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此章節(jié)]
[投訴]
文章收藏
第 1 章
再見
吳舟接到老板通知的當天,就被攆了出來。
他在這家公司工作已經(jīng)三年了,認認真真,兢兢業(yè)業(yè),只是最近行業(yè)不景氣,老板想要裁人,第一個想到的就是他。
這是他這個月第二次被“再見”了。
月初的時候,處了五年的女朋友剛剛跟他提了分手,理由是當初上學的時候看他是個人才,可真到了社會,在一家公司做了三年,工資才漲了200塊。
吳舟跟她解釋,“最近行業(yè)不景氣。”
女朋友冷笑,“當初你們班的誰誰誰,跟你做一個行業(yè),工資是你的三倍。也就你,總是等著老板給你漲工資,你自己不爭取,當老板是傻的?”
吳舟不懂爭取,所以他覺得他應該學習,于是在今天的會議上跟老板提,說現(xiàn)在自己的工資跟同事相比太低,能不能把之前承諾但一直沒給他的交通補助發(fā)給他,于是,老板當下拍板把他辭退了。
其實是早就決定的事,只是剛好借著這個理由。
吳舟是學電子的,說的好聽點叫工程師,他以為干這行的最后都會成為工程師,卻不知道工程師也是種資格,要評定,直到現(xiàn)在他還只是個助理工程師。
他沒什么太大追求,只想平靜安穩(wěn)的一直過下去,卻被突如其來的再見打斷了。意志消沉了一段時間,他正想打起精神重新開始,一直身體不錯的母親卻突然倒下了。直到他找到那張癌癥診斷書,才知道母親一直瞞著他。是他太木,才看不出母親其實已經(jīng)準備好的別離。
打擊太大,吳舟對人生失望之余,有了新的認識——自己只能活在恐懼之中,他永遠判斷不出,身邊的什么東西,什么時候就要跟自己再見了。
再找到新工作是在一家大型醫(yī)療設備公司做儀器開發(fā),主要通過人體磁場測試健康狀況,聽起來很高深,但大多數(shù)都是騙人的,公司看中了吳舟的學歷,讓他領導研究。
吳舟受寵若驚,每天廢寢忘食,做著做著他就產(chǎn)生了一個想法,既然能從人體磁場知道身體的健康狀況,那能不能通過人體磁場知道一個人什么時候會跟自己說再見?
于是在工作之余,他就開始留心收集這方面的信息。
他的第一個想法是對再見所產(chǎn)生的人體情緒做分析。
這對他是件難事,他最不擅長察言觀色。
但是要說再見,應該有悲傷的情緒吧?
他利用職務之便,在測試儀器的時候加入了他自己想要的樣本。公司雖然龐大,但懂技術的人并不多,公司的主要開銷都花在營銷上,只要有個XX大學電子學博士頭銜,真正的技術并沒有人關心。
開始不是很成功,儀器的精密程度不夠,讓實驗者產(chǎn)生悲傷的情緒也是個問題。吳舟不得不給公司上級打報告,說鑒于市場上同類產(chǎn)品太多,我們需要提高儀器的測試精密度,才能贏得先機。于是一樣又一樣不知道有用沒用的測試需求被加入試驗中。
新的難題又擺在吳舟面前,他在網(wǎng)上發(fā)起了一份調(diào)查問卷,要求答卷者填寫當自己說再見時心里的情緒,可是,高興這種跟悲傷截然相反的情緒也赫然在列,比例還不低。
除了這兩種情緒外,還有害怕、得意、失落……等等情緒混雜其中。
吳舟看著調(diào)查結果深深嘆氣,除了悲傷和快樂,他幾乎都分不出其他的情緒有什么分別,又怎么能確定‘再見’到底有什么情緒成分在?
情緒樣本的提取工作也開始出現(xiàn)問題,以現(xiàn)在吳舟所在公司的儀器精密程度和參加實驗者的專業(yè)程度來說,提取情緒樣本根本是癡人說夢。
他覺得這項研究不是他一個人能完成的事情,他聯(lián)系了一些大學同學,有很多同學在行業(yè)內(nèi)已經(jīng)成為權威,可沒有一個人對他的研究感興趣。研究出一種可以提前預知再見的儀器,到底有什么用?知道了,就不用說再見了么?
吳舟不死心,他把自己的研究思路和現(xiàn)有的研究成果寫了一篇論文,四處找人發(fā)表,最后倒真的有一家學術類雜志給發(fā)了,不過是放在天下奇趣這個欄目里的,并且順利的得到了這個雜志評選的年度不靠譜發(fā)明獎。
雜志社寄了一張得獎通知給他,邀請他參加頒獎典禮,吳舟本來不想去的,可是那天會有很多學術界的權威去,他想,也許會有人覺得這個發(fā)明并不是那么的不靠譜。
沒有人。
沒有人愿意投入這項研究,只是一次再見而已,人生要經(jīng)歷太多次的再見了,大家都已習慣。
主持人邀請吳舟上臺發(fā)表獲獎感言,吳舟嚅囁了半天,才緩緩的道,我只是想……在別人跟我說再見之前,我先說再見。
臺下坐的大都是成功人士,對此表示了足夠的寬容,但都不太理解,誰先說再見,這有什么重要的?
吳舟一直都沒死心,把所有的業(yè)余時間精力和金錢都投入了研究中,但直到他六十三歲去世,精度夠測試情緒樣本的儀器也沒有被發(fā)明出來。
吳舟去世十五年后,在吳舟當初那篇論文的理論基礎上研制出來的情緒測試儀已經(jīng)開始應用于對表達困難人群的治療中,特別是針對腦偏癱、自閉癥患者的溝通,它讓人們可以忽略表達能力的缺失,更好的了解到患者對于治療的反饋。
在吳舟去世后第二十九年,他被諾貝爾生理醫(yī)學獎提名,理由是——在他的理論基礎上發(fā)明的情緒感知器已經(jīng)廣泛的應用于現(xiàn)代社會生活中,它讓人們的溝通更加真誠。
他的人生經(jīng)歷也被后人一而再,再而三的改寫。
崇拜者他的人們并不記得,吳舟只是想在不可避免的被再見時,先由自己說再見這個小小的,卑微的初衷。
—END—
插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