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此章節(jié)]
[投訴]
文章收藏
第1章
偶然看過其它讀者留言,有個有趣的說法,說是提到兩位主角名字時,覺得會想把粵然放在前面,感覺像是她應該要保護蘇航。我想,或許和粵然的自我角色定位有關吧,T和P,老公和老婆,前者皆偏向傳統(tǒng)社會中承擔較多責任的一方。
當初看到這個說法時,我想了一下,發(fā)現(xiàn)那時候自己打字的習慣卻是蘇航在前粵然于后,和文案中主角關鍵詞的順序一樣。通常而言,GL故事中,觀看視野與同步心理學動的描寫會較多處于T一方,T的名字也常被放在主角關鍵詞的前位,這似乎是個不成文的習慣。于是起初我疑惑了一小下,畢竟粵然的角色定位很明顯。但說起來這根本只是微不足道的好奇,也就這么給忘了。本來,就說第一卷好了,蘇航和粵然的視野轉(zhuǎn)換勉強能說是勢均力敵不分勝負,但其實蘇航已明顯地略居上風,一直到蘇粵兩人關系確定,蘇航角度的視野大幅增加,也有了不少強化她個人特色與思想的有力發(fā)言(例如“全世界都是第三者”與第二卷二十二章的“開房”相關字句),甚至到了第三卷的余佩文案件時,蘇航簡直是搶盡風采,又加上粵然被作者流放到上海,若這是一部電影,估算起粵然的出場時間與戲份,恐怕只能提名女配角了。想到這里,才恍然大悟自己下意識的行為是因為什么。(當然,主角關鍵詞處也可能只是一個巧合,是我個人多想,但其它部分確實是個人感覺)
蘇航心理活動的描述增加了,粵然卻似逐漸減少,有時候,讀者只能透過粵然對事情的反應去猜測她的想法,和粵然于蘇航被調(diào)查期間她的行為──沉默,有異曲同工之妙。偶爾會覺得,粵然“不說話”也就算了,作者竟然還要加片簾子強化隔離效果。
于是,作者之筆的天平傾向蘇航時,許多讀者也更加喜歡蘇航,這個身上有著許多人曾有過的天真與純凈感覺,又因為愛情堅強成長的迷人角色。雖然就我個人而言,自第二卷第九章之后,對于這個角色,我總是些許害怕多于心喜。有人很喜歡蘇航,有人沒那么喜歡,同樣地,粵然也有不同方向的支持群眾。想當初,故事還在第二卷四十三章時,我也常常想和郁杰問同一句話:粵然你憑什么這么幸運?但從作者于當時相關留言回復中的蛛絲馬跡推想,我還是先往下看吧。
不知何時,或許是從“生活與情感”篇開始,到現(xiàn)在的“清酒苦心”篇,粵然給我的感覺變了──和當初粵然給我的“不成熟”感覺完全不同,怎么說好呢,與其不清晰的一句“比較成熟”,我倒寧愿直白地說,現(xiàn)在的粵然,給我的感覺像“海”。
是的,大海。都說海納百川,這段時間,她們兩人的情感起伏,不論是涓滴細流或是驚濤拍岸,都在這幾章中粵然忍耐著不去探究蘇航隱藏之事,以及其它溫柔貼心的舉動里,讓人感到了大海的包容。情深似海,除了情感的深度,我想,還暗喻了愛所特有的無盡寬容吧。如此想來,最初的粵然其實也像海,另一面的海──憂郁神秘的海,時有風浪的海,彷佛一個不經(jīng)意便會被其吞噬的海。而惟有進一步了解海洋,而非隔岸眺望,才能見識到她的獨特風情──那只為她認許之人展露的溫和樣貌。
老實招認,雖然起初我覺得粵然和郁杰有著相似之處,卻沒有用對郁杰的心態(tài)去看待粵然。有個聲音,要我壓下探究這個角色心態(tài)的欲望,也許是因為她是主要角色吧,我總是有著一絲不忍──不忍去想象她的曾經(jīng),不忍去細想她初登場的模樣是經(jīng)歷了什么之后,不忍去探看她的反應背后代表了什么。
看過一個故事,大意是這樣的:
一位有名之寺的和尚在路邊化緣,并帶著三串經(jīng)由高僧加持的佛珠。前兩串佛珠陸續(xù)送給了有緣人,到要送出第三串佛珠時,和尚面前來了兩位完全不同的人:一位是只有三塊碎銀的小男孩,一位是城里家財萬貫,表示要捐贈三千兩的富翁。最后和尚將佛珠給了男孩。原因是,三千兩對富翁來說,不過是九牛一毛,但三塊碎銀,卻是男孩家中所有。
我想,粵然就像那個小男孩吧。在青春年少時轟轟烈烈地燃燒過后,她仍是選擇了用僅剩的余溫去愛蘇航。跌倒過的人定會在邁開下一步時更加小心,如此的粵然,受過傷殘缺過的粵然,曾經(jīng)也被無謂感壟罩的粵然,為了蘇航,獻上了她僅存的所有情感。為了蘇航,她堅持地在她們的情感之中復健,不論多么辛苦多么難耐,只是因為她,只是因為她相信她們的永遠與她們的愛。
也因此,這個章節(jié)中我最喜歡的一句話,是粵然對蘇航表明心跡的那句:“我可以為了你”。這是一句太過勇敢,也太過美好的話語。
插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