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此章節(jié)]
[投訴]
文章收藏
第 1 章
寫在前面:
我想不到今天打開評論時看到舊文的一堆由同一個人打的負分,用一個極為正當并且理直氣壯的理由“原著尊重者”。這已經(jīng)是同人文中遭遇負分的萬金油理由。其實你簡單的說上一句,“我就是看不慣你/你的文,我就是想黑你/你的文!蔽曳炊粫@么費勁去將這篇論文找出來證明一下我的觀點。
首先談?wù)撘驗樽鹬卦蜇摲。我承認,會有。但何必這么可笑。既然你刻薄了,那么我也不必寬容了。我寫文就是圖個開心。我也不會說“你尊重原著,那就抱著原著啊,何必來看同人文!敝惖模m然我在電腦前時這么抱怨的。但我還是要說,每個人對原著的看法不一樣。對原著中某個觀點放大了,來進行自己的假設(shè)和論證,演繹故事的不同發(fā)展角度。這才是同人存在的意義之一吧!
這就是我對原著其中一種表達方式。我在小說中也曾反復說過這只是故事的一種走向。
第二點,其實還是關(guān)于原著的問題。說我黑伊麗莎白。我可以很認真的講,我沒有黑她。她在故事最后作為一個有事業(yè)心,有時代前沿性的女性,是我對她其中一種性格的擴大。
最后,我想講,你打兩三個,四五個或者更多的負分并且從不同的角度請說出你言之有物的理由,我毫無意見。(或者上文提及,簡單直白地說出來,我就是想黑你。那我也沒辦法)但在每一章下打負分,甚至高呼\\\\\\\\\\\\\\\"我V章都買啦!所以我打負分!你沒有理由來說我!\\\\\\\\\\\\\\\"好吧,我確實不會舉報你,不會說你刷負分之類的——說實話,我對這種規(guī)則一向不是很了解,不知道你有沒有構(gòu)成刷分行為。我只是一時生氣,氣過了,日子照樣過,但仍然希望以后不要遇見你這樣刻薄的讀者。
這么多廢話,以下是我在31章提及的那位教授的論文:(我部分觀點受此文影響)
從女主人公的性格矛盾看《傲慢與偏見》的自我解構(gòu)
。ㄗ髡撸毫簳詴 2006年發(fā)表于天津外國語學院學報)
一、對《傲慢與偏見》的傳統(tǒng)認識
《傲慢與偏見》自誕生不久就成為家喻戶曉的作品,并吸引了歷代評論家的關(guān)注。很多對這部作品的評注與關(guān)于莎翁、狄更斯、勃朗特姐妹的文評在數(shù)量上同時名列榜首。在眾多對這部小說的述評中,關(guān)注的焦點大多集中在作品女主人公伊麗莎白(Elizabeth Bennet)的性格展開上,以及她在婚姻中對金錢與愛情的抉擇而體現(xiàn)的作品意義上;對人物的觀察也從小說的小環(huán)境指向當時社會的大背景:18世紀末19世紀初的英國,婦女在經(jīng)濟上從而也在社會與家庭地位上附屬于男性(Brown,1985:1—26),這一點在財產(chǎn)傳男不傳女的制度上可見一斑。
小說中伊麗莎白的父親因無男性子嗣,如果過世之后,家庭財產(chǎn)將劃歸其侄子所有,而妻子及親生女JL貝t]無權(quán)問津。對于像伊麗莎白這樣中產(chǎn)階級出身但財產(chǎn)微薄的知識女性,要想獲得一種體面的生活和地位。唯一的途徑就是嫁給一個好男人。
