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此章節(jié)]
[投訴]
文章收藏
Chapter 1
有很多朋友看完新海城先生的《秒速5厘米》后,普遍有一個疑問-----不知道他的作品講的是什么,畫面感完全凌亂,其實不然,下面我將整個片子給予一個概括。
1990年4月,貴樹與明里紛紛轉(zhuǎn)學到4年3班,1993年春天,兩人約好一起去看櫻花。(那時候鐵路的兩端,就已經(jīng)成為他們相遇和分離的十字路口。)
1993年3月,貴樹并不知道這次的畢業(yè)典禮實際上是她最后一次見到貴樹,因為93年末,明里將轉(zhuǎn)學到櫪木。
93年夏天,出于長久的思念或者沖動,貴樹收到了來自兩人分離將近一年后的信箋。從此,他們開始了長達一年多的‘以信寄情’的方式互通心意。
一天,明里忽然說想和貴樹見一面,于是,貴樹推掉了社團里的活動,獨自坐上了櫪木的地鐵。但是,剛一出門,竟然下起了罕見的大雪,地鐵延時達到。
那時候,貴樹并非害怕能否見到明里一面,卻是希望她已經(jīng)安全回家了。但是,終于到達候車室,發(fā)現(xiàn)明里居然睡在了那里,呼吸綿長。
兩人吃了明里做的飯團,并在櫻花樹下一吻定情。
在弄舍聊了一夜后,第二天,貴樹返回。但他卻沒有告訴自己連寫了兩個星期的信箋在地鐵出口處時丟失了,而明里也沒將手中的信給貴樹。
1994年春天,貴樹轉(zhuǎn)學到鹿兒島,與一直暗戀他的澄田同班,直到高中。
1997年,貴樹與明里一直堅持著彼此的‘筆戀’,只是不知從何時起,兩人的信箋越來越少,也許是張大了,也許顧慮得多了,貴樹習慣將短信發(fā)到空地址,而明里也因傷心停止了寄信。
一年后,兩人之間竟是空空如也、再無傳信。果然,擋在他們面前的是龐然的人生,阻隔在他們中間的是現(xiàn)實的殘酷與時空的限制,無能為力。
1999年10月,澄田帆過大海,踏上了浪尖,那一刻豁然起來的自己準備向貴樹表白。那一夜,兩人一起回家,并目睹了火箭的發(fā)射,而澄田也沒預(yù)想的和貴樹表白。因為貴樹的目光從未曾在她身上停留,他的心中一直貯存著太遙遠的時空和不知的方向,她決定只把這種感情藏在心里。
火箭給予兩人的啟示是不一樣的,在貴樹的意識里-----在這樣一個失去目標的旅程中,他能夠繼續(xù)跋涉多久?一心在黑暗中潛行,卻不知道最終目的究竟在哪里,而他與明里的路程、也不知道會終結(jié)在何地。
2000年3月,貴樹高中畢業(yè),坐飛機離開。夏天里,明里卻來到種子島,看看他們曾經(jīng)生活在一起的地方。那是在夢里反復(fù)了無數(shù)次的夢境,強烈的另人顫抖。
2002年,貴樹與同班同學水野交往并同居。2004年,大學畢業(yè)。
2007年12月,明里離開壢木,準備結(jié)婚。那一晚做了很長很長關(guān)于貴樹的夢,那一夜里彌漫的大雪。這讓明里想到了國小時沒有寄出的信。
2008年2月2日15點15分,貴樹接到貴樹接到水野的短信,“現(xiàn)在依然喜歡著你”
可貴樹卻回:“我們就算互發(fā)千次短信,心中的距離恐怕也只能縮短一厘米而已”其實這話何嘗又不是對明里說的呢?即使再如何通信,也無法彌補時間、空間所造成的心之距離啊。
貴樹離開了工作單位,走在路上的時候,與明里擦肩而過,又在鐵路的兩端(文學作品里的前尾呼應(yīng),運用的非常恰當),當時貴樹有這樣一個心里獨白:“我知道,如果我回頭的話,她一定也會回頭的”然而,就在兩人回頭的時候,火車隔斷了視線,之后,明里的身影也消失在視野里。
