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此章節(jié)]
[投訴]
文章收藏
殞靈
從很久之前,這里就有一座玉靈山。玉靈山上有靈玉,有珍寶,也有陰靈……
從古至今,前往尋寶的,數(shù)不勝數(shù),但至今為止只有一人活著回來……眾人問他,可有發(fā)現(xiàn)什么?答曰:金銀珠寶,不盡其數(shù)。
再問:如何可歸?
答曰:不為所動。
眾人默然,便見他緩步離開……眾人思慮過后自愧不如……
自此,江湖之中,尋寶傳說日漸沉寂。
十年之后,傳說再起,流言紛飛,眾人道:玉靈山上有珍寶,玉靈山下道虛言。當年出山那歸人,定是守寶未言真。
眾人猜測,山上有寶,而有人言謊,那人定是守了寶,但是想獨占,于是撒了謊。因為據(jù)查,活著出來的那人短短三年家財萬貫!錢財最能引出人心中之惡,各種流言飛起,尋寶人驟然增多。
前往玉靈山的人,漸漸地多了起來,一批又一批涌上,可接連十日,但凡進了山的便再沒出來……
人們都冷靜下來,猶豫不決…
第十一日,終于見一人從山中出來。
問之,答曰:山中有巨寶,用之不盡。
問所未歸者,答曰:流連忘返,樂不思蜀。
得到肯定,終于,大批人蜂涌而往……
卻不見歸人,眾人皆疑,有勇者前往,只見青山綠水,沿路兩旁風景怡人,至深處,遍地珍寶,四處皆是未歸人,心下一定,行至深處。
然,至深處,金消玉融,皆為虛妄
;所見未歸人,皆化煙云,轉瞬飄散。
洞中有聲云:送葬者,可有遺言?
勇者心下驚慌面色不顯道:此間為何?
谷中傳來:此間,黃泉。
勇者慌亂不安,欲伺機而動,不及回應,性命將殞,不甘問道:山中黃泉,憑何取命?
笑曰:但憑……自愿。
話語不及,終是無力回天。雙眸緊閉,命喪黃泉,倏爾,雙眸一睜,嘴角含笑,輕嗤一句:五百生魂……五百死魂……呵……奈何我得?欲靈山,欲食靈山,來者無歸,以玉為契,踏入靈谷,自甘獻祭。
踏出此山,瞥見光明那刻,輕道一句:此間……噬魂山。
鎮(zhèn)著萬古之邪神,以五百生魂為祭,換一魂生,以五百死魂為祭,換一魄生。為警世人,取名為,殞靈山。后因歲月漸長,殞字消磨,口耳相傳有所失真,傳為“玉靈山”。
三千年前鎮(zhèn)邪神,三千年后惑世人。
山中有寶,以命換之;
山中有契,踏之則允;
山中有魂,以魂換魂。
山中有冤?以寶換命!世人多貪欲,不擇手段,不計后果。神明揚善,邪神誘惡。得此苦果,必有來因。佛曰:一飲一琢,莫非前定,蘭因絮果,必有來因。
————結局①
三千年前,玉靈山本無名,卻是靈氣充沛之地,此地靈氣與他處不同,他處靈氣供人,此處聚靈。但凡進了此山的修仙者,多半賠上一、二分靈氣。不多,但依舊使人不敢踏足……眾人猜測,此山有靈,且定不喜人,而所失靈氣,當全數(shù)都予了山靈,許是當作過山報酬。但因著長久呆在此處,不僅無法吸納靈氣,反倒失了靈氣,所以使得此處雖靈氣充足,但人煙罕至。直至某日,有修士對此山起了心思,妄想利用此山之特性,生人肉白骨,聚天下靈氣以為已用。設下聚靈陣,以求聚靈以活亡妻之魂。然,事敗,法陣逆行,山之靈脈受損,修士命喪于此。至此,但凡修士,入此地者鮮有生還,世人于山前立一碑,命之“噬魂山”并將此事書于碑后。后天雷一道,石碑俱毀,改為“殞靈山”,又因歲月漸長,刻文漸淡,立一新碑名“玉靈山”。
而山中有一魂,乃當初修士“冥道”,冥道身死,但因此山聚靈,魂魄不散而困于此,后得一法,食五百人生魂,取而代之,方可重生,遠離此地。而被取代之人,成為下一位噬魂者。如此往復,似不可休……
其實就是,第一個人死后食五百人可生還,然后取代第五百零一人出來,換那人留下……如此循環(huán)往復~
————————結局②
插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