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此章節(jié)]
[投訴]
文章收藏
濾心旅程之一——菩提禪寺
金秋十月,清透的藍(lán)天,明媚的陽光,云淡風(fēng)輕。
由于工作關(guān)系,我沒有足夠的時間去外地旅游湊熱鬧,想來想去,便想趁著假期,多跑幾座上海本地從未去過的寺院。
于是,我和悟康開始了靜心、濾心的拜佛之旅。
第一站,上海嘉定安亭鎮(zhèn)的菩提禪寺。
令我們意想不到的是,這座并不十分知名的寺院,竟然承載了深厚的歷史、文化背景。
菩提禪寺始建于三國東吳赤烏二年(公元239年),為孫權(quán)之母吳國太所敕建。
梁天監(jiān)二年改建,到五代十國后唐清泰年間徐承藝,李彥瓊發(fā)起重建,宋朝寺僧慧才又加重建,宋朝開寶年間宋大宗賜予匾額一塊高掛于寺門前。
明萬歷20年(1592年)菩提寺年久失修,杭州武陵僧人海月過而見之,感到極為悲痛,泣涕如雨,發(fā)誓要修復(fù)菩提寺。
海月令鐵匠鑄了一把100多斤重的鐵鎖鏈,鎖在自己的頸上,把鑰匙投入寺中古井,向眾人明誓,若不修復(fù)菩提寺,決不取下鐵鎖鏈。此后三年,他赤著腳不顧嚴(yán)寒酷暑,身負(fù)百來斤的鐵鎖鏈云游各地勸募,見者深為感動,無不慷慨解囊。經(jīng)過五年艱辛,終于建成。
到了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再次重修。
至民國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寺基占地25畝,共三進(jìn),前為天王殿,中為觀音殿、地藏殿,后為大殿。殿內(nèi)嵌有唐時升在明萬歷二十年撰寫的《菩提寺重建大雄寶殿記》及清乾隆三十三年錢大聽撰文,蔣無益書寫,秦大成撰寫碑額的《重修菩提寺記》的石碑。殿前亦用鐵環(huán)高掛著一口空腹深大的巨鐘,重逾千斤,鳴震聲應(yīng)爾。
據(jù)說,每當(dāng)夜深人靜,僧人誦經(jīng)撞鐘擊鼓時,那宏亮的鐘聲久久回蕩于夜空中不息。
1956年至1963年,菩提寺先后被列為江蘇省文保單位和上海市文保單位,□□期間(1967)漸被拆除。
2003年11月經(jīng)批準(zhǔn),于安亭鎮(zhèn)永安街移址重建菩提寺。
2005年農(nóng)歷二月十九觀音圣誕日,菩提禪寺重建奠基暨大殿開工典禮隆重舉行。新建的菩提禪寺占地13.3畝,大雄寶殿、觀音殿、菩提閣等殿堂均按江南明清風(fēng)格復(fù)建。
2005年9月11日,菩提禪寺大雄寶殿上梁典禮。
復(fù)建完工后,這座千年古寺與老街上的石欄、石駁、古橋、高塔相互輝映。
說來慚愧,我和悟康本是慕著那尊今年9月9日新開光,高達(dá)9.8米的立身地藏菩薩圣像來到菩提禪寺,而非因這座千年古寺沉積的深厚歷史。
毫無準(zhǔn)備,往往帶給人們的除了驚詫,還有驚喜。
在樓房鱗次櫛比的居民區(qū)中,一隅石板小路延伸向菩提寺的河堤。其上有一座石拱橋,名為“嚴(yán)泗橋”。該橋始建于明洪武七年(公元1374年),距今有近640年的歷史。橋墩上刻有“十字水分兩縣界,百里市聚四方人”的對聯(lián)一副。
