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此章節(jié)]
[投訴]
文章收藏
宛陵劍法
起手式·嘆紅塵萬丈,幾多紛濁
早春二月,山茶花開,花紅似火。
汴梁外城山坡,一灰衣青年斜倚古樹,正自捧卷細讀。草間晨露瑩瑩,濡濕了他的衣袍。
“阿晏,你果然在這里,韓大哥正到處找你呢!闭f話間,樹后便跳出一名年歲相仿的藍衫青年,不由分說便要抽走灰衣人手中書卷。被喚作“阿晏”的灰衣青年也不阻止,微微一笑,由他把書搶去——這世上,會叫他“阿晏”的已不存幾人了。
“唔,又是《安陽集》么!边@藍衫青年聲音略帶沙啞僵硬,灰衣人聽來卻覺分外溫暖。
“整理勘正義父遺著,怎敢怠慢?”灰衣青年調笑,聲音倒是溫潤好聽。
藍衫青年聞言只是微微一笑,做了個理解的手勢。
這藍衫人樣貌平平,但一笑起來一雙眼睛卻是黑白分明靈動之極。他知阿晏對這位予他有救命、知遇之恩的義父素來敬愛有加,只是從不刻意流露;蛘哒f,刻意掩藏?
那灰衣青年知道“韓大哥找”這四字的意義,便不再與他胡鬧,斂住了才顯出的一絲笑意道,“他找我做什么?”說話時目光越過坡脊一叢叢山茶,停留在遠處尚壓著薄霜的一蓬野草之上,卻是幽冷清寒。
“找你做什么?!當然是商量大事了。你莫要忘記,當年若非義父收留,我們早死了。如今韓大哥適值用人之際,正是你我報恩之時,你怎可推三阻四!”藍衫青年本就聲音沙啞,因為激動拉出了絲絲的破聲。
他知阿晏完全了解問題的嚴重性,但他不能理解這種故作不明的姿態(tài)——他不想報恩了么?兩人之中,實是阿晏把這些看得比命還重的。
“阿祈,你太激動了!被乙虑嗄暌琅f是沉靜的語調,沉靜卻也溫潤。像極了當年的義父,那個可談笑間拒敵于千里的韓琦。
“我沒說不幫。當年義父救我的時候我就知道,那份恩情,我尉遲晏此生無以為報,唯有庶竭虜鈍、頃盡所有才智相助方不至有負!彼豢跉庹f完,竟有些氣喘,抬首,目光與之相接。
晨光正映在他的眼眸中,有種說不出的痛苦之色一閃即逝。
“阿晏你……”藍衫青年從未見過他這種眼神,此時竟有些說不出話來。
“阿祈,可以把那招劍法再使一便給我看么!蔽具t晏忽而低低道。
他略微低沉的聲音經由晨風穿過山茶花叢遠遠飄了開去……
阿祈聽得一陣愕然。繼而覺出尉遲晏目光有異,把方要開口問的話又咽了回去,于是笑道:“也好,雖然你說要頃盡所有才智,記了這招卻也無妨罷。”一語未畢,藍衫青年足下虛點,已然縱出數(shù)丈。
這山坡除卻古樹一隅之外幾乎便是茶花,阿祈這向后一縱便是直入花海。
藍衫于半空向下微措,卻并不落實,拓枝凌空,宛如飛仙。
忽而銀光乍現(xiàn),一道白亮長虹自虛空劃出,劍氣如銀河瀉地一般鋪撒開來,蕩過腳下鮮紅欲滴的叢花,挽起層層千丈紅綾。
漫天若塵花浪中,幾個黑點現(xiàn)而復隱。依稀可辨似有十個。
如同出招的不可預知,隨著一絲若有若無的白光隱入劍鞘,青年已然站回古樹之旁,洗得泛白的藍布長衫便似從未動過一般。
“初時入世,一鳴驚人;末了出世,淡泊靈隱。這劍招正應了人行塵世一遭。你不是尚未起名么,便叫‘紅塵’如何?”尉遲晏不知何時已站起身來,正撣落身上碎草,閑閑地道。
一抬眼,卻見阿祈眼中怒意隱隱,“告訴我,阿晏。像今日這種刺殺你究竟遇到過幾次!”
尉遲晏并不做答,微微一笑,意味不明。只以一貫沉靜的語調低低說了五個字,“先回去,再說。”
藍衫青年不置可否,努了努嘴。但省起方才那些隱伏在花叢中的殺手的詭異身法,只覺一陣后怕,終于還是沒忍住,“你從未告訴韓大哥他知道么?你可知這都是些什么人!今日若是我不在,你身邊便是一個人也沒有……”若非出其不意,以他之能也不能保證將十人一齊格殺。其中若是有任何一人沖上山坡……他沒敢想下去——阿晏他,不會半分武功啊。
“我知道。先回去!蔽具t晏溫潤的聲音有種不容質疑的力量。
藍衫青年不再說話,隨著尉遲晏走下山坡。
他先前只道韓忠彥對尉遲晏倚重非常,自元豐四年初入政壇任尚書左丞以來,更是時常徹夜商議密談。此間種種以尉遲晏之才華,本屬平常,是矣對阿晏之事從不過問。想來以文略經世總不致有多大危險,況他自己平素對尉遲晏亦有所隱瞞。而經此一事,不禁心下驚疑。
阿晏他究竟在幫韓大哥做什么?竟引來如此殺身之禍。
他們一向很有默契,方才遭遇刺殺之時,尉遲晏只一眼神,他便意會。但現(xiàn)在,他感到這個“阿晏”離他很遠。
“十常侍”,對阿晏這不會半分武功的書生而言,待遇可謂“豪華”得很!
