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此章節(jié)]
[投訴]
文章收藏
全一章
多少年,一直在吵教改。從考試方式改到教材,從錄取方式到教育公平,從需要高考還是取締高考,從大學教育還是職業(yè)教育,各種吵翻天。
前幾天聽了個新聞,某學校高考減壓,學生集體撕卷子還是燒卷子。文人馬伯庸說,高考現(xiàn)在對于不再考試的中國人來說是個狂歡,每年作文題一出,各路人馬先各種批判,然后就磨拳擦掌寫出各式各樣的作文來玩。
我只是個曾經(jīng)的中學生。第一段里列出的所有現(xiàn)象,都是本質壞掉后表現(xiàn)出的表面問題。這些問題,有些解決的還不如不解決。以我一兩年前了解的某份最新的數(shù)學教材為例,我們用的老版,定義定理原理等的推理過程十分完整,新版教材這些推理過程在教師用書或者輔助教材里。老版教材,有一定基礎,可以自學,新版教材,想自學的話,繼續(xù)買教輔吧。但新版教材在教育產(chǎn)業(yè)鏈問題上絕對是成功的,教材里的干貨越少,教輔就越值錢。然后教育產(chǎn)業(yè)就能養(yǎng)活更多的人。
高考的問題不在于高考怎么改,在于我們的整個國家的教育體系,已經(jīng)忘了教育是做什么的了。
我讀中學的時候,一切以中考高考指揮棒為核心的教育氛圍已經(jīng)形成。
有些人會煩,你又要提初三。初三不是我人生最極致的成功之路?佳胁攀?佳形以诋斈瓯景喑煽兝锸堑谝坏模锌荚诎嗉壚锊诺诙6,考研進入的學校和初中進高中學校水準沒辦法比。考研時,完全是自己的意志力,中學還有家長老師看著。如果寫我的奮斗,考研實比初三有的聊。但我從來沒興趣聊考研。考研這件事,沒有最基本的真理值得挖掘。
因為初三是我六年中學生涯的異類。我之前,因自己的小情緒,影響了對這一年的理解。但如果沒這些小情緒,我想也不會深挖當時的背景和環(huán)境。然后總結出什么來。
那一年,受到的影響,終生受益。
簡單說下以考試為指揮棒的教學氛圍,我想這些事情,大家都或多或少遇到過:每個班級一定要保的是幾個尖子生。分快慢班家長背景等問題不提。好生,如果馬虎或者犯一些小錯,很容易輕輕放過;如果他們和成績差的一起做了什么,不論主謀是誰,背黑鍋的必然是成績差的,然后,老師很正常的反應是,好學生怎么可以和差生一起做事,差生怎么可以拐帶好生;如果班級紀律不好,老師的反應也是,不學習的怎么可以打擾學習的,學習的將來人中龍鳳,不學的將來算什么。這種輿論氛圍,中學六年,是常態(tài)。本班的,外班的,到處都是。這是非常正常的事件。我還記得初一還是初二時,有個科任老師為了本班一個男生好,勸他不要和另外一個班級的差生一起玩。我猜這種一起玩,也許只是家長認識,家住附近或者單純小學同班。這位老師真的是好心。我記得這事,因為這位差生不巧和我同名,然后性別男。
上一段的事情,不涉及任何潛規(guī)則以及利益輸送等問題。就是簡單的為了達到一定目的而自然產(chǎn)生的偏見。然后這種偏見產(chǎn)生的氛圍結果是,如果家長和老師雙方管教都不給力,差生就會經(jīng)常性的逃學。一周五天,能上三天整課非常給面子。上課時間,不困也趴桌子睡覺,下課打斗或者拆桌椅發(fā)泄精力。這種問題高中出現(xiàn)么?也出現(xiàn)的,高中我也見過逃課。我的班級都有,別提其他班。只是強度低太多了,高中生已經(jīng)知道自己的未來是什么,逃課也只是一節(jié)兩節(jié),不是半天一天。
當教育的目的被扭曲了,上述問題的習慣性出現(xiàn),簡直是太正常了。
我的初三,確實是圍著應試這個目的轉的。但,老師的講課方式和氛圍營造,卻脫離了應試的影響,而還以教育最初的本真,F(xiàn)在我覺得,這批老師說不定當初有的試驗意思,想看看,脫離應試的思路,這個班級能走成什么樣。我的班級不是好班,怎么折騰,結果大家都能接受。成果超出他們的預料。也覺得再也無法復制了。學生的智力素質,天性,家庭氛圍,她們當初的無壓力心態(tài)和互相配合的默契,都再難找了。當初的初中同學,就算有再強悍的戰(zhàn)績,到底天性單純。真壞到無可救藥,怎么都是難以扭轉的。