“嚴(yán)泗橋”橫跨小河兩岸,緩步橋上,舉目望向綠波涌動的潺潺河溪,沿著岸邊的石欄柱上各蹲坐一尊小石獅,一個連著一個與岸邊蔥蔥翠茂的參天古木漸漸伸向遠(yuǎn)方,極具古風(fēng)韻味,仿若置身世外桃園。伸手觸及橋欄粗糙的石砬,雖無法親歷歷史,卻可以切身感受到歷史帶給我們的厚重感。
(口說無感,奉上片片一張,與大家分享江南古鎮(zhèn)的韻味。)
在橋的此端座落著斗拱飛檐,琉璃黛瓦,氣勢恢弘的九層六面高塔。該塔的前身是三國吳赤烏二年在初建菩提寺時,建于寺東側(cè)的“永安塔”!坝腊病币鉃槠刑嵊谰茫硪环狡桨。因年久失修,后毀于風(fēng)雨。
2003年8月,選址寺之舊址方向,復(fù)建該塔,塔名由玉佛寺方丈覺醒大和尚題寫,華僑企業(yè)家湯妙林先生捐資修建。
永安塔以恢復(fù)“永安映朝暉,三橋疊塔影”之舊日景觀。塔高56.88米,每邊長6.6米,塔基直徑約在12米左右,塔剎有九道相輪,高逾十米,黃銅鍍金,盤露可謂塔中地位較高的寺塔。永安塔下有地宮,頂有斗室,清凈莊嚴(yán)。塔內(nèi)每層皆有一主題壺廳佛場,并配有題圖等景觀,引人入勝。入塔票價為30元,可登高俯瞰“嚴(yán)泗橋”彼端的菩提禪寺。
寺前是寬闊清幽的廣場。在花團(tuán)錦蔟間,一塊半圓石上刻有玉佛寺方丈覺醒大和尚題寫的“菩提源頭”四個大字。
緣何名為“源頭”?百思不解的我,回來后翻查了一些資料——
原來,漢襲秦制,十里一亭,以安名亭,以亭名鎮(zhèn),故稱安亭。安亭鎮(zhèn)一名也沿襲至今。于千百年來,安亭百姓與信眾無不自豪地口耳相傳著一句話:“天下兩個半菩提,安亭菩提占其半。”此言所說的是當(dāng)時命名為菩提道場的全世界只有兩個半,其中兩個在古印度,那個半個便是中國安亭的菩提寺。
菩提譯自梵文“Bodhi”,意為“覺”、“智”、“道”等。佛教中指斷絕世間煩惱而達(dá)到涅磐的徹悟境界。佛經(jīng)中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指有求得理想的最高果位的心愿,即利他的成佛之心。當(dāng)年佛陀也是在菩提樹下頓悟成佛的,所以菩提樹在佛教中有圣樹之稱。
(趕緊上片片,與大家分享偶在“菩提源頭”的倩影。掩面羞澀ing……)
重建的菩提禪寺主要結(jié)構(gòu)分天王殿、大雄寶殿、菩提閣、藏經(jīng)樓等部分。外觀莊嚴(yán)雄偉的大雄寶殿為七間重檐歇山式,面闊32.8米,進(jìn)深23.8米,高21.8米,建筑面積610平方米。南面檐柱金柱間有回廊,殿周留有檐下走道,均圍以漢白玉欄桿。前面月臺,進(jìn)深4.5米,寬18.8米,可由三面登臨。這里不得不說一句,整座寺院均為木質(zhì)結(jié)構(gòu),大殿內(nèi)供奉橫三世佛,兩旁二十諸天像,亦均為楠木雕成,莊嚴(yán)貼金。
拜過諸佛菩薩后,我和悟康迫不急待地尋到了那尊我們慕名而來的立身地藏菩薩圣像。
在中國佛教寺院中,地藏菩薩形象很有特點,一般菩薩頭戴寶冠、身披天衣、瓔珞裝飾的天人相。而地藏菩薩則多現(xiàn)光頭或是頭戴毗盧冠、身披袈裟的出家僧人之相。他一手持錫杖,一手持蓮花,或是手持幡幢、寶珠等。據(jù)《地藏菩薩儀軌》、《地藏菩薩十輪經(jīng)》等記,由于地藏菩薩在無佛的“五濁惡世”(即劫濁、見濁、煩惱濁、眾生濁、命濁)中濟(jì)渡眾生,為了讓眾生能深信因果,歸依三寶,所以顯示出家僧人相。
