!
伯牙又言道:“子期賢弟,此時更深夜靜,不便再彈琴曲,恐擾人好夢耳。以盲棋手談為例,為兄再與你空手演習一曲如何?”
子期笑道:“賢兄只管演來,要知道只要是你奏曲子,真彈也好演習也好,我可都是百聞不厭的啊!
“你可知我要如何演習?”
原來是要兩人手把手在琴桌上空彈一遍。
鐘子期遵命移坐在俞伯牙懷里,面前是那張琴桌。兩人四手,交相疊加,時而輕撫,時而急點,啞然一曲演習罷,知音兩人心意蕩。
“賢弟可知愚兄適才演習的是何曲子么?”
“此乃楚襄王游巫峽時巫山神女作的巫山云雨。”
俞伯牙琴挑鐘子期。鐘子期原本喝得紅彤彤的臉上更紅了。
俞伯牙意猶未盡,再加演一曲。
曲未終,意已通。
一曲未了,子期掙脫雙手輕聲叫起來:“賢兄你,你實實使壞,我卻不懂這首曲子。”
“說啊,是何曲子?”
“啊……”
“何用害羞,說來無妨。”
沉默是金。
“賢弟聰明絕頂,那有不識之理?” 請將不如激將。
“好,如此你聽我說。那不就是周文王乘八駿赴瑤池,西天王母命上八仙蘭采和韓湘子兩人合奏的龍鳳呈祥么。”
語音未落,全曲未終,船艙里人世間的蘭采和韓湘子兩人也開始合奏起一曲龍鳳呈祥來。音色和諧,音律合拍,音調(diào)美滿。俞伯牙心目感覺之中,鐘子期就像是他的蘭采和;至于俞伯牙么,鐘子期倒覺得他不像韓湘子,反而更像是呂洞賓。
月淡星稀,兄弟倆人情興正濃,不知東方之既白。船上水手都起身收拾篷索,整備開船。子期忙整衣起身告辭,伯牙捧一杯酒遞與子期,把住子期之手,嘆道:“賢弟,我與你相見何太遲,相別何太早!”
子期聞言,不覺淚珠滴于杯中。子期將此杯一飲而盡,斟酒回敬伯牙。二人各俱有眷戀不舍之意。
伯牙道:“愚兄余情不盡,意欲曲延賢弟同行數(shù)日,未知可否?”
子期道:“小弟非不欲相從。怎奈二親年老,‘父母在,不遠游!,昨夜情難自禁,一宵未歸,已恐二老倚閭相望!
伯牙道:“既是二位尊人在堂,回去告過二親,到晉陽來看愚兄一看,這就是“游必有方’了!
子期道:“小弟不敢輕諾而寡信,許了賢兄,就當踐約。萬一稟命于二親,二親不允,使仁兄懸望于數(shù)千里之外,小弟之罪更大矣!
伯牙道:“賢弟真所謂至誠君于。也罷,明年還是我來看賢弟!
子期道:“仁兄明歲何時到此?小弟好伺候尊駕。”
伯牙屈指算道:“昨夜是中秋節(jié),今日天明,是八月十六日了。賢弟,我來仍在仲秋中五六日奉訪。若過了中旬,遲到季秋月分,就是爽信,不為君子!
又叫俞誠:“吩咐記室將鐘賢弟所居地名及相約重會的日期,登錄在日記簿上。”
子期道:“既如此,小弟來年仲秋中五六日,準在江邊侍立拱候,不敢有誤。天色已明,小弟告辭了!
伯牙道:“賢弟且住。”命俞誠取黃金二笏,不用封帖,接過雙手捧定對子期道:“賢弟,些須薄禮,權(quán)為二位尊人甘旨之費。斯文骨肉,勿得嫌輕!