與此相矛盾的是,社會等級制度森嚴,婚姻講究門當戶對,于是這些中產(chǎn)階級的姑娘們也只能在中產(chǎn)階級內(nèi)部依照個人條件優(yōu)劣盡量擇優(yōu)錄取配偶了。總之,婚姻是人們尋求經(jīng)濟保障及社會地位的途徑。伊麗莎白的堂兄柯林斯(Collins Bennet)深知這一點,所以經(jīng)濟殷實但庸俗不堪的他在向才貌出眾的伊麗莎白求婚時,認為自己這是便宜了伊麗莎白;伊麗莎白的好友夏綠蒂(Charlotte Lucus)也深知這一點,所以在柯林斯向好友伊麗莎自求婚未果轉(zhuǎn)而隔天就向自己求婚時她也欣然應(yīng)允。達西(Darcy)、賓禮小姐(Miss Bingley)都深知這一點,這兩個上流社會的寵兒曾極力想要拆散伊麗莎白的姐姐珍妮與賓禮先生的結(jié)合——珍妮個人無論有多么優(yōu)秀,她的中產(chǎn)階級身份是難以彌補的。只有伊麗莎白鄙視這一點,在歷來評注者的心目中她崇尚以愛情為基礎(chǔ)的婚姻,反對以經(jīng)濟條件或社會地位作為擇偶標準(Jones,1987:28)。所以她首先不顧母親的極力反對拒絕了能給自己帶來殷實生活的柯林斯的求婚;之后又因誤解拒絕了能給自己帶來奢華生活及顯赫地位的達西的第一次求婚,盡管后者正在努力逾越等級差別的藩籬。在她周圍人包括在她自己眼中,她都是出類拔萃、與眾不同的。她父親評價說,自己的女兒們“沒有哪一個值得夸獎的她們跟人家的姑娘一樣,又傻,又無知;倒是麗萃(伊麗莎白呢稱)要比她的幾個姐妹伶俐些”(Austen,1991:3)。在與達西盡釋前嫌后,當伊麗莎白問及達西喜歡上自己的原因時,達西說是她的“腦子靈活”吸引了自己,伊麗莎白自己更補充說“你對于殷勤多禮的客套已經(jīng)感到膩煩。天下有種女人,她們無論是說話、思想、表情,都只是為了博得你稱贊一聲,你對這種女人已經(jīng)覺得討厭。我所以會引起你的注意,打動了你的心,就因為我不像她們”(Austen,1991:338)。奧斯汀(Jane Austen)筆下的這位女子,在批評家眼里是追求自由與平等的楷模,她“從不允許讓他人左右自己的意志,也從不屈從于傳統(tǒng)上婦女的從屬地位(does notpermit her‘will’to be dictated to by another,and she will never admit the submissive role traditionally ascnbed to women)”(Hardy,1984:47)。在讀者心目中她是漂亮、聰慧、勇敢的化身,她不慕金錢,不依權(quán)貴,在200多年前就敢于沖破世俗的偏見追求并得到了自己理想中的幸福。
那么,這種美滿的結(jié)局在當時的英國社會真的能夠出現(xiàn)嗎一個鄉(xiāng)村女性真的能夠沖破等級差別的束縛嗎在隨后半個多世紀里的作家們的筆下,婦女地位都遠沒有提升到能夠這樣隨心所欲的地步!睹麍觥(Vanity Fair)中的夏普(Miss Sharp)為尋求一個經(jīng)濟上得以依賴的伴侶可謂機關(guān)算盡也未有所果;《福羅斯河上的磨坊》(毗Mill on舭Floss)中的瑪琪(Mag.gie)為追求一份符合道德的情感付出了生命的代價;簡愛(Jane Eyre)必須要嫁給一個失去了健康的老男人才算擁有了一份幸福的婚姻;而苔斯Tess)這樣的出水芙蓉也與理想的愛人失之交臂,花折玉損。那么,奧斯汀為何遠在世紀的交界就編造出這種理想式的神話呢這位鄉(xiāng)間的小女子是否真如那些大評論家所言,不諳世事、不食人間煙火呢(GiⅡ論,1997:142)這些應(yīng)該能從作品本身找到答案。
一、伊麗莎白的性格矛盾
伊麗莎白是否真如讀者及她自己認為的那樣不依權(quán)貴,不慕金錢,不媚世俗評論家們都喜歡從她與達西的關(guān)系發(fā)展中分析出她的上述性格。
首先,伊麗莎自一直宣稱自己不在乎達西的評判,這是否就能夠說明她不慕權(quán)貴達西
是貴族的代表,不在乎達西,當然是夠有骨氣的了。自從舞會上第一次見面被達西冷落之后,
