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此章節(jié)]
[投訴]
文章收藏
第 1 章
好久沒有寫文評了,一是因為近來看得文少了,二來也是沒有看到讓我一看就有一些傾訴欲望的文。
直到昨天碼完字,躺在床上,想到以前曾匆匆掃過幾眼的《何曾吹落北風中》。我雖然是個歷史盲,但也還是很喜歡看一些歷史小說的。
不同的人讀史,也會有不同的側重點。我看一些歷史小說,就會去猜測作者讀史,從中讀到什么?有讀到政治謀權的,也有讀到人生的變遷,興旺,榮辱!逗卧凡浑y猜,只看開頭我就直到作者想要表達的東西了。——氣節(jié),風骨。這恰好是我無法抗拒的。(所以昨晚熬夜看到凌晨2點多,關掉手機躺在床上時葉再想該如何為此文寫一篇評,一想就想到了凌晨4點,迷迷糊糊睡著,到六點多還被熱醒,洗了個澡,沒了睡意,就索性把剩下的看完。)
作者其他的文我雖然還沒看,但看了下題目,大都是那種在我不認識作者的前提下,會被吸引進入點開看看的那種。我個人不太喜歡過于直白的題目,太過直白有損其韻致。比如我當年看白飛飛吧的一篇同人文,題目叫《圓緣殘世》
字面意思很好理解,但單看字面卻并不深刻,但待看完文,再回到題目上,不由得感嘆一句:原來是這個意思。余韻悠長。
《何曾》的題目就有一點這樣的意思,十分扣題,但是還稍欠一點點余韻,或者說余韻有之,但不夠悠長。
我一直覺得,文筆是很重要的東西,雖說它于寫作而言只是一種工具,但好的文筆能在一開始的時候為作者留住一些讀者。況且若文筆不好,即便有再壯闊的思想,詞不達意,也難以表達出來。想我當年看米蘭的《柔福帝姬》,一開始真的有些興致索然,但憑著米蘭出色的文筆和偶爾給我驚喜的片段,讓我覺得即便再索然,也是可以為了文筆堅持看下去。當然《柔福》的后半部還是讓我驚艷震撼了很久。
《何曾》的文筆極其老練,古意盎然,猶如飲下一壺清茶,遍體舒暢。
其實,除了此文戳中我萌點以外,還讓我看到了一點驚喜的地方。文章很有“靈”。有的文章,文筆有之,思考力有之,被打磨得十分圓鈍光滑,亦有重感,但是缺少了那點“靈”就顯得十分“拙”,讀起來很滯澀,沒有閱讀的愉悅感。
文中人物的塑造,我最喜歡的是苗文彬,倒不是因為他跟我同姓,而是他是整本書中最復雜,最有層次感的一個角色。他壞,壞得讓人覺得可憐,他偽,偽得讓人覺得可悲。他自欺欺人。其實人最無法欺騙的人是自己這個觀點實在大錯。自己,才是最容易欺騙的。人很難做出自己都不允許的事的,那會使其陷入糾結,失望,狂躁,抑郁的情緒,所以只要給自己一點心理暗示,只要一點點的心理暗示,就可以成為自己想成為的那種人,為自己所做的一切找一個冠冕堂皇的借口,甚至有時還會生出一些滑稽的悲壯感。
苗文彬叛降的那段寫得十分驚艷,我在他的身上看到了書中其他角色所不及的張力。
此文的優(yōu)點非常明顯,但缺點也很明顯——缺乏張力。
文章整體來看,很好!四平八穩(wěn)的,該表達的意思也表達清楚了,該傳達的精神讀者也感受到了。但是總覺得缺了點什么。很多地方明明可以放開來寫,但總覺得寫得有些縮手縮腳,瞻前顧后。就好像一滴欲滴而未滴的水,有人等著那水滴下來解渴,但它墜了又墜,已經十分飽滿了,卻就是不落下來。
從人物上來講,對蘭成玉和莫吟菊的塑造也僅是英雄和巾幗英雄,他們的身上有許多中國傳統(tǒng)的美德,忠貞,堅韌,從一而終。他們是此文的主題,風骨。但是除了這些代表和象征,他們并不太像一個完整的,鮮活的人。而苗文彬的張力在于他的內張力,他的糾結,他的困頓,他的掩飾,有一種內在的力在拉扯,所以他豐富,他豐滿,他多層次,他驚艷。
我能理解這樣的情況,有時候作者越偏愛一個角色,越是想把更多豐富甜美的精神加諸他的身上,就越容易失去穩(wěn)重。
所謂計較得越多,越不好揮灑。其實作者寫文,恣意一點又何妨?但,作者對歷史和英烈的態(tài)度,實在讓我很敬重!
ps:以上僅為一家之言,若有得罪,還請諒之!
孟挽
插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