韓府院中,松柏蒼翠千障層疊,花木樹石隱隱措措?此破匠V畼O的布置,卻借仗了月家奇門。三元分局,逆布六儀,順布三奇。若非識得之人在前引路,絕計尋不到路徑。名為“滄浪”的小樓便隱在此間。
繞過院中假山樹木,阿祈引著尉遲晏往韓府深處。
韓大哥竟是要把阿晏領去“滄浪”,“秋水”今后只怕也要倚仗阿晏了罷。
職位所限,阿祈亦只到過數(shù)次,于諸多相似之處,免不了思索一番,反倒是跟在后面的尉遲晏顯得是輕車熟路。阿祈不由對此更是迷惑,卻也隱隱覺察出一絲什么,蟄伏已久,呼之欲出。
阿祈踏進“滄浪”時,樓里已有兩人,他都識得。
東首次席端坐一年過半百面目溫儒的文士,正托著茶盞吹開面上熱氣,便是韓忠彥。
另一方逾而立之年的人叫于省身,卻是潘樓街一家茶樓的主人。
阿祈并不知道為何他會在此處,只是見此人在廳中來回踱步,時不時瞪一眼座上喝茶的韓忠彥,似是頗為不滿。韓忠彥卻毫不理會,仍舊自顧自端起茶盞呷了口茶水。但不論是座是站,這兩人都難掩面上憂色。
韓忠彥見張祈進來,只微一頷首,臉上擔憂頓時舒緩。那踱步的于省身這時也見到了后面的尉遲晏,一步槍上,拉住他的手,甚是激動,“子清!”
雖只兩字,欣喜之情意于言表。
尉遲晏見狀溫和一笑,“子清無恙,有勞審言掛心!
此舉到是叫阿祈此時驚愕之至。兩人竟是早已相識,以字互稱,足見相交頗深。只是,竟連他也不知!
尉遲晏見著張祈神色,微微一嘆,“子豫你可知‘黃帝’六相?”
韓忠彥眼底閃過一絲驚訝。尉遲晏微微頷首。
阿祈卻沒注意兩人,早已愣住——他竟喚他的字!
相識十多年,他從來只喚他“阿祈”,即便他“子豫”這字是他給取得,他自己卻從未叫過,今天竟就這么叫了出來!
阿祈有些不知所措。
韓忠彥見此瞥了眼尉遲晏,后者露出一絲苦笑,搖了搖頭,各自默不作聲。
倒是于省身此時冷笑一聲,“此人便是張子豫?師樸你可有搞錯!”
張祈被冷笑驚醒,這才省起韓忠彥讓他叫尉遲彥來,定有要事相談,此處決非玩笑之地,慌忙道歉,“恕子豫一時失神。這黃帝六相是為:蚩尤、太常、蒼龍、祝融、太封、后土。不知可有說錯?”
韓忠彥見他恢復,便接道:“不錯。不過子豫你恐怕不知‘秋水’便是此論階!S帝’一職為‘秋水’執(zhí)事。
“自太宗與家祖韓國華一手創(chuàng)立‘秋水’以來,‘黃帝’一位歷來是當朝圣上親自擔任。神宗朝末期,先帝親自將‘黃帝’一職交與家父。奈何家父于熙寧八年仙去,當今圣上年歲尚小,是矣‘黃帝’一位空缺至今。
。ò矗骸锼粚Υ购熉犝母咛筘撠煟
“‘黃帝’一職之下便是‘六相’。愚兄不才任‘太常’一職?,審言,”韓忠彥望了一眼于省身,又道:“任‘祝融’一職!
眾人皆知六相之中“祝融”位在“太常”之后。于省身雖素仰韓琦風骨,卻對韓忠彥頗為不服,當下冷笑不止。
張祈已知韓忠彥所言實乃“秋水”之機密,此時告示定有大事,到也凝神細聽。
韓忠彥自不理會于省身,只對張祈道:“‘秋水’如今執(zhí)事由六相之首的‘蚩尤’暫任。而子清,便是‘蚩尤’!
此言一出,張祈愣住,韓忠彥不再言語,便是于省身的冷笑也止住了。
樓里一時靜得有些駭人。
于省身不服韓忠彥,卻不得不服尉遲晏。這三人都知道,“蚩尤”一職,于省身任之缺統(tǒng)籌之智;韓忠彥任之少決斷之能;蘇轍任之欠些許隱忍。惟尉遲晏,可擔此任。
于省身記得當年韓琦臨終前修書一封將尉遲晏托于韓忠彥,亦對“蚩尤”一職有所交待。他因不服,欲尋韓忠彥理論,初見之時不過一孩子,卻已顯出卓而不群之態(tài);年歲及長卻是愈發(fā)神韻內斂,遠不及初時風神俊秀之畢現(xiàn)。蘇轍便是這時見著尉遲晏的。后于省身問及,蘇轍只說了九字:“若淵停岳峙,深不可測!北藭r尉遲晏,尚未及弱冠。
樓外有風拂過花木,沙沙作響。便也愈發(fā)顯得樓內靜得詭異。
“所以,才會有‘十常侍’才會找上‘阿’,咳。我是說子清。所以,子清才會有性命之憂?”張祈說話的語氣很怪,似是恍然,又似是在求證什么。
韓忠彥聞言微嘆,“子豫你可是怪我未保子清周全?”
張祈奇怪地望著韓忠彥,“你莫不是忘了當初所言?我可以為你,為‘秋水’去做那些你們不便,也不能做的事——甚至去殺人。我不在乎什么因果報應,不在乎弄臟我這雙手。只是你須得保證不叫子清涉險。”
未待韓忠彥答話尉遲晏先道:“子豫,你太過激動了!
一聽尉遲晏說話,張祈立時安靜下來。
韓忠彥這才道:“子清便是‘蚩尤’一事莫道你不知,除卻吾等六人,當今天下便再無人知道!
張祈氣道:“所以‘十常侍’會去刺殺一個連防身用的劍招都不愿去記,手無伏雞之力的書生?!”
于省身冷笑,“簡直是笑話,‘十常侍’便是用來刺殺師樸這個尚書左丞都嫌大材小用。定是有人泄了子清身份!彼谶@個問題上的看法竟與張祈出奇地一致。
“唔,‘十常侍’會來刺殺我這個尚書府小小典簽,并不一定說明‘蚩尤’確已暴露!蔽具t晏一邊說一邊右手輕扣案緣,顯示他在思索!耙部赡苤皇撬麄兊脑囂!彼娜硕记宄,這是最好的情況,但這種可能微乎其微。
“當然更可能是有人叛變!庇谑∩砝渎暯拥。
“唔。”尉遲晏苦笑,于省身并沒說錯。
“六相”之中任何一人叛變都是“秋水”,宋朝前所未有的損失。他雖不忍懷疑,卻必須去懷疑。
尉遲晏繼續(xù)以手輕扣,“目下關鍵是——為何要選在現(xiàn)在動手!边有,他們是指誰?后一句尉遲晏沒有說出口,因為沒有必要。他要做的只是把細枝末節(jié)一并拋開,直挑問題中心。
“嗒,嗒”之聲在樓內回響,每一下都似扣在人的心上。余下三人都是一驚,繼而后怕。
不錯,一味追求敵人軌跡,更有可能在多歧之路失去方向,只會把自己推向被動。
永遠也不要問敵人是怎么到這的,要做的是找出敵人的最終目的,然后制止他們。
韓忠彥最先從震驚中恢復,拈著胡須慢慢道:“現(xiàn)下中國與兩蕃(再按:即遼和西夏)關系穩(wěn)定,盡管這可能只是一時之事,但兩蕃斷無于此時發(fā)難之理!恰俏覀儫o意間觸到了敏感之處,自己卻未發(fā)覺!
