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此章節(jié)]
[投訴]
文章收藏
第 1 章
前言
婚禮是“五禮”中的嘉禮,是中國古代社會中的傳統(tǒng)大禮!抖Y記》指出:“昏禮者,上以事宗廟,下以繼后世,合兩姓之好,全夫妻之義,故君子重之。”“昏禮者,禮之本也!敝袊撕苤匾暬槎Y,在國人眼里,婚禮并不是兩個人的事情,而是兩個家庭的事情,即“合兩姓之好”的大事,所以中國自古以來對于婚禮就產(chǎn)生了一整套隆重而嚴肅的婚嫁禮儀,本文就古代婚禮儀式所帶來的心理功能進行簡單分析。
1. 古代婚禮的程序
《儀禮.士昏禮》和禮記《禮記.昏義》對于婚禮的程序都有了明確的記載,在古代,婚禮包括六道程序,通稱:六禮。包括了納采,問名,納吉,納征,請期和親迎【1】。
。ㄒ唬┘{采:納采就是男方家長請媒人去女方家里提親,女方家答應議婚后,男方家備禮前去求婚。而男方家長派媒人去女方家提親,又稱為“下達”,只有在征求了女方的同意后才能行納采之禮,根據(jù)《士昏禮》的記載,納采多用雁,男方攜雁至女方家。古人以雁為禮,取其隨時而南北,不失其節(jié),明不奪女子時也的意思。又認為雁是隨陽之鳥,妻從夫之義也。又取飛行止成列也,明嫁娶之禮,長幼之序,不相逾越也。
。ǘ﹩柮杭茨蟹郊艺埫饺藛柵降拿趾统錾暝氯。問名的目的是男方要將女方的姓名拿到宗廟去占卜吉兇,以決定成婚與否。
。ㄈ┘{吉:即男方家卜得吉兆后,備禮通知女方家,決定締結(jié)婚姻。到了這一步,婚姻基本算是確定了,這時候男方和女方家,要把男方和女方的庚帖進行互換,庚帖的內(nèi)容有固定模式,
。ㄋ模┘{征:亦稱納幣,即男方家以聘禮送給女方家。納征標志了雙方婚姻正式確立,定婚手續(xù)的完成。在六禮中,納征這一程序極為重要,所以所用的聘禮也較其他程序更為貴重,根據(jù)《儀禮.士昏禮》規(guī)定,士這一階層的聘禮是:玄纁束帛,儷皮。
。ㄎ澹┱埰冢杭茨屑覔穸ɑ槠,備禮告知女方家,求其同意。請期是男方對女方的一種尊重,如果所請之期女方不同意,則需要重新?lián)穸铡?br>
。┯H迎:即新郎親至女家迎娶,這是六禮的最后一道程序,也就是我們現(xiàn)在意義上的婚禮儀式,即結(jié)婚當天所做的事情。關于親迎,《儀禮.士昏禮》有十分明確的記載,新人所需要的著裝,發(fā)式,婚禮當天各人所做的事情,包括站立位子,都有詳細而明確的規(guī)定。等到了新娘到了夫家,則要進行同牢儀式,古人男女七歲便不同桌而食,故婚禮中有共牢而食,合巹而醋。牢是祭祀用的牛羊豬,“共牢而食”就是新郎新娘共同食用一牢之肉。“巹”就是瓢,“醋”就是用用酒漱口,把一個完整的葫蘆分成兩個瓢,夫妻各執(zhí)一個,飯后用來舀酒漱口,稱“合巹”,表示此后夫妻二個合為一體,相親相愛。因此后來亦稱夫妻結(jié)合為“合巹”。
到了這里,六禮全部完結(jié),而成婚之禮并未結(jié)束,對于女方來說,此時只是完成了成妻之禮,可以與丈夫同居,成為夫妻,但沒有完成成婦之禮,只有完成了成婦人之禮,婚禮才算真正意義上的完成。成婦夫之禮包括了兩個步驟也就是拜見舅姑以及廟見。等到了廟見結(jié)束,婚禮才算真正意義上的完結(jié)。
2. 婚禮儀式的心理功能
古代的婚禮非常的復雜,除了這和古人重視禮儀制度,講究倫理是密不可分的,同時復雜的婚禮儀式對于準新人以及婚禮雙方的家庭成員也有著重要的心理功能。
2.1 姻親家庭成員間的接納與認可