子期不敢謙讓,即時收下。再拜告別,含淚出艙,取尖擔挑了蓑衣、斗笠,插板斧于腰間,掌跳板搭扶手上崖而去。伯牙一直相送至船頭相送至崖下,方各各灑淚而別。
不題鐘子期回家之事。再說俞伯牙點鼓開船,一路上江山之勝,再也無心觀覽,心心念念,只想著知音之人。又行了幾日,舍舟登岸。經(jīng)過之地,知是晉國上大夫,不敢輕慢,盡皆安排車馬相送。直至晉陽,回復了晉主,不在話下。
光陰迅速,過了秋冬,不覺春去夏來。俞伯牙心懷鐘子期,又分教度日似年,真可謂無日忘之。想著中秋節(jié)近,早早奏過晉主,請予給假還鄉(xiāng)。晉主一口依允。俞伯牙這才放下心來,忙忙地收拾行裝,仍打大寬轉(zhuǎn),從水路而行。下船之后,分付水手,但是灣泊所在,就來通報地名。誠恐不慎錯過站頭。事有湊巧,剛剛八月十五,水手稟復,此去離馬安山不遠。俞伯牙依稀還認得去年泊船相會鐘子期之處。一路行來,與俞誠俞實各個用心看來。到得傍晚,見果是這個所在,分付水手,將船灣泊,水底拋錨,崖邊釘橛。
其夜晴明,萬里無云。船艙內(nèi)一線月光,射進朱簾,像是窺探像是誘惑。俞伯牙命俞實將簾卷起,步出艙門,立于船頭之上,仰觀斗柄。水底天心,萬頃茫然,照如白晝。思想去歲與知音相遇,適逢月圓。今夜重來,又值良夜。豈非人生相知一快事否?
不料四顧茫茫,一無動靜。想他既約定江邊相候,如何又全無蹤影,莫非他爽信?莫非他失約?在船頭上踱來踱去,等人心焦,五內(nèi)似焚。等了一會又等了一會,方始想得個明白。一個人自言自語道:“我理會得了。江邊來往船只頗多。我今日所駕的,已不是去年楚國之船只了。吾弟急切間如何認得?去歲我原為撫琴方才驚動知音。今夜我只需仍再將瑤琴撫弄一曲,吾弟聞之,必來相見!
速命俞實取琴桌安放船頭,俞誠焚香設(shè)座。
俞伯牙打開琴囊,調(diào)弦轉(zhuǎn)軫,才泛音律,商弦中卻有哀怨之聲。
俞伯牙急忙停琴不操,心中默念:“啊呀!商弦哀聲凄切,吾弟必遭憂在家。去歲曾言父母年高。想來若非父喪,必是母亡。他為人至孝,事固有輕重緩急。故而他寧失信于我,不肯失禮于親,所以不來也。待來日天明,讓我親自登崖前去探望便了!
隨叫俞誠俞實收拾琴桌,下艙就寢。
賽同一年前的今夜,俞伯牙也是一夜不曾安睡。好不容易一年前是兄弟倆同床共枕,又誰知一年后卻又是形單影只。真?zhèn)是巴明不明,盼曉不曉。巴巴盼盼終算看到月移簾影,日出山頭。俞伯牙早早爬將起來梳洗整衣,命俞實攜琴相隨,又命俞誠取黃金十鎰帶去?谥凶匝宰哉Z道:“倘使吾弟確是居喪,此可為贈禮,聊表寸心耳。”
踹跳板登危崖,三人匆匆行于樵徑之上。約莫行走了十數(shù)里光景,出一谷口,俞伯牙左右一看,便即立定止步。
俞實稟道:“老爺為何不行?”
俞伯牙言道:“俞實小兒,你且看來,這山分南北,路列東西。從山谷出來,兩頭都是大路,想是都去得人家。知道哪一路是往集賢村去?且在此等個識路之人,問明了他,方才可行。”
俞伯牙就安心坐在路邊石上少憩,俞誠俞實退立于后一同等候有人路過。
不多時,見左手官路上有一老叟,髯垂玉線,發(fā)挽銀絲,箬冠野服,左手持一根藤杖,右手攜一只竹籃,徐步行來。俞伯牙起身整衣,站立路中,向前施禮。
那老者不慌不忙,將右手竹籃輕輕放下,雙手舉藤杖還禮,開口言道:“不知先生有何見教?”