“吾嘗聞尚書左丞言,近時未對兩蕃有所動作,此是何理?”于省身明顯話中帶刺。
韓中彥似是知他會有此一問,只當話中譏諷不存在,“我當時所指乃是‘秋水’,上面做什么我無權干涉。”亦是明顯的意有所指。
于省身當然知道分寸,“但據(jù)我所知,近日朝廷確實對兩蕃并無動作……。煒隳隳皇侵缸佑沙鍪挂皇!”立時意識到自己的失態(tài),于省身住了口!暗K轍出使完全是宋遼兩朝的正常往來啊。”于省身當然不至把這句話也說出口。
眾所周知,每年都有大批使節(jié)來往于宋遼兩朝,他們不僅擔負禮聘往來的使命,而且要了解對方的政治軍事動態(tài)——使臣不過是間諜更為安全的外衣而已。這已是兩朝心照不宣的公開秘密。遼朝斷不至為此專門派人潛入宋朝暗殺。
韓忠彥卻捕捉到了于省身這一神態(tài)變化,淡淡一笑,續(xù)道:“但問題是子由的另一個身份!
于省身會意,“蒼龍……”盡管對韓忠彥不滿,于省身也知道這時當保持默契,隨即笑道:“誰會因為知道子由‘蒼龍’的身份而心虛?”雖是問句,但答案早已了然于胸——只有身在遼朝的“太封”。
張祈卻因為二人談話涉及皆為自己不知,故而并不關心,反而看著尉遲晏。他注意到尉遲晏點出關鍵之后便不再說話,而是邊喝茶邊聽兩人分析,右手仍時不時扣擊案緣。
他還在想問題罷。張祈如此作想。只是尉遲晏面沉如水,誰也看不出他在想什么。
那邊兩人到似對此習以為常,自顧自清理思路。
韓忠彥并未對于省身突然冒出來的幽默表示贊賞,冷然道,“靜淵,咳,我是說筱寧,只怕已經變節(jié)。”
雖早有準備,聞得韓忠彥此言出口,于省身仍不由變了臉色。
張祈此時忽道:“子由可知此事?”他雖對蘇轍沒有好感,卻也并不厭惡。同為“秋水”,中國做事,不由為他擔憂。
于省身仍對張祈初時失態(tài)耿耿于懷(卻忘了自己的失態(tài)),冷哼一聲!氨闶俏遗c師樸亦是憑借子清遇刺一事推測而得,子由卻是前日走的,怎會知道?”當然,這句話也不會說出口。但那聲冷哼意味再明顯不過。
韓忠彥并未附和這位同僚的嘲諷,反而對張祈露出贊許的微笑,卻并不作出回答,“子由此次出使乃是朝廷主張,子清與我之前也不知情。原本由子由負責的西夏處情報現(xiàn)下也只好臨時轉手六弟(再再按:即韓嘉彥)。”這話算是對于省身作交待。而蘇轍一事,他也不知應當如何處理,能既不進一步刺激筱寧,又可保證蘇轍及情報安全。
“不錯,此次刺殺確實是靜淵的嫌疑最大,所以不可讓子由在遼朝與之接觸。”尉遲晏適時地作出總結,“子豫你明日即啟程,務必在靜淵之前接觸子由,將此事告知。靜淵是否叛變由子由作出判斷即可。”聲音依舊是沉靜溫潤。
韓忠彥與于省身聽得此言方才釋然——無怪他要告訴張祈“六相”之事,原是早有打算。
尉遲晏此時已停止思索,把兩只手籠在寬大的袖中!白釉ツ愕搅诉|朝,切忌隨意相信。若是靜淵不曾變節(jié)你便將身份告知子由隨他回朝。若是,靜淵已然變節(jié),你便繼任‘太封’之職,聯(lián)絡未變節(jié)的重組在遼情報網,子由會予你幫助。”頓了頓,又囑咐道:“除非子由作出靜淵尚未變節(jié)的判斷,不然決計不可與他見面!薄@原是“秋水”高層謹慎行事的一項原則,張祈卻并不知曉。
張祈了解地一笑,并沒有、也不需要表示出任何疑問。
“此行危險,但望一切小心為上。”于省身友好地拍了拍張祈的肩——既然是尉遲晏作的決定,他一定相信。
尉遲晏說了句當世只有九人懂得,但這里四人都明白的話,“等爾歸來,雪堂食鱸!
(再再再按:“雪堂”即蘇軾被貶黃州時住處!笆橱|”一事祥見蘇軾《后赤壁賦》)
韓忠彥拈著胡須,對打破難得的溫暖氣氛有些猶豫,“子清,‘蚩尤’既已暴露……可要我派些人手予你?”
“不可!F(xiàn)下還不能確信靜淵已經變節(jié)!蔽具t晏仍固執(zhí)地稱筱寧的字,說話不急不徐,“師樸你是好意,子清知道。子清亦非仁德之人,你們想必也都清楚。只是,若今次僅是試探,師樸你此舉無異于叫我自曝身份!
于省身這次竟是向著韓忠彥,“師樸此舉雖有失穩(wěn)妥,子由弄清情況以前你的處境豈不危險?”
尉遲晏擺了擺手,“審言你無需多言。若是‘十常侍’此舉只為試探,我等有所反應,則損失更大,F(xiàn)下應保證這不明之局。子清,愿擔這風險。”說罷袖袍一揚,露出手中半截薄刃。那片刃薄得透明,夾在尉遲晏細長偏白的兩指間,愈現(xiàn)森寒。
余下三人盡皆愣住——他竟是早有了必死的準備。
“辛苦你了!卑肷,韓忠彥才吐出這四個字。只是尉遲晏所擔的,又何止這“辛苦”二字。
——你是否想過,你若是死了,“秋水”會有多大損失?