佛理德曼(Maurice Freedman)【2】曾對中國的婚禮作過細致的描寫,認為婚禮表達了姻親關系的不確定性。馬林諾夫斯基則認為,婚禮表明兩個家庭建立了姻親關系,通過婚禮儀式這種嶄新的社會關系得意實現(xiàn),而德拉克里夫.布朗認為,婚禮在社會群體和社會組織方面具有積極的作用,也就是說,通過婚禮儀式,社會結(jié)構得以重新調(diào)整,或者在確認雙方家庭的社會價值,強化新的社會群體的穩(wěn)定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無論是以上那種說法,都說明了婚禮儀式的積極作用,它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兩個家庭的社會結(jié)構以及人員關系,連帶因為有了姻親關系,以及新進的家庭成員,造成了一定程度上原有家庭成員稱謂上的改變,這些都會給原有的家庭帶來重大的影響。而原有的家庭成員在很短時間內(nèi)無法接納新進的家庭成員以及他們背后的,和他們已經(jīng)形成姻親關系的家庭,所以婚禮儀式在一定程度起到了個體心理的一個緩沖,使得家庭中的個體能夠通過婚禮儀式接納新的家庭成員,以及他所代表的姻親家庭。
2.2 夫妻間對于婚姻的認同
不同于現(xiàn)代社會的婚姻,夫妻間是有很好的感情基礎,而在古代的中國社會,夫妻雙方是憑借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成婚,一般而言,夫妻雙方在婚禮前都是素未謀面的,而《禮記》有云:合兩姓之好,全夫妻之義,更是從很大程度上說明了,中國古代的婚禮,更傾向于一種夫妻間責任道義大于愛情的儀式,也就是說,中國古代的婚禮,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相當于一種結(jié)義,夫妻間的感情也是一種“義”,所以這種沒有感情基礎的婚姻在一定程度而言是不怎么牢靠的。而約束夫妻雙方的就是所謂的“義”。而婚禮就是這個義的最大,最完美的體現(xiàn),它通過一系列連續(xù)而嚴謹?shù)膬x式,讓參與婚禮的雙方置身于這個過程,從而借由行動影響態(tài)度,使得婚禮的雙方對于婚姻以及婚姻所帶來的夫妻關系及姻親關系產(chǎn)生認同感,并進而接納這段婚姻。
3. 婚禮儀式能產(chǎn)生心理功能的原因
社會心理學上,對于態(tài)度決定行為還是行為決定態(tài)度有著爭議,不過,不可否認的是,態(tài)度會決定行為,但是在很多時候,我們的行為也會決定態(tài)度,當除了態(tài)度以外的影響因素的影響為最小化時,并且態(tài)度是針對具體行為的,而且我們是清楚的意識到態(tài)度是強而有力的時候,這時候我們的態(tài)度決定了我們的行為,但是這樣的條件明顯是有些苛刻,所以在很多時候,我們的行為反過來支配我們的態(tài)度,而在行為決定態(tài)度的種種情形中,有一種最為突出,也就是角色扮演【3】。
角色扮演這個詞來源于戲劇,正如在戲劇中一樣,它指的是那些處于特定社會位置的人被期望表現(xiàn)出的行為,當我們扮演一種新的社會角色時,起初我們可能覺得很虛假,但很快我們就會適應。
婚禮儀式正是給了個體一個扮演新角色的平臺,中國古代的婚禮非常的復雜,六禮從最初的納采到最后的親迎總要經(jīng)過一段不短的時間,而在這段時間中,未婚夫妻雙方,在雙方家庭所營造的婚禮的前奏的這樣一個環(huán)境中,開始了新角色的扮演,比如新娘的母親會讓新娘縫制嫁衣,學習一些新婦應有的知識,學習如何侍奉公婆等,而新郎也需要準備婚禮相關事宜,在這一過程中,雖然新人事先沒有感情基礎,對于婚姻未必有很大的認同感,但是通過了這一系列的過程,通過這一個復雜的婚禮儀式,新人在這過程中,在角色扮演的過程中,慢慢的從原有的社會身份向新的社會身份轉(zhuǎn)換,并且對于新的社會身份產(chǎn)生認同,進而對于婚姻產(chǎn)生認同,從而在心里完全接納這段婚姻。對于這種情況產(chǎn)生的原因,也就是說為什么行為會影響態(tài)度的原因主要有如下幾種解釋:
3.1 自我展示
