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此章節(jié)]
[投訴]
文章收藏
第1章
在我看來,金庸的書重“武”,在金庸的書里的武功秘籍一抓一大把,故事情節(jié)緊湊,武功也相當(dāng)?shù)暮侠,不像黃易書中的武功,很虛幻,很讓人捉摸不透,至于古龍里的武功就更是讓人摸不著頭腦了,金庸書里的武學(xué)就是有跡可尋的,無論是招式的修煉還是內(nèi)力的修煉都說得很明白,就連人身體上的穴位都幾乎被他介紹了個遍(我很懷疑金庸是中醫(yī)出身的),像許多著名的招式,比如:“降龍十八掌”“打狗棒法”“一陽指”等武功,不僅令人熟知,甚至這些招式都成了某些幫派、某些世家的代表。金庸書里的故事雖然比不上古龍故事的精彩懸疑,但是金庸書里的人物確實讓人流連忘返,絲毫不在黃易古龍人物之下,這不僅與這些英雄人物的本身性格有關(guān),更是與書中的背景有關(guān),在我看來,金庸筆下的書雖不敢說是所有的,但比大部分的武俠書來說,是最為磅礴的,最大氣的書,在這一點上,黃易比不過,古龍也比不過,金庸書里的世界大多都發(fā)生在社會比較動蕩的時期,比如:北宋、南宋、元、清等朝,在這些社會動蕩的時期,是會出現(xiàn)很多英雄的時候,但是金庸不僅僅描寫他們是怎樣行俠仗義的,更著重的描寫他們的氣節(jié),忠義的氣節(jié),縱觀這些故事的背景,都是在漢人慘遭異族侵略的時候,在這個時候,一個人的氣節(jié)就尤為重要,在小節(jié)上你可以不要,但在民族大義上卻不能不要,比如,楊過平常在小節(jié)上有些瑕疵,和郭靖一家還有點過節(jié),但每到民族危機的時候,他卻能放下私人恩怨,來幫助郭靖守襄陽城。在這個時候,更是需要一個可以為人民而力挽狂瀾的英雄,蕭峰雖然是契丹人,但他卻以自己一人的性命換來兩國十幾年暫時的和平;郭靖雖是在蒙古長大,但卻不被眼前的功名利祿誘惑,毅然的返回南宋,并守衛(wèi)襄陽長達數(shù)十年,給南宋的人民帶來了短暫的和平,雖然最后失敗了,但他卻沒有選擇逃走,卻是毅然的選擇了戰(zhàn)死在襄陽城,這二人都是用自己的性命來換取大多數(shù)人短暫的和平,雖然失去了生命,但卻換來了大義,雖不在朝堂之上,卻已經(jīng)左右了天下大勢,犧牲了小我而換來了大我,以一人之力而換來了無數(shù)百姓的幸福(我估計這也就是為什么金庸的書比其他人的書要受歡迎的多,為什么金庸的書翻拍的電視劇要比其他人的多,幾乎都翻拍了個遍)。這樣的大義卻是黃易古龍筆下人物所不能及得地方,在這樣的故事下,主角的形象就被襯托得高大、雄偉起來,金庸筆下大部分的故事都是以江湖來左右天下大勢,雖沒左右朝堂但卻改變了天下大勢,有時候更是以一人之力而力挽狂瀾,在這一點上,黃易雖然把江湖和朝堂融合在了一起,描寫的故事也幾乎都是在戰(zhàn)亂時期,但這些幾乎都是內(nèi)戰(zhàn),都是漢人與漢人之間的爭斗,更是無法把那種大氣磅礴的氣勢描繪出來,與此相比,古龍筆下的世界幾乎可以算是小打小鬧,幾乎是沒有出江湖這個圈子。而金庸的書中還有一個現(xiàn)象,就是正邪論(其實仙劍系列里面想要講述的正邪論跟這里所講述的正邪論是一樣的),在平常,只要一提到名門正派,我們就會想到行俠仗義,只要一提到魔教,我們就會想到吃人不吐骨頭的魔頭,可是在金庸的書里卻是不然,里面的魔教大多都是些敢做敢為的英雄,反而在一些名門正派中會有很多偽君子,在黃易的書中也出現(xiàn)這樣的情況,但是黃易書里的魔教人物跟金庸書里的魔教人物一對比,黃易書里的魔教就是名副其實的魔教了,黃易書里魔教的人物都是自私自利,性格有些扭曲,只不過那些所謂的“正派人士”比之這些魔頭就更加的可惡,這純粹是矬子里面拔將軍罷了。還有一點就是金庸的書里所描寫的武功、背景、事情都是很貼近我們的生活,讓人一目了然,不必像古龍書中的故事一樣挖空心思去猜,只要稍微想一下幾乎就可以猜出來。以上屬于我個人的一些淺見,如有不對的地方,請多多指教
插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