為什么新海城要將動畫的名字取為---秒速5厘米。實質(zhì)上,日本科學家給予分析,日本櫻花以每秒5厘米的速度下落,然而櫻花可以毫無顧及的飄落,而影片里的兩人的距離,卻只能以每秒5厘米的速度遠離,直到再不相見。
有很多人說-----新海城是第二代宮崎老先生,其實,兩人的思想理念是截然不同的。例如老先生的作品,早期的很純真,后期的就有了商業(yè)氣息。然而不變的是,老先生是以兒童的純潔思想、以幻想的手法,以人世無法到達的高度去闡述一個故事:例如〈千與千尋〉展現(xiàn)了人生積極向上的樂觀態(tài)度,〈再見,螢火蟲〉則以日本大戰(zhàn)時期,無奈和麻木的國人對最純潔情感的抹殺。
人們在看的時候會耽溺于矛盾劇烈的故事情節(jié)中,反而會失去對現(xiàn)實的思考。
然而,新海城的作品顯然不盡如此,他的筆調(diào)十分溫和,基本上沒有起伏的情節(jié),卻能讓觀賞者在一看之下發(fā)省深思。
〈秒速5厘米〉與其他F系列短片動畫不同,影片的時代背景是從1990年至今的日本,通過少年的人生成長展示東京及其他地區(qū)的變遷,影片僅僅捕捉到現(xiàn)實的一個側(cè)面,就像一個暖色深重的筆調(diào),在人們生活在這個波瀾不驚的社會中時,偶爾的蓄銳點睛,讓人類自己去發(fā)現(xiàn),去思索。
不象宮崎老先生那種充滿迷幻、沖突、戲劇性的動畫,他就好比一個敘述者,一汪再清不過的泉水,所謂山水拖曳三千里,只余留下再淺不過的痕跡。
記得,一個作家說過-----感情強烈的故事內(nèi)容,貼切的人物塑造必然是整個作品的精華處,然而沒有人可以一而再再而三的這樣描述,別說讀者會認為矯情,就連作者自己、都沒辦法承受太細膩太沉重的情感。所以,這么直接的描寫是幼稚的表現(xiàn)。
真正厲害的人,是能夠‘以輕筆寫重情’,就像新海城的許多作品,都深刻體現(xiàn)了這一點,好象兩把刃口對著刃口的劍,只是默不作聲的冷冷對峙著,然而那種疼痛往往是隱秘而發(fā)不聲音的。
鏡頭變換的絕妙之處集中在表現(xiàn)人物內(nèi)心獨白尤其是悲傷彷徨時,配合環(huán)境音效,所呈現(xiàn)的表現(xiàn)力很是到位。當然這種表現(xiàn)手法在新海誠制作短片時期就有不少運用瞬間的鏡頭切換,獨特的視角。
他還利用戲劇上的‘讀信’以及主角獨白的方式,淡淡吟念著整個故事,輕得宛若情人的低聲耳語。
〈秒速5厘米〉的色彩搭配-------可以說是新海城普遍F系列短片里較突出的,其實,所謂的顏色并非只給觀賞者一個視覺沖擊,他想要表達的是-------‘情景相悖逆’的襯托。表達的是在那樣明媚的世界中,總有失去和得不到,人總是在提前安排的宿命里孤獨的潛行。
再說最后一點,老先生和新海城動畫里最大的不同:
老先生的作品是有整體感的,他想要表達的就很直接去訴說,而其中意義是相當深刻,所謂好的作品一定要讓普通百姓看得懂才行。而新海城沒有老先生對影片的控制力,故事內(nèi)容也不如成熟,但是在利用蒙太奇和許多鏡頭設(shè)計、電影技巧上,他卻技高一籌。
許多學過編導(dǎo)的同學應(yīng)該清楚,新海城一直在連續(xù)使用蒙太奇手法,例如平行式,閃回式等等,以及學習中國著名導(dǎo)演陸川在〈可可西里〉中的聲音缺席手法。
所以如果不多看幾遍,這種高超的技巧把握會讓許多觀賞者對影片表示不理解,不知道他要訴說怎樣一件事。今日寫這一篇評論,實質(zhì)上是對新海城以及〈秒速5厘米〉的熱愛,純粹是個人觀點,若你的想法和我不同,請彼此尊重便可。
插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