這一理論認為,沒人愿意讓自己看起來自相矛盾,所以為了避免這一點,個體表現(xiàn)出與自己行為相一致的態(tài)度。在中國古代的婚禮儀式中,個體參與了婚禮進行的全過程,也就是說從六禮的第一步,納采開始,個體就參與了這一行為,當這一行為產(chǎn)生的時候,個體在面對其他個體時候,會表露出對于這段即將到來婚姻的滿意與期盼的態(tài)度,以匹配自己的現(xiàn)有行為,即告訴他人自己對于這段婚姻是認同的,而在這種個體的自我表露過程中,個體會通過語言的和行為來表明自己的態(tài)度,以保持自我一致,而語言又在一定情況下會轉(zhuǎn)化成信念,形成一個新的循環(huán),正是這種個體為了保持自我一致性,用語言和行為來表露自己的態(tài)度,語言又進而轉(zhuǎn)變成信念,加固了個體對于現(xiàn)有態(tài)度的認知,這樣行為就影響了態(tài)度,而參與婚禮的個體也對于即將到來的婚姻產(chǎn)生了認同感,并從內(nèi)心深處接納它。
3.2 認知不協(xié)調(diào)
認知不協(xié)調(diào)理論是著名的社會心理學家利昂.費斯汀格提出的,該理論假設當兩種想法或信念(認知)在心理上不一致時,我們就會感到緊張(失調(diào)),為了減少這種不愉快的感覺體驗,我們經(jīng)常會調(diào)整自己的想法。也就是說,如果我們感到了不協(xié)調(diào),我們就會產(chǎn)生改變自己的壓力,使自己脫離失調(diào)的狀態(tài)。
中國古代的婚姻很多情況下會受到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以及種種客觀條件的影響而忽視當事人的本意,所以在這種情況下,當事人對于婚姻多持有不認同態(tài)度,可能會表現(xiàn)在對于這段婚姻的不贊成或?qū)τ谂渑嫉牟粷M意,這種情況下當事人對于婚姻的態(tài)度和他被迫參與婚禮進程這一行為之間產(chǎn)生了矛盾,也就是說產(chǎn)生了認知失調(diào),而復雜的婚禮儀式,通過不同的步驟,逐步使當事人進入新的社會角色,并且通過切實的參與了這種儀式,以及社會身份的改變,婚禮所孕育和體現(xiàn)出來的“夫妻之義”的意義在當事人身上加注入道義與責任,在這種無法改變已有行為的情況下,當事人為了改變認知失調(diào)所帶來的不愉快的感覺,就會逐步改變自己對于婚姻的態(tài)度和認知,以從內(nèi)心完全接受自己的配偶以及婚姻。
結(jié)語
中國古代的婚禮儀式復雜而隆重,有嚴格的程序和步驟,在禮的大框架下維護了一種社會人倫制度,通過婚禮,個體的社會角色發(fā)生轉(zhuǎn)變,姻親家庭的關系也發(fā)生了轉(zhuǎn)變,而在這一系列的轉(zhuǎn)變過程中,個體心理的調(diào)節(jié)和對于新的婚姻與家庭的認可,以及姻親家庭對新人的接納都是通過婚禮儀式來完成的。所以婚禮儀式不僅具有符合中國傳統(tǒng)的家庭人倫道德的社會意義,更是具有強烈的心理功能,通過婚禮儀式,個體能在心理上完全接納與認同新的家庭與生活。隨著時代的變遷,婚禮儀式演變至今也有了很大的變化,并被不斷的賦予了新的意義,當代的婚禮儀式對于新人的心理上的影響也與古代婚禮儀式產(chǎn)生的影響不盡相同,但是其本質(zhì)是相通的,它也是我們?nèi)粘I钪械囊粋重要的儀式,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我們的生活。
參考文獻
1. 甄進忠,中國古代婚禮,中州大學學報,2005年4月,第22卷第2期:34—36
2. 包福存,婚禮儀式研究綜述,湖南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報),2007年7月第32卷第4期:86—87
3. David G. Myers,社會心理學(第八版),2006年1月,人民電郵出版社:102--104
插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