伊麗莎白就一直對達西沒有好感,對她而言“達西只是個到處不討人喜歡的男人,何況他曾經(jīng)認為她不夠漂亮不配跟她跳舞”(Austen,1991:19),在隨后的交往中伊麗莎白抓住所有機會對達西貴族式的傲慢冷嘲熱諷,頗失禮貌;她甚至在一次聚會中回絕了威廉爵士的撮合,拒絕與達西跳舞。至此,伊麗莎白的性格是統(tǒng)一的:她率真,甚至有些剛烈。但不久,伊麗莎白因要照顧病在賓禮家的姐姐也滯留在那里時,與達西等人有了幾天近距離接觸后,對達西的態(tài)度發(fā)生了一些轉(zhuǎn)變。
她開始關(guān)注達西了:她會一邊做針線活一邊聆聽賓禮小姐與達西的談話,甚至開始主動參與達西等人的聊天,她還注意到達西在關(guān)注自己。
故事中說達西對伊麗莎白的關(guān)注引起了賓禮小姐的嫉妒。這對三角關(guān)系的對臺戲在下面這段引文中演繹得頗為生動:
賓禮小姐不大一會兒工夫,就站起身來,在房間里踱來踱去,故意在達西面前賣弄她
優(yōu)美的體態(tài)和矯健的步伐,只可惜達西只顧在那里一心一意地看書,因此她只落得枉費心機。
她絕望之余,決定再作一次努力,于是轉(zhuǎn)過身來對伊麗莎白說:“伊麗莎白班納特小姐。我勸你還是學學我的樣子,在房間里走動走動吧。告訴你,坐了那么久,走動一下可以提提精神!
伊麗莎白覺得很詫異,可是立刻依了她的意思。于是賓禮小姐獻殷勤的真正目的達到了達西先生果然抬起頭來(Austen,1991:48—49)
正如申丹教授所澄清的,敘事聲音與敘事聲音是兩回事(申丹,1998:208)。加點部分的敘事聲音儼然是來自作者,但敘事眼光卻可以有兩種理解:如果是作者的敘事眼光,伊麗莎白當然是透明的了;但如果作者在此使用了伊麗莎自的敘事眼光,即這一段是伊麗莎白所觀察到的或是她接受完邀請一起在屋子里溜達后的頓悟——以她的敏銳及近來對達西和賓禮小姐的關(guān)注,這也是完全有可能的——那么,她的這種揣摩背后就有了另一層意思:她也在嫉妒賓禮小姐,在不停地評判賓禮小姐。否則,在接下來達西笑說她倆在賣弄身姿而賓禮小姐叫著要懲罰他時,她就不會話里帶刺兒了:
“噢,嚇壞人!”賓禮小姐叫了起來!拔覐膩頉]聽到過這么毒辣的話。虧他說得出。該怎么罰他呀”
“要是你存心罰他,那是再容易不過的事,”伊麗莎白說!氨舜硕伎梢粤P來罰去,折磨來折磨去。作弄他一番吧譏笑他一番吧。你們既然這么相熟,你該懂得怎么對付他呀。”(Austen,1991:49)
這儼然是在說“你要想懲罰他當然是有辦法的嘍,又何必問我呢不過你們倆關(guān)系那么親密,你是舍不得懲罰他的呀”。賓禮小姐一直在露骨地追求達西,這話(加點部分)跟她說是沒有問題的。但伊麗莎白已經(jīng)看出來達西并不怎么喜歡這位朋友的妹妹,與她毫無親密可言,這話沖達西一說就有點挑唆的味道了——對并不怎么動心的一方說你與另一方多好只能拉遠雙方的距離。這與賓禮小姐就達西對伊麗莎白的青睞而挑釁達西的話簡直是異曲同工:
為了挑撥達西厭惡這位客人,她(賓禮小姐)常常閑言閑語,說他跟伊麗莎白終將結(jié)成美滿良緣,而且估料著這一門良緣會給達西帶來多大幸福。
第二天賓禮小姐跟達西兩人在矮樹林里散步,她說:“我希望將來有一天好事如愿的時候,你得委婉地奉勸你那位岳母出言吐語要謹慎些,還有你那幾位小姨子,要是你能力辦得到,最好也得把她們那種醉心追求軍官的毛病醫(yī)治好。還有一件事我真不好意思說出口;尊夫人有一點兒小脾氣,好像是自高自大,又好像是不懂禮貌,你也得盡力幫助她克制一下!(Aus.ten,1991:45)
當然,伊麗莎白比賓禮小姐聰明,說的話遠沒有后者這么直白。但她那段話顯然在影射賓禮小姐對達西的糾纏,這只能引起達西對賓禮小姐的反感。作為兩個漂亮的女性,她們自覺不自覺地在互相嫉妒,互相攀比,甚至有點互相排擠。賓禮小姐企圖用伊麗莎自不熟悉的話題(如關(guān)于達西小姐的近況)不讓伊麗莎白參與自己和達西的談話,伊麗莎白則用智慧使達西的注意點一直在自己的話題之內(nèi)而把賓禮小姐排除在外。