俞伯牙道:“請問老丈,此兩頭路,哪一條路,是往集賢村去的?”
老者道:“不勞動問。那兩頭路,就是去兩個集賢村。左手這邊便是上集賢村,右手那邊便是下集賢村,通衢三十里官道。先生從河谷上來,正當其半。東去十五里,西去也是十五里。不知先生要往哪一個集賢村?”
俞伯牙默然無言,心中暗暗想道:“想吾弟是個聰明人,怎么說話這等糊涂!相會之日,你知道此間有兩個集賢村,或上或下,就該說個明白了!
見俞伯牙只管沈吟,那老者道:“先生這等吟想,一定是那說路的,不曾分別上下,只總說了個集賢村,教先生沒處抓尋了。此乃常情,不足為怪!
俞伯牙道:“老丈說的正是!
老者道:“兩個集賢村中,共有一二十家莊戶,大抵都是隱遁避世之輩。老夫我癡長了幾歲,在這山里,多住了幾年,正所謂是‘土居二十載,無有不親人 ’。這些莊戶,不是舍親,就是敝友。想來先生到集賢村必是尋親訪友。只說先生所尋之親所訪之友,姓甚名誰,者夫就知他住處了!
俞伯牙道:“如此多謝老丈,學生是要前往鐘家莊去。”
老者聞得“鐘家莊”二字,一雙昏花眼內(nèi),撲簌簌掉下淚來,顫顫地搖著雙手道:“先生別家尚可去得,若說是鐘家莊么,那就不必前去了!
俞伯牙驚問:“卻是為何?”
老者長嘆了一口氣,言道:“請問先生到鐘家莊,要訪何人?”
俞伯牙道:“要訪鐘徽鐘子期!
老者聞言,放聲大哭道:“子期鐘徽,實乃吾兒也。他于去年八月十五日采樵外出至十六日辰時模樣方歸,說是相遇晉國上大夫俞伯牙先生。講論之間,意氣相投,義結(jié)兄弟。臨行又蒙相贈黃金二笏。吾兒買書挑燈夜讀,一心一意要與義兄比肩,方能高攀上國大夫。老拙無才,老妻無能,均不曾禁止。老夫妻都意欲成全他這一番苦心。天可憐見,他旦則采樵負重,暮則攻讀辛苦。未曾料想他心力耗廢,不幸染成怯疾。這山野之地,卻又別無良醫(yī),因此上于數(shù)月之前,他,他,他已亡故的了!
俞伯牙聞聽此言,五內(nèi)崩裂,淚如涌泉。只見他大叫一聲,傍山崖跌倒,一時昏厥在地。鐘公忙上前用手攙扶,回顧小童問道:“此位先生是誰?”
俞實附耳低聲答道:“這位就是俞伯牙老爺!
鐘公道:“原來就是吾兒好友。”
三人扶起俞伯牙,俞誠俞實倆喚得他慢慢蘇醒過來。俞伯牙坐于地下,口吐痰涎,雙手捶胸,慟哭不已。哭道:“賢弟呵,我昨夜泊舟,還說你爽約,豈知你已為泉下之鬼!實實地你有才無壽了!”
鐘公俞誠俞實俱皆拭淚相勸。俞伯牙哭罷起來,重與鐘公施禮,不敢再呼老丈,改稱老伯,以見通家兄弟之意。俞伯牙道:“敢問老伯,吾那結(jié)義兄弟還是停樞在家,還是出瘞郊外了?”
鐘公道:“一言難盡!亡兒臨終,老夫與拙荊坐守于臥榻之前。亡兒遺語矚付道:‘修短由天,兒生前不能盡人子事親之道,死后乞葬于馬安山江邊。因與義兄晉大夫俞伯牙有約,欲踐前言耳!崩戏虿回撏鰞号R終之言。適才先生來的小路之右,一丘新土,即吾兒鐘徽之墓。今日恰是百日之忌,老夫提一陌紙錢,正要前往墳前燒化,何期與先生相遇!”