這話同時出現(xiàn)在于省身及韓忠彥腦中,二人卻都未說出口,相視苦笑。
——他們都明白,這是最為“謹慎”的方法。
這日傍晚,尉遲晏攜了酒去予張祈送行。
未進院中便已聞得酒氣撲鼻,尉遲晏不禁微蹙眉頭。推開院門,便見張祈依舊白日里的那件藍衫,趴在石桌上,泛白的衣角叫晚風吹得翻飛不已。石桌邊上倒了一地的酒壇,或碎或裂,無一完整,映得殘陽滿地。
尉遲晏見狀微微苦笑,“阿祈啊阿祈,你便是寧可醉倒也不愿我來給你送行么?”解下薄緞披風,彎腰給張祈披上。直起身來時卻是一滯,原是給張祈的一只手扯住了衣袍。尉遲晏無奈,只得又俯下身去掰張祈的手,這一低頭,正對上張祈一雙黑白分明的眸子,“阿晏,阿晏,你可曾當我是你知己……”
尉遲晏被他問得一呆,掰手地動作也頓住了,眼底閃過不知什么神色,但稍縱即逝。抽出衣袍,隨即一笑,“我又何時不當你是知己?”
張祈伸手再要去撈,卻連一個衣角也沒撈到。卻帶得桌上唯一一只完好的酒壇摔倒了地上,碎成一片一片。
不由失笑。
便是我已醉了,你也不愿說予我聽么?
“秋水”也好,“蚩尤”也罷,阿晏啊阿晏,你既當我是知己,又為何不愿告訴我知道?
又為何,要去擔那分險……
張祈踉蹌著起身,拾起邊上長劍舞了起來。步似流星,衣帶生風。劍影若緩若凝,映著尚未謝去的白梅,一時,清鋒凌亂。
“……露堤平,煙墅杳。亂碧萋萋,雨后江天曉。獨有庾郎年最少。窣地春袍,嫩色宜相照……”張祈沙啞的聲音竟悠遠得不知從何處傳來。
…… ……
“……接長亭,迷遠道。堪怨王孫,不記歸期早。落盡梨花春又了。滿地殘陽,翠色和煙老!敝嗌L衫的少年翻遍整本集子,卻獨獨念出這一首。
舞著劍的黃衫少年似為詞中蒼涼凄迷之意所感,手中的劍亦不由帶上了詞意。劍勢起伏卻又凝滯,正合了宦海沉浮的倦怠。
忽而,黃衫少年把劍向后一拋,沖青衫少年道:“你若是覺著倦了、累了,我們便走。去梅城,白象山,你可結廬讀書,我可專心練劍。我創(chuàng)一套‘宛陵劍法’予你,你說可好?”
有清風落入青衫少年懷抱,揚起袖角,露出溫暖的微笑。
。ㄔ僭僭僭侔矗好烦羌葱菪牵F(xiàn)屬安徽,古稱宛陵,宛陵先生梅堯臣因此得名。梅城后有白象山,現(xiàn)其上建有梅公亭。)
…… ……
張祈手中的劍越來越沉,劍勢越來越緩,終于“哐啷”一聲掉在地上,身子倚靠著梅樹滑下,薄緞披風便落在不遠處的石桌旁。
貪一宿沉醉,一時忘記。若真得忘憂,又何妨長醉不醒?
尉遲晏在屋里尋得一架茶爐及些許陳茶,煮了碗釅茶。方出得屋,見張祈又醉倒在樹下,只得先灌了他幾口。
張祈幾口濃茶下肚,酒未醒,卻似睡得更沉了。
一陣晚風,尉遲晏微微覺出些寒意,微微蹙眉——醉酒之人,尤忌受寒。他想把張祈扶到屋里,手抵在腋下卻怎么也托不起來,張祈看似清瘦,卻怎地如此之重。
尉遲晏未想,張祈乃是練武之人,又醉了酒,以他一文弱書生如何托得動?無奈,只得將張祈的手搭在肩上,半拖半拽,一點一點挪。
好不容易把張祈弄到榻上安頓好,已是汗?jié)裰匾職獯B連,脫力似地靠著墻坐在榻上。
尉遲晏只覺此生從未如此狼狽過,不由自嘲一笑,看著榻上睡得像個孩子的張祈,喃喃,“也便是你才可叫我如此……”
半晌,又復低語,“……若是可以,還是不要回來了……”
尉遲晏看著手里提著的兩壇原封未動的竹葉青,微微一嘆,輕掩院門出了“水清”。
已是月至中天。銀華如水,落了一地,清清冷冷。
尉遲晏回身,見路旁的竹林口立著一面目溫儒的青衫文士,不知立了多久,臉上隱隱露出些許笑意,“阿祈離開,你可放心了。”
尉遲晏聞言一怔,隨即綻出一抹淺笑。知他如此的,竟是此人。
終究,也只能是此人啊……
不由又回向院子瞥了一眼。
今日一別,只怕,再難相見……
那青衫文士見此一嘆,“你何不留下?‘水清’此院,本就是我備于你和阿祈兩人的!痹好八濉保汶y道真的不知么?
尉遲晏淡淡一笑,“阿祈可醉。你,我,不可。”
青衫文士苦笑,“辛苦你了!边@是他今日第二次對同一人說這句話。
尉遲晏道:“你又何嘗不是。你可否確使自己不涉入黨派之爭?”
青衫文士愣住。
尉遲晏不待他答,自續(xù)道:“你知道你不能。……而我,也不能!