物理老師是個嚴格的,對自己帶的班級成績很看重的人。初二時,她整理紀律時講,你們講話影響我思路少講多少題考試時吃多少虧。純應試思路,但她真的是個夠負責任夠好的老師。初三時,她勸,聽點物理,以后至少換燈泡不用找人。
我覺得,初中物理教育的目的,就是她后來說的這個,和中考無關。本身,中小學教育,講的就是個實用性,大部分日常生活中的實用性,一部分將來進學或者工作的基礎。小學有些學的東西,初中是用不上的,初中學的一些東西,高中時用不上的。高中學的很多東西,大學是用不上的。不過這些用不上的東西,不是用來鍛煉思維或者像現(xiàn)在各種宣揚贏在起跑線之類是用來跳級給自己換平臺的,而是這些能力用來生活或者工作。
以語文來講,作文模式化以及背完就扔這種應試能拿高分的手段,徹底違背了語文的初衷也徹底違背了教育的目的。教育里,需要學語文,是因為,人需要語言作為交流手段,既能自己說出來,也能聽懂別人在說什么。語文不是機械的記憶其他人重復的成功。我覺得特別幸運的是,從初中到高中,不論水平如何,沒一位語文老師教我背作文?赡芤惨驗槿绱,我對模式化的文章很苦手。
我還記得一次聊天一位高考失利出國的小姑娘說她的班級都用一個模式學語文,結果那年指揮棒反向一轉很多人都沒考好特別痛苦。因此她特別否定高考。而我,那時堅持高考本身無誤論,因為最基礎的語文學科,我從來沒背過作文。我沒有她那種走了歪路的痛苦。我覺得這可能也是東三省很多學校的學生一個共同的優(yōu)勢,后來我看過某篇發(fā)表在刊物上的教育文章,一位黑龍江還是吉林重點中學的老師講,為了學生成績,她們想學南方某地背作文的教學方式,試驗一年后,放棄了。未走這種歪路的優(yōu)勢,可能還可以擴大到北京上海等升學壓力不大,經(jīng)濟條件良好的各種省份地區(qū)。東三省不能算經(jīng)濟條件好也不算升學壓力低,可能只是,像那位發(fā)表文章的老師一樣,為了語文教學的長遠,狠得下心讓學生高考少幾分,丟點競爭力。
當初初三的那批老師,在調整教育目的的時候,應該也是,有在某方面卸掉優(yōu)勢的覺悟的。按說,尖子生應該在愉快穩(wěn)定的環(huán)境里成長才能保持競爭力。但一開始,就卸掉了這一點,最開始,確實有人有各種不習慣,但最后,大家都適應良好更加開心。包括我自己。初一初二,總有種老師講課是講給少數(shù)人聽的這種思路。因本班學習的人實在太少,這是種很自然的優(yōu)越感。初三變了,老師講課,是教給我們考試,教給其他人日常應用。沒有任何人有理由不學不該學。差生回來,因學校對他們有用而不是拒絕姿態(tài)。
我知道物理老師,因本班的整體水平,放慢了教學速度,她曾經(jīng)講過,如果只給好生講,進度能趕上好班;瘜W老師,作為班主任,似乎沒提過給好班講課和給我們講課速度有何不同,我也無從知曉速度比較。不過,她經(jīng)常趁自習時間講點課。這講課是加餐還只是趕進度很難說。
我在為你講課。我講的這些東西,你不去考試,在生活中也用得到。你該來學校接受教育。不是所有初三老師,都在意這一點。但,有一半以上,有這樣的心態(tài)并表現(xiàn)出來。不是口上說,而是確實的在關注。那么,氛圍就變化了。差生開始回歸學校,氛圍轉好,老師家長再共同管,初三一年,本班基本沒人逃課。
聊聊教材。
以我對當時中學理科教材的回憶,它們堪稱經(jīng)典。原理,范例,都樣樣精到,而且,實用性非常強。很多人稱贊中國基礎教育尤其理科做的好,我覺得教材占百分之八十的功勞。剩下百分之二十是老師講的好。應試教育這根指揮棒只帶來副效用。但在新聞里,并未區(qū)分,印象中英國市長考察上海中小學數(shù)學教學的文章里,似乎讓那位作者自豪的是整個中國的教育氛圍而不是拋開應試的教育體系。
分數(shù)只是一個水平測試,不代表個人品質好壞;知識為生活所用,不是敲完即扔的敲門磚,不敲門的人就可以不要。讓每個人,因為知識,過的更好,這是教育最本初的目的。
以我個人經(jīng)歷來說,實際智力水平是不足的,缺乏很多實用技巧,還有思維方式也是不夠的。先天不足,后天父母也不是高知有辦法能理解并幫助我彌補這些。但,似乎,我一步步的,在學業(yè)上,在一些問題的思考上,慢慢的,就是能一步步的追趕上之前的目標然后翻過去。
