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此章節(jié)]
[投訴]
文章收藏
第 1 章
初讀川端康成的雪國時,最令我驚艷的便是它的文字,充滿了深沉的古典唯美韻味,如晚櫻一般絢爛,這時才真正理解何以他的作品被稱為“精純的珠玉之作”。
再讀雪國,我又產(chǎn)生了一種與以往不同的感受——一種在美的毀滅中產(chǎn)生的無限的哀怨與悲涼的感受。
雪國的一開頭三句話,很簡短,卻介紹了雪國的位置,奠定了全文悲涼蒼茫的基調(diào)。
“穿過縣界長長的隧道,便是雪國。夜空下一片白茫茫;疖囋谛盘査巴A讼聛。”從火車駛來雪國這一細節(jié),作者就在暗示主人公島村接近美,開始一場與美邂逅的歷險;疖囉蓜拥届o,引出雪國的所在,將讀者們的視線焦點一下子拉到了雪國,不得不說這是一個高超的手法。而火車本身作為一個交通工具,也暗示它到達雪國,卻永遠不可能在雪國停留。
私以為川端康成在這小說的一開頭便早已暗示了島村的人生就如同這火車一般,只能路過雪國,卻永遠不會在雪國長久停留,雪國于他而言,是一個夢一樣凄婉迷離的世界,同時也造成了一個遇而不得,有緣無分的悲傷故事。
接著川端康成一開頭便以“夜空下一片白茫!钡牧攘葞坠P勾勒出雪國的空曠寧靜,如夢一般。夢是美好的,而且還是易碎的,正如這片潔白的雪世界一般。島村在雪國所遇見的人,所經(jīng)歷的事不也像夢一樣嗎?
作為寄寓理想與情感的烏托邦,島村往返雪國總共達三次,一邊懷揣著無線限眷戀,一邊又充滿著無奈與哀傷。接下來“島村向窗外看到那邊的白雪早已被黑暗吞噬了”,他從此刻估計也覺察到冥冥之中的天意,知道雪國對自己來說不是一個長久的存在,隨時都會像這雪一樣被黑暗吞噬。
日本的文學(xué)中多有傷感情調(diào),這一點川端康成的雪國表現(xiàn)得尤其明顯。這也許跟島國的地理環(huán)境有關(guān),日本的自然環(huán)境資源貧乏,生存于其上的人民自然會比大陸上的人多一種憂患意識,總喜歡在最歡樂的時候感傷。
由于這樣一種民族特性,日本形成了一種物哀文化,最能表現(xiàn)這種物哀文化的應(yīng)該就是櫻花了。櫻花在日本很多,幾乎隨處可見,然其花期短,在開的最燦爛的時候便是花凋零的時候,正應(yīng)了陶淵明的一句詩:“豈無一日好,不久當(dāng)如何?”也許在日本的文化印記中,一直都有這種樂極而悲的感傷存在。
除了雪國這片易碎的世界外,生活在雪國里的人也如瓷器一樣精美而且易碎,最具有代表性的莫過于駒子。
駒子作為藝伎,是美的化身,是藝術(shù)的化身,更是川端康成理想的化身。電影藝伎回憶錄中有這樣一句臺詞:“千萬記住,藝伎不是妓女,也不是別人的妻子,我們賣藝,但不賣身。我們營造一個神秘的世界,一切美不勝收。藝伎是藝術(shù)家,藝伎就像是一件活生生的藝術(shù)品!
在雪國中,川端康成把駒子寫得很美,綺麗的和服,手彈著三弦優(yōu)美典雅的曲調(diào),這樣一件藝術(shù)品難道算不上美的化身,美的代表么?
既是美,那便不得長久。駒子對于自己所喜歡的人敢于大膽去追求,然而她所追求的也不過是鏡中花水中月。當(dāng)她抱著葉子的尸體才幡然悔悟,“駒子仿佛抱著自己的犧牲和罪孽一樣!笔郎献疃镜谋瘎∧^于美的毀滅,看到這里,我覺得川端康成的心可真狠啊,前面寫得有多美,后邊毀得就有多徹底,前面寫得多有價值,后面就毀得多么不留情面,并以此來激起人們心中無限的悲哀與凄涼。
也許毀了雪國,毀了生活在雪國里的人,作者還覺得不夠徹底,最后連這個前來雪國游玩的島村也一并毀滅。他在書里這樣寫道“島村站穩(wěn)了腳跟,抬頭望去,銀河好像嘩啦一聲向他的心坎上傾瀉下來!
這最后的結(jié)局無疑是給讀者的最后一次打擊——美的破碎,世外桃源的消失。天上的銀河并不會傾瀉,真正傾瀉和倒塌的是島村心中的雪國,是那一個如銀河般耀眼而美好的世界消失在他眼前。正所謂哀莫大于心死,美好破碎后只剩下一地的心碎。
到了結(jié)局,川端康成仍是不肯罷休,再給了我們一次心靈的痛擊,讓我們在惋惜中余味悠長,結(jié)束了這段與美的邂逅。
雪國寫得極其美麗精致,從文字到人物,乃至意境,都給人以典雅唯美的享受,然而與文字背后的凄涼結(jié)合在一起,就成了一種血色的美,一如末世前的哀歡,櫻花凋落前的盛況。這種美感也許除日本人外,也就只有中國人最能理解的了。因此我們不得不感嘆,日本是一個離我們最遠的國家,亦是一個離我們最近的國家。
插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