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此章節(jié)]
[投訴]
文章收藏
第 1 章
十年冬,上行幸甘泉。將軍薄昭殺漢使者。帝不忍加誅,使公卿從之飲酒。欲令自引分,昭不肯;使群臣喪服往哭之,乃自殺。
——《資治通鑒·漢紀(jì)》
看到這段文字時,我已經(jīng)恍惚記不得自己是誰又經(jīng)歷過些什么,只是記憶深處還殘存著一個肆意的笑容。
不過這也怪不得我,任誰在這世上居無定所的飄了近千年,腦子都會有點糊涂的。
不過好在我無意中看到這段文字,明白了過往,這才能了無遺憾的消散在這天地間。
劉恒,我的名字。
或許人們更習(xí)慣于稱呼我死后的謚號——孝文帝。
記起了生前事,明白了自己還未去轉(zhuǎn)世輪回的原因,我便停止了無目的的飄蕩,靜靜地等待著自己的消亡。
在消散前,我回顧了下自己的平生,倒也不覺得有什么遺憾,只是有些可惜在這多年里竟沒再見到過像薄昭那般令我心動的肆意張狂。
薄昭——我的執(zhí)念。
說實話,在我生前,我并不覺得薄昭在我的生命中是不可取代的存在。但死后因為他的緣故不能輪回,我卻也明白根源,也并不感到后悔。
我的母親薄姬在我的前半生覺得我是她的驕傲,是她的一切,但在我的后半生中卻不再向我流露出半絲溫情,這全是因為一個人——軹侯薄昭。
薄昭是我母親同父同母的親弟弟,年齡又和我差不多,從我記事起,薄昭這小子就呆在我身邊,與我同寢同食,有我的必然就有他的,可以說我的母親拿他是當(dāng)兒子養(yǎng)著的。
更別說在我小的時候因為身份地位還有呂后的緣故,我的母親薄姬與我并不親近,反倒時時刻刻關(guān)注著薄昭那小子。
在年幼的我眼中肆意的薄昭奪去了母親大部分的目光。
盡管后來我明白了母親的所作所為暗含之意,我也不太喜歡薄昭。我想這也是我后來下定決心殺死他的一部分原因吧!
薄昭肆意、張揚,臉上總是若有若無地帶著嘲諷的笑意,但仔細(xì)看去,他的眼里又充滿了無畏與天真。
我的母親十分愛護(hù)他,她總覺得薄昭是她的小兒子,她對兒女的任何希望都能從他身上找到,我想這大概便是一種移情罷。
薄昭活得肆意張揚,而我一生都被困在壓抑內(nèi)斂中;薄昭無謂而大膽,我卻總是因為各種原因不敢表現(xiàn)出自己真正的欲望;薄昭對這個世界總是抱著一絲善意,而我卻因為幼時的經(jīng)歷對這個世界總是不吝用最大的惡意去揣測。
呂后死后,周勃、陳平欲立我為帝,整個代王府的人都覺得這不是真的是一個陷阱,但當(dāng)我問起有誰能替我去長安打探事情的虛實時,唯有他薄昭毫不猶豫地站了出來。
至那時起,我便對他另眼相待了,畢竟有一個毫不在意利益得失為你付出的人感覺實在太過于美妙,美妙到讓人上了癮。
我想這就是我為什么會舍不得他的原因了,不舍到寧愿殺了他,也不想讓我死后他的臉上還有這樣表情被其他人看到。
是的,我殺他,既不是因為他殺了我派去的使者挑釁了我身為皇者的尊嚴(yán),也不是像那些陰謀家所想的那般怕自己死后身為外戚的薄氏一族重蹈呂氏的覆轍,專權(quán)跋扈,擾亂朝綱。而是因為我不想讓那樣的笑容在我死后繼續(xù)存在。
誰讓我那時真的以為自己要死了呢?
皇者總是任性的。
既然我已經(jīng)快要死去了,那為什么我不能再死前將自己最喜歡的東西一起帶到陰間呢?
所以我派人去勸薄昭自盡,在他不肯后,又派公卿大臣日日到他府上吊唁,逼得他不得不橫劍自刎。
只是我萬萬沒想到,在薄昭死后我的病竟然好了,這實在是出乎我的意料之外。
幼時相伴,一生相攜,然后再一同死去。
這是我為自己與他規(guī)劃好的生平,沒想到竟是我自己食言了。
不過既然活過來了,我也不打算去死上一死,也并未后悔自己在病中的所作所為。
薄昭死了,不過是提前些罷了,只可惜在我死前是再也見不到他了。
我這一生最缺少的東西都在他薄昭的身上,無論如何,他都應(yīng)是我的所有物。
游蕩千年并未遇到一個類似于薄昭的存在的感覺真好!
據(jù)我所知,魂魄少有歷時千年而不消散的,而薄昭這種自盡之人因身負(fù)怨氣,并不能直接輪回,只能如我般在這天地間飄蕩。
游蕩千年沒有再看到他薄昭,唯有一種可能,那便是薄昭的魂魄已然消散在這天地間。
這真是太好了!
唯有我一人記得你,唯有我一人心念于你,唯有我一人掌控了你。
而真正的你更是隨著我的消散,徹底泯滅于這人世間,再無一人記得你的肆意張揚,只余史書上那空洞的幾行字概況了你的生平——薄昭,薄太后之弟,任車騎將軍,封軹侯。文帝十年冬,上行幸甘泉。將軍薄昭殺漢使者。帝不忍加誅,使公卿從之飲酒。欲令自引分,昭不肯;使群臣喪服往哭之,乃自殺。
無論何時何地,你總歸是與我的名字一同被人提及。
插入書簽
薄昭(生年不詳,公元前170年卒),西漢文帝之母薄太后唯一的親弟弟,即文帝的娘舅,出任車騎將軍,封軹侯。
原諒腦洞太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