我只能歸結于,目的正確。我從初中畢業(yè),就知道真正的教育目的是什么。目的正確,方法,思維方式,甚至智商水平都能補足。即使之前沒有接受過系統(tǒng)完整優(yōu)秀的知識結構和訓練,因目的正確,而使我自己有辦法補足。
凡是最本真的目的,都沒有捷徑可走。但卻能受益范圍最大化。以我個人感觸,堅持這一點,即使有瓶頸,度過了也是步步向高。我認同這一目的,至少在學業(yè)上,只有越來越好的,沒有越來越差。而對于我初中班這樣一個集體,認同這一目的,團結消除分化,整體的知識水準也更上一層。初二剛結束,本班的成績,是有一個統(tǒng)招或者定向就不錯;而中考時,我們給出的答卷是兩個統(tǒng)招,四個定向。以中等生和差生提成績比好生容易的理論來看(之前完全不會,會一點就能表現(xiàn)出來),當初班級的中等生和差生水準飛躍應該比我們更強?上В菚r只論能考高中的成績,不排高中以外人的成績。如果這些也排,也重視,當初的單子會更好看。
當然,我能遇到那一批老師真的是運氣。只有班主任和英語、語文老師是年輕人,數(shù)學、物理、以及外聘的語文、化學教研員,都是瀕臨退休的老教師,甚至有一位已經(jīng)退休了,兩位教完我們就退休。也正是這些老教師,相對更加認同教育的本質目的。基本教學方式也是圍繞著這種本質目的展開,而不是取巧。物理化學數(shù)學語文英語,所有老師的一個思路,就是學教材講教材,其他是輔助項。不是不做題了,但與高中比較普遍的題海戰(zhàn)術,有很大差異。高中只遇到兩位特別重視講教材的老師,語文和生物老師。生物老師很年輕,不過三十出頭。數(shù)學老師也重視教材,不過重視重復性訓練一定比重視教材的思維多一點。語文和生物老師是徹底的不重視重復性訓練。對語文老師來說,說背作文是威脅,對生物老師來說,大規(guī)模發(fā)卷子和留作業(yè)是威脅。這些都是從未落到實處的。但實際成果,生物老師教出來的學生,總是比其他老師教出來的成績好。語文老師因為性格比較不愛管教,學生整體成績起伏比較大,我們那屆看,一時能在全校排名一二,一時中游,還有次墊底。難說教學成果如何。但和背作文指揮棒一轉就不會答題的應試方法比起來,他沒耽誤我們是絕對的實話。
如果僅以我的經(jīng)歷判斷,六十年代左右及之后生人的教師,回歸教育本質的認同度和內(nèi)驅力是嚴重不足的,十之一二。因他們的成長條件和環(huán)境已經(jīng)變化。四五十年代生人的老師們,他們因為人生,因為教育經(jīng)驗,以及也許有反正就要退休了又不是班主任又不是好班試驗一次也可以的心態(tài)(這句話是解釋給不認同的人聽的),在最后一年,追求了一次本質,然后,相比應試教育,是奪目的成功。
我覺得,我們這一代人中的老師,回歸教育本質的可能更低。因為,自身就是應試教育指揮棒下的環(huán)境訓練出來的。對教育本質目的的認同感更低了。
題海戰(zhàn)術,聽起來似乎特別的苦,吃苦?上鄬τ诮逃谋举|目的,這種吃苦受罪,就是投機取巧。對于應試目的,那是真吃苦。因為應試本身還有加分啊,猜題啊,摸出題人喜好啊等等一系列減輕壓力的方式。相對來說,題海戰(zhàn)術是真正吃苦的選擇。
以及,當初我們初三那一撥老師,如果嚴格按應試教育的水平來評價,和黃金年齡的牛人比起來,年輕的算得上經(jīng)驗不足,年老的也稱得上是力不從心,真的有差距。但就是這批人回歸本質的試驗,創(chuàng)造了一個奇跡。人生行大運,我想,初三那一年是個真正的運道。
在教育本質的目的下教出來的學生,不見得就一直會堅持學習不轉彎。但,我想,絕對不會有撕卷子燒卷子減壓的沖動。因為,他們不夠痛恨。
短時間,在我能猜測的未來,二十年內(nèi),應試教育沒有轉向的能力。有新聞說,中國富豪去歐美購置學區(qū)房。整體的教育投資氛圍不會變,孩子們從小的壓力也不會變。教育依然畸形著沿著這個歪路跑下去不改變。世界依然如此運轉不改變。
插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