一笑轉身,滿是蒼涼。
月光正瀉在他灰衣上,愈顯得清絕出塵,于小道上漸行漸遠,仿若一只雪中獨立的孤鶴。
宋哲宗元祐四年,遼道宗大安五年。張祈來到遼上京臨潢府,比蘇轍尚早到三日。
————————————
第一式·暫憑欄,江山北望
臨潢府,南城西街。
遼上京臨潢府被分為南北兩城,北城為皇城,南城為漢城。作為遼朝頗引以自得的政策,“以國制治契丹,以漢制待漢人”在此得到了完美的體現(xiàn)。(笑~~這大約就是最早的“一國兩制”了。)
張祈走在街上,抬手擋住已不甚刺目的日光,微微側頭。隸書“同文驛”三字的桐木懸招便印入眼中,莊凝而質樸。
這一瞥之間便已將門戶大開的驛館一覽無遺。其間清閑并未較往日不同。畢竟國與國之間正常往來尚不至頻繁到叫驛館為之忙碌。
兩個準備回家的契丹驛差靠在門內小聲談論著什么,多半是邀約一同去喝酒之類的罷。
張祈略帶失望地緩緩吐出一口氣,便要收起暗運已久的助聽玄功。一句話不偏不倚地鉆進他的耳朵,叫他生生凝住動作放緩了腳步。
只聽得其中一人問道:“上頭說要招的人可有找到?”
另一人抱怨:“那有這么容易!時間這么短,又不可明招驚動太多人,附近的漢人可早都有了工作……”
先前一人提議:“不如這樣,到城東漢人開的茶鋪去租兩個伙計,頂過這段也便無事了……”
后面的話張祈已不必再聽下去,嘴角露出一絲不易察覺的笑意——這個注,他壓對了。
他在賭,賭耶律弘基不會在專職接待宋使的中京接見蘇轍。所以日前才到得大定府,卻又在一日之內趕到了臨潢府。
作出這一判斷張祈實是冒了極大風險的,一旦判斷失誤,便等于給了筱寧搶先接觸蘇轍的機會。他亦知道,因為阿宴,他不能失誤。
中京驛館對來使毫不知情的態(tài)度是個破綻——耶律弘基顯然并未完全信任倒戈的筱寧,這是促使他一試的加權。
但倘若這個破綻是兩方配合設下的圈套,那目的將是把“六相”一網打盡!
走在和暖的陽光下,卻有一陣寒意漫上張祈的背脊。張祈不由加快腳步,驅趕著想丟開一切回去救阿宴的荒唐念頭。
眼前仿佛又見到尉遲宴淡定而溫和的笑容,張祈漸漸平靜。對于阿宴,這世上本就被什么是他應付不來的罷……
先前種種自遼情報無一不指出——耶律弘基是位在政治上“十分有主見”的皇帝。這一類的上位者常好作出人意料之舉,試圖給臣子制造“上意難測”的迷霧。但細思下來,那些看似突然的飛來一筆卻也并非無跡可循。
張祈在心里說服自己,思路愈發(fā)清晰。
宋朝就銅錢大量外流入遼一事非常不滿。不難猜測蘇轍此次出使的目的便有“親往實地估算問題的嚴重程度”一項在內。雖不能確定是否會就此問題進行交涉,有所準備總是沒錯。遼朝在此事上自知理虧,故氣勢上一定要有所長,方能在這場可能的政治交鋒中持平。而改變接待地點便是其爭取主動的一個小小手段。
上京南城臨潢驛用專于接待夏國使者,同文驛用來接待諸國使者。蘇轍倘若是到了臨潢府,便只能住在同文驛,實是對“三足鼎立”的宋、遼、夏中宋朝使臣一種地位、氣勢上的打壓。
耶律弘基將分族而制的政策在各個領域發(fā)揚光大。這其中,就包括對用來招待各國使者的驛站的管理。
各驛館中都配備有同等數(shù)量的遼朝及各國的人員——他認為,在有一定數(shù)量本國人的環(huán)境下,各國的使臣會比較放松。而這,恰好成為斷定宋使接待地點將改在此處的關鍵。
同時,亦為張祈成功混入同文驛創(chuàng)造了契機。
當日尉遲宴刻意留下那份陳年檔案中的名字一閃而過,一個與他任務“謹慎”要求不符的計劃在張祈腦中漸漸成型——他必須再冒一次險。
半個時辰后,南城東隅茶肆。
周翊緩緩掩上手中賬冊,起身,抖了抖身上本不存在的灰塵。半舊的深青棉布長衫襯著鶴發(fā)銀須使這位已過花甲之年的老者顯得很是精神。
周翊一邊招呼伙計打烊,一邊笑著請茶鋪里余下的幾個客人結賬離開。
那幾位都是常客,聊著聊著便忘了時辰。見周翊長者般寬厚理解的笑容,此時也覺誤了人家回家,有些不好意思,連連拱手,各自作別。
不想這最后一人剛要跨出茶鋪,卻與正往里面闖的一人撞了個滿懷。那客人覺著一陣酒氣撲面,不由退開一步。這一退,便得以看清,撞上來的人手中尤自托著酒壇,口中尚不知在嘀咕些什么不清不楚,只是壇酒全翻在了自己身上。心中沒由來怒意一起,便要罵將開來。
周翊素來為人謙和不喜多事,何況是在自家茶鋪。見勢不妙忙拉住那位客人,替那醉酒之人賠了禮,又免了他的茶錢。
好在那是位常客,契丹人又多是豪爽性子不計較瑣碎,也便賣了周翊的面子。臨走還看了一眼撞到自己的人,不由暗自搖頭。醉酒鬧事,周翊這下有的忙了……
周翊把這人扶至一邊,再叫伙計臨去前潵一碗濃茶來,只待他自己酒醒離開。自己則去收余下客人放在桌上的茶錢。他素來不理閑事,便是方才留下此人亦只是為得息事寧人。也就如此,一個茶鋪掌柜對手下伙計及醉酒鬧事之人盡皆寬厚和氣,已看得幾個走在近旁的路人唏噓不已。
周翊卻是自顧失笑。
曾幾何時,他亦是這般縱酒狂歌恣意人生,堅信著能憑自己闖出一番天地……只是那些該怒即怒、該笑即笑、當哭則哭的真性情,早已隨著年少時的萬千豪氣在一次次的磕絆中漸漸磨滅——如今的他,只是“老好人”周翊。
若非……數(shù)月之前的那場浩劫,他幾乎都要忘記自己身份與使命,幾乎便要以為自己僅僅只是周翊——一個普普通通的茶肆老板。
一閉眼,仿佛仍能見到當時的情形。
連續(xù)數(shù)月滿城都是契丹官兵,一條街一條街,挨家挨戶地搜查與盤問,從一個個或不起眼或根本不為人知的角落里抓人。日夜不歇。有乞丐,有商人,有書生,甚至有為官的……那些人都被按上了同一個罪名——通敵賣國。
周翊知道那些人都是“秋水”在遼發(fā)展的情報人員?赡切┍揪褪撬稳耍蝸淼摹巴〝场,又何來的“賣國”!
