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此章節(jié)]
[投訴]
文章收藏
傅雷之死之我見
提起傅雷,對于文學(xué)藝術(shù)界而言,都為人所熟知的。他的故事結(jié)局是一個滄桑的悲劇,時代的悲劇,個人的悲劇。相信沒有人愿意以一種非正常的死亡方式來終結(jié)自己的一生,尤其是他這樣一位飽讀詩書而又飽經(jīng)滄桑,才華橫溢的文學(xué)巨匠.....
對于死,是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敏感話題,尤其是對于中國人來說。自宋代以來,中國社會由明顯的尚武抑文演變成重文輕武,中國人變的文弱了許多。這種傳統(tǒng)思潮的繼承與嬗變,也使中國的文人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和歷史動感。
這對于出生于清末的傅雷更有著某種潛移默化的影響。他出生在江南的望族,幼年喪父,在寡母的嚴教下養(yǎng)成嚴謹、認真、一絲不茍的性格。早年留學(xué)法國,中國是一種什么狀況,同時代的法國又是什么景象,對于他,應(yīng)該在內(nèi)心深處曾泛起過波瀾。就傅雷的文學(xué)翻譯天賦方面,可以說是同時代中國人的驕傲和代表。
法國是公認的浪漫國度,至少在中國人眼中絕對是。
中國社會的思想和言論長期處于不正常和不自由的狀況下,而法國是歐洲自由的發(fā)祥地和傳播中心,自18世紀法國大革命以來,法國孕育著自由,平等,博愛的火種。或許中外沒有太大的可比性,但是傅雷毫無疑問在歐洲的經(jīng)歷使他對自由平等博愛的渴望與和平的期待有了理想的寄托與愿景。文人遷客的不同就在于他們心中理想與現(xiàn)實的差距,更重要的是反映在社會時代的變遷與動蕩。
歐洲文化的熏陶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結(jié)合。傅雷翻譯的作品主要為法國文學(xué)作品,其中巴爾扎克占了15種?梢哉f巴爾扎克的作品也深深的沁入到他的思想中。眾多歐洲著名文學(xué)大師的著作被傅雷翻譯,并且形成了獨特的風(fēng)格。
然而造化弄人,在那激烈繁復(fù),動亂的□□年代中最終含恨自盡。這種結(jié)束大概他不曾想到過。在□□的內(nèi)訌與動亂中,人人自危,滿目瘡痍,所造成的人間悲劇又有多少。
老舍,鄧拓,吳晗,翦伯贊,葉以群等等都在屈辱與悲憤中離開人間!吧\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二者皆可拋!鄙菬o價的,愛情是珍貴的,但人格的侮辱,身體的折磨使他喪失了活著的希望,或者說是死亡是一種解脫,更是一種無奈的選擇和對社會個人未來的徹底失望。在那個冷漠的時代,有誰會理解,又有誰會珍惜。他的死包括其夫人的徇情或者說他們的死會象譚嗣同的決心一死,愿以身殉法來喚醒和警策國人一樣嗎?
“各國變法,無不從流血而成,今中國未聞有因變法而流血者,此國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請自嗣同始!蔽娜俗畲蟮倪z憾和痛苦就是不能用手下的筆來喚醒和拯救瀕臨滅亡的國家,更直接的是連他們自身生死都未知的情況下,無法改變?nèi)魏维F(xiàn)實。生是短暫的,死卻是永遠的。
哈姆雷特的劇情中:活著還是死去,是個問題。死亡,每個人都有無數(shù)種假設(shè)。選擇死亡是種勇氣,選擇活著更需要勇氣。
很多人認為活著是人的本能,可是本能在這種極其殘酷的環(huán)境中是不能成立的。相反,選擇死亡也成了一種自然的本能。雖然在□□結(jié)束后,國家對□□中死去的文學(xué)家等予以平反恢復(fù)名譽,但是生命已去,剩下的是人們無盡的懷念和痛心,遺憾。我們或許會去試想,如果當時他沒有選擇死亡,而是在忍辱負重中活下來又會怎樣。
但是歷史不能假設(shè),人生不能從頭再來,既然選擇了就沒有退路。按照我們今天的觀念看,為什么他不能再堅持一下,總有撥開云霧見天日的一天。問題是這種人文的情懷和徘徊在生與死之間的矛盾,斗爭,崩潰是我們無法深刻體會到的。畢竟,人有人格,國有國格,生命的無價在于生命的價值和可貴,當一切都變的無所適從,泯滅了人性和天理,生的意義便渺茫了。
倘若不是真的走到了絕望的盡頭和無可挽回的地步,有誰會含恨而死呢。重要的是,他是一個在各個文學(xué)藝術(shù)領(lǐng)域都栩栩生輝的棟梁之才。有誰會甘心事業(yè)有成,家庭幸福和睦而選擇拋棄親人而去呢。
戈爾泰說過:我們只有獻出生命,才能得到生命。
----還生命以價值,還愛情以真實,還人生以燦爛,還人生以真諦。
插入書簽
對于傅雷先生,我想我們對他除了遺憾,唯有一聲嘆息了。。。生不逢時,可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