俞伯牙道:“既如此,奉請老伯指路,容我就墳前一拜!奔疵釋嵈崃酥袼{。
鐘公策杖引路,俞伯牙隨著,俞誠俞實也跟定在后,四人復進谷口。果見一丘新土,在于路左。俞伯牙整衣下拜,口中禱告:“想賢弟在世為人聰明,愿死后為神靈應。愚兄在此一拜,誠為天人永別矣!”
拜罷,放聲又大哭起來?蘼曮@動山前山后,山左山右黎民百姓,不問行的住的,遠的近的,聞得晉國大夫前來祭鐘子期,回繞墳前,爭先觀看。俞伯牙卻不曾擺得祭禮,無以為情。即命俞實把瑤琴取出囊來,放于祭石臺上,盤膝坐于墳前,揮淚兩行,撫琴一操。那些圍觀之眾,聞琴韻鏗鏘,人群中有點頭者,有私語者,有竊笑者,待一曲終了皆鼓掌大笑,爾后一哄而散。
俞伯牙心中不覺詫異,問道:“老伯,下官撫琴,吊令郎賢弟,悲不能已,眾人為何而笑?”
鐘公答道:“鄉(xiāng)野之人,不知音律。聞琴聲以為取樂之具,故此長笑!
俞伯牙道:“原來如此。老伯可知適才所奏何曲?”
鐘公道:“老夫幼年也頗習音律。如今年邁,五官半廢,模糊不懂久矣!
俞伯牙道:“這就是下官隨心應手一曲短歌,以吊令郎吾弟者,讓我口誦于老伯聽之!
鐘公道:“老夫愿聞其詳!
俞伯牙誦云:
“憶昔去年秋,江邊曾會君。今日重來訪,不見知音人。但見一杯土,慘然傷我心!
傷心傷心復傷心,不忍珠淚落紛紛。
來歡去何苦,江畔起愁云。
子期子期兮,你我相知心,歷盡天涯無足語,
此曲終兮不復彈,三尺瑤琴為君死!”
俞伯牙于衣夾間取出一把解手刀,噌地一下將七根琴弦全數(shù)割斷,雙手舉起琴來,向祭石臺上用力一摔,只摔得玉珍拋殘,金徽零亂。
鐘公大驚,問道:“先生為何摔碎此琴?”
俞伯牙含淚答道:“方寸之間,萬難再有重彈瑤琴之愿。從此洗手不復彈也。我已有詩一首吟就,老伯聽了,便知我心!
摔碎瑤琴鳳尾寒,
子期已逝向誰彈!
大千世界皆友朋,
欲覓知音難難難。
鐘公聽了道:“卻原來是如此這般緣故,可憐!實是可憐!”
俞伯牙對鐘公道:“老伯高居,端的在上集賢村,還是下集賢村?”
鐘公道:“荒居在上集賢村第八家就是。我兒已故,不復人世,先生如今又問他怎的?”
俞伯牙道:“下官傷感在心,誠恐失禮有礙瞻觀,不敢跟隨老伯登堂拜見伯母了。隨身帶得有黃金十鎰,一半代吾弟甘旨之奉,一半買幾畝祭田,為吾弟春秋掃墓之費。待下官回得本朝,上表告歸林下。那時卻到上集賢村,供養(yǎng)老伯與老伯母以盡天年。吾即子期,子期即吾也。上集賢村即是我家,我將相伴吾弟在此終身。望老伯勿以下官為外人相嫌。日后也望準予同子期賢弟并葬左右!
說罷,命俞誠取出黃金,自己雙手親遞與鐘公,哭拜于地。鐘公答拜,盤桓半晌而別。
可惜顏回命蚤亡,教人思想鬢如霜。只因陋巷簞瓢樂,留得賢名萬古揚。
不曾想初次相見所彈仲尼悼顏回之曲,于今果真成了預警。
料得年年斷腸處:明月夜,亂松崗。
悲夫!瑤琴破碎心亦碎,從此息手不再彈。
惜乎!人世間自是不復與聞高山流水矣。
插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