若真要說賣國,當是那個出賣了他們的人罷!他曾不止一次猜度:能造成如此影響的,在“秋水”階位定然不低,如今只怕在遼朝更是平步青云。
周翊忿忿,他將失去同僚的憤然全部轉至那個不知名的叛徒身上。連帶著,他的無能為力。
看著同僚一個個被捉,他卻不能救。他與他們分屬不同體系——直屬于“黃帝”,或因此他才逃過一劫。亦是因此,他只能明哲保身。
周翊滿是歲月劃痕的臉上再次露出淺笑,帶著他人不能明白的一絲慘然與苦澀,漸漸放松不覺間攥緊的拳。真的是上了歲數(shù)了,如此容易便陷到了回憶里……
向角落里瞥了兩眼,見這人不吵不鬧,粘著桌子便了趴下來,周翊也便放心去忙自己的。許是,醉死過去了罷。
正收著桌上的銅板,那本該醉死之人卻在這時拎起竹筷敲了起來,邊敲邊吟:“……平生……洛陽友,零落……幾人存?”句子雖因醉酒而混濁不清,口音卻依稀可辨是相州一帶。
周翊心頭一震,收錢的手明顯地一顫,眼底竟閃過一絲激動。
此人莫不是……
周翊緩緩地轉過身,似乎動作稍快一些那把老骨頭就會因此散架。他盯著尤自伏在桌上的人打量:青巾青衫,平平無奇。原是典型的寒門士子儒雅打扮,卻因醉酒添上了幾分落拓不羈的瀟灑之氣。
方才未曾注意,原來是這樣的人物啊……是……巧合罷。宛陵先生如許人品,他的詩作自然膾炙人口——周翊沒能再想下去,眼見處,這醉酒之人的手邊分明地開著一朵五瓣梅花!
堯臣詩,五瓣梅。
暗號數(shù)度更迭,諾言一代又一代傳承,終于還是叫他等來了這一日。
且撇開先輩的承諾,單單之前的那場浩劫,周翊都該十分樂于見到這兩項的同時出現(xiàn)。只是沒有任何緣由的,他并不希望由眼前這個尚未看清容貌的孩子帶來。是不愿看到如此灑脫不羈的人牽涉進來吧……
周翊又笑了,此時又多了幾分自嘲的意味。果然是老了啊,自己是什么工作,如何能受主觀情緒影響!
“自此重經二十秋,不改青青岸旁草!睌科鹦σ猓荞蠢蠞崧曇粢ё智逦,竟是異常堅定。
伏在桌上的人在許久的寂靜后終于聽到了期待的答復,放心地抬頭注視這位老人——第一次照面的同僚,“我是董居庸,需要您的全力協(xié)助!
似乎是意識到對首次見面的老人家用公事公辦的語氣有所不妥,他沖周翊歉意地一笑。眼神琉璃般清明澄冽,哪有半分醉意。
周翊忽然發(fā)現(xiàn),面前這個相貌同穿著一般普通的年輕人有著一雙黑白分明的眼睛。
此人,自然便是張祈。
木制桌上,那朵茶水繪制的五瓣梅花已淡地辨不出外形……
兩日后,南城西街。
“這就到了。蘇大人,請下車!斌A差嫻熟地拉過車軾,扶蘇轍下車。
蘇轍在街上站定,注視著眼前的“同文驛”,眼角卻撇過不遠處的“臨潢驛”,心里泛起一絲了然的冷笑——雕蟲小技!
“蘇大人,請。”驛差在蘇轍站了一會后適時地開口說話。
蘇轍淡淡一笑,“有勞!
看著這名驛差的背影,蘇轍的眼神不由變得深邃,帶上一絲研判。不過二十來歲的年紀,自國界一路行來,語氣謙卑有禮,舉止得當有度,謹慎且注重細節(jié)。尤其是方才,知道長途坐車的會在下車后一段時間內立足不穩(wěn),雖然疲累,卻仍是等得一陣才請他進驛館休息,足見其細致。
蘇轍多年情報工作的經驗告訴他,眼前這個自稱江平笙的驛差——絕不簡單。
進了驛館,但見正對門的壁上提了兩行詞:
旋抹紅妝看使君,三三五五棘籬門。相挨踏破茜羅裙。
老幼扶攜收麥社,烏鳶翔舞賽神村。道逢醉叟臥黃昏。
蘇轍眉頭一挑,這《浣西沙》正是他哥哥蘇軾任徐州太守祭神乞雨而歸時所作。于蘇軾而言并非出挑之作,甚而可說是玩笑之筆。為何這驛館壁上偏偏要寫這一首?僅僅只是為得首句中那“使君”二字,還是……那寫字之人在暗示什么?
元豐二年,蘇轍自是不會忘記那之后影響了蘇軾以及他一生的“烏臺詩案”。正是因為“烏臺詩案”,蘇軾被貶黃州,始有了如今的“東坡”。亦是因為“烏臺詩案”,他欲以自身官職為兄贖罪卻遭降職,彼時一份密信的輾轉而至卻將他與“秋水”系在一起,終是成就了現(xiàn)在的“蒼龍”。
蘇轍細細打量著這兩行詞,這行書書寫的倒頗為灑脫,意態(tài)非凡,隱約有幾處用筆倒當真極似蘇軾。不由對這個寫字的人大為好奇。雖心理諸多揣測,但面上卻仍是那個汪洋淡泊的蘇轍。只是長時間的停留還是被邊上的江平笙注意到。
見這位一路上似乎對任何事都渾不在意的使臣目光停駐所在,不無詫異。繼而略帶得意地道:“蘇大人瞧著這詞作可是喜歡?這可是你們宋朝大詞人蘇軾地作品啊。話說回來,蘇大人也姓蘇,不知與蘇大詞人可有淵源?”
“正是家兄!钡匾痪,卻叫江平笙為之一愣。他原也是隨口問問,找個可親近的話題,不想這蘇姓使臣當真便是蘇軾親戚。
這江平笙端的應變極快,隨即卻轉為驚奇,臉上尚帶三分興奮,“那當真是學生的榮幸!不知蘇先生可有近作容我等賞品?”
