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此章節(jié)]
[投訴]
文章收藏
我看 林黛玉
在小說《紅樓夢》中,由投井的使女,有吞金的侍妾,有飲劍的烈女,有出家的小姐。她們在這出悲劇里,是悲哀的寄托,苦海的回聲。而嘆盡哀音,歷盡苦海,流盡傷心之淚的,卻是孤身寄居在賈府的林姑娘。
許多人不喜歡林黛玉這個形象,認為她小心眼,成日哭哭啼啼的。我則認為曹雪芹先生寫她如此性格是別具匠心的。
當黛玉之父林如海死后,他再歸賈府,已是孤帆漂海,永遠失去了歸宿,成了寄人籬下“多嫌”的人物。初會寶玉,引起他摔玉的癡病。她就淌眼抹淚地暗自傷心,引咎自責。從此,在她幼小的心靈上,便蒙上一層悲凄的陰影。此后,諸類事情屢見不鮮,慘淡的陰影也越來越濃了。
林黛玉孤凄的命運,除了家庭的衰亡,社會的污濁這些原因,她個人孤高自許的性情和獨到的人生見解也是決定這點的重要因素。
在同輩女子中,她雖敬愛過薛寶釵,感激她的“多情如此”,但始終認為她是“有心藏奸”的滑頭。而那“金玉良緣”之說,在她心里成了腫瘤,越長越大,最終斷送了她的性命。王熙鳳算是賈府的風云人物,但在黛玉看來,不過是“放誕無禮”的俗物。
史湘云、惜春、探春、迎春諸位姊妹同她也無交情可言。在長輩中,舅舅賈政冷漠無情,是個偽君子;舅母王夫人面善心惡;唯一可給與她一點憐愛的賈母,終于認為白疼了她,便“惡毒冷淡”起來。
黛玉對此早有所悟,臨終時才對紫鵑說:“妹妹,我在這里并沒親人,我的身子是干凈的。你好歹叫她們送我回去!辟Z府少說也有幾百人,但在她心里,竟沒有一個相親相知的。真成了“世外仙株寂寞林”,荒涼冷落到了極點!
遇到寶玉后,原以為有了知己,感情有了寄托,不料從中插了個薛寶釵,溫柔嫻淑,如花似玉,偏又有配玉的金鎖。她來怡紅院來看寶玉,吃了晴雯的閉門羹,復聽得寶玉、寶釵笑語,頓覺依棲之苦,越想越傷感,直哭得“花魂點點無情緒,鳥夢癡癡何處驚!背隽迅嗡楦陌б簦骸耙荒耆倭,風刀霜劍嚴相逼……一朝春盡紅顏老,花落人亡兩不知!
黛玉對寶玉的愛,是純潔而深沉的——一不圖他的萬貫家業(yè),二不圖他的門第仕途。然而卻來了個薛寶釵,盡管她和寶釵一度和好,但仍不放心她“藏奸”的心,曾用話來刺她道:“就是哭出兩行淚來,也醫(yī)不好棒瘡。”這不是她心窄,而是無數(shù)事實壓迫成的。
襲人的告密,王夫人的生疑,賈母的冷落,代表了整個封建社會的道德觀念,一齊向處在荒漠中純潔的愛情壓來,這個“神圣”的家族的婚姻,一向都是由金錢、門第支配的,他們怎肯容納一個一無所有的孤女?
貧病交加的黛玉的癡情,拋在浩茫的冰海里,是不會激起回聲的!紫鵑情辭試玉,寶玉再度昏厥,不但沒有振興賈府的中樞神經(jīng),反而更加強了他們迫害的決心。他們暗設計謀,將金配玉,斷絕了黛玉對世界的最后一線希望。
在金玉良緣的嗩吶聲中,黛玉“反不傷心,為求速死!彼倭嗽姼,斷了癡情;淚哭干了,債還完了,真正到:“人去梁空巢已傾”的時候了。初得寶玉成親的消息,先是軟得如棉花般,隨后是眼睛直直的,恍然如夢。
她問寶玉為什么病了,聽到寶玉為她而病的回答傻笑了一陣,不悲,不怨,不恨,不忿,其實她的心已經(jīng)死了。
黛玉生時已感人情冷淡,世態(tài)炎涼,死時更加凄涼:雖是一位千金小姐,死時身旁卻一個親人也沒有。等李紈趕來,黛玉早已涼了,目光也散了,猛著直叫道:“寶玉!寶玉!你好……”便“香魂一縷隨風散,愁緒三更入夢遙!庇罋w離恨天去了。
黛玉的一生,是短暫的一生,也是干干凈凈的一生。他從不趨炎附勢,除了深愛著寶玉之外,沒有任何非分的愿望。林黛玉正是以生命殉了愛情,賈寶玉也最終做了和尚。
寶釵和黛玉都是封建禮教的犧牲品。一個順從,一個叛逆,但她們的命運是相同的:埋葬了青春,被奪去了幸福。
記得看到這一段時,我的淚奔涌而出:黛玉死后,寶玉再次步入瀟湘館,哭道:“好妹妹,是我害了你了。可并不是我負心,只是父母之命難抗!
與林黛玉的愛情比起來,現(xiàn)代的一些愛情顯得那么蒼白。我從林黛玉身上看到的不只是她的美麗與財死,更多的是她的勇氣和叛逆精神。
再次翻起發(fā)黃的書頁,讀著“嫁與東風春不管,任爾去,人淹留!钡木渥,淚,又不禁簌簌滑落。
插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