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此章節(jié)]
[投訴]
文章收藏
第1章
關于庶妃的等級在這里說一下咱滴設定,注意是咱差了不少資料后自己設定的,請不要用所謂的常識來反駁咱:清宮的后妃等級是從康熙初年才確定下來的,所以在此之前是很籠統(tǒng)的,順治朝的時候后宮只有妃、貴妃、皇貴妃和皇后,連嬪都沒有,而妃多是蒙古女子,還都是雙字封號,妃以下的沒有分級統(tǒng)統(tǒng)稱呼庶妃,所以康熙的生母在他登基之前一直都是庶妃,但這并不表示她出身低,而是她不受寵而已。
到了康熙初年,皇帝大婚是四年,這時候還沒有正是劃分等級,所以入宮的女子大多沒有封號和品級,而后才慢慢將后妃等級進行了詳細的劃分,多了二貴妃、四妃的限制,加了六嬪、貴人、常在、答應等品級,而在此之前沒有被封品級的都統(tǒng)稱庶妃。
當然還要說一下庶妃并不都是低賤的,有三種情況,一種是歲數(shù)尚小待年宮中的不會封品級,還有一種是不適合給嬪一下的封號,準備留著封高位的,第三種就是那種不受重視的,一切的標準都在于出身的家族和父兄的本事。例如納喇氏出身大族,但是父兄沒有什么大人物,加上入宮早便一直沒有受封,直到明珠選擇支持納喇氏和大阿哥之后,納喇氏才借此嶄露頭角,而在此之前明珠和納喇氏所在的支脈其實并沒有什么特別近的親戚關系。
再說一下后宮的秀女,選秀之后有兩種情況,有直接獲得品級和封號的就是上書的八級,沒有獲封的又分為臨幸過和未臨幸的,在咱的設定中為臨幸的依然稱秀女或格格,居于咸福宮,又稱格格宮,而受過臨幸的若皇帝給了品級和住址就罷了,沒有的話就統(tǒng)稱庶妃,居于儲秀宮。
這樣的解釋大家明白了沒有?不要再糾結所謂的庶妃很高貴,是嬪是貴人的話,那是順治的老黃歷了,康熙早年也許還有如此稱呼,但是品級劃分一出,庶妃就是未獲封且受過臨幸秀女的代名詞,如果你出身高貴肯定以后能得封高位沒人敢看不起你,但是家中無人撐腰就真的是宮中最低級的了,當然比起宮女還是高貴多了的,畢竟是大選進來的。
————————————————————————————————————————————
說了這么多干脆再解釋一下為何宜敏可以初封為妃的理由:康熙初年之所以后宮除了鈕鈷祿氏完全沒有高位妃子,在咱看來應該是皇后和慧妃家里都是輔政大臣,對于康熙來說是親政必要拉攏依靠的對象,除此之外的其他家族都以后拉攏還來得及,所以初年入宮的秀女大多出身大姓卻家中無高官顯爵,只是做出一個姿態(tài)給各大家族看而已。
那宜敏為何能越過這條線?前面咱已經(jīng)隱隱提到了,因為宜敏通過蓋山影響了馬佳氏和瓜爾佳氏,使其從八大家族冷眼旁觀的立場徹底倒向康熙和孝莊,成為鐵桿的;庶h,為康熙牽制鰲拜、鎮(zhèn)壓軍隊,而且兩家都是八大姓,康熙能得到這兩家的支持,相比前世自然底氣足得多,更不會對這兩家等閑視之,宜敏作為兩家的紐帶或者說代表,入宮得封高位就成必然了。另一點就是后宮女子的地位跟家中父兄的本事成正比,赫舍里的祖父索尼、鈕鈷祿氏的阿瑪鄂必隆是輔臣就不說了,宜敏的阿瑪今生因軍功升至九門步軍統(tǒng)領,看過九龍奪嫡的都知道這個職務的重要性,加上兄弟眾多皆走軍旅之路,宜敏當然有資格封妃,其他兩個家族也不敢對此不滿,而如納喇氏之流的就沒這么幸運了,她們還要繼續(xù)熬到康熙順利執(zhí)政,需要拉攏其他家族的時候才能出頭呢!
不過把康熙想的太感性化,咱雖然寫了不少康熙感性的畫面,但是這丫的本質(zhì)就是帝王啊,不會真的因感情而拋開朝堂制衡之道的,宜敏若是升位也必然會是前朝博弈的結果,而不會是所謂的生子啦,愛啦之類的,那是不可能的!
咱要強調(diào)咱從不亂開金手指,咱滴金手指都是有緣由有必要的,大多都會提前埋下隱線,若果沒發(fā)現(xiàn)的筒子,拍倒重看去,不要再跟咱磨嘰金手指大開的問題,咱除了給宜敏加點本錢之外從不亂來,一切都是人家宜敏自身的努力造成的,其他的空間文所有的咱這里也沒超過這個限度,甚至連人都進不去,這還叫萬能么?萬能的是智慧啦!女人的魅力和自信也應該來自于智慧而非外力~!
插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