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此章節(jié)]
[投訴]
文章收藏
第 1 章
“……沒有任何一個國家有這樣多的令人驚異的事物,沒有任何一個國家有這樣多的非筆墨所能形容的巨大業(yè)績。”——希羅多德
------------------------------------------------------------------------------
自覺也有點狂妄了,居然會想到這個方向的題目,不過,既然已經(jīng)開了頭,就這樣懸著是不符合自己性格的。
只是在開始前,有些問題似乎需要有所說明:(一)不敢妄稱“文明起源的原因”,因為我只是一個業(yè)余的歷史愛好者,如果說到“原因”,其范圍已遠遠超出自己的能力了;(二)標題是“地理原因”,與亞利斯多德、孟德斯鳩或黑格爾又或拉采爾的“地理環(huán)境決定論”有所不同,在這里,自然環(huán)境只是文明誕生的原因之一,也許并非決定性因素,甚或也不一定就是積極因素;(三)因為深受湯因比《歷史研究》的影響,也非常認同先生所持的文明起源的三大原則,所以,在論述時的理論基礎基本就是“挑戰(zhàn)與應戰(zhàn)”、“逆境美德”和“中庸之道”;(四)最后,本文只涉及到地理方面的原因,雖然很顯然一個文明誕生、發(fā)展與消亡的原因非常復雜,此處將盡量把自己的論據(jù)局限在“氣候、地貌、水文、資源與交通”這幾個方面。
現(xiàn)在,轉入正題。
------------------------------------------------------------------------------
關于古埃及法老文明(或稱為金字塔文明)存在的年代,目前我看到幾種說法。出現(xiàn)的年代有公元前4000年間與3000年兩種,滅亡年代則有公元5世紀、公元7世紀,還有以公元前332年以馬其頓的亞歷山大征服埃及做為“法老埃及統(tǒng)治時代的結束”的。但是我認為,對于以變化極其緩慢、時間跨度較大為特點的地理環(huán)境因素而言,這是一個可以暫時忽略的問題。
埃及地區(qū)的氣候條件經(jīng)歷了一個逐漸演變的過程:在更新世的冰河時代,埃及范圍的氣候是相當濕潤的,在非洲北部、阿拉伯一帶可以看見樹林遍野的地帶與廣大的草原。但大約一萬年前,冰河期結束,亞非地帶開始干燥化,沙漠逐漸擴大,最后形成目前的基本狀態(tài)。
湯因比認為在這種情況下,當?shù)卦械囊圆杉歪鳙C為生的人(所謂原始社會中人)有三種可能的選擇:一追隨原來習慣的氣候環(huán)境向北或向南遷移,二留居原地,依然依靠所能獵獲的耐旱生物勉強生活,三是留下來馴化動物和發(fā)展農業(yè)以適應環(huán)境的變化。
很明顯,古埃及人選擇的是第三條道路!斑@一種……反映乃是……創(chuàng)造了古代埃及文明和古代蘇美爾文明的富有生命力的行為!比祟悘霓r業(yè)中獲得的比祖先們從雨林或草原上狩獵所獲的更多,發(fā)展農業(yè)所必須的灌溉也需要更大范圍人力物力合作的參與,農業(yè)生產(chǎn)所要求的工具和技術也比采集或狩獵更為復雜。征服土地讓其為人類服務,“這是一個技術性革命,更是一個社會性革命”。所以,從事農業(yè)的民族與游牧民族相比,有條件更早地跨入文明社會的大門。
可為什么埃及人會選擇第三條道路?我認為,尼羅河的存在是一個必要條件,可以說,沒有尼羅河就不可能有金字塔文明。
-----------------------------------------------------------------------------
尼羅河(全長6650公里)——“尼羅河賦予兩岸土地以生命:只有尼羅河泛濫以后,才能夠有糧食和生命。大家都依靠它生存!