在單獨與達西、賓禮這些上流社會的人在一起的這段時間里,從她態(tài)度的些許轉(zhuǎn)變可以看出伊麗莎自在潛意識中調(diào)整了自我,她對達西不再那么不屑一顧了。正如拉康在自己的鏡像理論中所提及的:人的自我是他者眼中自我的體現(xiàn)(Eagleton,1983,5 Chaper)。伊麗莎白的新自我正是在與賓禮小姐的競爭與認同中建立起來的:她對達西近來的關(guān)注直接產(chǎn)生于賓禮小姐對達西的追求及對自己的妒忌。在心理上,她一直討厭卻又轉(zhuǎn)而關(guān)注達西是對以賓禮
小姐為代表的上流社會觀念最明顯的附庸!
伊麗莎白對上流社會觀念的附庸,還體現(xiàn)于她對媽媽在達西等上流人物面前違背禮儀的行為的過度緊張上;而在中產(chǎn)階級面前,如與盧科斯(Lucus)一家的交往中,她卻放松得多。她對權(quán)貴的依附遠比她自己認為的嚴重!從此出發(fā),就容易解釋伊麗莎自在拒絕達西的第一次求婚后的反常行為了。上次從賓禮家回來后,伊麗莎白受韋翰(Mr.Wickham)的蒙惑,相信達西曾毫無道理地剝奪了他父親給韋翰的重報,于是開始鄙視達西的為人。再加上后來她無意中得知是達西拆散了姐姐與賓禮后對他就更產(chǎn)生了怨恨之情。在這種情緒中,依她一貫的性格與作風,她面對達西的求婚拒絕起來應(yīng)該是坦然而輕松的。但聽完達西的求婚陳詞后,她的反應(yīng)卻遠沒有那么簡單:
盡管她對他的厭惡之心根深蒂固,她究竟不能對這樣一個男人的一番盛情漠然無動于
衷;雖說她的意志不曾有過片刻的動搖,可是她開頭倒也體諒到他將會受到痛苦,因此頗感不安,然而他后來的那些話引起了她的怨恨,她那一片憐惜之心便完全化成了憤怒。
In spite of her deeply—reoted dislike,shecould not be insensible to the compliment of such aman’s affection,and though her intentions did not vary for ail instant,she was at first sorry for the pain
he WaS to receive;till,reused to the resentment by his subsequent language,she lost all compassion in anger.(Austen,1991:168—169)
這一段表現(xiàn)出伊麗莎白的心情是矛盾的。如果按照伊麗莎白的不同情緒重新排列這段文字,更可以看清她此時心情的矛盾性:(31章作者有話說里引用此段)
她同情或偵心于達西
she cotIld not be iii目Bnsible
to the compliment of such
U mall’s affection,
she wa$at first sorry for
the pain he was to receive;
all compassion
她憎惡達西
1.In spite of her deeply—rooted dislike,
2.a(chǎn)nd though her intentions did not vary for an instant,
3.roused to the resentment by his subsequent language,she
in her anger.
