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此章節(jié)]
[投訴]
文章收藏
第1章
杜長齡最終沒有撐到文章的完結(jié),哪怕他一直是這樣的體弱多病,是不是咳嗽幾聲的樣子。我甚至會以為江原沒讓他上這戰(zhàn)場,他就能夠在后方活下去?墒撬是病去了,不是死在戰(zhàn)場上,不是死在權(quán)謀中,以一個病弱文人最理所當然的死法,病故了。有點惋惜,有點失落,也換來了我期盼的江原的眼淚。如果長齡不死,若干年后,那又是一段君臣想得的佳話。
杜長齡的第一次出場其實是側(cè)面的,江原帶著凌悅進天御府,問的第一句話是杜司馬在嗎,隨后我們通過趙彥的視角,知道了讓趙彥嘆服的《行論》編著者是他,原來江原多次拜訪請出山的謀士也是他,到這里,一個文人書生的形象在還沒正面描寫的時候就已經(jīng)進入了我的腦海中。而他的正面出場是這樣一句話,“那書生白衣素袍,看不出官職,只是舉手投足間帶了點不沾凡塵的味道,與這王府的氣氛頗不相符!彪S后而來的是凌悅和杜長齡一段相互自謙的一段文縐縐的客套對話,自此杜長齡的形象就出來了,一個白衣素袍帶有隱士風度的病弱書生形象的謀士。
不可否認,在趙彥出現(xiàn)前,他對江原是很重要的,而江原對他也是很看重的。不論是江原進府第一句問其所在還是頻繁的徹夜長談;不論是十年來的相知相輔十年來的亦兄亦友還是在進攻北趙時江原細致的關(guān)心,不論是長齡的臨終寫書還是江原得知長齡逝去后的徹夜流淚都顯示出長齡之于江原不僅僅是部下或者謀士,也不僅僅是兄長或者友人,他是江原在孤立無助時強力支持,他是江原在天御府里的得力助手。江原在長齡身上應該是帶點友情帶點親情帶點知己,可惜的是長齡太謹守禮節(jié),所以倆人離知己離交心總是差了那么一步,所以,到最后,長齡都只能對江原是亦兄亦友的存在,比起趙彥和于兄又差了那么一步的交心。
杜長齡的出場是有限的,第二部第三部時出場較多,隨后基本上就退居幕后了。他是適合在幕后出謀劃策,不能沖鋒陷陣的人,在函谷關(guān)一戰(zhàn)中,江原棄用杜長齡而用趙彥也就說明了這一點。杜長齡相比趙彥,多的是全心全意為江原著想,一切以江原為中心,為江原鞠躬盡瘁,哪怕在死前都還在嘔心瀝血完善著《形論》,真正做到了君以國士待我, 我必國士報之。
我想,杜長齡對趙彥的感覺是復雜的,作為江原最信賴的人在趙彥入府時肯定都會做好相關(guān)工作。趙彥在最初雖然沒有杜長齡那么以江原為中心(這是他的本性的決定,也不能),但是他比杜長齡在戰(zhàn)場上更能取得成效更能取得成效因為他沖鋒陷陣殺伐決斷適應戰(zhàn)場,也更能獲得江原的支持。函谷關(guān)那場戰(zhàn)役中,趙彥自請去送戰(zhàn)書,而杜長齡反對江原同意時就說明了這一切,無論是出戰(zhàn)或是制定戰(zhàn)略多了一個更加能夠成功的人,比他更加適合在江原的身邊一起前進,他的心里最開始應該是有失落的,所以才會下意識的去和趙彥談話,甚至帶點威脅,帶點逼迫的意思。然而,杜長齡很快就釋然了,也更加欣慰了,因為趙彥的才華,趙彥的學識,趙彥的氣度乃至趙彥的地位對江原更加有利,所以有自知之明的他越往后越不會去說什么,也不能去說什么,慢慢的,在這文中,他淡出我們的視線了。
而在文章將要完結(jié)之時,我以為他就這樣的病弱下去,等到天下統(tǒng)一,江原登基,以后君臣相得,傳為佳話之時,英年早逝了。阿光要俺寫評,俺也寫不好,奈何催債太兇,無以還債,所以就憋出來一篇老杜的長評。最后總結(jié)一下,老杜在俺心中就是一病弱的文人隱士,對圓圓很重要,對彥兒有點酸,適合出謀劃策不適合沖鋒陷陣,病故是意料之中但是賺取圓圓眼淚卻是值得的。掩面逃走。。不敢出現(xiàn)了。
插入書簽