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此章節(jié)]
[投訴]
文章收藏
全一章
烏云蔽日,不過午后二刻天便都陰了下來,空氣凝重,陰慘慘的如同此時空寂的大理寺。尉遲真金連披風都未除下,獨坐門堂正中桌前,手里捏著一個水色杯盞,映著他水色的眸子、赤紅的發(fā)。
馬蹄聲急,錯落著傳進他耳里。
怕是要來了。
不消片刻,一批著大理寺官府的人帶著一尾煙塵自正門魚貫而入,為首的鄺照直接從馬上踏了輕功飛下,不等站穩(wěn)便跪在了尉遲真金面前,頭深深地埋在臂彎里。馬兒嘶鳴一聲,自個兒在原地喘著粗氣。
鄺照氣都沒喘勻便趕緊復命:“大人!屬下無能……您說的地方都找了個遍,卻不見沙陀忠的一絲痕跡……”
尉遲真金面無波瀾,轉(zhuǎn)了轉(zhuǎn)手中早已泛著冷意的杯盞,沉默良久,而后終是一仰頭,將盞中深綠茶湯一飲而盡。
“也罷!陛p輕將空杯置于臺面,尉遲真金直盯著門口空曠無人的街道,仍是平時的語氣,“你們先下去沐浴更衣吧,明日還有案子要查!
怕是要變天了。
抱著傘的人也行色匆匆。
“大人!”草草拴好了馴馬的眾人跟著嘩啦啦跪下了一片,勸誡之言不過大人二字,那是大理寺卿,尉遲真金。
“還不快去!”最后還不是要吹胡子瞪眼地趕人,尉遲真金想,他的形象大抵如此,再不可改了。
堂下眾人互相張望一番,還是鄺照咬著牙,領(lǐng)頭一拜,長久不起。只是再久不過瞬息,人人都頂著額上淺淺的塵土印子,應著一字:“是!
一去不回頭。
等著再也聽不著一點兒聲響了,側(cè)門才吱呀一聲緩緩打開,一位公公打扮的人領(lǐng)著不少衛(wèi)兵踱步站定在尉遲真金正前,貌似恭敬地施了一禮,道:“請——”語畢,弓著身子一展右臂,未看這大理寺卿一眼。
尉遲真金一甩披風,脊背直挺,走在侍衛(wèi)隊伍中間。這一請,便直接請進了武皇后殿里。她仍身著艷麗刺目的華服,手邊小桌上擺著精致糕點,施施然站起身踱了幾步,側(cè)對著他。冷著臉,冷著腔,斜睨了一眼這張看了數(shù)年的臉,只想著、只問一了句:“你可想知他境況?”
叛臣賊子該罰的罰、該辦的辦,連尋常百姓都知道,那些死了、關(guān)了的人的姓姓名名,就是大字兒不識一個的粗人也說得出叫得上,最后一人,狄仁杰。
尉遲真金聽罷毫不遲疑,一拱手:“一切全憑天后決斷!
武則天挑了挑本就高揚的眉,看著桌邊快要燃盡的香:“從今往后,他自是置身事外如處桃源,再與本朝無一點瓜葛!
“甚好!
大約略微勾了勾唇角,尉遲真金低眉一笑,深深行大禮一拜,紅色的發(fā)絲散落下幾許,只是再沒有人將它一絲不茍地別在耳后。
武皇后沉默,疲累地坐回她的位置,一揮手便有人知了她的意思,按著原先的安排領(lǐng)著她的旨意策馬而去,直至那最偏僻的宮門。
“妥了!
守衛(wèi)會意,還嫌他音調(diào)拖的長了耽誤時間,押著狄仁杰就向外走去。
涼雨姍姍來遲,淅淅瀝瀝、一點一滴,沾著蒙了眼的布條上的紅就變了色,順著狄仁杰面頰滑落墜下。
如是血淚,沒入塵埃。
公公舉著武皇后的物件兒,扯了嗓子喊道:“開——城——門——”
一轉(zhuǎn)眼,八年就過。
黑夜,焚字庫,花瓣飄零。
一場生死惡斗之后,狄仁杰蓬頭垢面、毫無斯文地跟一位老人家擠在臺階上翹腳坐著,邋遢的衣服跟破布一般罩在身上,遮目混事的白片兒也光明正大地拿下,眼神清明地看著宮中侍衛(wèi)忙忙碌碌地亂作一團尋找刺客。
四仰八叉的發(fā)絲擋著面容卻未擋了眼。
不甚在意領(lǐng)頭那英氣逼人的靜兒抱臂死盯著自己看,狄仁杰自胸口衣內(nèi)摸出一張折好的紙,緩緩攤了開來。
應是傲然之顏,唇角微揚。
小小宣紙,不過鼓掌之尺,貼胸存著,依舊帶著余溫。
上官靜兒奉旨行事,自然不放過他一舉一動,必要一事一物全都清楚明白,立即叱道:“什么東西!”聲未絕便伸手去奪,手上功夫更是快上加快,一下?lián)淞藗空,只得撤力收手。
卻是狄仁杰小心又小心、小心再小心才躲了她這一抓,只是整個人也躺倒在地下,更像是乞丐一般,毫無舊時大臣的風范。不似某人,即使苦斗之后仍是翩翩公子。急急看向手上之物似是無損才安心下來,那不過是一張皺皺巴巴,曾浸過了水、染了血跡泛了黃的紙,折印內(nèi)什么也無,只有早無法辨清的墨跡混作一團。
終究無人可以拿走。
狄仁杰還記著哪一筆是他眉眼,還記著他騎在馬上俯視自己,還記著當年自己的山羊胡還沒有這么長這么亂,更是與他有別。
上官靜兒不依不饒:“寫了什么?”
一張陳年舊紙好似有天大的機密一般,狄仁杰卻不怕她懷疑什么,如若明珠捧于掌上,寶貝地跟什么似的用指肚摩挲著那團墨跡,觸手生溫,頓時要顫抖起來。
一邊的老凌湊到了他身邊,輕拍他肩膀。
“我問你紙上所書為何!”
這人脾氣也這般不好。
“您比我們看的清楚!崩狭韬俸傩χ,幾乎是有些恐怖的樣子,呲著白牙,跟失明的雙目一個顏色。
上官靜兒怒而皺眉,狄仁杰拉過老凌避開一掌,淡淡地回望著她質(zhì)問的眼神,說給老凌和上官靜兒聽,也說給自己聽。
“早便看不見啦……”
是已往之不諫。
覺故人之未衰。
-終-
插入書簽
注釋:
“是已往之不諫”改自西晉陶淵明《歸去來兮辭》中的“悟已往之不諫”,題亦取于此。
后記:
全憑記憶在印度老師中國老師美國老師各色口音的英文狂轟濫炸下手寫的初稿,回來拿了BGM抱著毛巾紙巾哭著修完了,雖然只是試試手的短片,很多史實和用詞沒有考據(jù)琢磨……不過寫了這么多的BAD END,這是第一個真·哭著寫完的,感謝看到這里的各位。
至于這半文半白不文不白的寫法……根本就是功夫不到家,還要再練啊。(嘆氣)
癸巳蛇年臘月十七敬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