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此章節(jié)]
[投訴]
文章收藏
吳王李恪與廉王胤禩的前世今生
吳王李。619年—653年),唐太宗李世民的第三子,母楊妃。永徽四年(653年),因受房遺愛謀反案牽連,被冤致死;四子,仁、瑋、琨、璄并流嶺表;愛新覺羅·胤禩 (1681-1726)清圣祖康熙皇帝愛新覺羅·玄燁的第八子,母良妃。雍正四年(1726年)削其王爵,圈禁,并削宗籍,改名為“阿其那”,改其子弘旺名“菩薩保”。同年,亡于禁所。李恪和胤禩這兩位王子有很多共同的地方,父親都是歷史上大名鼎鼎的明君,母親的地位都是妃子,均為庶出,均卷入儲位之爭,均在朝臣中很有威望,均不被自己的兄弟皇帝所容,就好像一個人的前世今生一樣,雖然出生相差一千多年,最終卻難逃宿命,殊途同歸,不得善終。
兩位的父親均為歷史上大名鼎鼎的明君,這是不用說的,只是這兩位父親對兒子的態(tài)度卻是截然不同的,李世民至始至終都極其喜歡寵愛李恪,甚至產(chǎn)生過這樣的提議,讓李恪取代仁弱的李治即后來的唐高宗,這個提議后被長孫無忌阻撓才罷,為李恪今后的不得善終埋下了禍根?滴趸实垡婚_始也挺喜歡胤禩這個兒子的,17歲即被封為貝勒,但在康熙晚年,九龍奪嫡,康熙為了鞏固自己的地位,對轉(zhuǎn)入儲位之爭的胤禩百般打壓,橫豎都看不順眼。
兩位均為庶出,母親都是妃子,楊妃是隋煬帝之女,是隋朝公主。良妃是辛者庫出身,即內(nèi)務(wù)府管轄下的奴仆,相當(dāng)于官婢。雖然兩位母親的出身不同,卻同樣都因為自己的出身影響了兒子的前程,盡管她們也是身不由己。
楊妃至始至終都受到丈夫的寵愛,長孫皇后死后唐太宗曾產(chǎn)生過立她為皇后的想法,后遭長孫無忌反對而作罷。長孫無忌之所以反對,是因為她生了一個很有帝王之才的兒子,一旦楊妃做了皇后,李恪坐上太子之位恐怕就順理成章了,長孫無忌一方面怕自己權(quán)力落空,另一方面也怕老楊家能夠死灰復(fù)燃,卷土重來,畢竟楊妃前朝公主的身份很敏感,又是被稱為暴君的隋煬帝之女。
良妃能以如此卑微的出身卻大受寵愛應(yīng)該跟她的美貌有關(guān),歷史上記載良妃的美貌當(dāng)時后宮無人能及,可是紅顏未老恩先斷,良妃終其一身也只有胤禩這一個兒子,康熙在被良妃的美貌吸引后很快又對她的出身產(chǎn)生了厭惡,胤禩出生后,康熙嫌良妃出身低微,將他交由大阿哥胤禔之母、惠妃那拉氏教養(yǎng)。良妃的出身也成了康熙攻擊胤禩的借口,康熙晚年,太子經(jīng)歷兩度廢立之后,所有的大臣都看出太子復(fù)位無望,大勢已去?滴鯙榱司境龈酄帄Z儲位的皇子就搞了一個選舉,說大臣選中誰就立誰,結(jié)果大臣都選舉當(dāng)時還是待罪之身的胤禩,康熙給自己找了個臺階下,說胤禩經(jīng)驗不足,是辛者庫賤婢所生。如果說經(jīng)驗不足還可以說得過去,說自己兒子出身不好,這個理由說什么也很牽強,估計康熙當(dāng)時急了,所以就把自己潛意識里對良妃出身的嫌棄脫口而出。
兩位均卷入了儲位之爭,不同的是李恪是被動地轉(zhuǎn)入,因為父親李世民的提議而轉(zhuǎn)入;胤禩是主動的轉(zhuǎn)入,因為做帝王的野心而轉(zhuǎn)入。
兩位均在朝臣中有威望,這個也有史實為證。李恪名望素高,長孫無忌之所以陷害李恪,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李恪在朝臣中極有號召力。胤禩為人非常親切,全無阿哥的驕縱之氣,因此廣有善緣。不僅在眾兄弟中與皇九子胤禟、皇十子胤俄、皇十四子胤禵交情非比尋常,與眾多王公朝臣亦相交甚歡?滴醯壑衷SH王福全生前也曾在康熙面前贊揚胤禩不務(wù)矜夸,聰明能干,品行端正,宜為儲君。
兩位均不被自己的兄弟皇帝所容,不同的是李恪的兄弟唐高宗李治的政治手腕遠(yuǎn)不如胤禩的兄弟雍正皇帝高明,在登基之初,兩位均被加封,李恪被授予安州都督,胤禩被加封為廉親王。但兩位的落幕卻完全不同,李恪是被污謀反,被迫上吊。胤禩被圈禁,饑寒交迫而死。雍正輕而易舉地逃脫了殺兄的罪名,但是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這種借刀殺人的伎倆又有多少人看不出呢?對政敵最有力的打擊就是把他高高捧起再重重摔下卻不摔死,讓他生不如死,活得毫無尊嚴(yán),最后讓他郁郁而終。
相隔一千多年的這兩個王子,有著相似的性格,相近的遭遇,相同的結(jié)局,是歷史的巧合還是生命的輪回這真的是:兩世均投帝王家,英武眾望遭君忌。古來手足多相殘,何苦生于帝王家?三尺白綾魂無力,風(fēng)刀霜劍含恨亡。人生自古誰無死,一抷凈土葬英雄!
插入書簽
為何要爭奪皇位?為何要孤注一擲?因為成王敗寇,輸了便是性命難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