尼羅河由發(fā)源于非洲中部熱帶雨林地區(qū)的白尼羅河與發(fā)源于埃塞俄比亞高地的青尼羅河匯集而成,干流由南而北,其中流經(jīng)埃及南北全境約1350公里,最后注入地中海東部。一般認為,埃及文明最初出現(xiàn)于第一瀑布以下的尼羅河下游河谷地帶,而且,近年的研究表明,上埃及極有可能是埃及文明最早的誕生地。
誕生了古文明的大河一般都博得了“母親”之名,可這些母親的脾氣可大不相同。比如黃河,據(jù)說從我們的老祖宗遇上她開始就是一年四季都無法通航的,而且其洪水破壞性極大。相比之下,埃及人的尼羅河“母親”顯然脾氣要好得多。
白尼羅河流經(jīng)的雨林區(qū)不僅雨量大,而且各月雨量也較均勻,經(jīng)過蘇丹南部的沼澤地區(qū)后,水質非常清澈,這使處于下游的尼羅河水量穩(wěn)定而且含沙量少。所以,非洪水季節(jié)的尼羅河水是青藍色的,和我們的黃河真是天壤之別啊。而青尼羅河發(fā)源的埃塞俄比亞高地的氣候則有旱季與雨季之分,雨季從6月到10月,埃及的尼羅河水有80%就來自雨季集中的大量降水。埃塞俄比亞高原是稀樹草原地區(qū),雨季降水使大量腐殖質進入河流,就是這些物質成為尼羅河帶給埃及的“贈禮”。
尼羅河的洪水是緩慢上漲的:一般來說,7月開始水位上升,8月出現(xiàn)洪水,8月中旬到9月末河水將淹沒河谷大部分底部。因為埃及全境地勢比較低平,使得隨洪水而來的有機物與無機物可以在此放慢腳步而沉積下來,變成埃及農民們免費的“綠色化肥”。這一點與黃河或長江完全不同,她們的洪水席卷一切,然后“奔流到海不回頭”。
10月末洪水開始退去,11月埃及人開始播種小麥,次年5月即可以收割。然后,周而復始,既無洪水之災,又有充足的水源供農田灌溉之用。這一切,配合上適時的溫度,使埃及地區(qū)的小麥高產(chǎn)。
毫無疑問,尼羅河的確是上天給埃及的最大恩惠。正是這條河的特性,使埃及人開發(fā)利用尼羅河下游要相對容易一些,或者說,“提高了埃及人的生產(chǎn)力”。只有當糧食不僅滿足了生產(chǎn)者的生存需要而且還有相當?shù)氖S鄷r,階級分化、出現(xiàn)文字、形成城市定居點、出現(xiàn)國家、在法律與宗教上發(fā)生根本變革等等,這些文明的特征才有可能出現(xiàn)。
但是,文明的萌芽出現(xiàn)之后,需要得到小心的呵護才能快速而茁壯地成長。埃及就是一個安全的搖籃。
-----------------------------------------------------------------------------
在人類文明的初期,埃及東、西、南三面都有沙漠,北邊尼羅河的入海口處則是大片的沼澤,在交通工具和手段落后的古代(遠古?),無疑是形成了良好的對外防守環(huán)境。這一點,在一定程度上保證埃及在嬰兒時代很少受到“蠻族”的侵襲。
我無法就此得出結論說:這就是為什么在埃及法老文明的黎明時分,上埃及與尼羅河三角洲地區(qū)(位于下埃及)就已經(jīng)實現(xiàn)了政治上的統(tǒng)一的原因。但始終覺得這畢竟是埃及地區(qū)原始社會順利“進化”成文明社會的一個優(yōu)勢。當然,從另一個角度來說,這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早期埃及人與外界其他文明的充分交流,結果反而使這里有足夠的時間創(chuàng)造出一個獨立的具有鮮明特色的古代文明。