以上三個句子中表達兩種情感的分句之間形成了極其平衡的句式,展現(xiàn)出女主人公內(nèi)心兩種情感在激烈地斗爭。而且除了最后一句,分號之前的兩句都是以對達西的同情為句子重心的(出現(xiàn)在主句中)。如果不是被達西隨后的言語激怒,伊麗莎白對達西的同情很可能在最后一句也占據(jù)上風,而對他的宿怨卻淡化為“雖然”、“盡管”后的次要分句了。
我們不禁要問,對于一個自己本來就不喜歡而且又傷害了自己心上人和親姐姐的人,這
種宿怨難道能夠淡化和抹殺更令人不解的是,達西走后伊麗莎白為了這個自己“不在乎”
的人心潮澎湃、大哭不已。
她心里紛亂無比。她不知道如何撐住自己,她非常軟弱無力,便坐在那兒哭了半個鐘頭。她回想到剛才的一幕,越想越覺得奇怪。達西先生竟會向她求婚,他竟會愛上她好幾個月了!竟會那樣地愛她,要和她結(jié)婚,不管她有多少缺點,何況她自己的姐姐正是由于這些缺點而受到他的阻撓,不能跟他朋友結(jié)婚,何況這些缺點對他至少具有同樣的影響這真是一件不可思議的事!一個人能在不知不覺中博得別人這樣熱烈的愛慕,也足夠□□了?墒撬陌谅强蓯旱陌谅,他居然恬不知恥地招認他自己是怎樣破壞了珍妮的好事,他招認的時候雖然并不能自圓其說,可是叫人難以原諒的是他那種自以為是的神氣,還有他提到韋翰先生時那種無動于衷的態(tài)度,他一點兒也不打算否認對待韋翰的殘酷一想到這些事,縱使她一時之間也曾因為體諒到他一番戀情而觸動了憐憫的心腸。這時候連絲毫的憐憫也完全給抵消了。(Austen,1991:172—173)
這位一向快樂、開朗、堅強的姑娘表現(xiàn)得極其反常。我們不禁懷疑,奧斯汀是否向我們隱瞞了伊麗莎白的真實情感,伊麗莎白本人是否也沒有向自己坦白自己的真實心聲從引文中可以看出,達西在她心目中的地位遠遠要比她所承認的要高,她早已把他看作是一個不同凡響的人物了。這樣一個人向她求婚本是很讓人自得的,可偏偏這個人又傷害了自己愛的人,同時還以傲慢的態(tài)度傷害著自己的自尊。不拒絕不可以,拒絕了心里又覺得遺憾,這就是她內(nèi)心情感斗爭的原因,她性格的矛盾所在。而達西能在她的心中舉足輕重,當然不會是她所一直看中的人品方面的原因——她現(xiàn)在有足夠的理由懷疑他的人品?扇绻麙侀_了人品,那么除了他英俊瀟灑之外,只能是他那她一向聲稱嗤之以鼻的貴族身份在起作用了,所以她才會驚諤,“達西先生竟會向她求婚!”
看來,雖然伊麗莎白在努力蔑視權(quán)貴(而且她比小說中幾乎所有人做得都好,這一點可以從她在女貴族凱瑟琳達西家的自持舉止中窺視一二),但她骨子里還是有崇拜貴族的觀念的。讓一個18、19世紀的年輕女子做到完全摒棄等級觀念談何容易!
其次,再來看看伊麗莎自在擇偶過程中對金錢的態(tài)度。對柯林斯的態(tài)度最能展現(xiàn)她不慕金錢的氣節(jié)了。在母親與柯林斯一齊對她軟硬兼施下,她依然不為柯林斯的地位及金錢所動,拒絕了他的求婚,放棄了這個當時看來益處頗多的機會。幾天后好友夏綠蒂與柯林斯意外訂婚讓她吃驚得不敢相信:
她現(xiàn)在聽到這件事,不禁大為驚訝,連禮貌也不顧了,竟大聲叫了起來:“跟柯林斯先生訂婚!親愛的夏綠蒂,那怎么行!”她不僅為這樣一個朋友的自取其辱、自貶身份而感到難受,而且她還十分痛心地斷定,她朋友拈的這一個鬮兒,決不會給她自己帶來多大的幸福。(Austen,1991:112—113)
此時,伊麗莎白對愛情與金錢的態(tài)度是非常明朗的,夏綠蒂只重經(jīng)濟地位不重情感的婚姻選擇在伊麗莎白看來是自我羞辱,不配再與自己為友的。她不會靜下心來為夏綠蒂考慮一下:姿色平平的夏綠蒂幾乎毫無資產(chǎn),又將過了待嫁的年齡,可她也需要吃喝生活呀。不久伊麗莎白為當?shù)匦聛淼能姽夙f翰的風度談吐所折服,并著迷于他對自已的追求。舅媽發(fā)現(xiàn)了她的感情端倪,勸她不要對沒有經(jīng)濟來源的韋翰用情無攔,她表示會慎重考慮,并保證起碼不再鼓勵韋翰追求自己。這時伊麗莎白對金錢的態(tài)度儼然有了松動。更為突出的是,伊麗莎白對夏綠蒂以金錢為基礎(chǔ)的婚姻選擇的嚴酷態(tài)度與后來對韋翰為了金錢選擇了金小姐的寬容態(tài)度形成了強烈反差。韋翰這么快就停止對伊麗莎白的追求而與金小姐訂婚,舅媽指責他貪圖金錢,伊麗莎白卻為他辯解說:
美少年和凡夫俗子一樣,也得有飯吃,有衣穿。拿婚姻問題來講,見錢眼紅與動機正當究竟有什么不同做到什么地步為止就算知禮,打哪兒起就要算是貪心(Austen,1991:137)
伊麗莎白為韋翰所作的開脫依照她本來的原則是牽強的。這里,她顯然已經(jīng)接納了金錢也可以成為婚姻中所考慮的因素這一觀念。如果說針對韋翰與金小姐訂婚一事,她從原來的反對態(tài)度到接納了在婚姻中對金錢的選擇,那么隨后在她自己的婚姻中她可以說是親自作出了與金錢有關(guān)的選擇。達西第一次求婚失敗后寫給伊麗莎白一封信,盡述了韋翰的為人和自己拆散珍妮與賓禮的原因。兩人誤解得以消除。次年春天,伊麗莎自與舅舅、舅媽一齊游玩路過達西的莊園,里面的秀麗風景及高雅布置深深打動了伊麗莎白,其中的建筑更是一下子吸引了她的注意。比起建筑的外觀房屋里面的陳設(shè)更是讓人心怡,她不禁想到,“我本可以在這兒當個主婦的!”伊麗莎白這些想法是在再次見到達西之前產(chǎn)生的。她與達西雖已前嫌盡釋,但也還談不上感情頗深。這個時候就有了想當達西太太的想法,物質(zhì)利益起到了相當重要的作用。
更為關(guān)鍵的是,當伊麗莎白的妹妹莉迪亞與韋翰私奔之后,達西出高價收買了韋翰,讓他與莉迪亞完婚。達西是用金錢保住了伊麗莎白本人及其她家人的名譽,從而為兩人的婚姻鋪平了道路。在那個年代,有了名譽才有獲得婚姻及幸福的可能,而金錢在這段故事里成了不可或缺的東西。聰明的伊麗莎自在受惠于金錢之后是否意識到自己先前對金錢的鄙夷有多么幼稚,多么不切實際
小說似在宣揚伊麗莎白一向追求以愛情為基礎(chǔ)的婚姻,應(yīng)該說她最后得到了愛情。但在她的擇偶過程中,隨著性格的發(fā)展變化,她對物質(zhì)條件有了越來越多的考慮,也在無意中讓金錢成就了自己的愛情。
三、《傲慢與偏見》作品意義的自我解構(gòu)
《傲慢與偏見》歷來被認為是推崇了以愛情為基礎(chǔ)的婚姻,同時批評了以金錢或社會地位為追求目標的婚配。女主人公伊麗莎白的理想與追求正是作者所要提倡的觀念。然而,從對伊麗莎白的性格分析中可以看出,任何人的性格發(fā)展都是很難脫離他的時代背景的:在18世紀末19世紀初的英國,一個沒有財產(chǎn)的女性是難以完全擺脫世俗的束縛的,無論她多么出眾、多么努力。
伊麗莎白不例外,她首先對社會觀念作出了妥協(xié),先是依從了達西的地位并接受了達西的金錢,而后才確保了與達西的婚姻,從而最終得到了愛情。小說中女主人公性格的矛盾性實現(xiàn)了作品意義的自我解構(gòu):這部提倡以愛情為婚姻目標的作品最后竟要書中的楷模附庸權(quán)貴、接受金錢——剛烈如斯也逃脫不了順應(yīng)社會規(guī)約的結(jié)局。奧斯汀本人也不例外,否則這位情感無比豐富的美麗女性怎會一生未嫁,我們很難想像她在情感的路途中有過怎樣與現(xiàn)實難以調(diào)和的理想和難盡人意的無奈。她早期就創(chuàng)作出《傲慢與偏見》這樣一部作品,表達她的理想,暗藏她的無奈,從反面構(gòu)成了與她之后人生的巧合:
要么如伊麗莎白選擇妥協(xié),要么如自己選擇孤守一生;反叛而擁有幸福是不可能的。這位貫描寫鄉(xiāng)紳、淑女理想式戀愛生活的作家經(jīng)常被批駁為與社會現(xiàn)實脫節(jié)(van Ghent,1953:
99)。
是的,我們在她的作品里確實找不到狄更斯筆下社會風云的波瀾壯闊,哈代那里工業(yè)化的城市對農(nóng)業(yè)化的鄉(xiāng)村的侵蝕,喬治艾略特對人與社會關(guān)系的深入透析。.而奧斯汀作品對社會風潮的只字不提,其實恰恰形成了對社會現(xiàn)實的有力揭露。為什么呢這里存在一個有趣的悖論:
