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此章節(jié)]
[投訴]
文章收藏
清夢緩歸
多年之后 在深夜
在遙遠的地方 還能
翻讀著彼此的詩句入睡
這一生 請問
我們還有什么期許和祈求
能以如此美好的方式應驗
——席慕容
看完林先生《心的菩提》時,正值深夜,緩緩合上仿佛散發(fā)清涼之氣的書,心里竟是一片寧靜。因了這久違的平和,竟一時難以入睡,于是起身爬上窗臺。
鄉(xiāng)村的夜晚不似城市的燈紅酒綠,熱鬧只是一段時間,便陷入了沉寂。此時的南方并沒有往常的寒意,清風潛入,只帶了些許涼意在身上。人們早已進入夢鄉(xiāng),稀稀疏疏的燈光跳動著,一輪淡月半隱云中,顯得清冷,晚冬失去了夏蟲鳥雀的鳴叫,略顯沉悶。然而偶爾傳來的貓叫,為鄉(xiāng)村的夜晚增添了一分生氣……我靠坐在窗臺上,將故鄉(xiāng)這份清涼的溫暖納入眼中,沉淀于心底。心里一片空然,不知有多久沒體味到這獨特的風景了……席慕容的這段詩納入腦內。人生的美好不過于翻讀著彼此的詩句入睡,這樣的話說出來不免被大多數人罵為矯情,如此的風月,在現今的社會不過是在人生不得意之時被不斷地提及,然平步青云之時,已成前塵往事。
書中寫起寒山禪師的一首詩:吾心似秋月,碧潭清皎潔;無物堪倫比,更與何人說。知明月為云所遮猶在云層深處,知碧潭被黑暗籠罩水卻仍是澄清。其實萬事不過一顆清明寬厚的心。我不免想起此半年的經歷,短短半年,在許多人眼中并不算什么,然而,一個人安靜下來時,仍能察覺到內心巨大的轉變。如今想想,之前的怨天尤人確實不該。埋怨的心情早已退卻,大學其實是一個讓更好的了解自己與他人的差距,明確人生目標,收斂不足性情的地方。沉默的生活我也能很好地過,踽踽獨行的路我也能堅定地走,沒有風花雪月也許更充實……由充滿激情到滿懷失望再到收斂自己重塑希望,這些我都經歷過,我知道這也是每個人成長以及成功的必經之路,它未免蜿蜒曲折,布滿荊棘坑洼。有很多人因此放棄了多年奮斗,落入頹然的一生,但我相信,更多人是以一顆清明的心來正視自己,提升自己能力的。
我也不知道未來的世界,我終于到達的北方,陽光和土地是否真的會一片荒涼。我只知道,現今我所看到的前方,微風搖曳,陽光溫暖,天空柔和……也許那些溫暖的背后,隱藏著不為我知的黑暗。但我堅信再大的艱難,我也會把它變得光明。
空山無人,水流花開。
萬古長空,一朝風月。
落葉滿空山,何處尋行蹤。
此乃禪宗三大境界。初看只覺不過是幾句描寫自然之景的詩句罷了,可當內心寧靜下來,不在置于俗事煩惱中時,心里便會有另一番的感悟。以己之見,禪師所尋的世界,是在空曠的自然山野中,尋找到朋友的足跡,看清自己的足跡,澄凈一顆平和的心,縱使置身滾滾塵世人潮車流,也能保持自我的本心。一個人格境界便是如此。在為夢想拼搏的過程中,堅持自己的原則,不被錢權誘惑而放棄本心,積累自身的處事經驗,永保明覺,觀照世間。
正如作者寫道:唯有清明的心,才能體驗到什么是真實的美。
唯有不斷的覺悟,才使體驗到的美更深刻,廣大,雄渾。
也唯有無上正覺的人,才能邁向生命的大美,至美,完美。
在如此不可多得的深夜,安然入夢,回歸到那無人所知的內心深處。于寂靜處,感悟菩提的慈悲,生命的美好,也許是人生最大的樂事罷。
在世俗的生活中,宇宙,永恒,神圣……都是那么的遙遠,可當一個人深深融入一粒沙,一朵花,一滴水,也就進入了生之秘境……這樣的境界不知有多少能人能夠到達,我雖能于喧鬧之中保持心情的寧靜,可憑心而論,自己恐怕是修煉千年也不能做到了。不是甘愿放縱生命,隨波逐流,那樣的超出塵世,如果沒有輕然的心境,是很難到達的吧……
郭敬明說:我們的人生像是一條連續(xù)不斷的潤澤的河流,我們一年一年,一日一日不曾停斷地棲息其中,歲月像流水卷動河沙一樣,把我們的生命牽引著,超前滾滾而去,日落或者月影,是我們記憶里的遠遠村燈。我想,人既然存活于世,那就必然有屬于自己經歷,珍貴的記憶,會在之后的歲月里,不斷地被人們翻來覆去,直到刻入腦海深處。即使往事像一盞微弱的村燈,也有值得回憶的地方。
水之一方,沒有昨天,今天,明天;海之一涯,沒有前世,今生,來生。我愿掬起時間的潮沙,埋葬多年前許下的宏愿。
有很多當年我以為能在心中長存不衰的的東西也都殘破不堪,而新的事物繼而興起,衍生出我當年意料不到的悲歡,同樣,舊的事物都變得難以理解。但更多的時候,我會想方設法地追憶往事,也總是費勁心思絞盡腦汁都無濟于事。它藏在腦海之外,非智力所能及;它隱藏在某件我們意想布道的物體之中,隱藏在那物體所給予我們的感覺之中,而那件東西在我們死亡之前能否遇到,則全憑偶然,說不定我們到死都碰不到。
沉溺于悲春傷秋的年輕人無處不在,頹廢的文字,想忘這忘那,其實不過是無病呻吟。人生的悲傷與失望那么多,如果只會對之念念不忘,這樣活著有什么意思呢?林清玄先生把佛理修養(yǎng)寫得如此真切,可見他心境之穩(wěn),態(tài)度之積極。悲觀主義并不可悲,可悲的是那些故作悲觀之態(tài)博人同情逃避現實的人。曾經看到一句話:我從悲觀主義的論調中讀到的是最淳樸的樂觀精神,悲傷給予我們勇氣,回憶給予我們希望,成長給予我們懂得這些的智慧。這樣的豁達明理,生活帶一點兒悲傷又如何呢?
借著燈光,能看見窗外縱然枝葉稀疏卻開滿粉紅的桃樹,忽而想起蘇軾的一句詞——陌上花開,可緩緩歸矣。一句表達相思之意的話,用在此時不知為何覺得如此相襯。
陌上花開時,吳越王妃回到吳王身旁,而我,只想枕一本好書,于墨香中,安然入睡,一路清夢,回歸心中最清明之地……
插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