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此章節(jié)]
[投訴]
文章收藏
煙花三月下?lián)P州
數(shù)點梅花亡國淚
二分明月故臣心
這是一付對聯(lián),就掛在揚州史可法紀(jì)念館史忠正公衣冠墓的兩邊。
那是我第一次去揚州,就以這個小小的紀(jì)念館,開始了我后來對揚州這座城市多次的探究。
史可法記念館就在揚州老護(hù)城河的邊上。我去的年頭,護(hù)城河沒人修葺,顯得有點窄小。河邊的藤草枝枝蔓蔓,更顯周圍環(huán)境的幽深寂靜。
明,弘光元年的煙花三月。(公元1645年4月15日到25日),清兵十余萬人包圍了這座城市,史可法說:“吾誓與城為殉”。堅守10日后,城陷被俘。他對清將多鐸說“我為朝廷大臣,豈肯偷生為萬世罪人!吾頭可斷,身不可辱,愿速死,從先帝于地下。城亡與亡,我意已決,即碎尸萬段,甘之如飴,但揚城百萬生靈,不可殺戮!”他壯烈犧牲時年僅44歲。
他沒有后代,死后揚州城遭到清軍慘無人道的大屠殺。清將在殺盡全城后才下令“封刀”。全城死者達(dá)80余萬人。尸體太多,史可法的尸體也無法找到,因此后人為他修了這個衣冠冢。
因為紀(jì)念館背靠梅花嶺,從館中到山上,遍植梅花。梅枝虬勁,寒香撲鼻。正是英雄堅韌高潔品性的寫照。
館內(nèi)正中間立有史可法塑像,旁邊有云紋形梅花罩格,上懸一橫匾,大書四字:“氣壯山河”。
揚州就是這樣的一座城市,南北要塞,必爭之地,決定了她必然歷盡滄桑,慷慨悲壯。春風(fēng)楊柳、夜橋燈火后,是血色深濃,歷火重生。而我,一直認(rèn)為,后者才是這座城市的精髓。
讓我們再向更早的歷史探尋。
京口瓜洲一水間,
鐘山只隔數(shù)重山。
春風(fēng)又綠江南岸,
明月何時照我還。
這是中學(xué)課本里,王安石的一首詩,寫的是揚州的瓜洲古渡。
瓜洲古渡在長江和大運河的交匯處。我去的時候,它早已失去了往昔的繁華。雖然經(jīng)過一些翻新重建,但由于游客不多,還是苔痕上階,藤草繞樹,顯得蒼茫衰敗。
一般提起這瓜洲古渡,大家可能首先想到鑒真東渡。愛看小說電影的,也許還能想到杜十娘怒沉百寶箱的故事。
但,江風(fēng)習(xí)習(xí),我站在石階殘破的古渡口,遠(yuǎn)望江南一江之隔的鎮(zhèn)江京口,卻想起,大詞人辛棄疾,在“一水間”的那一邊-----京口,遠(yuǎn)眺這江北淪陷的故土,所吟詠的“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
這又是一個煙花三月的故事。
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二月,南宋的皇帝趙構(gòu),聽說金兵金軍五千輕騎千里奔襲揚州,并已攻下?lián)P州旁邊的泗州,嚇得拋棄了已經(jīng)呆了一年零四個月的“行在”(臨時都城)。乘小船從瓜洲渡江,倉惶南逃。只帶了五六個親信,連丞相都來不及告知。
有市民看見了,手指著他大呼“官家逃了!”一時間,城中大亂。官員、軍士和百姓也競相爭奪出城。就在這瓜洲古渡,很多人在相互踐踏推擠,踩死和落江的不計其數(shù)。
揚州非常百姓義憤,大罵兩個奸相:黃潛善、汪伯彥禍國殃民。群情鼎沸的人群還錯殺了三個姓黃的官員。
但一切已經(jīng)來不及了。金兵追到瓜洲渡。揚州逃出的十萬難民無路可走,墮江而死者竟有一半之多,未死的都當(dāng)了金兵俘虜。
金兵找不到高宗君臣,對揚州城洗劫一空后縱火焚燒。
這一年的煙花三月,金兵走后,滿城都是瓦礫,士民存者僅數(shù)千人而已。
舞榭歌臺,斜陽草樹,尋常巷陌,全都被雨打風(fēng)吹去。在金人鐵蹄的踐踏下,揚州城灰飛煙滅。
十五年后,南宋姜夔的名詞《揚州慢》寫到:
淮左名都,竹西佳處,解鞍少駐初程。
過春風(fēng)十里,盡薺麥青青。自胡馬窺江去后;
廢池喬木,猶厭言兵。漸黃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賞,算而今、重到須驚。
縱豆蔻詞工,青樓夢好,難賦深情。
二十四橋仍在,波心蕩、冷月無聲。
念橋邊紅藥,年年知為誰生!
一字一淚,凄涼哀痛。
瓜洲渡有一古碑,上書“瓜洲古渡”四個大字。不知何人所書。字體渾圓,四平八穩(wěn)。看不出一點血淚滄桑。
帝業(yè)興亡世幾重,
風(fēng)流尤自說遺蹤。
但求死看揚州月,
不原生歸架六龍。--------宗元鼎《煬帝!
隋煬帝陵,也在揚州,那地方叫雷塘。
據(jù)說,南朝的時候,這里因為有吳王遺跡,而建了些園林山水,亭臺樓榭。是古人旅游探古的好地方。算是江南勝跡。
比起前兩個地方,這地方更沒人去。向村民問路的時候,村民們都對我很好奇,一致說:這有什么好看的!我對他們說:揚州的繁華和名氣,全靠隋煬帝修了大運河,這是個對揚州有功之人。村民都點頭稱是。
但,隋煬帝陵的確沒什么可看的。只有一座孤墳。石鋪的墓道上荒草叢生。一看就知道很少有人走過。
石碑、牌坊連腳下的石路都是清代大學(xué)者阮元修建的。在那之前,這里只有一座叫做"皇墓墩"的土墳頭。
許多人都知道隋煬帝三下?lián)P州,卻不知道他在當(dāng)皇帝之前,曾被任命為江南的總管,經(jīng)營揚州近十年。給這座城市帶來了最初的繁華。
仍是一個煙花三月。隋大業(yè)十四年三月十四(公元618年4月10日)。這位修建了大運河、建立科舉制度、開辟的絲綢之路的隋煬帝,被宇文化及縊殺在揚州。之后當(dāng)然也是兵亂,宇文化及的軍隊吃空了揚州的糧食后,奪了民船,沿大運河回北方去了。
隋煬帝的錯,在于不恤民力。但他所做的事,對后代的揚州,乃至整個中國,都有著非凡的意義。
我獨站在幾乎無人的陵園里,春風(fēng)撲面,煙柳如畫。忍不住想,這樣也好,這個死后寂寞的人終于不用離開他所喜愛的這座城市了。
陵碑是隸體的“隋煬帝陵”四個字,好象是名家所書,字體古拙蒼勁。
回眸歷史,大江東流。煙花三月的揚州并非全是輕歌曼舞。游人如織的一片春光里,是一座城市在歷史硝煙中的浴血重生。孤帆遠(yuǎn)影中,曾經(jīng)厚重的過去隨波遠(yuǎn)逝。淺深紅樹里,只希望今天的明麗能永留記憶。
最后送上我喜歡的一首小詩,正是隋煬帝揚廣寫的。
春江花月夜
暮江平不動,春花滿正開。
流波將月去,潮水帶星來。
插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