絕對或高度封閉的環(huán)境也不利于文明的誕生。想想那些直到近現(xiàn)代依然處于原始社會生產(chǎn)狀態(tài)下的群體,他們所生存的環(huán)境是一些甚至現(xiàn)代人類都難以到達的地方。在這種環(huán)境下,文明的發(fā)展是停滯的,完全可以看成是已經(jīng)被扼殺在搖籃里。
使埃及成為最古老的文明誕生地之一的另一個重要地理條件是其獨一無二的水陸交通。
在蒸汽機發(fā)明前,人類的陸地交通依賴人類和牲畜的體力,水面交通則更多地借助于風力,最有用的內陸水路是水流平緩、可以通航的河流。第一瀑布以下的尼羅河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更為特殊的是,在尼羅河上航行,從上埃及到下埃及(即由南向北)可以不用帆,船可順流而下;而當逆流而上時又可借埃及盛行的北風揚帆上行,極有利于運輸與交通。所以,埃及在得到開發(fā)后,所有的居民點和耕地甚至采石場,都分布在尼羅河流域附近區(qū)域。這點使埃及的交通手段優(yōu)于其他文明古國。比如蘇美爾人只能利用幼發(fā)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湍急的水流向下游快速前進,卻不可能在這兩條河上做逆水的旅行或運輸。
在一定程度上,“埃及國內這種杰出的交通體系為其文明的產(chǎn)生和持久的政治統(tǒng)一提供了可能性!
放眼古代世界,“在水上運輸時代,能夠從一處海域或一條通航河流到另一地之間進行水陸聯(lián)運的地方,是陸地上文明中心的要沖。埃及就是這樣一個地方。”
這里的“水陸聯(lián)運”放在埃及身上,既包括了尼羅河兩岸對尼羅河交通優(yōu)勢的利用,也含有尼羅河流入地中海、尼羅河與紅海沿岸、尼羅河三角洲到蘇伊士和東部沙漠通向紅海的3條通路等條件。此外,埃及位于亞非大草原這一平坦的大陸上,在人類馴化了驢、馬和駱駝后,這一大廣闊的平原就象海洋一樣暢通無阻了——驢最早于公元前3000年馴化于北非,單峰駝大約于公元前3000年被馴化于北非和中東地區(qū)。
-----------------------------------------------------------------------------
為了建立并保存金字塔文明,埃及本身也有相當豐富的物質材料,而且其便利的交通條件也有利于從其他地方購買所需要的物質。
埃及東部的西奈半島出產(chǎn)銅和綠松石,而銅是公認的人類文明社會的一大標志;尼羅河附近有采石場(從采石場到河岸的距離非常近),包括蓋伯阿赫馬爾的石英巖、哈特努布的雪花石膏礦和南方哈馬馬特干河的硬黑石;科普托斯則有金礦;蘇伊士灣東岸附近的銅礦從海路很容易送到上埃及。當尼羅河三角洲被開發(fā)利用后,埃及擁有了眾多的港口,埃及人用上了進口的黎巴嫩山的木材和塞浦路斯島的銅。埃及的木乃伊舉世聞名,制作木乃伊所需的泡堿則產(chǎn)于位于開羅以北的瓦迪納特侖綠洲鹽湖中,這些泡堿還可以用于消毒和制作瓷器、玻璃等。
-----------------------------------------------------------------------------
埃及法老文明延續(xù)了近四千年,埃及人征服了第一瀑布下的尼羅河下游水系,將過去的叢林沼澤變成了肥沃的農田和牧場。公元前五世紀,希羅多德曾說“埃及是尼羅河的贈禮”,但,尼羅河及其周圍的地理環(huán)境只是為埃及人提供了將尼羅河的沖積盆地改造成人類伊甸園的條件而已。這種滄海桑田的巨變“是通過埃及人自己的社會組織、勤奮刻苦、工程技藝和行政管理能力才得以實現(xiàn)的!
插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