蘇轍只微微一笑,并不答話。他注意到江平笙換了對他的稱謂,連自稱亦是換了。分明只有一分的激動偏要表現(xiàn)到三分。不由暗暗贊嘆,好一個謙虛崇文的年輕人形象!
似乎是以為自己做地有些過了,江平笙忙道,“啊,蘇先生,對不住。學生一聽到這文章便沒了南北,也不想您舟車勞頓地。蘇先生請好好休息,學生便不打攪您了!苯K究是經驗不足。
蘇轍笑著應承,回到招待使者的房間。
對于遼朝崇尚漢儒文化他早有耳聞,而這位驛差即便真是如此仰慕蘇軾也無可后非。只是那之后的掩飾……此次出使似乎,愈發(fā)有趣了……
蘇轍眼底閃過一絲不同于往日的狡黠。鋪紙?zhí)峁P,在給蘇軾地信中寫道:
誰將家集過幽都,每被行人問大蘇。莫把文章動蠻貊,恐妨談笑臥江湖。
如是幾句。也不收起,拿過鎮(zhèn)子壓住,隨即仰面合衣臥倒休息。
蘇轍知道,即便是封了口的信件契丹人亦是能夠知悉其中內容,而他也樂得利用這一點,F(xiàn)下身在遼朝,局勢又蒙昧不清,倒是無妨學學那江平笙——他要給契丹人制造一種錯覺。
北城丈余高的城墻劃分了遼漢兩族,卻并未能阻隔草原吹來的風。春季的大風挾著草原青草的芳香吹過古西拉木倫河,越過上京皇城撲直撲入鼻中。一時叫人生出那種欲縱馬馳騁的豪氣。
這大約就是哥哥所求的“一點浩然氣,快哉千里風”罷。蘇轍睜眼,望著被大風吹開的窗子,窗外新月如眉。
未有政見不一的互相詆毀、黨派不同的明爭暗斗,有的只是縱興而馳,長歌當嘯。人生得意,當是盡情于世走一遭。
蘇轍本不如蘇軾來的豪放灑脫,平日里讀蘇軾詞作,雖解其之詞意,卻總不得解其詞境,故而未能有所超越。他解是因為他們是兄弟,而他不解也正是因為他們只是兄弟。蘇轍不是蘇軾,從來都不是,以后亦不會變成。然而此時,感受著拂面而來風,偏也生出如蘇軾般的豪情……
北方早春料峭的風拂過桌案,吹得鎮(zhèn)子下的紙張“嘩嘩”作響。
蘇轍驀地一醒——只這單純的風,終是拂不去此地迭起的陰謀。
“!钡匾宦暎扒叭擞耙婚W,有一物自窗外飛入,堪堪打入桌案,將翻飛的紙角整整齊齊定入木中。
好俊的一手暗器功夫!
蘇轍沒有叫人,也沒有去追,甚至沒有把頭伸出窗外去瞧上一瞧。如此功夫若要于他不利,決不會留到現(xiàn)在。是故,他只拔起那物什,就著月光將那物托在手中把玩。
這是極精巧的梅花形暗器,不求傷人,將五個角都磨鈍了,金屬鏡面在暗淡的月光下泛出些許冷冽清華!@樣東西只代表一個人,一個根本不會半分武功的人。
蘇轍不由眉頭一挑,這些年遼朝果是能人輩出啊,能將他都牽涉進來。“梅悟”示警,已是“秋水”之中最高級別——“梅悟”既至,便是立即切斷一切平行聯(lián)系——莫不是“太封”出了什么問題?
忽然間,他有些期待這個能讓尉遲宴動用“梅悟”的難題,即便那將成為“秋水”活動的一大阻力,即便那將意味著“秋水”前所未有的重大損失。
“居庸啊,等會幫忙把東邊打掃了罷,俺媳婦還在家等著呢!
一句話引來一陣訕笑,其間卻有一略帶沙啞的聲音接道:
“哦,好!薄邢聭眩
同文驛中雖說各國驛差皆有,實際工作不過打雜,必要的接觸皆是在契丹人“陪同”之下。張祈雖入得同文驛,卻始終不得與蘇轍通消息。趁著昨夜當值,將“梅悟”傳于蘇轍,卻也未敢托大,將筱寧一事一并告知。只是這為求謹慎,錯過了傳訊的時機。
今次若非這個契丹人偷懶要入的使臣住處怕要多費許多周折。
張祈嘴上應著,接過笤帚卻是從院中掃起,由里至外,再經東首,分毫不亂。
有一便有二,契丹人得一次偷懶,以后更有機會常來常往。張祈怕地就是他們不懶!
遼朝不乏文人騷客,自聽得蘇轍乃是東坡之弟,紛紛前來拜訪,邀約出游觀覽名勝。一路游寺論文做詩留字,風雅頗似魏晉。更為難得,同行結伴諸人談及蘇軾蘇洵文章竟皆頭頭是道。其間又以那驛差江平笙之文論最為精辟獨到,非但蘇轍暗自不解便是同行遼官亦是個個驚訝。
這一日本是國事間隙供使臣休息未作安排,蘇轍卻不得清閑。前日幾人游玩甚歡,非得邀蘇轍參觀南城特有的回鶻營。
“這回鶻人善做生意,買的皆是當?shù)匚丛灰娭挛铩LK侍郎不妨尋得一兩件捎回贈與親友當是別致!
“那就有勞郭御史介紹了!
“呵呵,無妨無妨!
回鶻營設處,原距同文驛不遠。二人緣街而行,不一會便已到得。
那郭姓御史便與蘇轍介紹,“這是波斯的掛毯,這是昆山的軟玉,這是吐蕃的葡萄酒,蘇侍郎可要嘗上一嘗?”
蘇轍淡笑婉拒,指著不遠一處杏黃綢布懸招道:“卻不知此處買得什么?”
