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此章節(jié)]
[投訴]
文章收藏
第1章
看著大大最后的話,就想說幾句~
康熙作為歷史上最為時間最長,也很有作為的帝王,他不僅勤慎仁厚、強勢精明、冷靜理智,同時也是一個很注重血統(tǒng)和出身的帝王。他在位期間,將皇權(quán)統(tǒng)治集于一身,也帶領(lǐng)了清朝走向了歷史上最后一個‘康乾盛世’。所以,若說起康熙的后宮妃嬪,卻不能僅僅只看后宮,一定要把它與前朝統(tǒng)治聯(lián)系起來,這樣才能看得更清更透。
不管清圣祖仁皇帝如何說滿漢一家,但是他的后宮卻極少有什么漢女,至少在中前期之前,基本就是滿族貴女的天下,在后期或許出現(xiàn)了諸如密妃(皇15、16、18子生母)、襄嬪(皇19、20子生母)、熙嬪(皇21子生母)、靜嬪(皇23子生母)、穆嬪(皇24子生母)等,但是注意,這些漢八旗或漢族女子,在宮中分位非常之低,終康熙朝,也不過是沒有任何封號的庶妃,也就是連貴人也不如的侍妾,在雍正帝即位后,歷經(jīng)雍乾兩朝,才逐漸被就為皇考妃、嬪的。
我想,這也與康熙朝的前朝政治有關(guān)。家都知道,康熙8歲登基,前朝輔政大臣勢大,康熙為了獲得索尼,及所屬勢力黨羽的支持,因此在孝莊的支持下,摒棄了大清皇后皆出自蒙古黃金家族博爾濟吉特氏的舊例,迎娶赫舍里為后,之后又同時納遏必隆之孫女鈕祜祿氏,生母孝康章皇后之侄女佟佳氏等一系列滿洲著姓大族貴女為妃,也在前朝的爭斗中順利遏制鰲拜一黨,最終進而鏟除。
雖然不能否認康熙的優(yōu)秀,但是前朝滿洲著姓大族的支持,在一定程度上,還是給予了康熙很多支持和便利。因此上,可以看出后宮的妃嬪和前朝的安定統(tǒng)治,還是很有關(guān)系的,而康熙作為一個雄才大略的帝王,也很善于利用這種關(guān)系,這也直接導致了康熙中前期,后宮得寵的妃嬪,都是滿洲貴女,每個主位妃嬪的身后都有著龐大的家族勢力和錯綜復雜的關(guān)系網(wǎng)。
而之后,隨著康熙撤三藩、收臺灣、平準葛爾等一系列的征伐,和限制滿洲貴族的權(quán)力,剝奪各旗王公干預旗務(wù)的權(quán)力、削弱議政王大臣會議的政治影響等一系列政治措施。將用人之權(quán)、獎懲之權(quán)親自控制,不許大臣干預;并設(shè)立密奏制度,以廣泛體察下情等,最終將天下大權(quán)統(tǒng)于一。
之后,作為大權(quán)在握,積威日甚的強勢皇帝,在中后期,或許因為皇權(quán)統(tǒng)治的集中和穩(wěn)固,或許是奪嫡的慘烈,康熙略有些放縱自己,不再如中前期那般,后宮寵幸盡是滿洲貴女,一些顏色嬌艷的漢女,逐漸被康熙所看中,但是康熙畢竟是一個英明強勢的皇帝,盡管寵幸這些漢女,但是卻終康熙朝,也未曾給予她們太高的分位,不過以庶妃之稱侍妾之實待在后宮罷了。
說到這里,就不得不提一下德妃烏雅氏和良妃衛(wèi)氏了,這是康熙朝中僅有的兩個出身不高,卻最終成為一宮主位的女子。
先說德妃烏雅氏吧,眾所周知,她是宮女子出身,也就是咱們所說的宮女。嘖,這出身,在康熙的后宮中,可真夠低的了。
在清朝時期,又大選小選之分。所謂大選,就是選秀女,所有在旗13--16歲的少女均要參加,由戶部主持,以充后宮為嬪妃,或賜婚宗室,每3年一選。而小選,則是內(nèi)務(wù)府主持,每年一次,由包衣三旗秀女為主,入選后宮以充雜役宮女之用。
德妃烏雅氏,就是宮女出身(有傳她初入宮為孝懿仁皇后身邊宮女),后被康熙看重,乃幸之,因娠而獲封貴人,于17年誕下皇4子胤禛,因身份太低,皇4子交由原主子孝懿仁皇后撫養(yǎng)。
自此之后,烏雅氏圣寵不斷。18年,封德嬪(是當年唯一冊封的嬪妃,也有說是因為皇4子滿周歲,而烏雅氏有再次有孕,才得以晉封);19年,生皇6自胤祚;20年,晉德妃;21年,生皇7女;22年,生皇9女;25年,生皇12女;27年,生皇14子胤禎。
十年間,生六子女,由此可看,德妃烏雅氏是何等榮寵,同時期能與其抗衡者,也就宜妃一人。但是我們要注意,宜妃郭絡(luò)羅氏乃是滿洲貴女,無論出身,還是家族勢力等,都不是德妃這樣的包衣能抗衡的。因此,我們有理由相信,德妃烏雅氏,堪稱康熙朝寵妃之一,她的受寵,受家族勢力等外因牽扯很小,只是因為康熙喜歡罷了。
從這一點,我們可以推測出,德妃烏雅氏是何等厲害的一個女子。以宮女子身份,入得康熙之眼,僅僅4年,封嬪晉妃,就完成了后宮女子一生或許也未能得到榮耀,更是終其一生,都榮寵不衰,或許也與其有兩個極為出色的皇子有關(guān),母以子貴嘛。但是也不能否認,德妃在無太大家族助力的情況下,更是以包衣身份,得極重視出身血統(tǒng)的康熙寵幸,是何等的不簡單。
和德妃相比,良妃那就簡直是一個悲劇了。兩人同樣都出身低微,境遇卻是如此天差地別,不得不讓人疑惑費解。
相比于包衣宮女的德妃,良妃的出身更是不堪,乃是辛者庫罪籍。有野史傳良妃‘美貌無比,艷冠一宮,身有異香,洗之不去’,雖說不可盡信,但是也可推測出,良妃衛(wèi)氏容貌之美,絕對是出類拔萃,否則以她辛者庫罪籍的身份,是絕對不會入康熙之眼的。
可惜,或許是君王無情,又或者是后宮詭譎,衛(wèi)氏雖被寵幸,更誕下皇8子胤禩,卻只得一貴人封號,之后近20年間,都未曾有晉封,和德妃相比,這是何等悲哀。在康熙39年,才得以封良嬪,未幾晉良妃。
結(jié)合當時康熙朝的情況,我們或者可以推測出,良妃在中年才得以晉位,絕不是因為皇帝喜愛,不過是因為胤禩當時初露崢嶸,又在隨康熙親征葛爾丹時,立下戰(zhàn)功,頗得皇父喜愛重視,為了自己的皇8子不會因生母地位太低而被輕看,康熙才會在39年的后宮晉封中,晉了衛(wèi)氏的分位,這不過是為了給皇8子胤禩以體面,提升他的身份罷了,純粹的政治考量。若康熙真的喜愛良妃衛(wèi)氏,也不會在她死后,斥責胤禩時,刻薄的說她是辛者庫賤婦了。
以上,純屬結(jié)合史料,而得出的個人推論和觀點,或許總有疏漏不足,大大看看就好,哈。
插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