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此章節(jié)]
[投訴]
文章收藏
第 1 章
剛剛看完了色•戒,出門的剎那腦子里只映出兩個字——畫皮。
看過很多改編的影視劇,也常常會說某某東西被改得面目全非,但是這一次,李安似乎是達(dá)到了改編的極致了,故事還是那個故事,情節(jié)也是一樣的情節(jié),可是那兩個人,被換了魂。
張愛玲筆下冷靜老成,在這變態(tài)浮世熟練求生,用財勢為自己謀求人生享樂的易先生,變成了李安鏡頭前壓抑冷峻悲觀狂熱的易先生。
張愛玲筆下單純虛榮而又茫然王佳芝,變成了李安鏡頭下空虛抑郁極端渴望愛情與溫暖的王佳芝。
在張氏的色戒里,王佳芝做這件事的理由很簡單,她愛演戲,貪戀鏡頭前的繁華,扮演麥太太給她一種粉墨登場的虛華,而旁人入戲,則讓她有種觀眾在喝彩的快感。
于是在第一次成功的勾引了易先生時,在她心里并不是革命者看到勝利的喜悅,那種興奮更接近于一個虛榮少女又一次證明了自己的魅力或者一個演員完美的詮釋了自己的角色。
所以她才會說這是“一次空前成功的演出,下了臺還沒下裝,自己都覺得顧盼間光艷照人。她舍不得他們走,恨不得再到那里去”她甚至覺得去“找那種通宵營業(yè)的小館子去吃及第粥也好,在毛毛雨里老遠(yuǎn)一路走回來,瘋到天亮。”
這是一件她本來就愿意去做的事,再加上一個正義的理由,一點點年青人的熱血,于是她便做了。
她沒有充分的估計到這件事的危險性,也沒有好好的評估這件事的代價與利益,因為她根本還沒有成熟。
當(dāng)我們還年青,我們總是會鄙視死亡的陰影,芳華妙齡的少女,她們更享受這眼下的榮光,至于未來,她們甚至不會思考三十歲的自己,更不要說死亡。如果說在現(xiàn)在這樣的和平年月里,一個沖動的少女可以離家出走,混在街頭,只為了自以為的囂張與自由人生,那么王佳芝的冒險行為又有什么好令人意外,她至少還有個正義的幌子。
所以,當(dāng)?shù)谝淮涡袆邮×,她用得詞是懊悔,她不是懊悔一項正義的事業(yè)失敗了,她懊悔自己付出了太大的代價卻沒有成事,做了別人眼的傻瓜,甚至于,她同時懷疑了她所有的同伴的正義心與革命感,她覺得“這次大家起哄捧她出馬的時候,就已經(jīng)有人別具用心了。”
其實到這里,所有人都應(yīng)該明白,王佳芝不是一個戰(zhàn)士,她沒有堅定的信仰,她只是一個最普通最普通的美麗少女,她自然有愛國心,但是國仇家恨不在她的生命里占最重要位置,她只是一個普通的從未經(jīng)歷過血與火的考慮的少女。
這個注腳為她最后那一瞬間的沖動,打下了伏筆。
她放了他,不是因為她愛上他,而因為,她覺得,他愛著她。
這是有分別的,這完全不一樣。
老易那溫柔憐惜的臉,讓王佳芝以為那是愛,于是她驚訝了,心軟了,無論是否承認(rèn),一個女人對著一個愛著自己的男人,都是會特別心軟一點的。那是種虛榮混合著驕傲的心軟,無論如何你愛我,那一瞬間她忽然覺得,我不能害死他。
王佳芝不是一個專業(yè)的間諜,不是一個合格的戰(zhàn)士,那一瞬間她忽略了自己的使命,順從了女性的直覺,那一瞬間她忘記易是一個漢奸,而只把他當(dāng)成了一個愛著自己的男人。
所以她放他走。
然而她放走了人,可她似乎并不明白她要為此付出多少代價,她還在天真的想“幸虧這次在上海跟他們這伙人見面次數(shù)少,沒跟他們提起有個親戚住在愚園路?梢匀プ滋欤纯达L(fēng)色再說。”她似乎潛意識里只當(dāng)這是一場戲,最多不過是她戲假情真演砸了場子,她到這時候想到要躲的,不是易,而是自己的同伴,她好像并不明白這是場死亡游戲。
如果時間倒流,在她心軟的那一刻有人提醒她,放走易的后果是她與自己所有的同伴都要死,她是否還會做這樣的決定?不,我想當(dāng)然不會,一個愛她的男人只是不該死,還不足以陪上自己的命。但可惜,她已經(jīng)沒有機會后悔了,她很倒霉的遇上了一個極端的例子。
愚蠢的女人,總是要為自己的愚蠢付出代價,有時候是青春正好的幾年時光,有時候是黯淡的前途,有時候是一條命。
世界往往很荒謬,其實你沒有那么愛一個人,只是彼時年少無知,曾經(jīng)你為他放棄的東西,自己也不知道竟會那么重要。
至于易先生,他愛王佳芝嗎?