此時,在我們眼前的這尊高達(dá)9.8米的立身地藏菩薩圣像便是一襲僧人模樣。地藏菩薩右手持金剛幢,腳踩蓮花,蓮花下是地藏菩薩坐騎“諦聽”(或“善聽”)。
悟康說他一見這尊高大莊嚴(yán)、諸相圓滿的地藏菩薩圣像,就有種虔誠謙卑的感動。的確,仰望地藏菩薩一雙低垂的慈目,我也有種無法用言語形容的感動。那是一種直抵心靈深處的慈悲,令人觸及難忘。
剛剛接觸佛法時,我誦念的便是《地藏菩薩本愿經(jīng)》。懵懂無知的我,當(dāng)時并不能深刻理解經(jīng)文上所言,隨著誦念的次數(shù)累積與誦后的感觸沉淀,我那顆被無明和愚癡包裹的心不禁被地藏菩薩“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的慈悲深深震撼。
虔誠的匍匐在地藏菩薩腳下禮拜,口中念念不斷地誦其圣號,于我悸動的心中竟泛起絲絲怯懦——為了自己修行的不精進(jìn)與平日不守凈戒的妄為深感不安。
在菩薩腳下,仿佛感覺自己周身的缺失毫無遁形。我不得不慚愧地承認(rèn),這便是所謂的心虛!
禮拜時,有四位陌生師兄在繞佛,我于心中立即決定,我要繞佛、懺悔!
禮拜后起身,合十避于一旁,生怕影響了他們。見悟康也禮拜好,便向他示意,一起融入到了繞佛的隊伍中。
不大不小的殿內(nèi),一字前后6人,整整齊齊地誦念地藏菩薩的圣號,那份謙卑與恭敬吸引了不少前來拜佛的善男信女們的目光。
我絲毫不敢有雜念妄想,即便偶爾思緒紛飛,我也盡量將其拉回,集中精神,在心中觀想地藏菩薩,或偶爾抬頭仰望圍繞的地藏菩薩圣像。
不知繞了多少圈,我已無從記起,前面那四位陌生師兄停下了腳步,于菩薩面前匍匐下身子叩首合掌回向。我跟在悟康身后繼續(xù)繞佛,口中誦念的地藏菩薩圣號也隨著悟康改成了“地藏菩薩滅定業(yè)真言”。
是腦子短路,還是我平日不夠精進(jìn),本想誦念“報父母恩咒”的,居然死活提不起來。一路誦念著“地藏菩薩滅定業(yè)真言”,竟 “口是心非”,總想著“報父母恩咒”是怎么念的?!如此一來,心神再次散亂,目光不由得注視到地藏菩薩坐騎“諦聽”的爪子,怎么只四個指頭?是神獸與眾不同?還是本該如此?是工匠的失誤,還是……
是什么是,管這些做什么?
糾結(jié)之下,我強(qiáng)迫自己收回心神,不要執(zhí)著于那些無關(guān)緊要的事,應(yīng)該真切發(fā)心,不能跟著思緒走,得回來。不管口中誦念的是什么、眼中看到的是什么,心下不亂才是真正的修行。
那四位陌生師兄離開后,我和悟康繼續(xù)清靜地繞佛,其間零星進(jìn)來兩、三位善男信女,皆是駐足觀望片刻或草草叩拜后便離開了。
我在為他們與佛法無緣而備感惋惜的同時,慶幸自己能隨著悟康接觸佛法。所謂“人生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我們應(yīng)該加倍珍惜這來之不易的因緣,更加精進(jìn)地修行。
離開菩提寺,經(jīng)過大門時,我們被先前那四位繞佛的師兄叫住……
雖然素昧平生,卻在菩提寺內(nèi)有緣相識,皆因佛心始然……
插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