郭姓御史瞥一眼黃綢,不無得意,“蘇侍郎好眼力!這一家所售乃是大理國出產的牙雕,莫道別處,便是這回鶻營中亦只此一家。”
“呵呵,如此自當好好瞧瞧!痹肋@回鶻于居西北,貨物多是經由西域絲路而來,大理卻是位于宋朝西南,差之何止千里;佞X商人倒也端的神通廣大,不知以何手段竟將這滇緬象牙運了過來。
二人方至,已有人迎了出來。似是見著蘇轍宋人打扮,而郭姓御史又衣飾華麗,便操著一口西域音的漢話給二人介紹,“二位大人瞧這座‘猛虎下山’如何?”只見那人手中所托一尺見方牙雕,雕功精細又不失大氣。利落數(shù)刀雕出山木暮蒼蒼風凄茅葉黃,有虎始離洞穴之情形,惟妙惟肖。尺寸雖然不大,猛氣吞赤豹,雄威躡封狼之氣勢卻彰顯無疑,郭御使直看得嘖嘖稱奇。
蘇轍對著那牙雕許久,卻啞聲道:“而欲我無殺,奈何饑餒腸!边@兩句乃是梅堯臣《猛虎行》末句,暗諷當時呂夷簡如猛虎擋路,專殘忠良——這牙雕分明便是筱寧變節(jié)的暗示!
蘇轍在接到“梅悟”之是雖已猜著大概,此時證實不免心寒。郭御使卻不知這兩句詩,更不知蘇轍所想,詫異地望一眼蘇轍,還當他文人情懷吟詩入神。
那回鶻商人似不覺有異,反倒閃過一絲驚喜神色,“這位大人好眼力,好才學。小人這還有一件請這位大人一品。”言畢并不急著去拿,卻先整起自己的衣裳來。撣去袖領處灰塵,又攏了攏鬢邊為風吹散的發(fā)絲,甚為慎重。蘇轍暗自留心,見他右手三指貼在耳后頓了一頓,默默記下。
回鶻人這回取出的牙雕較前一件更小,雕地是一處溪景。郭御使一見之下,眼神便在也收不回來了,這雕刻之人當真神乎奇技,溪邊蒲耳,砂石分得清清楚楚,便是岸邊馬車之中人形皆可辨清。
蘇轍自回鶻人手中接過牙雕,以左手三指扣住底座,右手二指支撐,仔細端詳。右手中指卻是虛抬,在底座內邊緣劃圈。堪堪劃到第三圈,便覺有一輕小事物落入掌中,蘇轍未敢停留,兩指微伸,那事物便落進袖里。此時方微微一笑,道:“短短蒲耳齊似剪,平平沙石凈于篩。情雖不厭住不得,薄暮歸來車馬疲?墒侨∽酝鹆晗壬稏|溪》?”一邊將手中牙雕交還。
那回鶻人卻是不接,“不瞞二位,這牙雕原是他人寄賣之物,牙雕主人說了若是有人可說出所雕內容出處便將這牙雕送予那人,算是以物會友。小人既受人所托,此物還請大人收下!碧K轍先是一諤,見一邊郭御使神色隨即了然——兩人雖然處處小心,但自己為人一向淡泊,突然對這牙雕表現(xiàn)出極大興趣,難免叫人起疑。
果而,郭御使在一邊道:“即是如此,蘇侍郎不妨收下,郭某也得沾光,可仔細觀賞。”他學著蘇轍的樣子以兩手扣著底座裝模作樣地看,一邊還不住稱贊雕功老道。蘇轍見他直至詞窮都未搗鼓出什么名堂不由暗暗好笑,卻也知此人難纏,對回鶻人這手大為佩服。若不將此物送出,只怕郭御使轉手將它弄回去慢慢“把玩”,坐下機關準保露陷。
郭御使雖然懷疑,卻怎么也看不出不妥之處,心里失望,帶到面上卻變成了不舍,做功之到位蘇轍令不得不嘆服。
微風中,二人身后綢布懸招搖曳不止,杏黃的顏色分外扎眼。遠遠望去,西域扭曲的文字堪巧排成一朵梅花。
先是江平笙,再是郭御使,遼朝已是處處緊逼。蘇轍空有使臣身份,此時卻反成附累,幾乎寸步難行。
回到同文驛,蘇轍將袖中那物取出,原是一紙卷。蘇轍將紙卷展開,只見上面密密麻麻全是蠅頭小楷,筱寧變節(jié)之后遼朝情報網破壞的細報。蘇轍越往下看,越是心驚。遼官突然間同時封鎖五京,城內捉人之時諸多情報尚不及轉移,全數(shù)落入契丹人手中。
當真是:十年之功,毀于一旦!
不,或尚可補救。耶律弘基尚未完全信任筱寧,筱寧亦需留有保命底牌。兩方皆有所保留,那么,只要在兩方完全合作的空當期殺了筱寧便可阻止機密外泄,但必須要快。分析著眼前局勢,蘇轍眼里閃過一抹狠色。
蘇轍將密報上殉職的、變節(jié)的名單默記下來。再有月余他便將至知命之年,記憶已大不如從前,五十人的名單,他直看了三遍才堪堪記住。蘇轍生平第一次覺得自己老了。
他又看了三遍,確保無誤之后,就著燭火將密報燒了,又將紙灰撒在凈手用的盆里糊了,潑到窗外。
蘇轍將那朵梅花暗器嵌入窗框,卻已不是當初完整的梅花,左手第二瓣齊萼折斷——必殺筱寧!
一切妥當之后,蘇轍只覺著從未有過的累。
回朝之后便該放手,這天下也該讓予年輕人了。
他忽而想到了那個遠在汴梁僅有數(shù)面之緣的孩子,波瀾不驚的眼神,沉靜溫潤的聲音,機蘊深藏,似乎一切事到得他手中都變得從容而淡定。蘇轍忽而自嘲一笑,還用得著“放手”么?
尉遲宴,江平笙……
他不知這些都是什么時候發(fā)生的,似乎是在不覺間便已如此,天下早已不復他們這輩人的天下。那些該老的早已老盡,該死的亦早就死絕……
嗟那滾滾塵囂中的紛爭!他已不愿去參去,更,無力參與其間。
蘇轍在回朝的前一天晚上切實地感到了一種被時代拋棄的挫敗感。
次日,梅花暗記便消失不見,蘇轍猜測以“梅悟”示警之人定然便在同文驛中,但直至回朝都無緣見著這位同僚。
但憑“梅悟”一事,蘇轍知道了這位潛入敵后的同僚的存在。他卻無法知到,對筱寧的必殺令亦是尉遲宴當日所定“參商”計劃開始的號令。
人生不相見,動如參與商……明日隔山岳,世事兩茫茫……
插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