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此章節(jié)]
[投訴]
文章收藏
第 1 章
故事從上個世紀三十年代說起。
一個中國留學(xué)生馬云龍在奧地利,結(jié)識并愛上了教官的女兒芬妮。1934年奧地利國內(nèi)發(fā)生政變,中國留學(xué)生們提前歸國。
在離去的軍車上,教官追上,把藏起來的芬妮帶回。
一別一年。
18歲的生日時,芬妮收到了一份來自中國的禮物--去上海的船票。奧地利的十八歲女孩,為了愛情,決然的離開父母和祖國,走了一個月,經(jīng)過紅海波斯印度新加坡和香港。
來到中國。
安徽的鄉(xiāng)下。馬云龍的家庭算是較為寬裕的地主家庭,他去接她。一座橋,他扛著芬妮的轎子,扛起一個女人的一生。
封建的家族很難接受一個外來的女子,金色的頭發(fā),綠色的眼睛,只會說德語。她開始不得不接受并適應(yīng)中國的傳統(tǒng)和習(xí)慣,custom and tradition。
這樣一直過了很多年,她學(xué)會了做飯,簡單的漢語,有了三個孩子,穿起了藍布的衣服,戴著頭巾,就像任何一個普通的中國農(nóng)村婦女。并且,貧窮。
馬云龍因為曾任國民黨的教官被帶走。她獨立的撐起一個家庭,照顧母親,撫養(yǎng)孩子。
他回來了,無名的滄桑。
共同生活,盡管艱難,但仍然幸福。
□□發(fā)生時,馬云龍不可幸免,頂著里通外國的罪名,被批斗,被示眾。
可是他回來了。
兩個人老了,可是他們一直都在一起,此后,他們一直在一起。90年,馬云龍去世。
橋上,芬妮扛起他的棺材,送走了一個男人的一生。
電影的英文名字--on the other side of the bridge
印象中最深刻的還是橋。
安徽的鄉(xiāng)下,山谷中的一塊平地,有河流,有水田,和黑白的房子,徽商們的印記。
鏡頭拉得很遠,山間的一條河流,一座橋,很削瘦的一座橋。一長隊的人,抬著一個轎子。為首的人穿著素白的長衫。
從山外的世界,或者說從山外的奧地利。
一座橋,芬妮的另一個世界。
轎上的她,長途的疲憊,對新的世界的好奇,未來的恐慌,和一份能與心愛男人相守的滿足。
安徽的農(nóng)村耗盡了她的一生。
最終的結(jié)果,是她像幾十年前那樣,扛起竹竿,扛著她心愛的人,從橋上走過,從安徽的農(nóng)村往外走。
只不過是一具棺材。
這部電影讓我哭了很多次,直到最后的稀里嘩啦。
第一次哭是因為一個華姓男子和安妮。
與芬妮和馬云龍類似的異國戀情。
他們在奧地利舉行了婚禮,很盛大,婚禮上的安妮很美。
華很自然的將安妮帶回中國。半路上被截下來的芬妮依然在奧地利,一個人,很寂寞。
有一天,安妮突然回來。帶回了一個幾個月大的孩子。
她哭了,說,華在中國還有一個妻子。
以為事情到此結(jié)束,以為這只是更加襯托芬妮決意去中國的堅定。
我似乎錯了。
在中國時,芬妮和馬云龍曾在教堂舉行過一次西式婚禮,37年。教堂上空飛機的轟炸聲不斷。
華在外面發(fā)動汽車。
一個炸彈扔下來。
馬云龍和芬妮看著汽車被炸,無比精準。
馬云龍走過去,很寂靜,廢墟里有華的遺物。隨身帶著的;馃^的紙片。
他翻過來,是華和安妮的結(jié)婚照片,背后寫著--愛妻,安妮
突然的我就哭了。
安妮的外甥串起了后面的大部分故事,她把芬妮帶了出來,帶出了一段故事。
只是她遇見的已是老去的芬妮,白了頭發(fā),戴著頭巾,在河邊,用梆子捶打著洗衣服。
她問芬妮你不孤單嗎。
芬妮微笑著說,我不孤單,我有云龍陪著,我這一生都和我愛的男人在一起。
哭到死。
她說,如果再有一次選擇,我還會來到中國。
故事到這里結(jié)束。
影片的結(jié)尾打出一段字幕,告知由真人真事改編。芬妮回到了奧地利,受到總統(tǒng)的接見。但是最終她仍然回到中國。她還活著,在安徽的鄉(xiāng)下。
故事到這里結(jié)束,愛情并沒有結(jié)束。
我還在流淚。
印象中總還有年輕時的芬妮和馬云龍,在奧地利,擁抱接吻。
50多歲時,他們在中國相擁。
愛情,到底如此罷。
插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