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此章節(jié)]
[投訴]
文章收藏
第1章
歷史一向由勝利者編寫
勝者為王敗者為寇這是大家都明白的道理,可歷史也需要客觀的分析。寫這個評實在是受不了44889913的粉絲啊,頭大啊。
古往今來史記里所記載的就一定是真相嗎?這個問題只要稍微多想想就不難下結論了。
這里咱們只看康熙,雍正,和乾隆朝的。
康熙十四年(1675年)十二月十三日,胤礽被立為太子,其時才兩歲。這是清以來諸帝中第一次打破舊制,明立太子。但他也是清朝最后一位被明立太子的皇子。
康熙對保成的教育可謂煞費苦心,在他略懂事時,就親自為他講書。
從僅存的《康熙起居注》里關于胤礽的文字記載是聰慧異常,四歲時便能熟讀四書。聰明過人。不僅聰明聽話,而且悟性極好,有超人的讀書能力?滴醢l(fā)現(xiàn)太子超過了他本人年少之時。所讀經(jīng)書,過目不忘;所有講解,記得清晰;所有聽過的知識,隨時引用,出口成章,下筆成文。
一個有趣的數(shù)字現(xiàn)象:相比較雍正和乾隆的資料記載,康熙的記錄是最少的。
康熙在位達61年,其《實錄》僅300卷,乾隆在位60年,卻有《實錄》1500卷,雍正在位僅13年,《實錄》159卷,而康熙朝的這300卷,一廢太子到康熙駕崩幾乎削刪的寥寥無幾。這顯然不正常,說明《清圣祖實錄》被人大大地刪改、抽掉。誰有權力并敢于這么做?只有雍正有權也有必要這么做。他為什么要刪改,抽毀?而這個問題就曖昧了。
13阿哥在一廢太子之后被康熙當眾指責是“非勤學忠孝之人”。古代被罵不忠不孝可是很嚴重的的事情,一般被這樣說的臣子政治生命就算完了。這比罵8阿哥的什么收買人心,母親是賤婦還要狠。
雍正能即位是因為康熙死的突然,死在暢春園而不是乾清宮,而及時通知他趕到的是在隆科,這之后才有了關閉九門,皇帝駕崩秘而不宣,幾日后才對外公布。
雍正一上臺就封13為親王,雍正登基后在宮中不住歷代正殿,而改住在養(yǎng)心殿(這一點就玩味了)他選墓時要13葬在自己旁邊,13不愿意。自己找了離雍正至少60公里以外的墓,甚至臨死前還吃了自己選的地方的土。這難道不奇怪嗎?
眾所周知“康熙傳位”是清朝三大謎案之一。
乾隆朝的“日月雙懸”爭斗。最后以“弘晰逆案”作了結論。野史里康熙在兩廢太子胤礽后,秘密冊立唯一的皇嫡孫弘晰作為接班人。對于康熙“鐘愛”胤礽嫡子弘晰這一點,清史尚存有零星記載,應該是無可厚非的。當然,傳位給弘晰在清史上是見不到的?滴鮽魑唤o弘晰。按“朕所種愛”來講,弘皙是康熙唯一的嫡皇孫。這在注重嫡長制的康熙來講是合情合理的。問題就出在康熙臨終前,這接班人被胤稹給遣出京城回東北祭祖去了。等到弘晰回來,胤禛已然繼位。
弘晰在雍正朝最后成為首輔軍機大臣,權位高過胤禮等叔父輩,可謂“雙懸日月照乾坤”。
明明所有人都知道康熙最喜歡的孫子是廢太子的兒子,乾隆卻要自己給自己臉上貼金,說康熙最喜歡的孫子是自己,康熙要立弘歷做太子。可想而知弘晰的結果就是被整死。
乾隆沽名釣譽戴上了“十全老人”這頂高帽子,大修《四庫全書》來篡改歷史。
歸根到底還不是雍正的帝位來的不正且爭議太多,乾隆只好和親爹劃清界限,去和爺爺套近乎。為了這個還打破了過去一貫講究的隨父而葬,跑去東陵和康熙葬在一起。為了怕人罵他對雍正不孝,還發(fā)明了所謂的隔代葬法,逼自己的兒子死了去陪雍正。他兒子嘉慶也夠倒霉的,不過清朝講究以孝治國,嘉慶也沒有辦法。
而之后清王朝從乾隆末年開始有衰落的現(xiàn)象,政治日漸腐敗。嘉慶和道光也失去了早期君主銳意進取的精神,掌政風格日趨保守和僵化。官場中,結黨營私、相互傾軋、買官售爵、賄賂成風。軍隊里,裝備陳舊、操練不勤、營務廢弛、紀律敗壞。財政上,國庫日益虧空、入不敷出。階級矛盾激化,相繼爆發(fā)各種起義。
鑒于清朝前幾代帝王的“文成武德”,我們無法猜測胤礽執(zhí)政后的功績是否會超過雍正,但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光明磊落地做事,堂堂正正地做人,雍正絕不如他。
插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