固然,到了最后王佳芝在他心里的地位是不同的,他覺得“得一知己,死而無憾。他覺得她的影子會永遠(yuǎn)依傍他,安慰他。雖然她恨他,她最后對他的感情強烈到是什么感情都不相干了,只是有感情!
然而這個地位并不是因為他真愛王佳芝,而是,他以為王佳芝“還是真愛他的,是他生平第一個紅粉知己”他得意并滿足于自己在“中年以后還有這番遇合。”
那么,他能有多愛她?
他堅信王佳芝愛他是真的,他也不是沒有機會留下她,但他還是殺了她,那理由甚至不是因為害怕自己被殺,而是“周佛海自己也搞特工,視內(nèi)政部為駢枝機關(guān),正對他十分注目”不能讓他“發(fā)現(xiàn)易公館的上賓竟是刺客的眼線”這樣不成話,“情報工作的首腦,這么糊涂還行?”
易不是王佳芝,他不會有不知后果的沖動,他將面前的一切都凝成砝碼在天平上稱過。到最后,一個被他認(rèn)定會犧牲生命去救他的女子,比不上周佛海對他的責(zé)難。
他能有多愛她?
張氏的色戒是一個無知虛榮少女與一個精明老成中年男子之間的較量,都以為自己贏了,其實不盡然,也都以為對方是真愛,其實也不盡然。
他們之間,是整個價值觀的差異。
然而同樣的故事,到了李安的手里,換了新的靈魂。
王佳芝和易先生,站到了平等的地位上,在一個黑暗末日的環(huán)境里,瘋狂的渴望著一絲的愛與溫暖,到最后,糾纏在情欲、殺戮與陰謀中,居然也生出一點真感情。
戰(zhàn)爭與暴行是一個漩渦,所有人都在這里面掙扎并受傷,當(dāng)然也包括它的制造者——易。
而王佳芝是一個浮萍一樣的人物,在走進易先生的世界之前,她的生活空虛而又困頓,沒有寄托,痛苦而無奈,這是一個沉重的基調(diào),是她隨后能夠發(fā)生一系列變化的基礎(chǔ)。扮演麥太,是讓她的苦悶生活發(fā)光的機會,于是她投入行動,不可自拔,直到付出生命的代價,她卻并不后悔。這是一個悲哀軟弱的角色,到最后,因為一點點溫情和依賴愛上易,又因為她的愛與軟弱葬送了自己。
現(xiàn)在讓我們剝開那些抗日的背景,把具體的危機都抽象化,把故事還原到本質(zhì)上一個男人與女人的搶奪。
我相信張愛玲是一個深刻的人,自然李安也是深刻的,然而,他們兩人深刻的方向,并不相同。
張愛鈴喜歡往下走,抓住一兩個靈魂,嚴(yán)刑拷打,揪出人們內(nèi)心深處的一點點微小的弱點與缺陷。而李安則喜歡往上飛,高屋建翎的探討人性的大愛與激情。
這兩個人,完完全全的,不是同一個路數(shù)。
我忽然發(fā)現(xiàn)這是一件有趣的事,對比這兩人在對待同一個故事的不同解釋,與不同的處理,更可以明白的看出兩位觀念上的差異。
張愛玲是一個看透世俗而本質(zhì)到刻薄的小女人,而李安是一個被道德文章規(guī)范過的擁有中西方傳統(tǒng)觀念的大男人。
張愛玲眼中的人性是由種種卑微而鄙俗的情感所拼湊起來的,終其一生,她幾乎從沒有歌頌過任何偉大的情感,自然她也沒有歌頌過愛情,在她看來愛情只是一種混合的虛榮與自憐的女人的迷惑。
她從沒有寫過高尚的人格,從沒有自我犧牲舍己為人的品行,她的人物,世俗到幾乎殘酷,行事的動機都被歸結(jié)為人們心底里,那一點甚至不能稱之為惡的一點私心與軟弱,即使有時她人物也會為了別人好,但那也不過是因為對你好會讓我快樂。張愛玲,她一向清醒得尖利。
