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此章節(jié)]
[投訴]
文章收藏
第1章
鐘偲偲的中國才藝展
鐘偲偲前世是現(xiàn)代人,一些現(xiàn)代和古代中國文化和在她腦海里根深蒂固,總會不自覺的表露出來,那么,現(xiàn)在來匯總一下,鐘偲偲每次明顯外露作為異世界、異時空人時的想法和做法,還有它們的前因后果吧!看看女主角是怎樣將一個穿越女的霸氣外漏到底的!
PS:看完第一卷
①第一章《宅女重生》 對對子
因:為母親爭氣,拉近與父親的關(guān)系 果:得到父親的贊揚
②第二章《香消玉殞》 獻詩一首
因:乘勝追擊 果:得到贊揚,目的達成
③第五章《游園驚夢》 歌曲詠月
因:為未來嫂子解圍,安撫繼仁 果:驚艷四座,成功解圍,兄妹感情加深,遭賈米之掛心,后引出鐘偲偲對賈米之是否穿越客的懷疑
④第六章《把酒言歡》 為二皇子講“魚躍龍門”的典故
因:因景生情,心中一動隨口一念 果:得到二皇子贊賞,引為知己
⑤同上 編纂志怪故事集
因:自己喜愛,供人翻閱 果:深受好評
⑥同上 朗誦《將進酒》
因:開解二皇子 果:二皇子開懷,稱贊鐘偲偲
第一卷一共十五章,有四章六處描寫了鐘偲偲的才藝表現(xiàn),起因各自不同,除了編纂《聊齋志異》為臨時起意,其他并非刻意為之。
首先來看①②,這兩個是同一場景,鐘偲偲為了挫姬妾銳氣,引起父親對母親的注意,利用自己的頭腦,也可謂是記憶力,成功地贏得了父親的贊揚。然而此舉最終是無用功,因為母親病死了。鐘偲偲是孝順的,她為了讓母親寬心,做了一些舉動,希望能讓父母重修舊好,盡管后來得知父母并非不相愛,但仍努力去做,以報答養(yǎng)育之恩,同時,大概也是給自己一個希冀,相愛的人不應該有隔閡,不管是不是無用功,試一試總比什么也不做的好。雖然鐘偲偲強調(diào)自己與世無爭,但在我看來,不是不爭,只要一伸手就能碰到的,伸出手扯一扯拽一拽,總歸還是自己的,什么該爭什么不該爭,鐘偲偲的人生哲學中自有定論。
接著看③,本來只是詠月一首而已,這很容易,不用踏遍巨人的肩膀,就能輕而易地背誦出來,然而歌詠一首又不同了,作為穿越文,雖然《但愿人長久》已經(jīng)被用爛了,但是作為穿越女來說,立刻能浮現(xiàn)于腦海的大概就只有這一首,如果說她唱的是《春江花月夜》,那金手指真是哪里不會點哪里了。初衷是為李菁解圍,再之前的前提是,鐘偲偲知道她和繼仁互相愛慕,文中有提到,自這晚起,兄妹幾人才真正的親厚起來?赡苁歉魧佣瞧,自小是不熟絡的,鐘偲偲為何會幫繼仁?想法也簡單,無非終究是一家人,相互之間有沒有什么深仇大恨,舉手之勞便能解當時窘局,何樂而不為?一曲下來,又再次證明了京城才女的艷名非虛,得了李菁感恩,得了繼仁刮目相看。人非木石,豈能無情?再看淡世事的人,也會食人間煙火,也總有些惻隱之心,有些羈絆,如果真的無牽無掛了,人又為什么活著?只有赴死之人,為了某一事忍辱負重多少年,終于了卻心愿了,在赴死之時才會說,我終于沒有什么可牽掛,可遺憾的了。
再來看④⑥,同樣是舉手之勞,隨意而為,這個與③是大致一樣的,不過鐘偲偲與二皇子雖是堂兄妹,但因為后來的一番話,蒙上了曖昧的色彩,后來二皇子對其優(yōu)待也不是無緣無故的,無意中成就了他的大業(yè)。此處就不贅述了(趕著出門老媽催了o(>﹏<=o)。
最后看⑤,這個也可以算作是鐘偲偲的創(chuàng)業(yè)史之一,對于民間的志怪傳說,她起到一個搜集整理的工作,她未必是要做什么轟轟烈烈的文化事業(yè),一是為了打發(fā)時間,二是為了給避風塘招徠客人,然而無意間的舉動,毫不夸張的說,是對文學的一種貢獻,野聞在民間,是粗糙簡單的,經(jīng)過加工編輯潤色,通過文字的記錄,它就具有了流傳后世的資本。而重新整頓茶樓,鐘偲偲則有意識地把它開辟為一個文人的聚集地,一來能飽眾人耳福,盡管清談誤國,但兼聽則明,對于文人士子來說是一個福地,二來有人就有銀子,兩全其美豈不美哉?
通過以上分析,鐘偲偲的缺點也能明了了。她思考的東西很多,但行動卻少經(jīng)思慮,在局面稍微有些復雜時,就亂了分寸,完全按照自己最本能的想法去做,不能冷靜下來。有時聰明有時愚笨,有時很注重身份彬彬有禮,有時頭腦簡單咋咋呼呼,面對陌生人,一副文靜的模樣,當然這是必要的,然而一旦她看不順眼的人,不管那人做得是否過分,是否以禮相待,她都沒一副好臉色,連最基本的禮節(jié)都不屑,既然沒有謀財害命,沒有下絆子使壞,又何必咄咄逼人?有的壞印象不過是她想得太多,而當時的心情又太壞,還有對這個世界的陌生人的不信任罷了。
由于鐘偲偲是現(xiàn)代人,一直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所以對與古代中國相似而又不如的這個晉國,是以一種輕視的眼光來看待的,每一國每一代人都有獨特的文化與習俗,不是不能比肩,只是時機尚未成熟,而她簡單地對這個時空的古人下定論,那么她在書樓讀了那么多年的書都到那里去了?或許是晉國的歷史未能將她折服;又或許是她仍然抱著一種偏頗的態(tài)度,不肯真正的正視這個國家,這個時空,歸根到底是對她原來時空的那個中國依賴感歸屬感的存在,家鄉(xiāng)的文化、制度、思想、器物,所有的一切,一直都沒有忘懷,既是不敢,她怕忘記了,堅持多年的信仰就崩塌了,也是不愿,她終究是要記得自己從何處來,根在哪里,才能找到一種自我保護的安全感。說到這里,連我也不知道她到底是對是錯了,錯對皆有理,又或者難辨錯對,就讓這個問題擱置在這里吧。
評論完畢,必須說明,我只是在分析人物而已,褒中有貶貶中有褒,不是一味的贊美,也不是一味的找茬。如果我對鐘偲偲的印象與作者筆下的鐘偲偲形象有出入,你可以想一想,為什么我會這么看她,我想象到的她的舉動的前因后果,在你下筆之時有沒有考慮到這些內(nèi)容等等。在情節(jié)語言方面的批評我比較弱,所以沒有辦法提出有效的建議跟方法了,所以希望作者能從我的這篇人物分析來反思一下你所塑造的各種人物吧!
插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