奧斯汀是位反諷大師,她那開篇名句“凡是有錢的單身漢,總想娶位太太,這已經(jīng)成了一條舉世公認的真理”中男人想討老婆的愿望與其反語女人對男人的追求同時在篇中得到了體現(xiàn)——我們要習慣她在文中言于此而意于彼。于是大家注意到:小說在人物語言、故事敘述中都充滿了反諷,而小說在人物塑造乃至作品意義上的自我解構(gòu)才是作者最大的反諷:作者塑造了一個敢于蔑視社會規(guī)約的女子,而她的性格發(fā)展和結(jié)局又告訴我們,一個18世紀末的年輕女子是不能逃脫社會規(guī)約的。?圃谡劦健靶浴迸c“社會權(quán)力”時說,人們敢于談?wù)撔缘膯栴},似乎在表明自己敢于藐視社會權(quán)力。而實際上人們口頭上的這一點點大逆不道并不妨礙行為上的循規(guī)蹈矩,同時口頭上的假自由又讓人們誤以為社會規(guī)約有松動性,是民主的,是可以接納的——人們是在用自己的貌似反叛維護著社會規(guī)約(Culler,1997:5—6)。伊麗莎白正是用自己的貌似反叛維護著社會規(guī)約。
同時,作家奧斯汀則以她注入人物的貌似反叛實則順從反叛著這個社會——伊麗莎白的
經(jīng)歷證明了人們無論怎樣奮斗還是不得不回到社會規(guī)約之中。這就是奧斯汀這位反諷大師展
現(xiàn)現(xiàn)實的方式:她讓人物以貌似反叛順應(yīng)了現(xiàn)實,又讓自己以筆下人物的最終順從批判了現(xiàn)
實。
參考文獻:
[1]Auflen,Jane.Pdde andn洳[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study Press,1991.
[2]Brown,Julia.A Reader’s Guide tO the Nineteenth Century English Novel[M].New York:
Maemillian,1985.
13]Butler,Marilyn.Romaat/cs,Rebels&Reactionaries[M].Lond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1.
[4]Cluysenanr,Anne.Introduction to Literary Stylist泌:A Discussion ofDominant Structures
in Verse and Prose[M].London:B.T.Batsford,1976
【5]Culler,Jonathan.Literary孤∞可——A Very ShortIntroduction【M J.London:Oxford,1997
[6]Eagleton,Terry.Literary Theory[M].Oxford:Basil Blackwell Publisher Ltd.,1983.
[7]Gillie,Christopher.A Prefaceto JaneAusten[M J.London:Longrnan,1974.
[8]Hardy,John.Jane Austen’s Heroines[M].London:Routledge&Kegan Paul,1984.
【9]Jones,Vivien.HowtO Begin StudyingEnglishLiteraturelM J.London:Macmillian,1987.
[10]Selden,Raman.A Reader’s Guide幻ContemporaryLiterary Theory[M].Kentucky:The
University Press ofKentucky,1985.
[1 1]Van Ghent,Dorothy.The English Novel[M].New York:Harper Thorchbooks,1953.
112]Wellek,Rene.Concepts ofCriticism【M].Yale University Press,1963.
[13]申丹.敘述學與小說文體學研究[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
[14]韋勒克沃倫.文學理論[M].劉象愚等譯.北京:三聯(lián)書店,1984.
插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