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此章節(jié)]
[投訴]
文章收藏
第1章
金庸,原名查良鏞,華人最知名的武俠小說作家、新聞學家、企業(yè)家、政治評論家和社會活動家,中國作家協(xié)會名譽副主席,《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qū)基本法》主要起草人之一,香港最高榮銜“大紫荊勛章” 獲得者,華人作家首富。金庸與古龍、梁羽生并稱為中國武俠小說三大宗師。他在1948年移居香港,是香港明報創(chuàng)辦人,并著有“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等14部武俠小說,作品亦被改編成影視劇集、游戲、漫畫等產(chǎn)品,膾炙人口。金庸小說深受歡迎,不少文壇才子和讀者都提筆撰寫書評,形成「金學」研究的風潮。
金庸祖先查瑜為徽州婺源(現(xiàn)屬江西。┤耍琳吣(1357年)因避戰(zhàn)亂遷居浙江海寧袁花赫山房。自第三世,分南、北、小等三支,明清以來是“文宦之家”。明代查約、查秉彝、查繼佐,清代查慎行、查嗣僳、查升、查揆等著名文入學者,及近現(xiàn)代著名人士查人偉、查猛濟、查濟民、查良釗、查良鑒、查良錚(著名愛國主義詩人穆旦)等均為其族人。 查家為當?shù)孛T望族,有“唐宋以來巨族,江南有數(shù)人家”之譽。歷史上查家最鼎盛時期為清康熙年間,以查慎行為首叔侄七人同任翰林,有“一門七進士,叔侄兩翰林”之說。金庸祖父查滄珊在江蘇丹陽任知縣時,因為“丹陽教案”鎮(zhèn)壓不力被革職,鄧之誠的《中華二千年史》曾引用了光緒《東華錄》有關這一事件的記載,對此金庸引以為榮。他在小說《□訣》的后記說:“我祖父查滄珊公反對外國帝國主義者的無理壓迫,不肯為了自己的官位利祿而殺害百姓,他偉大的人格令我們故鄉(xiāng)、整個家族都引以為榮。”
金庸是新派武俠小說最杰出的代表作家,香港著名的政論家、企業(yè)家、報人。被譽為“絕代宗師”和“泰山北斗”。香江第一才子(指才華)、香港第一健行(指社評)、世界第一俠筆(指武俠)。在香港與黃沾、蔡瀾、倪匡并稱“香港四大才子”。金迷們尊稱其為“金大俠”或“查大俠”。他的多篇小說被選入課本。 金庸一支筆寫武俠,一支筆縱論時局,享譽香江;少年游俠,中年游藝,老年游仙;為文可以風行一世,為商可以富比陶朱,為政可以參國論要。金庸一生的傳奇,可謂多姿多彩之至。在他的文學作品中處處可見金庸中庸平和的風格。佛學對金庸的影響很大。 金庸博學多才。就武俠小說方面,金庸閱歷豐富,知識淵博,文思敏捷,眼光獨到。他繼承古典武俠小說之精華,開創(chuàng)了形式獨特、情節(jié)曲折、描寫細膩且深具人性和豪情俠義的新派武俠小說先河。凡歷史均有篡改,在政治、古代哲學、宗教、文學、藝術、電影等都究,作品中琴棋書畫、詩詞典章、天文歷算、陰陽五行、奇門遁甲、儒道佛學均有涉獵。被譽為“綜藝俠情派”。從20世紀50年代末至70年代初,金庸共寫武俠小說15部,取其中14部作品名稱的字首,可概括為“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外加一部《越女劍》。 金庸一生獲頒榮銜甚多,其中包括: 法國“榮譽軍團騎士”勛銜;英國牛津大學、劍橋大學、澳大利亞墨爾本大學、新加坡東亞研究所等校榮譽院士;香港大學、香港理工大學、香港公開大學、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名譽博士;東北師范大學、吉林大學、北京大學、日本創(chuàng)價大學、香港大學、南開大學、浙江大學、廣州中山大學、四川大學、華東師范大學、杭州大學、蘇州大學、臺灣新竹清華大學等校名譽教授。其他稱號更是數(shù)不勝數(shù)。2009年特聘為中國作協(xié)副主席。
金庸小說作品除了以小說流傳,更有改編成電視連續(xù)劇、電影、廣播劇、舞臺劇、漫畫、動畫、電腦游戲等、及其相關的主題曲,深入全球華人社會的民心。第一部搬上銀幕的作品是《射雕英雄傳》,香港峨嵋電影公司于1958年將其拍成共2集的粵語電影。 部分改編版本和原著不同,甚至完全不同而只是借用形式,如香港電影《東邪西毒》,但仍可見金庸小說影響啟發(fā)其他創(chuàng)作。金庸的小說尤其是長篇小說幾乎每隔十年就會掀起一股熱潮,最早期是從香港開始,接著延燒到臺灣,近期也在中國大陸造成一股金庸熱,近年來金庸的小說也被翻譯成日文,可說金庸熱潮延燒整個華語圈,而目前的熱潮更風靡到東北亞。
插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