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此章節(jié)]
[投訴]
文章收藏
第 1 章
這兩天一直在看劉曉慶演的《武則天》和劉威版的《唐明皇》,而且前段時間把《大明宮詞》看了第N遍,又下了TXT的劇本看了一遍,再加上我還在臨摹《宮樂圖》,再再加上我還從學校圖書館借了《中華藝術通史——隋唐卷》在看,綜上所述,我這個假期是沉浸在唐宮風韻里徜徉。
對這個千年前的朝代,這個處于整個中國封建時代巔峰的強盛王朝,后人給予了太多的幻想。
我們只能從遺留下來的文字、繪畫、泥塑、詩歌、音樂去摸索那個夢幻的時代的衣角,從那些線條、色彩、樂律去描繪那時人們的一顰一笑。
《唐明皇》、《武則天》、《大明宮詞》幕后的工作人員們必定是作出了極其艱辛的復原,小至宮女的衣飾,大至大明宮的回廊屋瓦,都在在印證著我了解的資料,實在是令人感動的認真。
+++++++++++++
以下,是正題。
作為同人女,我也注意到了一個別人恐怕不會注意的細節(jié)。
《中華藝術通史——隋唐卷》有一章援引了《舊唐書李承乾傳》里的一段記述:太子李承乾好樂舞,有太常人年十余歲,美姿容,善歌舞,承乾特加寵幸,號曰“稱心”。太宗知而大怒,收“稱心”殺之,坐“稱心”死者又數(shù)人。
作者在書中引這段記載,是為了說明當時服侍宮廷的樂師舞者的悲慘命運,然后嘆息這個“十多歲的美麗的孩子”是如何如何無辜。也許是同人女天性,我看到這段話的時候,就懷疑了,這個“稱心”是男是女,怎么只說是個“孩子”而不說少女什么的。然后回想起從前有所耳聞的李承乾的男寵的事情,懷疑就更重了。然后看《武則天》的時候,懷疑得到了證實。
電視劇里從東宮里抓出來的也是個小男孩(不過這個男孩也太小了吧,最多六七歲),太子還一臉悲戚地喊“稱心”“稱心”,后來知道了這是他老弟李泰向他老爸李世民告的密,再加上長期的不滿,于是太子殿下沖冠一怒為紅顏,決定要殺了李泰,結果事情做得不機密,被廢了太子位。
雖說是電視劇,不過央視拍的歷史劇,那還是值得信賴的,涉及的情節(jié)也基本是嚴格遵守史實的。
《大明宮詞》里就更不用說了,明清遠和李泰(他又出鏡啦,還好意思告他老哥呢)、李弘與合歡,雖然是經過了一些藝術加工,整部電視劇里的感情戲都凄美憂郁,皇子與男寵的感情也被描繪得非常唯美。這也是側面反映了一個事實:唐朝社會風氣相當開放,大家的感情生活也相當豐富,而且男風盛行。
其實么,根據(jù)我了解的資料,中國古代對男風一直是比較寬容的,雖然也不時有反對之聲,不過整個社會對同性戀的寬容程度遠勝今日,跟男人好或者跟女人好并不是什么不可容忍的事情,甚至在廣東福建的村子里有女子從小就結為契姐妹,起居如夫妻終生不再出嫁。西漢的大部分皇帝都是站在BL大旗下的潮流引領者,男子間結為契兄弟,也管弟弟的老爸老媽叫爹娘,弟弟結婚娶老婆,哥哥還要出錢祝賀,結婚之后感情好的繼續(xù)來往,感情不好的哥哥就另外找弟弟,誰也不覺得奇怪。
個人觀點,在中國古代,除開是孌童這種完全將男性作為女人玩弄的情況之外,男人之間的感情,更多的跟希臘差不多,男子與男子談戀愛,是為了從長者那里獲得男性的陽剛健美,獲得一種純粹的雄性的氣質,而這種教程么,就通過感情和OOXX獲得。在此也要聲明一點,我不贊同的當代的很多同性戀現(xiàn)象,似乎就是男女錯位。既然你要去喜歡一個女人樣的男人,或者一個男人樣的女人,那你還喜歡同性干嘛?喜歡男人,就是要喜歡他的男性陽剛之美,喜歡女性,就是要欣賞她的女性陰柔魅力,要不你還不如就喜歡異性呢!至于有些喜歡嘗鮮的潮人,覺得搞一把同性戀是很新潮的事情,這種人,我只能說,嘗試一下無妨,不過你要確定你可以隨時脫身。
希臘古文化中最經典的配對就是智者和美少年,他們認為真正的愛情應該是智慧與美貌的結合,至于為什么雙方都會是男性,這個大概與男權社會有關?大家并不認為這是什么黃色暴力有傷風化,都認為這是作為一種神圣的儀式象征,要是哪個男子在成年之前沒有別的男人追求,還要被視為丟臉的事情。
據(jù)說,當年雅典城里一位出名的英勇善戰(zhàn)的統(tǒng)帥,走在街上就有無數(shù)的男男女女追逐,此人特別喜歡調戲男子,時常扮演一個□□樣的角色與他們調情,等對方上鉤之后再毫不留情地指責他們風流好色——實在是很個性很有趣的人。并不僅僅是在希臘,人類古老文化起源之地似乎都有類似的情況。埃及的底比斯圣軍,雖然只有三千人,但卻是當時最為堅韌不可戰(zhàn)勝的軍隊。原因就是這三千名士兵,就是一千五百對戀人,在心上人面前,誰都不會膽怯貪生,所以他們在戰(zhàn)爭中總是所向披靡。最后在馬其頓亞歷山大的鐵蹄攻占之下,埃及滅亡,底比斯圣軍全體戰(zhàn)死,無一生還,這個故事當時深深地感動了我。
我始終認為,一個壓抑性的時代也是一個壓抑所有文化的黑暗時代。圣人都說了,食色性也,要壓抑人的天生的欲望,這也完全是違背自然規(guī)律。當然了,性的解放也必然意味著更多的問題,色情暴力,性病艾滋,這都是不可避免的,也是被衛(wèi)道士們所詬病的致命的一點。(有多少宗教反對同性戀我不清楚,不過,我認為,這顯然是一種有爭議的決定——我不信奉任何宗教,得罪勿怪)
我不是衛(wèi)道士,也不是自封潮流達人的先驅,我想,只是因為我所了解的文學資料,還有我所處的美院的開放環(huán)境,對于很多事情有著優(yōu)于許多人的接受力和理解力。我們也因此而無法被許多人理解,在守舊人的眼中:美院的學生,那不就是一群成績奇差才不得不淪落到美院的瘋子?
我學會了抱之一笑,管你愛怎么想,我重視的人都支持我都理解我,就好。(最后似乎跑題了嘿)
插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