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此章節(jié)]
[投訴]
文章收藏
人生不分彼此
人生不分彼此
“寧為生而曳尾于涂中乎?寧為貴而留骨于廟中乎?”莊子的話語已在我們耳邊響了二千多年,的確,人生是充滿選擇的。
人生的河流有彼此的兩岸之分,而人生的選擇則更因為每個人不同的人生觀而有所不同。你可以選擇在此處發(fā)展,也可以選擇在彼處生活……但關(guān)鍵的是你需要找到一條適合自己的路。所以說,人生并不分彼處,每個人的生活都可以因為個人的成長或衰老而改變。既然如此,我們又何必討論彼此兩岸的優(yōu)劣?我們只需要在彼此之間找到適合自己的生活。
<一>
我們在選擇生活的時候,一定要先看看自己腳下的路,而不要在羨慕彼此處生活的時候虛度了自己的光陰,更不要在老去的那一天才醒覺:原來此岸的生活才是真正適合自己的。
在西方流傳著這樣一個故事:一個人種著一個花園,但他總是羨慕著對面人家的花園。他覺得,只有在對面才能種出更美麗的花朵。于是當他搬到對面時,他又不滿意那里的境況,于是他有搬到下一個對面……直到白發(fā)蒼蒼的時候,他終于驚訝地發(fā)現(xiàn)了一個他一生也未曾見過的美麗花園,但他接著就發(fā)現(xiàn),這里就是他當年的“此處”。
東西并不總是別人的好的。在羨慕別人的時候莫忘了自己的耕耘。或許,此處才是真正屬于他的生活。
< 二 >
范蠡幫勾踐滅亡吳國后,很識趣地退隱于草野之間,改稱朱代。后因燒陶、經(jīng)商而成為富可敵國的商人,世稱陶朱公。范蠡從政而能治天下,經(jīng)商則可富居全國。他由此岸走到了彼岸,選擇了兩個不同的世界,但他也找到了屬于他自己的生活。
人生彼此兩岸,是難以分清彼此優(yōu)劣的,只要你認為你選擇了屬于自己的生活。
猶太人身為世界上最善經(jīng)商的一族,他們的核心就是一個字:變。他們一生可能遷到很多不同的地方,從事各個領(lǐng)域的職業(yè),爾后才在有發(fā)展機遇的行業(yè)沖到世界的前面。
如果你在此處生活得不好,也不妨到彼處去領(lǐng)略一下他鄉(xiāng)的風光,也許在彼處,你能找到心靈的慰藉。
比爾?蓋茨因嗅到科技帶來的機遇,在大學二年級就選擇了退學從商,爾后名揚天下。而我們所熟知的魯迅先生,因看到國民思想的落后,認為心靈的麻木遠慘于身體的殘缺,爾后他棄醫(yī)從文……他們都成功了,他們選對了人生。
在當代中國,多少學子投筆從戎守衛(wèi)邊疆;多少名牌大學生遠離家鄉(xiāng)走進西部,支持國家最困難的地方!他們也是成功的,人生的榮辱成敗并不因職業(yè)而分,而是據(jù)于本身的意義和是否適合自己而定的。
<三>
在當今日新月異的時代,我們的生存方式也應(yīng)不斷變化。就科技發(fā)展而言,我們不可能只固守于“此岸”,我們更應(yīng)到“彼岸”的天空去覓尋更新的成就;科技是應(yīng)不斷創(chuàng)新的,正如人生一樣,不分彼此兩岸。而就我們的生活而言,我們是否也要嘗試不同的職位?學一學“彼處”的知識,然后在彼處生活?當今的社會,競爭異常的激烈,我們的職位不可能一如永遠,我們也需要考慮彼此兩岸的生活。
<四>
人生是充滿矛盾的,每個人的際遇也有所不同,或許你在此岸生活得很好,而他人則未必;或許十年前的生活方式是和此岸一樣的,而十年后有未必。我們選擇人生的彼此方式,只為了找一條真正屬于自己的路。
從個人到社會,都存在著對彼此兩岸的選擇,或去或留,只在于你自己的一念之間。但無論如何選擇,你只要記住,你選擇彼此兩岸只是為了找到真正屬于自己的生活。
人生是不分彼此的,你可以像海子一樣,一生都留在“此岸”的詩歌世界;你也可以像韓寒一樣,不斷變更生活,為夢想而在人生的彼此來去。
但無論你的選擇如何,你的選擇是為了生活,你的選擇是為了適合自己。
人生的選擇,只在于你自己,它并不分彼此兩岸。
插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