她寫色戒,與王佳芝的生命一起放到天平的另一端去稱的是,是一個男人用一只鉆戒所表達(dá)出來的一點溫柔憐惜,還有一個女人瞬間的心軟與自得,而成就這場交易的是男人冷靜的狠心與女人對后果的無知。
而對于李安來說,他選擇了這個故事,但以他的道德觀念他恐怕是無論如何都不能接受像這樣一場以生命為注腳的故事里,居然會沒有愛。可以是悲劇,可是有邪惡,但是無論如何不能沒有一點點偉大的東西來鎮(zhèn)艙底,他以一個成熟男人的觀點相信,這一切怎么也要值得。他可以接受他的人物不是好人,可以做壞事,他不高尚,但是無論如何不能鄙俗,不能沒有高貴的風(fēng)骨。于是他用了極大的篇幅,想盡辦法,尋找理由設(shè)計環(huán)境,好讓那兩個人順理成章的有一點愛。
李安有很重的文人情結(jié)。
毫無疑問,李安信仰愛情,愛情是本身是偉大的。在他看來,愛情,有時候很像金錢,本是好東西,但誘人犯罪。以愛為名行的錯,與愛無關(guān),是當(dāng)事人的罪。
但是張愛玲,她從不信任愛情,在她筆下愛情從不是偉大的橫掃一切的力量,而是脆弱微薄的需要種種機緣巧合去成全的瞬間的奇跡。
范柳原是愛流蘇的,但是他的愛,不過如此,愛情不偉大,這只是一種軟弱無力的情感,香港傾了整個城去成全了他們的愛情,即使是這樣的愛也不過只有一瞬間的了解與通透,不過幾天,流蘇已經(jīng)在想象范柳原包情婦,她養(yǎng)戲子的婚后生活。《傾城之戀》幾乎是張寫過最美滿的愛情,甚至還有一個婚姻為注腳,但是他們的愛情也不過如此,軟弱無力,被世俗的卑鄙與粗糙輕易的淹沒。
張愛玲的深刻像一把刀,將所有表面的都劃碎,她不信賴情感,無論是愛情親情友情,她認(rèn)為這一切終將屈服在世俗的物質(zhì)社會里。
而李安,從《喜宴》到《臥虎藏龍》、《斷臂山》《色戒》,他一直都在探討精神層面的問題,從親情到愛情到友情,民族大義,人性的責(zé)任與激情,愛與恨,理智與情感,在他的鏡頭里,這一切的情感都是充滿力量感的,它們終將會沖破物質(zhì)世界的阻礙。
女人相信直覺,她用最本質(zhì)的眼睛去看,用最刻薄的筆去寫。
男人需要規(guī)則,他運用自己心中的理念,定義鏡頭里的世界。
同樣是對性的渴望與沖動,弗洛伊德寫出了《性學(xué)三論》,而海倫直接跟著她的美少年走掉。
呵呵,多么有趣的分別。
人物只是創(chuàng)作者手中的工具,人物的選擇人物的下場,代表了作者的理念。
所以不要再混淆電影《色戒》和小說《色戒》,它們有同一張皮,而表達(dá)得,卻是不同的魂。
而據(jù)說真實的故事是,暗殺敗露后,女暗殺者咬死不承認(rèn)有陰謀,說僅僅是情殺,最后,被槍決了事,并無牽連同伙。呵呵看來這又是這張畫皮下的另一個靈魂了。
鄭女士是一個真正的戰(zhàn)士,立場堅定有信仰,我想她代表了另一種人格的高度,她無疑是高尚的,我欽佩她。
插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